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1: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洒酒在地,表凭吊) 这次第(光景)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加,越发)
B.最难将息(休息) 为君翻作《琵琶行》(重新写作) 元嘉草草(轻率)
C.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訇然中开(形容声音很大) 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倒酒)
D.封狼居胥(登山祭天,纪功勋) 使快弹数曲(快速地) 契阔谈讌(久别重逢)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闻舟中夜弹琵琶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榆柳荫后檐 D.乌鹊南飞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
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月派是现代白话诗的重要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理论主张是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B.词是一种合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的标题。
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比喻夸张;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D.陶渊明的诗意境恬淡,句子质朴自然,被看作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他诗作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步入上海中华艺术宫,观者瞬间沉浸于神话世界,穿越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百余位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尽情肆意挥洒想象,再现“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涿鹿大战”“嫦娥奔月”等国人_______的中华英雄创世场景……
从2015年至2022年,中华创世神话工程以沪上出版家赵昌平先生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为原点之一,如涓涓溪流逐渐汇成奔腾江海,不断涌现新的成果,迄今已推出的“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系列丛书”,包括了开天辟地的神话、三皇五帝的功绩、人文肇始的缘由……形成了气势磅礴的中华创世神话“元宇宙”。而以中华创世神话为基础的综合大展,则立于浩瀚的中华文化源头,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方式呈现了从混沌天地到神话时代再到华夏国家雏形诞生的整个过程。
2003年,有感于中国年轻一代对希腊罗马等西方传世传说兴趣浓厚,对中华文明的神话源头却知之不详,电影界的吴贻弓、出版界的赵昌平、美术界的施大畏、文学界的孙颙在两会期间_______谈起了“被忽视”的中华神话故事。他们_______,兴奋地探讨中华文明、东方哲学,相约携手为中国年轻人写一本作品,讲清楚中华文明从何处起源而_______。
历时7年有余,举全国文艺界、学术界、出版界之力,国内首个以创世神话为主题的重大文化工程终于进入收官阶段。上海,正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展现独特作为。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濡目染 心有灵犀 秉烛夜谈 生生不息
B.耳濡目染 不约而同 秉烛夜游 绵绵不绝
C.耳熟能详 不约而同 秉烛夜谈 生生不息
D.耳熟能详 心有灵犀 秉烛夜游 绵绵不绝
5.下列诗词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立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汉魏风骨、盛唐气象,尽管宋元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颇”。“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9.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0.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第4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4段和第7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11.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葫芦引(节选)
宗璞
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
①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
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着,看溪水向远方流去。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
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
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木。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
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
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
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
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
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试,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呆。”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
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
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
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
④我又想起那条小溪。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
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
B.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C.“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
D.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的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
B.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
C.句子③既是路过的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
D.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4.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
15.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诉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诉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渠急。”“无渠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
B.“乘”,量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
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
D.“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诉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出许绾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
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入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
C.在周沂、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秦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已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
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②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20.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侯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胡无人(节选)①
陆 游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②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立可乘”,表现其斗志旺盛。
B.“铁衣”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三更”两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了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此二物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22.诗歌“追奔”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内心孤独,无人理解、缺少精神享受的诗句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书斋里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去动手改变世界。
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句话倡导文艺工作者走近人民走进生活去创作。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B 项 “翻作” 应解释为 “写作”;C 项 “独倾” 应解释为 “独自饮酒”;D 项 “快” 应解释为 “畅快”。
  2.答案:D
  简析:例句中 “夜” 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A 项 “粪土” 为意动用法,以…… 为粪土;B 项 “栗”“惊” 为使动用法,使…… 战栗,使…… 震惊;C 项 “荫” 为名词作动词,遮蔽;D 项 “南” 为名词作状语,向南。
  3.答案:D
  简析:陶渊明被看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而非山水诗。
  4.答案:C
  简析:第一空,“耳濡目染” 强调不知不觉受影响,“耳熟能详” 侧重听得多能详细说出,此处指对神话故事熟悉,应选 “耳熟能详”;第二空,“心有灵犀” 指心意相通,“不约而同” 指事先无约定而一致,此处指专家未商量却都提起神话故事,应选 “不约而同”;第三空,“秉烛夜谈” 侧重交谈深入,“秉烛夜游” 侧重及时行乐,此处重点在交谈,应选 “秉烛夜谈”;第四空,“生生不息” 强调不断生长繁殖,“绵绵不绝” 侧重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明不断新生,应选 “生生不息”。
  5.答案:A
  简析:文中句子将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发展比作溪流汇成江海,运用了比喻手法。A 项把 “闲愁” 比作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比喻手法;B 项 “丝竹” 代指音乐,运用借代手法;C 项 “倒流三峡水”“独扫千人军” 运用夸张手法;D 项 “嫌”“故穿” 运用拟人手法。
  6.答案:C
  简析:A 项 “禁止…… 不得” 否定不当,应删去 “不得”;B 项 “存在” 缺少宾语,应在 “产品” 后加 “的问题”;D 项 “维护” 与 “要求” 搭配不当,应删去 “和合理要求”。
  7.答案:B
  简析:“空灵淡远” 与 “刚健” 的美学精神不同,由原文 “尽管宋元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 可知。
  8.答案:D
  简析:A 项《文心雕龙》只是提出了 “风清骨俊” 的美学风格,未提及践行,属于无中生有;B 项深刻影响中华传统美学发展进程的是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非《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C 项文章未比较中华美学 “刚健” 之美与西方美学 “崇高” 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
  9.答案:D
  简析:A 项描写朝阳的生气和力量,体现 “刚健” 之美;B 项写天姥山的雄伟挺拔,体现 “刚健” 之美;C 项描写浪涛的雄伟景象,体现 “刚健” 之美;D 项营造出自然清丽之美,未体现 “刚健” 之美。
  10.答案:C
  简析:文章第 4 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得到丰富阐发,而非论证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的美学原则。
  11.答案:①产生缘由不同:西方美学 “崇高” 源于抵抗外力时的感受,与美对立;中华美学 “刚健” 源自民族文化精神,是积极力量表现。②内容不同:西方美学 “崇高” 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 “刚健” 包含阳刚壮美追求和刚柔相济哲学。③与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 “崇高” 与美对立;中华美学 “刚健” 与阴柔之美不对立。
  简析:从文中可知,西方美学 “崇高” 产生于抵抗外力感受,与美对立,内容为恐怖惊惧,如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 “刚健” 源自民族精神,包含阳刚壮美和刚柔相济,与阴柔之美不对立,如 “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12.答案:C
  简析:“我” 不埋怨是因为理解当时情况艰难,而非因为他们是勇敢的战士,原文 “实在是太艰难了” 表明了这一点。
  13.答案:D
  简析:“我” 此时已参加工作,不是童年,这里是对过往护士工作的回忆,而非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14.答案:示例一:选 “中国女兵”。理由:①点明主人公,情节围绕女兵抗日事迹展开。②虽写三个女兵,但可引导读者联想中国女兵群像。示例二:选 “为正义而战”。理由:①突出水姐形象,她两次强调此句。②强调抗日战争正义性,因正义,女兵们无惧牺牲。
  简析:选 “中国女兵”,从内容看,文中主要人物是女兵,情节围绕她们的抗日经历展开,如 “我”、水姐、小木的故事;从主题看,通过写三个女兵,可引发对中国女兵群体的联想,升华主题。选 “为正义而战”,从人物形象看,水姐两次说这句话,以此为题可突出她的形象;从主题看,这句话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是女兵们战斗的动力。
  15.答案:(1)叙事层次:①孟嵋、丁医生发现、谈论小册子的故事。②“我” 讲述自己的故事。③“我” 讲述水姐和小木的故事。(2)效果:①增强叙事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②多视角叙述,增强表现力。③呈现多元感受与评价,增强立体性。
  简析:(1)根据文本,孟嵋发现小册子及与丁医生谈论为一层,“我” 讲述自身经历为一层,“我” 讲述水姐和小木的故事为一层。(2)从叙事艺术看,这种结构构思巧妙,增强真实性等;从人物塑造看,多视角使人物更生动;从读者感受看,多元感受和评价让小说更立体。
  16.答案:C
  简析:“今人有谓臣曰” 为固定结构,“曰” 前不能断,排除 AD;“臣必不为也” 结构完整,“臣” 前应断,排除 B。
  17.答案:D
  简析:“君无为魏计” 中 “计” 为 “考虑、谋划”;“可计日而待也” 中 “计” 为 “计算”,两者不同。
  18.答案:D
  简析:长信侯只是说能让应侯得知魏王病重,免去魏王入秦,未提出代替魏王入秦,原文 “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可证。
  19.答案:①秦国没有索取最次要的,但大王献上最重要的,可行吗?②大王不用担心。我让长信侯请求不让大王进入秦国,(请)大王等待我的消息。
  简析:(1)“索” 为 “索取”,“下” 为 “最次要的”,“效” 为 “献出”,“上” 为 “最重要的”。(2)“忧” 为 “担心”,“内” 通 “纳”,“待” 为 “等待”。
  20.答案:①假托魏王命令紧急召见长信侯。②严词威胁,让其考虑自身后果。③以性命恐吓,逼其前行。
  简析:根据文中支期对长信侯说的话,“王命召相国” 为假托命令,“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为严词威胁,“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为性命恐吓。
  21.答案:B
  简析:这两句是说行军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雷鸣,而非在雨中、雷鸣中作战,B 项错误。A 项对 “丈夫” 两句的理解正确,表现大丈夫斗志旺盛;C 项对 “三更” 两句胜利场景的理解正确;D 项对 “汗血马”“霜毛鹰” 表达 “四夷宾服” 理想的理解正确。
  22.答案:第一问: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第二问:①动作描写,“追奔”“夺城” 表现将士作战勇敢。②环境烘托,“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 写出战斗环境艰苦,衬托将士不畏艰险。
  简析:从诗句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中,“追奔”“夺城” 是动作描写,体现将士勇敢;“露宿”“夜踏” 及 “青海月”“黄河冰” 等环境描写,衬托出将士不畏艰险,从而塑造出报国将士形象。
  23.答案:①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4.答案:
  例文:《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古人常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的主张。“行知” 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 “行动 — 知识 — 再行动” 的教育思想。
  学贵于知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究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 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 “知” 在肚里,“知” 是 “行” 的前提和基础。
  学更贵于行之。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是苏轼的知行合一。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
  知行合一,方为大成。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药,向药农询问;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巴尔扎克为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观察。这些事例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 “行” 了,方可验证所 “闻” 所 “见”,只有 “行” 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 “知”。
  知行脱节,实为未知。记得《奇葩说》中曾有一位清华学子梁植,他的学业成绩完美到令人惊叹,但他却在节目中询问自己该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令人啼笑皆非。这可是从清华园中走出的国之栋梁,却不知除了学习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学后如何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毫无目标的求学生涯,即便成绩再好,又怎称得上成功?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学无止境,行更无止境。所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惟其如此,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简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理论用于实践以改变世界;材料二以杨万里诗句说明创作要深入生活实践。立意可围绕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展开,如例文论述学贵知之更贵行之,知行合一才能成功,符合题意。
  论证思路:文章开头引用杨万里诗句引出学贵知之更贵行之的论点。接着引用刘向、陶行知的话强调知行合一重于实践。然后从学贵于知之、学更贵于行之、知行合一方为大成、知行脱节实为未知等方面进行论证,通过齐白石、徐悲鸿、达 芬奇等事例论证知是行的前提,陆游、苏轼的名言及李时珍、徐霞客等事例论证行的重要性,以清华学子梁植的反面事例论证知行脱节不可取,最后总结升华,强调知行合一才能成为国之栋梁,论证全面,层次清晰。
  语言表达:语言流畅,引用丰富,如引用杨万里、刘向、陆游、苏轼的诗句名言,增强文化底蕴;举例论证中,齐白石、徐悲鸿等事例具体典型,增强说服力;同时运用对比论证,如将知行合一与知行脱节对比,突出主旨。
参考译文:
秦军在华阳打败魏军,魏王将要到秦国朝拜秦王。(魏国大臣)周诉对魏王说:“现在大王您侍奉秦王,还有可以代替朝拜秦王的办法吗?希望大王能够换一种办法,把朝拜秦王放在最后考虑。”魏王说:“你是担心我进入秦国后不能出来吗?许绾对我发誓说:‘(如果)进入秦国后不能出来。请用我的头为您殉葬。’”周诉回答说:“像我这样地位低下的人,现在有人对我说,(你)跳入不可测量的深渊一定能出来,(如果)出不来,我就用一只老鼠的脑袋替你殉葬,我一定不跳。现在秦国是不能预料的国家,如同不可测量的深渊;而许绾的脑袋,如同老鼠的脑袋一样。让大王进入不能预料的秦国,却用老鼠的脑袋为您殉葬,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能采取(这种做法)。况且失掉大梁和失掉河内地区相比哪个更紧急?”魏王说:“失掉大梁更紧急。”“失掉大梁和失掉自身性命哪个更紧急?”魏王说:“失掉自身性命更紧急。”周诉说:“这三者,性命,是最重要的;河内,是最次要的。秦国没有索取最次要的,但大王献上最重要的。可行吗?”
魏王还没有听从(周诉的意见)。支期说:“大王可以观察楚王,(如果)楚王进入秦国,大王就率三辆战车走在楚王前面;(如果)楚王不进入秦国,楚、魏联合,还能够抵御秦国。”魏王才打消去秦国的想法。魏王对支期说:“我当初已经对(秦国)应侯许诺了,现在不去就是欺骗他了。”支期说:“大王不用担心。我让长信侯请求不让大王进入秦国。(请)大王等待我的消息。”
支期对长信侯说:“大王下令召见相国。”长信侯说:“大王为什么召见我?”支期说:“我不知道。大王着急召见您。”长信侯说:“我让大王进入秦国,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支期说:“您不要替魏国考虑了,您还是替自己考虑吧。您是打算死呢,还是打算活呢?打算穷困呢,还是打算富贵呢?您还是先替自己考虑,然后替魏国考虑。”长信侯说:“楼公(楼缓)将要来了,我将跟他同去。”支期说:“大王紧急召见您,您不去,(恐怕)鲜血会溅在您衣襟上了!”
长信侯动身,支期跟在他后面。将要见到魏王时,支期先进去对魏王说:“您装成有病的样子来接见长信候,我已经吓唬他了。”长信侯进入拜见魏王,魏王说:“我病得很重怎么办!我当初已经对应候许诺(去秦国)了,莫非即使死在路上,也要去秦国?”长信侯说:“大王不要去了!我能让应候得知您病重的消息(让您不去秦国),希望大王不要担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