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黑神话》的宣传语是“直面天命”。游戏以“天命人”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在西行结束后,齐天大圣孙悟空陨落兵解,玩家作为“天命人”在听取老猴子讲述齐天大圣的故事之后,需要过关斩将、取回“大圣六识”,最终直面天命,迎来结局。为了服务于这一重构中国经典的冒险旅程,游戏在场景、影像、文本和战斗系统等多个层面转化并利用了“中国故事”。
首先,在场景设计上,《黑神话》基于中国多地古建筑取材、实景扫描,涵盖了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游戏开发提供了参考内容,同时实现了一种反向“圣地巡礼”的效果——实际存在的景观乃至奇观被浓缩到游戏场景中,成为游玩体验的一部分。其次,在影像上,《黑神话》在章节过渡部分采用的播片,选择了具有国产动画经典风格的美术样式。在文本上,《黑神话》通过大量文本填充了游戏中的《影神图》等内容,以打油诗、志怪小说的风格补充游戏剧情。在战斗系统方面,“法宝”“法术”“七十二变”成为游戏通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神佛鬼怪的战斗场景具象化为一种游戏体验。
通过这种全面、系统的游戏设计模式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黑神话》走红的第二个原因,正是其基于整合与再利用中国《西游记》文本和文化资源所产生的互文性。从场景、美术风格、台词内容、战斗设计等角度来看,中国玩家游玩《黑神话》不同于外国玩家,也不同于游玩外国游戏,其对游戏内容的理解成本相对较低。这一方面使得游戏开发者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展开对游戏内容的挖掘和设计,另一方面,也使得玩家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某种“编码/解码”式的快感:现实场景和文化内容的可能出现,使得玩家期待接下来的游戏关卡和游玩体验,从而推动玩家继续游玩。这种游戏内容与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内容的互文,实际上是一种可复制的、重构中国故事的游戏设计方法论。
然而,尽管以上诸多游戏设计得到了肯定,《黑神话》在剧情上对《西游记》的重构却引发了一定争议。可以看出,《黑神话》的故事本身并非对《西游记》的直接继承,而是以解构的方式重组了原著的世界观。这种故事架构方式显然受到包括《悟空传》在内的2000年代“解构西游”的青年文化的巨大影响。对于这种解构本身是好是坏,难以在客观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但对于那些期待“基于《西游记》原作改编”的玩家来说,这种解构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摘编自《作为思想的“国产3A”:中国游戏史视阈中的〈黑神话:悟空〉》)
材料二:
《黑神话:悟空》(以下简称《悟空》)的爆火引起了相当多维的讨论,其中的文化表达更使游戏本身顺利完成多重破圈。
与文学进行结合虽非国产游戏所独有,然而国产游戏中的经典之作却一贯选择这一相似的表达路径,因此或应理解为是国产游戏的重要特色之一。这种特色的体现包括但不限于诗化与散文化的台词、经典文学的化用、“章回体”的结构套用、人物的判词判曲、精心编辑的词条典故,以及借由程序修辞与游戏本身的虚构性形成的更为整体的游戏文学,等等。而《悟空》几乎容纳了所有数字游戏(以下简称“游戏”)与文学的结合方式。
对已有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戏仿与重述,是数字游戏与文学结合过程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原初的形式之一。借用已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降低玩家对游戏中叙事的理解与接受门槛,使了解作品的玩家快速能够代入游戏过程,或通过已有作品继续深入了解游戏的故事内容设计,此外,借用已有的文学作品显然还能够吸引非玩家群体加入到对游戏的关注与讨论中,这也是此次《悟空》能够获得空前关注的原因之一。
但游戏借用已有文学作品的结果也有利有弊。如游戏内容一味遵从现有的文学描写与塑造,多少会因缺少陌生化的叙述张力而变得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但如果内容过于脱离其所借鉴的作品,同样难免遭到原著党的质疑,不易得到公允的评价。《悟空》的制作因承认取材于《西游记》而被部分人默认为是对原著内容的跨媒介复述,故而游戏对孙悟空情感经历的改编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一定议论。
在取材“西游文学”的基础上,《悟空》本身的原生文学表达也是十分显著并且可圈可点的。游戏中的台词脚本、人物判词、“影神图”故事以及作为民间讲唱文学的陕北说书,在解构与重述既有“西游文学”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出“黑神话”基调中的新西游故事,也使得这部作品游戏本身成为了一个文学载体;而文本、音乐、影像、玩家动作与游戏机制的交融更是成为了游戏的独特修辞,让《悟空》得以被视作是特殊的游戏文学作品。
从“西游文学”到“游戏文学”,《黑神话:悟空》通过挪用经典文学中的情节与符号来完成游戏的设
计与制作,对我们的国产游戏发展及经典文学的现代传播而言都有一定的破局意义。但是,游戏中的文学运用方式又或是游戏文学本身的发展显然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讨论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游戏究竟应该在何种范围内挪用、改编或重述已有文学作品的问题。在近期关于《悟空》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游戏与原著《西游记》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意见与看法:1.玩家整体期待能够回到自己从童年时就十分熟悉的花果山、黄风岭、小西天等地,扮演心目中那个敢于抗击一切的英雄;2.大部分玩家认可《悟空》中的“黑神话”立意,并接受这是一种对《西游记》的现代阐释;3.部分玩家与其他接受群体质疑“黑神话”是对西游故事的歪曲。
其次,游戏是否一定需要包含文学成分,又应当如何完成自己的文学表达。如今游戏开发的掣肘已不是绝对的技术差距,而是创意、设计及思想所能实现的“灵韵”表现。而文学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使其能够最快、最便捷地充当这一角色,提升游戏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表达。这对游戏的内容开发来说不可不谓是一种有效的偷懒方式,毕竟不使用文学文本其实会对游戏的程序设计、符号表达提出更高要求。
再次,处于新媒体时代,面临尴尬境遇的经典文学是否只有借助现代游戏才能实现自身的破局?就《悟空》带来的原著讨论效果而言,游戏将已逐渐转入课堂与精英文化圈层中的经典小说创作重新带回了普通大众阶层,作为玩家的阅读者也更易在这一接受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愉悦性阅读体验。据此,借由游戏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如今文学作品那种过于严肃的接受方式。
(摘编自《从“西游文学”到“游戏文学”:〈黑神话:悟空〉的文学破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产游戏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文学进行结合,是因为这是国产游戏的重要特色之一。
B. 《黑神话:悟空》的取材是对原著内容的跨媒介复述,游戏中出现的孙悟空“感情线”引发了不少质疑。
C. 《黑神话:悟空》不是直接继承《西游记》原著,因而受到“原著党”玩家的质疑。
D. 数字游戏并非一定要包含文学元素,但如果能有效地使用文学,会更易提升游戏的“灵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黑神话:悟空》从场景、美术风格、台词内容、战斗设计等内容都对本土文化进行了充分整合,所以中国玩家通关游戏的时间会比国外玩家大幅缩短。
B. 《黑神话:悟空》为了在游戏中达成反向“圣地巡礼”的效果,在场景设计上,基于中国多地古建筑取材、实景扫描,涵盖了全国多处名胜古迹。
C. 游戏借用已有文学作文的弊端也很明显:既可能因为过于遵从原著而缺少吸引力,也可能会因为过于偏离原著而受到一些质疑。
D. 从《黑神话:悟空》带来的原著讨论效果来看,新媒体时代下,面临尴尬境遇的经典文学必须借助现代游戏才能实现自身的破局。
3. 下列选项中,与两则材料中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 86版《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的改编版在游戏中会成为某个状态下玩家释放技能时的背景音乐。
B. 《黑神话:悟空》实际上只取用了原著小说中祸起观音院、路阻火焰山等剧情外壳,游戏中的情节和原著存在不少的差异。
C. 《黑神话:悟空》采用了类似古典章回标题的方式命名,如第一回的“火照黑云”、第四回的“曲度紫鸳”。
D. 随着游戏的上线,各大网络平台上相继出现了对《黑神话:悟空》隐藏剧情的解读,这也吸引了许多非游戏玩家的关注。
4. 两则材料都着力从多角度挖掘《黑神话:悟空》走红的因素,但对其受争议之处的思考略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5. 综合两则材料内容,请你以一名中国玩家的视角,谈谈《黑神话:悟空》获得成功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
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
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 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 20年前意气风发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 “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 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 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 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
D. “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 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
9. 对比手法的应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找出文中的两组对比,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乙】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
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廷尉A为河南B守C闻其秀D才E召置F门G下H甚幸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见放”与“吾久不见贾生”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B.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与“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含义相同。
C. 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现在一般指学位名,二者的意思不同。
D. “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与“剖之以为瓢”(《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他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同时也继承了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
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 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贾谊去担任长沙王太傅时,路过汨罗江,写下了《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这一年,贾谊还不到三十岁。
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14. 请结合【甲】【乙】两段文章,简要概述太史公把屈原和贾谊两人的列传合二为一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欲行雨未止【1】
出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
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
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2】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
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
注释:【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2】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15. “灯”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下列四句诗词中的“灯”与陆游这两首诗中“灯”的内涵相同一项是( )
A.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
B.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C.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D.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曹雪芹《红楼梦》)
16. 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3)晏殊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女子对明月的埋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类似,也写女子埋怨明月,想要赶走月光。
(4)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两句。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两年,各地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一批又一批网红城市接连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 ① 。不
过,红极一时的旅游城市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而保持长盛不衰 面对旅游资源同质化难题,各地如何破解
旅游资源同质化,其实质是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也是旅游体验的同质化。人们为什么会到某个特定城市旅游 在观光旅游时代,他们需要一个“到此一游”的契机,或是某场活动,或是几个景点;而在休闲度假时代,他们更需要一个“住下来”“留下来”的理由,或是独特的体验,或是别样的生活。
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寒暑冷暖、花开花谢和潮涨潮落,显得较为稳定。而这里的社会文化要素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方式是 ② 的,因此一个城市的地方性 (又叫地理特征、乡土特征)更多地受到人类文化活动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解决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就需要考虑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地容地貌、开发投资等多种因素,综合施策。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第二段中用了两个“或是……,或是……”,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网友说,感觉大脑好像动不动就“卡壳”,打开柜子就忘了要拿什么,走进厨房又忘了要找什么,刚交代的事不设置提醒的话转身就忘……这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证明,记忆力减退已经逐渐向年轻人侵袭,年轻人记性不好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
A ,包括长期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空气、烟酒过量、过于依赖电脑等;长期过分地焦虑忧郁、心理压力过大也可以使记忆力减退。但这些健忘并非真正的记忆缺损。这种记忆障碍是大脑过度疲劳导致的注意力下降,对记忆产生了干扰,导致识记的过程不牢固,不能保持长久,不存在大脑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害,因为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很多人觉得记忆力是天生的,然而许多记忆超群的人,并非都是天赋异禀。记忆力是可以锻炼的,我们可以帮大脑做做“脑体操”。增加记忆力的具体方法很多,总体来说就是要多用脑,越用就越能够开发脑功能,越不用就越可能更早衰退。具体而言,可以学习新知识,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一种新的技能,绘画、园艺或者厨艺等等。我们还可以 B 。比如,回忆一天的细节,这种增强记忆的锻炼你可以每天在入睡之前进行。想象你的一整天是一盘电影胶片,现在正在倒着放映,就像倒退着走路或说倒话,倒着回顾你一天中的每一时刻。或是回忆一间你非常熟悉的房间,想一想房间里都有什么,门窗朝哪开,家具都摆放在哪里,墙上挂有哪些装饰品,暖气片和电灯开关在什么地方等等,要回忆得尽量完整无缺。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不动”一词表达了网友对大脑“卡壳”现象频繁出现的不满。
B. “专利”一词加引号是因为运用的其他领域的名词,表示特定称谓。
C. “并非都是”中的“都是”一词,可以删去,不影响句意表达。
D. “似乎”“比如”“就像”三个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各不相同。
22.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在于太过暴怒。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你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特征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D 2. C 3. D
4. 材料一:主要关注《黑神话》故事是对原著的解构,这种解构容易受到“基于《西游记》原作改编”的玩家的质疑。比较笼统。
材料二:除了关注到游戏内容对原著的改编外,还从游戏中的文学运用方式、游戏文学本身的发展角度进行思考,包括游戏改编原著的范围和程度、游戏中是否需要包含文学、应当如何完成自己的文学表达以及游戏对于经典文学的传播作用。思考更深入。
5. (1)游戏在场景影像、文本和战斗系统等多个层面转化并利用了“中国故事”,让中国玩家的体验更好。
(2)游戏基于整合与再利用中国《西游记》文本和文化资源所产生的互文性,使得中国玩家理解难度相对较低,且更愿意深入游玩、体验。
(3)游戏自身的原生文学表达可圈可点:既有对已有的“西游文学”进行解构与重述,也进一步营造了“新西游故事”且文本、音乐、影像、玩家动作与游戏机制的交融更成为了游戏的独特修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C 7. C
8. 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
②他傲慢自负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
9. (1)红发乞丐和其他乞丐的对比:红发乞丐外貌与众不同,不开口乞求,不伸手,接受施舍后不说谢谢。
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其独特的表现,才引起“我”的注意,引发下文的故事;
②突出人物高傲自尊的形象,即便是沦为乞丐,依然不主动乞求施舍,保持最后一份自尊。
(2)红发乞丐曾经的高傲自信、意气风发和现在的落魄之间的对比。
作用:①丰富人物形象,既有年轻时的自信张扬,又有眼下的凄惨落魄,使人物更为立体;
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文章最后也没有交代其落魄的具体原因,引人遐想,意蕴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0. CEH
11. D 12. A
13. (1)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2)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
14. ①因为屈贾二人都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因为屈贾二人都怀才不遇,才华横溢却被权贵排挤;
③因为屈贾二人都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A 16. (1)相同点:“空阶雨”在两首诗中都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进而都表达了孤独愁苦的情感。
(2)不同点:《欲行》中,雨阻断了作者归乡的行程,“空阶雨”触发了作者归乡受阻的愁情;
《忆昔》中,作者回忆往昔,感慨壮志未酬,“空阶雨”渲染了悲愁的氛围,加剧了作者的愁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九层之台 ④. 起于累土 ⑤. 玉户帘中卷不去 ⑥. 捣衣砧上拂还来 ⑦. 与子同袍 ⑧. 与子同泽 ⑨. 信而见疑 ⑩. 忠而被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答案】18. ①目不暇接 ②日新月异
19. ①“或是……,或是……”表选择关系,表明上文设问、阐述的内容有多种可能,表达严密;
②两个分句都用到“或是……,或是……”,使整段话语言风格一致,表达流畅;
③后两个“或是”引领的内容对前两个“或是”引领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形成某种超越,强化了破解同质化的方法。
20. 我们如果想解决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就需要考虑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开发投资等多种因素,综合施策。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答案】21. B 22. A.引起记忆力下降原因很多
B.通过细致回忆增强记忆力
四、作文(60分)
23.
【答案】例文:
破逆境之茧,绽生命之花
沙粒入蚌,蚌未沉沦,终孕珍珠;蝙蝠扰马,马却躁怒,自取灭亡。二者境遇相同,结局迥异,皆因应对之法有别。逆境乃人生必经之坎,唯有沉稳坚毅、善寻转机者,方可破茧成蝶,绽放生命华彩;而若被情绪左右、消极以对,便只能深陷泥沼。
沉稳坚毅,是抵御逆境风暴的坚实盾牌。当困境如汹涌波涛席卷而来,保持沉稳方能立定脚跟,坚毅则可支撑我们在艰难中不懈前行。史学家司马光,屡遭政治排挤与打压,却能在逆境中沉稳自若,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史学编撰事业,为后世留下《资治通鉴》。南仁东,凭借着沉稳的心境和坚毅的精神,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坚克难,让“中国天眼”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睁开了它洞察宇宙的“慧眼”。正是这份沉稳坚毅,让他们在逆境中坚守梦想,筑起抵御狂风骤雨的坚实堡垒,最终收获了辉煌成就,成为后世楷模。
情绪失控,是深陷逆境泥潭的致命毒药。野马被愤怒与烦躁的情绪蒙蔽心智,不仅未能摆脱困境,反而使自己精疲力竭,走向死亡。恰似生活中那些在逆境面前情绪失控的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断,从而使局面愈发糟糕。部分学生,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便陷入焦虑与愤怒之中,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有些职场人在遭遇工作挫折或人际矛盾时,不能控制情绪,或冲动辞职,或与同事恶语相向,导致职业发展受阻,人际关系破裂。这些皆因情绪失控,让他们在逆境中失去了理性思考和应对的能力,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难以自拔,令人叹息不已。
善寻转机,是冲破逆境束缚的锐利武器。蚌于沙粒困扰中,巧妙地运用自身营养将其层层包裹,历经岁月沉淀,成功化逆境为顺境,孕育出珍珠这一瑰宝。于人生而言,逆境之中亦潜藏着无数转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敏锐洞察并精准把握。新东方在逆境下,积极探寻发展路径,凭借独特的知识型直播风格,实现了从教育机构到电商直播的华丽转身;不少企业面临线下销售受阻的困境,果断转型线上,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这些案例都表明,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并利用转机,能够让我们突破困境
的禁锢,迎来柳暗花明的崭新局面。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让我们以蚌为榜样,保持冷静平和,以寻找转机之慧眼,破逆境之茧缚,绽生命之繁花,将困境化作成长的机遇,在磨砺中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就非凡人生。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