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2.5.2《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三、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四、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礼 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了解编者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三、解读题目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自主预习】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问题1: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明: ②明: ③亲: ④止:
答案:
①明:动词,彰明 ②明: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问题2: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知: ②止: ③定: ④静:
⑤安: ⑥虑: ⑦得:
答案:①知:知道 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心不妄动
⑤安:性情安和 ⑥虑:思虑精祥 ⑦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问题3: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近:
答案: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问题1: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齐:使……整齐有序 ②修:修养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问题2: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正: ②诚: ③致:
答案:①正:使……端正 ②诚:使……真诚 ③致:获得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问题3: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格物: ②知至:
答案: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问题4: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庶人: ②壹是: ③本:
答案: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课堂导学】
1.什么是“三纲八目”?
答案:
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2.根据原文回答问题,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1)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2)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轻易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3.本文总结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4.情景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延伸拓展】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小人在独处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注释】
①诚其意者:使意念真实无妄。毋:不要。
②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③谦:通“慊(qiè)”,满足,惬意。
④慎其独:一个人独处独知时也谨慎、不苟。
⑤闲居:即独处。
⑥厌然:掩藏、躲闪的样子。
⑦掩:遮盖。著:显示。
⑧中:指内心。
⑨严:畏惧,可怕。
⑩润屋:修饰房屋。润身:修养自身。
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安适舒泰。朱熹注:“胖,安舒也。”
1.如何做到诚意?
①保持内心的诚实不欺。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②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诚于中,形于外” ,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
③慎独。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严格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所谓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但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这就是说,修身必须要先端正自心。
【注释】
身:程颐认为“身”当作“心”。忿懥(zhì):愤怒。
2.如何做到正心?
①正,即端正调整至合适的角度。
②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内心,就必须摒除这些私心杂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受情绪制约,保持心态端正。
3.说说“诚意”和“正心”带给你的启示?
①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谨慎,我们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样,在独处的时候无恶不作,还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 我们要做到,让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外在表现一致,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②面对生活中多种情绪,不因喜爱而偏好,不因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内心的端正,这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布置作业】
查阅工具书,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并逐字翻译。
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3、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王制》
【译文】凡是选用人材,须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后,才分派工作,胜任工作后才铨定爵位,然后给予相应的俸禄。
4、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 文王世子》
【译文】能知道作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作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