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
【学习目标】
一、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二、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相关内容。
三、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四、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二、写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便去世了。这对东坡打击巨大,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词题中“乙卯”年是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三、文体知识
悼亡诗
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自主预习】
一、 自主预习解读题目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二、 诵读体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聆听歌曲《江城子》,体悟情感)
三、 理解诗意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向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四、概括内容
本词题为“记梦”,请你围绕“梦” 概括本词的内容。
梦前(怀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 ……短松冈。
【课堂导学】
一、赏析诗歌中梦前、梦中和梦后手法与情感。
赏析诗歌: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感受,也指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是相同的情思和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是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二)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三)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共同点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赏析诗歌: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四)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赏析诗歌: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使用了什么手法?
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
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呢?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知识补充:虚实结合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未发生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二)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赏析诗歌: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知识补充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指诗人在构思时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的一种艺术手法。
“以景结情”是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二)概括总结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目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延伸拓展】
写作素材
一、写景名句
(一)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赏析:溪水清澈,水底的石头就会清楚地显露出来,在水中游玩的鱼儿清晰可数,深林里寂静无人,只听鸟儿相互间轻快地招呼着。清幽无人的宁静世界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动人的画意与诗情,那股清逸脱俗的韵味,真令人回味无穷。
(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赏析: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二、抒情名句
(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赏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赏析: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嘲,语带诙谐。
(三)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永遇乐·明月如霜》
赏析:天涯漂泊的流浪客,痴痴地望着山中归路,思念故园亲友,情愿望断心眼。只是事与愿违,不禁感叹有家归不得,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途。
(四)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蝶也愁。《九日次韵王巩》
赏析:今日黄花盛开,明日黄花凋零,时光不再,要尽情玩乐,不要忙着回去。诗人赋蝴蝶以人情。眼见菊花明日也将憔悴,蝴蝶无花可依,不禁犯愁。蝶愁实际是人愁,由蝶愁寓人愁,含蓄委婉。
(五)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赏析: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谓神仙飘渺不可求。只有多情的流水,伴着我悠闲的行走。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迷惘的心绪之写照。
三、哲理名句
(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后来便用成语“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赏析:正面望去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成了峻拔的奇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来看,更是千姿百态。“横看成岭侧成峰”说明事物是处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后形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发现不同的规律。
(三)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次韵》
赏析:少年时代历尽苦难折磨,那种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在吃蓼草一样,又苦又辣;老年以后生活平静逍遥,那种清闲的感觉就像是在吃甘蔗一样,有甜又香。唯有在少年时代历经磨练,才会有老年以后的清闲舒适。这两句诗勉励人要及时努力,有了辛勤耕耘,到后来才会有美好的收获。
(四)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赏析:梨花雪白可爱,不禁感叹人生在世,又能够看到几次如此雪白可爱的梨花呢?用“人生看得几清明”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一辈子又能看到几次美好的风光呢?
(五)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永遇乐·明月如霜》
赏析: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无常世事,就像一场梦幻,可是又有谁曾经从这梦幻中觉醒过呢?只有那旧欢伴着新怨,不停地在流转罢了。感叹明知人生如梦,却没有觉醒的时候。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矛盾,但人类却往往跳脱不出这层束缚,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
(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书吴道子画后》
赏析:从一般规则之中化出新的意境,从豪放的风格之外寄托奥妙道理。指艺术创作既要讲规则和风格,更要求新意和妙理。
(七)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赏析: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更应饮酒作乐,终老余生。
(八)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赏析:人可以像秋天鸿雁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迷惘。
(九)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赏析:人世间的食物,吃起来最有味的便是那春日山野间的春菜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本形容山菜野味的清新、甜美,后用来形容乡野生活的朴实,可爱。
(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赏析: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事物真正的底细。现用来说明人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观察问题。
(十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书吴道子画后》
赏析:从一般规则之中化出新的意境,从豪放的风格之外寄托奥妙道理。指艺术创作既要讲规则和风格,更要求新意和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