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1: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 。”
(2)《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通过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4)《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 , 。”
(5)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借东风和明月这些宇宙永恒之物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涉江采芙蓉》中采摘的芙蓉因为“道阻且长”而难以送出的诗句是:“ , 。”
(7)《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 。”
(8)在《诗经·静女》中,通过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 ”;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头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 ”,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2.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出类拔粹(cuì) 孱(càn)头 半晌(shǎng) 怂恿
B.残羹冷炙(zhì) 罅(xià)隙 蹩(bié)进 讪笑
C.戛(jiá)然而止 摈(bǐn)弃 籼(xiān)稻 慰籍
D.量(liáng)体裁衣 炽(zhì)热 锉(cuò)刀 木讷
三、文言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中:合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B.吾师道也 师:老师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功:功效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迷惑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师不必贤于弟子 贤:超过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金就砺则利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蚓无爪牙之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活用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曲中规 ②惑而不从师 ③ 吾从而师之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非能水也 ⑥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⑦积善成德 ⑧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B.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C.①⑥⑦/②⑤/③/④/⑧ D.①⑥⑦/②④/③⑤/⑧
6.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⑤无案牍之劳形 ⑥木直中绳, 以为轮 ⑦不拘于时
⑧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⑥/②⑧/③⑤/④/⑦
C.①⑧/②⑤/③/④/⑥⑦ D.①⑥⑧/②④/③⑤/⑦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将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B.第二单元的三篇通讯均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标志,其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五、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8.下列选项与《乡土中国》选段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 )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游子吟》)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大风歌》)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9.用《乡土中国》的理论阐释《插秧歌》首联所写场景,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A.差序格局
B.男女有别
C.孤立隔膜
D.长老统治
10.下列语段是《乡土中国》对“礼”与“法”的部分阐释,请根据原著填写相应内容。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利,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利。而礼则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来维持。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韩愈针对“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现象,沿循先秦两汉儒家由学而知、学而从师的教育传统,力倡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向老师求教。为此,韩愈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可以说,韩愈与柳宗元都强调从师求学。
但对于是否愿意为师,并敢为人师,韩愈与柳宗元的态度及做法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位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依韩愈之见,只要后学前来请教,做教师的就应该热心加以指导,勇于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尽管韩愈因“独有接后辈之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但他仍不改初衷。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柳宗元不愿任师,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学的责任。事实上,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史籍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韩愈生活在佛、道兴盛的年代,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严重的挑战。为了光大儒学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斗争。他为了阻止佛教的流传,仿照佛教的传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个“道统”。韩愈认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续孟子,由自己来把中断了近千年的儒学道统继承起来。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柳宗元认为为师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既能“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大胆改革、用仁政来治国安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柳宗元提倡博览群书,并非不讲先后主次。就读书次第而言,柳宗元强调先读六经,次读《论语》《孟子》,而后再读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
关于为师的标准,韩愈与柳宗元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把能够“传道”或“明道”作为教师的首要素质。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认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国家举荐人才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教师唯有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摘编自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
材料二:
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指《诗》《书》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脱离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这一师道观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这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仁义之道,就必须尊师重道。再者,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是当时唐朝国势和教育的衰败,佛、道宗教势力的膨胀,儒家的师道观日趋淡化,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
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泥古”,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构筑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现代思想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凤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以来,人们逐渐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中唐时期,竟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
B.《师说》结合韩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柳宗元自认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胆识上都逊于韩愈,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
D.韩愈认为解惑是老师的任务,它并不是脱离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而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虽然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称他为老师,但是他不拒绝真正的求学者。
B.柳宗元注重阅读儒家经典,认为儒家六经、《论语》、《孟子》比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更值得阅读。
C.韩愈提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D.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创作《师说》目的是尊师重道,重振儒家道统,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
13.下列选项,不符合韩愈和柳宗元师道观的一项是( )
A.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B.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C.务学不如务求师。
D.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1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15.韩愈与柳宗元的师道观呈现出“同旨异调”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两人师道观的不同之处。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③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刍荛(chúráo):割草采薪。②弘:广大。③义理:经义、名理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亦非不潜心专力[A]之[B]故[C]其学[D]非古人之学[E]其好亦非[F]古人之好也[G]不能问[H]宜也。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无以”“是故”都是文言固定结构,分别相当于“无从”“因此”。
B.匹夫,指平民百姓,也可指有勇无谋者。在文中应该使用前一个意思。
C.“是己而非人”中“是”“非”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不同。
D.“善”文中解释为“擅长”与《劝学》中“积善成德”的“善”意思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辩证关系,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B.材料一认为古人不择事不择人而问,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提升自己修养和学业,堪为今人典范。
C.材料一认为人非圣贤,学无止境,所以问也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在“为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D.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巧妙阐明了应根据提问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回答方式的观点。
19.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20.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说明怎样做才是“善问”。
八、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暑期临近,“要去哪儿玩”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刚出考场的学子,还是带娃出行的父母,到考古公园中开放的考古工地上,穿上工作服,拿起洛阳铲,___________地体验一番,无疑是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选择。大量考古遗址如今早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从“成名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历久弥新”的三星堆,再到“后起之秀”海昏侯国遗址等,都是大家___________的旅游景点。
提起考古,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机关重重的冒险旅途,也或许是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和艰辛不易。近些年,在文学、影视作品的助力下,考古学汇集了丰富的人气。奇幻的想象、______________的故事情节,让取材于考古的艺术创作热潮,大有赶超考古研究本身的趋势。然而,(甲),而是一项专业性强、又远离人烟的“冷板凳”工作。不少考古学者在面对公众时都要强调:“我们的工作不是‘盗墓笔记’。”
那么,摘下面纱的考古会不会“脱粉”?毕竟,①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更加平淡和艰辛得多。②其实,③在深入了解考古工作后,④考古往往会对人们产生更纯粹的敬意,⑤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
原本是苦坐书斋、让人______________的学术研究,如今却能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考古工地变身旅游胜地,展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然而,面对席卷而来的考古旅游热,一些人提出了担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表示,各地涌现的把遗址整体保护下来的考古遗址公园却存在着太像公园、丢失了其特有气质的过度建设问题。不少业内专家学者呼吁,(乙),还需要进行文化上的“冷”思考,守住文化的底线。“考古旅游还是应该将文化作为落脚点,展现遗址、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研究员师永伟认为。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身临其境 如数家珍 引人入胜 望尘莫及
B.感同身受 如数家珍 心驰神往 望而生畏
C.感同身受 耳熟能详 心驰神往 望尘莫及
D.身临其境 耳熟能详 引人入胜 望而生畏
22.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名篇名句默写
  1.
  答案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7)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8)搔首踟蹰,爱而不见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书写易错字词,如 “浅”“遗”“搔”“踟蹰” 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
  2.
  答案:B
  简析
  A 项 “出类拔粹” 应为 “出类拔萃”;C 项 “摈(bǐn)弃” 应读作 “bìn”,“慰籍” 应为 “慰藉”;D 项 “量(liáng)体裁衣” 应读作 “liàng”,“炽(zhì)热” 应读作 “chì”。B 项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
  三、文言小题
  3.
  答案:D
  简析
  A 项 “无” 应解释为 “无论”;B 项 “师” 应解释为 “学习”;C 项 “惑” 应解释为 “糊涂”。D 项解释全部正确。
  4.
  答案:C
  简析
  A 项 “其”,前者为副词,表推测,“大概”;后者为代词,“他们的”。B 项 “则”,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就”;后者为动词,“是”。C 项 “焉” 均为句末语气词。D 项 “之”,前者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用法相同。
  5.
  答案:C
  简析
  ①“曲”,形容词作名词,“弯度”;②“惑”,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③“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④“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⑤“水”,名词作动词,“游泳”;⑥“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⑦“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⑧“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①⑥⑦为形容词作名词,②⑤为名词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⑧为数词作形容词,C 项分类正确。
  6.
  答案:B
  简析
  ①为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为状语后置句,“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③为定语后置句,“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④为宾语前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⑤为定语后置句,“无劳形案牍”;⑥为省略句,“木直中绳, (之)以(之)为轮”;⑦为被动句,“于” 表被动;⑧为状语后置句,“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①⑥为省略句,②⑧为状语后置句,③⑤为定语后置句,④为宾语前置句,⑦为被动句,B 项分类正确。
  四、语言文字运用
  7.
  答案:D
  简析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D 项表述错误。
  五、整本书阅读
  8.
  答案:D
  简析
  材料中奶妈给 “我” 灶上的泥土,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A 项体现母爱;B 项表达衣锦还乡的志向;C 项抒发对故国的思念;D 项 “故乡水” 体现对故乡的情感,与材料贴合。
  9.
  答案:B
  简析
  诗句中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分工明确,体现了 “男女有别” 的原则,即男女在生活上隔离,在经济和生育事业上分工合作,不追求心理共鸣,B 项正确。
  10.
  答案:国家的权力;传统
  简析:根据《乡土中国》内容,法律靠国家权力推行,“礼” 靠传统维持。
  六、现代文阅读
  11.
  答案:C
  简析
  文中未提及柳宗元影响力不如韩愈大,C 项属于无中生有。
  12.
  答案:D
  简析
  韩愈创作《师说》的目的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尊师重道” 是手段,D 项表述错误。
  13.
  答案:A
  简析
  A 项强调为人师表的老师难得,而材料主要论述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教师职责等,A 项不符合韩愈和柳宗元的师道观。
  14.
  答案
  ①首先写韩愈总结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写出《师说》,并在书中论述道与业的关系;②其次写韩愈认为师与生的关系相对,包含进步因素;③然后分析韩愈师道观提出的个人和历史原因;④最后指出其师道观思想的现实意义。
  简析:材料二围绕韩愈师道观展开,按照逻辑顺序,先介绍相关著作及观点,再分析原因,最后阐述现实意义。
  15.
  答案
  ①韩愈敢为、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柳宗元拒师之名,愿尽为师之实。②韩愈排挤佛道,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柳宗元强调学习儒家经典但不局限于此,兼习百家。③韩愈认为教师应主导教育;柳宗元主张师友关系,强调学生主体性。
  简析:分别从为师态度、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概括两人师道观的不同。
  七、文言文阅读
  16.
  答案:CEG
  简析
  句子意思为 “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故” 作 “非” 的宾语,应在 C 处停顿;“古人之学” 作 “非” 的宾语,“其学非古人之学” 结构完整,应在 E 处停顿;“其学非古人之学” 与 “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 句式一致,应在 G 处停顿。
  17.
  答案:C
  简析
  “是己而非人” 中 “是”“非” 与《师说》中 “不耻相师” 的 “耻” 均为意动用法,C 项说法错误。
  18.
  答案:A
  简析
  材料一开篇提出 “君子之学必好问” 的中心论点,接着通过分析 “问” 与 “学” 关系强调好学要勤问,并非委婉指出,A 项错误。
  19.
  答案
  (1)比自己贤德的人,问他们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所说的靠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关键词:“贤于己者”,状语后置,比自己贤德的人;“焉”,代词,他们;“就”,靠近;“正”,匡正)
  (2)擅长提问的人像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等到这样做久了,问题就会容易(愉快地)解决。(关键词:“攻”,砍伐;“节目”,古今异义,节疤;“说”,通 “脱” 或 “悦”,容易 / 愉快、愉悦)
  简析:翻译时注意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准确翻译关键词语。
  20.
  答案
  ①遵循不择事、不择人的原则去问;②以谦虚尊重的态度去问;③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去问。
  简析
  从材料一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 可概括出不择事、不择人而问;从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可概括出要谦虚;从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可概括出先易后难。
  八、语言文字运用
  21.
  答案:D
  简析
  第一空,“身临其境” 指亲身面临境地,符合语境;“感同身受” 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相同,此处不合适。第二空,“耳熟能详” 指听多了能详尽说出,“如数家珍” 侧重于对事物熟悉程度,此处用 “耳熟能详” 更恰当。第三空,“引人入胜” 指吸引人,“心驰神往” 指一心向往,此处修饰 “故事情节” 用 “引人入胜” 合适。第四空,“望而生畏” 指看见就害怕,符合学术研究给大众的感觉;“望尘莫及” 指远远落后,不符合语境。
  22.
  答案
  ①“更加” 和 “得多” 重复,可改为 “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平淡和艰辛(或: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平淡和艰辛得多)”;④主客倒置,应改为 “人们往往会对考古产生更纯粹的敬意”。
  简析:修改病句时注意分析句子结构和语义,找出错误并进行改正。
  23.
  答案
  甲:考古研究不是艺术创作
  乙:我们不仅要关注考古旅游 “热”(或:在推动考古旅游 “热” 的同时)
  简析
  甲处,前文说艺术创作赶超考古研究,后文说考古研究是 “冷板凳” 工作,所以此处应填 “考古研究不是艺术创作”;乙处,根据后文 “还需要” 可知,此处应填 “我们不仅要关注考古旅游‘热’” 或 “在推动考古旅游‘热’的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作文
  24.
  审题立意
  材料中 “引体向上” 象征青春向上、热烈、张扬、勇于挑战;“低姿匍匐” 表示蛰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脚踏实地。青春应兼具这两种姿态,考生可围绕此展开立意,如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实力不够时 “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 “引体向上” 等。
  简析
  写作时,考生需结合自身青春经历,通过具体事件体现对两种青春姿态的理解,如在困境中积极向上,在需要沉淀时低姿蓄力,最后总结青春姿态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注意文体为记叙文,要突出真情实感和细节描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用来发现疑问的办法,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所谓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古代的人内心谦虚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那些有益于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暂时故作谦虚,确实是善于采纳广大的善言。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经义名理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努力地把进修学问道德当做急务(最重要的事)的,没有多见过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亲近而不庄重的态度而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的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虽然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到的。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周礼》说,“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
材料二:
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等到这样做久了,(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对待提出的问题就像撞钟一样,用小的力气撞钟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撞钟钟声就大,等待被撞的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以上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