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6: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2.5.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一、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二、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三、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哲理,将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一、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观看视频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有(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自主预习】
一、读准字音(听音频齐读课文)
八佾( ) 文质彬彬( )
迩之事父( ) 譬如( )
子罕( ) 未成一篑( )
答案:yì; bīn;ěr;pì;hǎn;kuì
二、初读文本
学习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 ②敏: ③有道:
答案: 动词,吃饭 ;勤勉;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翻译答案: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概括主题答案:
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学习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而:
如礼何:(其如土石何?)
答案:表假设,如果;怎样对待礼呢?
翻译答案: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概括主题答案: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学习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朝、夕:
闻道:
字词答案: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知道、懂得真理
翻译答案: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概括主题答案: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学习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喻:
答案:明白,通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翻译答案: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概括主题答案: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学习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贤:
齐:
内:
答案: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与......看齐;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翻译答案: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概括主题答案: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学习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 ②文: ③野: ④史: ⑤文质彬彬:
答案:①质朴、朴实 ②华美、文采 ③粗野、鄙俗 ④虚饰,浮夸⑤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答案: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概括主题答案: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学习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③已:停止。
答案:①读书人。 ②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③停止。
翻译答案: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概括主题答案: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学习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 ②篑: ③止: ④平地: ⑤虽:
答案:①比喻,比方②盛土的竹筐③停下来 ④填平洼地 ⑤即使
翻译答案: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概括主题答案: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学习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知: 者:
答案:同“智”;……的人
翻译答案: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概括主题答案: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学习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 ②一日: ③归: ④目:
⑤礼: ⑥事:
答案: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作动,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翻译答案: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概括主题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学习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 ②其: ③恕: ④于:
答案:①一个字 ②大概,表示推测、估计③宽恕 ④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翻译答案: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概括主题答案: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学习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 ②夫: ③兴: ④观:
⑤群: ⑥怨: ⑦迩:
答案:①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那 ③激发人的感情④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⑥讽刺时政 ⑦近
翻译答案: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概括主题答案: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课堂导学】
思考: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学、怎么做
一、学什么,做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
(1)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曾教导他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们应该学习知识、丰富情感、提高自身、奉献国家。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君子喻于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们应该文质兼备,中庸为上;仁义为本,智慧勇毅;无所畏惧,充实坦荡。
(3)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们应该推己及人、源于内心;恪守本分,修儒可成。
二、怎么学,怎么做?
答案示例: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们应该坚定执着、借鉴他人;勇猛精进、安贫乐道。
总结:君子以仁为根本,学诗,崇礼,尊义,勤奋刻苦,安贫乐道,修养品性,推己及人,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
三、情景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延伸拓展】
一、素材积累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二、拓展阅读(这部分内容老师们建议给学生印发材料)
李泽厚访谈录
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
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 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 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 怎么样为人处事?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
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 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新京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
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泽厚: 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
(文章有删改)
【布置作业】
结合《李泽厚访谈录》,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