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òu yǔ( ) róng yù(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读了上面的选段,小新同学有疑惑,“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请你联系选段为他答疑解惑。
3.读了上面的文章,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小华说:“我认为理论比实验重要,因为理论知识为实验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少走许多弯路。”
小新说:“我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因为实践是我们找出真理的一种捷径,实践出真知。”
听了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你同意哪一个观点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不少于100字。
三、语言表达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列举了典型的事例,如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请以“好学”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烧开一壶水
①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②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
③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④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⑤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⑥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⑦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⑧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⑨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5.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
6.什么是“核心优势”?如何建立“核心优势”?
7.围绕“核心优势”,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什么意思?
8.题目是“烧开一壶水”,作者为什么还要分析烧开之后的问题呢?
9.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
10.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11.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丁肇中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节选①—③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3.从节选①—③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什么态度?
14.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五、作文
15.学校电视台决定从全校学生中招一批小主持人,请你写一份参加竞选的演讲稿。
参考答案:
1.(1) liào miǎn
(2) 授予 荣誉
(3)第③句中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2.实验精神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3.示例一:我同意小华的观点,我们应该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验,当实验中遇到困难,我们束手无策时,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快速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比如中国共产党因为有马克思理论的指导而使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建立了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很难取得实验的成功。
示例二:我同意小新的观点,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理论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所以我们要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4.示例:好学是成才的必经之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作《本草纲目》。翻阅古代医书八百多种,单是摘抄的笔记就装满好几柜子。小说《热爱生命》《马丁·伊登》的作者杰克·伦敦在日常生活中疯狂阅读,而且随手把心得记在纸上,有的夹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学习。由此可见,成才的机遇总是特别青睐好学者,成才与好学总是密切相连的。
5.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并最终取得成功。 6.“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最有优势的是什么。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正确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直到最后成功。 7.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自己的事业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确立优势之后如何实现这一优势;实现优势之后如何保持这一优势。 8.烧开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话,水还会变凉,变凉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而要保持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烧开水还要难。 9.分别是:无所事事,缺乏事业心的人;用心不够专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 10.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如: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 11.此为开放题。只要答出“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12.A 13.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4.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5.【参考例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八年(1)班的翟子豪,此刻很荣幸站在这个竞选讲台上,参加小主持人的竞选,我知道这是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真的非常感激,谢谢你们!
我认为当主持人需要“三好”,即形象好,嗓音好,素养好。而我,具备这三个条件。大家看,我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阳光少年”吧!其次,我的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具有较好的口才。最后,我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我从小就喜欢音乐,音乐素养班的老师经常夸我听力好,音乐感悟力强。目前我的钢琴水平已达到六级,今年我又开始学习声乐。这些,能够为我的主持锦上添花。我还喜欢阅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中华上下五千年》《水浒传》《西游记》《夏洛的网》等,我看过的书可多啦!博览群书使我有了较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在主持中随机应变,不怯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曾是学校上一届的小主持人,丰富的主持经验也会使我在主持中如鱼得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是雄鹰就要展翅高飞,是海燕就要飞越瀚海。今天我带着一个主持的梦想,希望能在活动中为大家带来一份快乐。我相信,因为有了我的主持,学校每年的“五四”青年节、艺术节会更加精彩纷呈。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