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6: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1.3.1《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二、结合背景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三、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四、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著名新闻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穆青到山西省临汾市参加八路军。1939 年,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 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
穆青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二、写作背景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
1898年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1982年,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不列颠尼亚”号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5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三、文体知识
(一)新闻体裁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一般只客观报道,主要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有时也适当进行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有特殊的必要时,可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特点
1.真实性: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2.简明性: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3.及时性:内容新鲜,有时效性。
(三)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四)新闻的结构
标题: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事实或目的、结论。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的具体化。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提示事实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
【自主预习】
一、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答案;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背景:港督府变迁(在第4段插叙)、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答案:第一场景(2-4段):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5-7段):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8-9段):
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10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答案:第一次降旗——港督府告别仪式,标志着港督永远成为了历史。
第二次降旗——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易帜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课堂导学】
一、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表层含义)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深层含义)
(一)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二)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三)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二、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新闻事实 历史背景材料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30港督旗帜降落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4:40港督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建成时间、改建扩建装修
6:15告别仪式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45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
0:00中英交接仪式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作用: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令人更加深刻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英国的统治永远结束了。
三、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看似只是客观的描述,实际上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此时国人内心是十分自豪的。
四、在文中找到类似的隐含情感的叙述?并分析。
例:“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例: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分析: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因为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五、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其他使用了对比手法的内容?
港督府建筑历史扩建 现实已为陈迹
156年前英国在添马舰东面升旗 今日英国7时45分降旗
子夜时分易帜,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子夜时分易帜,7月1日第一分钟,五星红旗升起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六、在众多报道中,为什么这一篇成为了名作?请根据所学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挑选富具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
(二)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
(三)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
(四)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五)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延伸拓展】
一、写作素材
和平与发展
主题解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并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香港曾在鸦片战争时被割让给英国,又在 150 多年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落后使人挨打”,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香港能够回归祖国,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外交思想和理念。
二、佳作欣赏
让和平在风中飘荡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2022的钟声已经敲响,在辞旧迎新的同时须臾不可或缺的是理性的思考:关于世界与和平。【引入论题】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人;子弹要在空中飞多久,才能变为白鸽。”两次世界大战已过去数十载光阴,鲍伯迪伦渴望的答案仍在风中飘荡。中东战乱,让局部世界笼罩在血气阴影之下,人类关于权力与战争的命题仿佛永远没有结局。【列举反面现象】
但是,人性的光辉是全体人类骨子里无法抹去的善的基因,绝不会因残酷的战争而消逝。【正面立论,从人性的角度确立分论点】1914年的法国一战战场,交战双方的士兵因庆祝圣诞而放下干戈与偏见,走出战壕互相祝福。【联系材料,非常重要】这是多么感人而发人深省的一幕!抛去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人类拥有着同样的生理结构,共享着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这些相似性暗示了和平的无限可能。【分析论证】“祝人之国如祝其国,祝人之身如祝其身。”【引用论证】发扬人性的光辉,是让和平在风中飘荡的根本途径。【总结】
2007年科特迪瓦内战使该国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足球明显德罗巴的一个“足球和平”的好点子,促成了战争的化解和和平的到来。这样巧妙化解冲突的案例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数不胜数。中国与美国就曾应“一颗小球”转到两个世界。思想制度有意识形态,而艺术与科学都是非意识形态的,是全体人类共同欣赏的瑰宝。“人的天性在于美的追求。”所以,运用艺术的手段,是让和平在风中飘荡的重要方式。【从非意识形态的角度,确立第二个分论点】
有一位哲人曾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逃脱罪责意味着重犯。”中国作文一个百年来在腥风血雨中成长起来的大国,最能领会战争给人带来的无限伤害。因此,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鸣,不仅是震慑他人亦是警示自己。同时,我们呼唤和平,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怎样的角度,进行分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扬人性光辉与运用艺术手段的总和。有的同学可能会不解,可能会质疑,可能会哂笑这个规划的未来前景。但我坚信,“青年之口头无困难之语。”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到我们新一代青年的手上,我们应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敢于面对世界目前的挑战,主动走向国际,加强团结、携手共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龟缩于一隅,不是中国青年的态度;心中有四方天地,才是追求世界和平的航标。【对应材料中团委的活动,强调青年在和平中的责任】
让在空中飞射的不是子弹,而是和平;让在头顶弥漫的不是硝烟,而是和平;让在风中飘荡的不是未解的答案,而是和平。中国与中国人将一起努力,踏着2021的霞光,那仿佛是人性与艺术的光辉,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我们发出嘹亮的宣誓,让和平在风中飘荡。【全文总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