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1: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的。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迷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中国古代工匠,( ),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以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在当今时代,优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孜孜以求 精确 匠心独运 改写
B.孜孜以求 精致 匠心独运 重写
C.梦寐以求 精确 独辟蹊径 重写
D.梦寐以求 精致 独辟蹊径 改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
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C.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就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
D.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B.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
C.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D.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度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 挥斥方遒(qiú) 老骥伏枥 石砾 (shuò)
B.蔚蓝 甜美香醇(chún) 面面相觑 木讷(nà)
C.踌躇 妞怩不安(nì) 沧茫大地 皱褶 (zhě)
D.战栗 日薄西山(bó) 黄粱一 梦 罅隙(xià)
二、文言小题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韵律)羁鸟恋旧林(约束)
B.契阔谈 (同“宴”,宴席,宴会)方宅十余亩(方形)
C.一去三十年(离开)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对酒当歌(应当) 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三、小阅读
6.下列对《短歌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运用借代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四、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元。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后者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陶渊明,名潜,字子美,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C.雪莱(1792~1822),美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等。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诗风沉郁顿挫。
D.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作《七子之歌》、诗集《死水》。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 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①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 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 ·韩愈传》)
【注】①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句中的意思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大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 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D.诗中人们在春天的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
13.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
七、名篇名句默写
14.名篇名句默写。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是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的,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说明老歪要进城这件事在村里是一件大事。
B.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结婚后却对父亲漠不关心,反映出当代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错误价值取向。
C.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性。
D.文章最后一段写老歪收到儿女寄来的车票的真相,告知了读者老歪做出最后选择的原因,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感。
16.小说中老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小说插入老歪老伴死后,他独自拉扯儿女长大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九、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想真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 ① 。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存、生活都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 ,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抔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救治“水土不服”。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③ ,使得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上,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而言,这里的单位就是村落。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
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鲜明特征。
十、作文
20.完成作文。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毛泽东的追求;深入农村,研究乡土,是费孝通的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袁隆平的追求;同学少年,青春正少的你,也有很多追求吧?
请以“这才是我的追求”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第一空,“孜孜以求” 强调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 侧重迫切希望,此处对工匠精神应是不知疲倦地追求,用 “孜孜以求”;第二空,“精确” 侧重精密准确,“精致” 侧重精巧细致,结合后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应选 “精确”;第三空,“匠心独运” 侧重构思巧妙,“独辟蹊径” 侧重独创新风格方法,此处强调工匠心思精巧,用 “匠心独运”;第四空,“改写” 侧重修改改变,“重写” 侧重重新写,历史只能改写,用 “改写”。
  2.答案:B
  简析:原句语病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 的是人,“经得起时间检验” 的应是作品,可改为 “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只要…… 才能……” 搭配不当,应改为 “只有…… 才……”。
  3.答案:C
  简析:后文 “创造出……”,句子主体应是 “他们把…… 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排除 BD;逻辑顺序应是先有 “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再有 “自己的揣摩感悟”,排除 A。
  4.答案:D
  简析:A 项 “石砾” 的 “砾” 应读 lì;B 项 “木讷” 的 “讷” 应读 nè;C 项 “忸怩不安” 的 “怩” 应读 ní,“忸” 字有误,“沧茫大地” 应为 “苍茫大地”。
  5.答案:C
  简析:A 项 “韵” 应解释为 “本性、气质”;B 项 “方” 应解释为 “四周围绕”;D 项 “当” 应解释为 “对着”。
  6.答案:C
  简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运用的是比喻和用典的手法,而非借代,作者以山海喻自己接纳贤才的胸怀。
  7.答案:D
  简析:A 项词盛行于宋;B 项陶渊明字元亮;C 项雪莱是英国诗人,曹操诗风慷慨悲凉,沉郁顿挫是杜甫诗风。
  8.答案:B
  简析:“幼刻苦学儒” 中 “幼” 作时间状语,不能断开,排除 AC;“进士” 作 “举” 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D。
  9.答案:C
  简析:一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C 项说法错误。A、B、D 项解释均正确。
  10.答案:A
  简析:原文是皇帝不听韩愈谏言而大怒,将其贬为连州阳山令,而非韩愈生气,A 项张冠李戴。
  11.答案:(1)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2)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简析:(1)“览” 为 “看到”,“怜” 为 “同情”,“史才” 为 “史学才能”;(2)“因为” 为 “于是撰写”,“歌” 为 “作歌”,“凡” 为 “总共”,“命” 为 “题名、命名”。
  12.答案:B
  简析: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没有体现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B 项错误。A 项首联和颔联描绘田园图,表达对春天和农事的喜爱,正确;C 项尾联写想到远行客无缘享受春光而惋惜惆怅,正确;D 项诗中人们在春天的精神面貌积极健康,正确。
  13.答案:①《插秧歌》首联 “抛”“接”“拔”“插” 四个动词,生动描绘农户一家人分工有序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农民生活辛苦与农事繁忙,富有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颔联 “持”“伐”“荷”“觇” 四个动词,形象描绘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拉开一年农事序幕,表现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14.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15.答案:B
  简析:子女并非对老歪漠不关心,原文提到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不能以偏概全说当代青年不懂感恩,B 项错误。A 项老歪进城之事受村里关注,左邻右舍出谋划策,说明此事在村里是大事,正确;C 项老歪最后决定体现其孤寂晚景和失望痛楚,有现实批判性,正确;D 项结尾揭示车票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正确。
  16.答案:老歪是一个疼爱孩子、有自我牺牲精神、保守、孤独寂寞、见识少的人。他怕孩子受苦不再娶妻,怕给孩子增加负担不去城里,体现疼爱孩子和自我牺牲精神;认为儿女必须生孩子,思想保守;儿女未回来看他,得知可进城兴奋难眠,说明孤独寂寞;到过最远地方是镇上,见识少。
  17.答案:①插叙使文章更完整,情节更曲折。②凸显老歪关爱子女、自我牺牲的精神。③与后文儿女不孝形成对比,凸显部分青年缺乏孝顺品质的主旨。
  18.答案:①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性)。②甚至出门在外。③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这种人口世代定居的常态 / 这种人与空间上的紧密联系)。
  简析:第一空,前文提及中国社会乡土性,后文阐述中国社会靠土地吃饭等体现乡土性的内容,故填 “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性)”;第二空,后文描述出门在外的行为,用 “甚至” 表递进,填 “甚至出门在外”;第三空,前文说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后文讲人口不流动导致村落间隔膜孤立,可填 “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 等。
  19.答案:①定居(或不流动)是常态,村落之间是隔膜和孤立的。②村落内部形成熟人社会,形成相应的社会规则和行为习惯。
  简析:从文中 “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 可知人口定居常态及村落间关系;从 “人们成长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与现代城市社会不同” 可知村落内部形成熟人社会及相应规则习惯。
  20.答案:
  例文:《这才是我的追求》
  当民族水深火热时,毛泽东追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当社会追根溯源时,费孝通追求深入农村,研究乡土;当国家解决温饱时,袁隆平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他们皆以热血荐轩辕,用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悔的青春,以青春的热情投入伟大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延千秋。而今,光风霁月,盛世太平,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又该追求些什么才配坐享这前辈孜孜求来的繁荣呢?
  “野蛮其体魄”,这是我的首要追求。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野蛮的体魄” 是扶摇之风,能助复兴梦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因为身体壮硕,体魄强健,方可度关山,越北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曾经,“东亚病夫” 的称号让我们倍遭打击,更备受侮辱:吞云吐雾,形容枯槁,有羸弱之躯,无缚鸡之力,以致落后挨打,被人蚕食,让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如同非洲草原上的一只肥美的野牛被鬣狗围追堵截,遍体鳞伤。今日,“东方睡狮” 的雄起让我们抬头挺胸,扬眉吐气:赛场争霸,国歌频奏,有强健之体,无颓废之气,从而渐入佳境,受人尊重,使日新月异的东方明珠仿佛列缺霹雳中的一道闪电令世人叹为观止,满身辉煌。纵观历史,今非昔比,沉痛的教训,可喜的现实,让我深悟唯有有力的臂膀才是家国安宁的根本保障。
  “文明其精神”,这是我的深层追求。常言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文明的精神” 是浩瀚之宇,可携复兴梦纵横驰骋遨游无极。因为灵魂有趣,精神高贵,方可立丰碑,创奇迹,退可安家园,进可赢世界。
  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神圣的国门,殖民者用屈辱条约举起了瓜分的刀叉,法西斯用惨无人道扼住了同胞的咽喉。他们面露凶光,吃相难看,精神卑劣,想法猥琐,用他们肮脏腐臭的铁蹄践踏得我中华万马齐喑。但是,动物的凶残无法比肩人性的慈悲,卑鄙的灵魂无法战胜高贵的精神。爱国者用铁骨脊梁守护着美丽的家园,不屈者用正气豪情消蚀着列强的野心,革命者用视死如归燃烧着复仇的烈焰。他们面带怒气,神情严峻,保家卫国,凛然不侵,用他们滚烫鲜红的热血震慑得那列强面面相觑。放眼神州,痛定思痛,挨打的历史,自救的 “长征”,让我深味唯有文明的精神才是万众一心的亘古真理。
  我何其有幸,生在先烈用铮铮铁骨打下的江山里,活在前辈用天下大同构筑的土地上。豪言壮语过于虚浮,口号决心流于形式,我只想将强健的体魄、文明的精神奉献给我的祖国。不要问为什么这才是我的追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简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列举毛泽东、费孝通、袁隆平的追求,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追求。题目 “这才是我的追求”,“我” 可指考生个人或青年群体,“追求” 为目标、理想等。立意可从个人品质、职业理想、精神追求等方面入手,如例文围绕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展开,阐述其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表达将二者奉献给祖国的追求,积极向上,符合题意。
  论证思路:文章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追求,引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追求。接着分两层论述,“野蛮其体魄” 方面,先引用俗语强调其重要性,再对比 “东亚病夫” 时期和 “东方睡狮” 崛起后的情况,论证其对家国安宁的保障作用;“文明其精神” 方面,引用名言后,通过描述侵略者与爱国者等的表现,对比凸显文明精神的重要性。最后表达生于盛世要将强健体魄和文明精神奉献祖国的决心,论证层次清晰,逻辑连贯。
  语言表达:语言富有感染力,如 “扶摇之风,能助复兴梦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如非洲草原上的一只肥美的野牛被鬣狗围追堵截” 等比喻形象生动;引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等俗语名言,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如 “吞云吐雾,形容枯槁”“赛场争霸,国歌频奏” 等,使文章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