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文面小伙求职受阻”是堂警示课+时评+练习
【精彩时评】
“文面小伙求职受阻”是堂警示课
来源:工人日报 张西流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一名24岁的文面小伙从外地来到江苏常州,首次清洗脸上的文身。6年前,他因一时喜欢,在整张脸上文了骷髅图案,此后多处找工作碰壁。类似后悔文身的案例,并不少见。
小伙文面6年找不到工作,决定忍痛洗掉文身,可谓教训沉痛。尽管劳动法并未明文规定对有文身者的就业限制,但用人单位有权按自身规章制度来决定是否聘用劳动者,这也是对时下年轻人,特别是未成年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种正向引导。
当代审美多元包容,成年人文身表达个性无可厚非。然而,在图案冲击、行为新奇、偶像影响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文身出现低龄化现象,其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接纳度,有明显上升趋势,这背后其实有诸多隐患和风险。
比如,文身很难洗掉,易引起感染、皮肤过敏、留下瘢痕,甚至可能诱发皮肤病,未成年人文身还会对日后参军、报考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职位公务员产生不利影响,在相关的准入、录入体检中被视为不合格。国家体育总局还出台规定,明确表示国家队及U23国家队运动员严禁有新的文身;U20国家队及以下各级国家队,严禁征调有文身的运动员。
可见,文身已成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牛皮癣”,近年来各方不断加强对这一乱象的治理。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提到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目前上海、江苏等地则以地方立法、人大决议、部门联合发文等方式明确了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多地检察机关还启动了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
尽管如此,舆论场上还是不时出现未成年人被文身拦住成长成才路的案例,线上线下诱人的文身广告宣传仍不时冒出,因此治理举措亟待进一步优化升级。比如,是否可以考虑从法律上对文身年龄做出明确限制,同时尽快出台行业标准,明确规范文身行业从业人员资质、文身针来源和处理机制等;家庭和学校则应对未成年人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令其理解文身文化本质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自觉抵制文身。
【专题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关戏曲脸谱的起源众说纷纭。董每戡认为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文身的习俗,而脸谱和文身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夸张装饰的特点,只是脸谱把装饰纹样涂在脸上,文身是在身上而已。也有人认为脸谱起源于面具,《旧唐书》记载,北齐兰陵王长恭武功高强,但面容秀美,为了增强攻敌的威慑力,他经常带着假面迎战敌人。还有人认为脸谱是从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张庚在《戏曲艺术论》中则提出,脸谱是从民间祭祀中遗留下来的,是从宗教仪式中得到的启发……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但发展进程却是缓慢的。有文字记载和物证痕迹的表演雏形为“参军戏”,“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有一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官绢,君主石勒便命宫中优伶(古代艺人)编排节目,用以讽刺这个参军。参军戏由此得名”。当时的参军戏,由一人戏发展为两人戏,并在《资治通鉴》中有“弄参军……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演戏时已经开始涂面化妆了。到了宋金两代发展为“杂剧”,角色由两人发展至五人,彩色涂面,揭开了丑角脸谱之先河。南方以南戏为标志,净、副净已普遍使用粉墨两色涂脸,涂面化妆技术日渐发展,揭开了净角脸谱的序幕。到了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继承了南戏传统并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在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刻画上采用了夸张的面部化妆形式,净角脸谱应运而生。而到了清代,戏曲剧目空前丰富,题材的扩大,角色的不断增多,净行的分化等使得脸谱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脸谱的勾绘采用勾、抹、揉、破四种基本方法。其线条勾勒讲究笔锋犀利、抑扬顿挫、清晰明爽,纹理筋络生动活泼、圆润秀气。脸谱的色彩绚丽,具有象征性作用。脸谱的色彩可以体现其人物的品质、性格,起着“分忠奸,辨善恶,寓褒贬”的评议作用。通常每个脸谱均有一个主色,另外再用其他副色勾勒描绘,晕染衬托。其主色有固定寓意,一般红色表现忠勇正义极有血性男子;粉脸多表现忠正刚毅而又静穆之人;黑脸表现性格勇猛鲁莽但却诚真之人(包拯例外),水白脸表现奸诈多疑、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和野心家;油白脸表现冷漠刚愎或凶狠强悍之辈;蓝脸表现桀骜不驯、刚猛又有心计的人物;绿脸表现性情暴躁而粗莽之人,大多为绿林豪强;黄脸表现残暴凶险而不外露之人;金银脸表现神佛精灵一类神话故事戏中的角色。脸谱的特定图案设计在戏曲中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生动地展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功能。戏曲脸谱使表演更加栩栩如生,并能让人更好地了解剧情,在戏曲舞台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摘编自《中华国粹———戏曲脸谱艺术》)
材料二:
古今中外的戏剧演出都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但外部形式的形态、手法、方法等很不相同。西方传统戏剧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写实,也就是如实表现现实中的人物。而中国的戏曲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造型艺术。
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戏曲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又是来自生活的,如生活中形容人脸常用“漆黑的脸”“红红的脸”“脸色焦黄”“面色苍白”等,勾画脸谱时就分别用黑、红、黄、白等颜色夸张地表现,鲜艳的纯色就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这是色彩的“离形”。另一方面,脸谱勾画的都是图案化的形,与现实人脸形状拉开了距离,这是形状的“离形”。
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取形”也就是运用色彩、线条把人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特征,巧妙地组织、归纳成一定的图案,来达到“离形得似”。取形的样式很多,例如眉窝的“形”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虎尾眉、飞蛾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多种。这就改变了眉的自然形态,使其成为图案化的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其他部位如眼窝、嘴、脑门等也都是如此。
脸谱的“离形”“取形”达到图案化、装饰化的美的效果,其目的是醒目地传神。“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脸谱的传神包含性格化,脸谱的性格化,是要求表现出一种符合这个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基本特征。这是整个脸谱的色彩、纹样的综合效果,再结合戏的情节、演员的表演,装饰性的脸谱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才能生动迷人。
(摘编自《记好了:戏曲脸谱有这四个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文字记载和物证痕迹的中国古代戏曲脸谱出现于五胡十六国时的“参军戏”。
B.明清两代,戏曲角色不断增多,净行分化,脸谱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C.戏曲脸谱通常都有一个主色,每个主色都有固定寓意,完全一致,没有例外。
D.戏曲脸谱的颜色、图案分别来源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人脸重要部位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身说、面具说、涂面说、民间祭祀说等说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戏曲脸谱的起源。
B.戏曲脸谱使表演更加栩栩如生,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在舞台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西方传统戏剧塑造人物追求写实,如实反映现实中的人物,与中国古代戏曲追求的美感不同。
D.中国古代戏曲脸谱和国画一样都受到“离形得似”“遗貌取神”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戏曲的角度来讲,它(脸谱)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张庚
B.京剧脸谱表征人物品德的功能,反映且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用相貌识别好人坏人的特点。———栗晓枢
C.(脸谱)颜色代表性情,象形示其本身,写意表明其特长。———张古愚
D.(脸谱)由像真的化妆进一步为美术的化妆,有传神、写实、写意、图案、雕刻和金石气味。———齐如山
4.综合两则材料,请对“戏曲脸谱”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5.中国古代戏曲脸谱是如何取得图案化、装饰化效果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苗绣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意象纷呈、内涵深刻的“无字天书”。苗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苗绣就是苗族的史书,就是他们的文字。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到濮人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变成了“描”,即在蚕帛上描绘花纹。代代相继,逐步形成了今天所说的苗绣。丰富多变的针法、夸张和。谐的配色、形形色色的图案,成就了古朴精致又绚丽多彩的苗绣。( )。苗绣中的云雷纹、蝴蝶纹、万字纹、阴阳鱼纹、八角星纹等纹样象征生命、力量和吉祥,表达苗族人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苗绣曾多次登上巴黎秀场的舞台,深受时尚品牌的喜爱,一度成为时尚界的宠儿。2019年苗绣被推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这块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绚烂光彩!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苗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绣就是他们的史书,就是他们的文字。
B.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苗绣就是苗族的史书,就是他们的文字。
C.苗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绣就是他们的文字,就是他们的史书。
D.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苗绣就是苗族的文字,就是他们的史书。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苗绣的魅力并不在于视觉上的审美,而在于对生命深层的表达
B.苗绣的魅力充分地体现在对生命深层的表达中和视觉的审美上
C.苗绣的魅力不仅在于视觉上的审美,更在于对生命深层的表达
D.苗绣的魅力既体现于对生命深层的表达,又体现于视觉的审美
8.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时脸上由不同色彩和特定图案组成的用于展现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化妆造型艺术。 5.脸谱通过“离形”“取形”达到图案化、装饰化的美的效果:
①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鲜艳的纯色就是色彩的“离形”,脸谱勾画的图案化的形是形状的“离形”;
②还要“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即运用色彩、线条把人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特征,巧妙地组织、归纳成一定的图案,来达到“离形得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国古代戏曲脸谱出现于五胡十六国时的‘参军戏’”错。材料一第二段“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但发展进程却是缓慢的。有文字记载和物证痕迹的表演雏形为‘参军戏’”,据此看出,原文是说有文字记载和物证痕迹的“中国戏曲表演雏形”为“参军戏”,而不是“中国古代戏曲脸谱”;
B.“明清两代……脸谱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错。材料一第二段“到了明代……在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刻画上采用了夸张的面部化妆形式,净角脸谱应运而生。而到了清代,戏曲剧目空前丰富……净行的分化等使得脸谱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据此可看出,原文说到了清代净行的分化等使得脸谱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并不是“明清两代”。
C.“完全一致,没有例外”错。材料一第三段“通常每个脸谱均有一个主色,另外再用其他副色勾勒描绘,晕染衬托。其主色有固定寓意,一般红色表现……”,据此可看出“通常”“一般”只是说明一般情况下,而不是“完全一致,没有例外”,说法绝对化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西方传统戏剧塑造人物追求写实”错。材料二第一段“西方传统戏剧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写实,也就是如实表现现实中的人物。而中国的戏曲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造型艺术”,据此看出西方传统戏剧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写实,并非塑造人物。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脸谱的传神包含性格化,脸谱的性格化,是要求表现出一种符合这个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基本特征。这是整个脸谱的色彩、纹样的综合效果,再结合戏的情节、演员的表演,装饰性的脸谱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才能生动迷人”,可以看出材料二主要观点是阐述戏剧脸谱的传神包含性格化,强调脸谱的色彩、纹样与戏的情节、演员的表演相互结合,会表现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基本特征。
A.“从戏曲的角度来讲,它(脸谱)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强调脸谱是性格化的,符合材料二观点。
B.“京剧脸谱表征人物品德的功能,反映且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用相貌识别好人坏人的特点”,强调脸谱反映人物的品德,显示了人物的品性特征,符合材料二观点。
C.“(脸谱)颜色代表性情,象形示其本身,写意表明其特长”,其中“(脸谱)颜色代表性情”就强调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材料二观点。
D.“(脸谱)由像真的化妆进一步为美术的化妆,有传神、写实、写意、图案、雕刻和金石气味”,此句强调“美术的化妆”,是从美术绘画的角度来分析,不符合材料二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
首先要明确此概念在文中的相关信息。
关于“戏曲脸谱”的信息,由材料一第三段“脸谱的色彩可以体现其人物的品质、性格,起着‘分忠奸,辨善恶,寓褒贬’的评议作用”“脸谱的特定图案设计在戏曲中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生动地展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功能”,可以看出“戏曲脸谱”的内容是“色彩和特定图案”,其作用是“展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由材料二第一段“而中国的戏曲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造型艺术”,可以看出“戏曲脸谱”的属概念是“化妆造型艺术”。
其次,需明确下定义的形式与步骤,注意提取属概念、寻找种差、整合成单句。
根据下定义的格式,本题为“戏曲脸谱是……的化妆造型艺术”。找到句子主干后,然后把修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放入主干内。逻辑顺序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时,脸上由不同色彩和特定图案组成的,用于展现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故“戏曲脸谱”的定义是: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时脸上由不同色彩和特定图案组成的用于展现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化妆造型艺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脸谱通过“离形”“取形”达到图案化、装饰化的美的效果:
第一,材料二第二段“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戏曲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又是来自生活的,如……鲜艳的纯色就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这是色彩的‘离形’。另一方面,脸谱勾画的都是图案化的形,与现实人脸形状拉开了距离,这是形状的‘离形’”。
据此可以看出,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即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鲜艳的纯色就是色彩的“离形”,脸谱勾画的图案化的形是形状的“离形”。
第二,材料二第三段“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也就是运用色彩、线条把人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特征,巧妙地组织、归纳成一定的图案,来达到‘离形得似’”。
据此可以看出,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即运用色彩、线条把人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特征,巧妙地组织、归纳成一定的图案,来达到“离形得似”。
6.D 7.C 8.A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三处错误:“苗族……,苗绣……”中途易辙,排除AC;
“就是苗族的史书,就是他们的文字”语序不当,排除B。
“作为……来说”句式杂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意,“苗绣的魅力”体现在“视觉审美”和“生命深层的表达”两方面,括号前的内容为“视觉审美”,括号后的内容为“生命深层的表达”,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排除ABD。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苗绣就是苗族的史书,就是他们的文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A.比喻,以“梨花”喻雪。
B.用典、反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用廉颇的典故,又是反问。
C.借代、夸张,以“樯橹”代船,“灰飞烟灭”夸张。
D.拟人、夸张,“愁”拟人,“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夸张山的高大。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