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6: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2.21《老子》
【学习目标】
一、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二、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思考老子思想处世的道理及现实意义。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体会其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走近老子(观看视频有更全面详细的了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老子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2)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4)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自主预习】
一、由于课文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所以.课上让学生在规定的10分钟内速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毂 (gǔ) 埏埴(shān zhí) 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qiǎng)泮 (pàn) 累(léi) 几(jī)
二、解释下列词语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
器:器皿。
牖:窗户。
企:踮起脚跟。
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此处意为明辨是非。
伐:夸耀
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长:长久。一说读 zhǎng,意思是得到尊重。
物:人们
处:为,做。
泮:同“判”,分离。
累:同“蘩”,土筐。
几:接近。
复:弥补。
过:过错。 【课堂导学】
一、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兼顾双方。
二、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三、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四、思辨对比
《老子》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
①两者思想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
②两者结论不同。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某件事。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
【链接拓展】
作文素材
一、常言道:“君子温润如玉”。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出自第39章)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因此道家的高人,修为越高,就越像一个平凡人,是谓“返朴归真”。
二、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却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出自第66章)”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因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纳天下溪流来归,故而“大国者下流”。但我们有句俗话却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下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求上进的颓废姿态。那么到底是该“下流”,还是该“上进”?水流低处,再低低不过海底;人行高处,再高高不过山巅。因为它们最终都需要有根基来承载,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山巅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万人。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纳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承载万民,所以它们都必须要“下流”。
三、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老子却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出自第45章)”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多跑多跳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却是保持清静。他不但认为“静胜躁”,“静为躁君”,更认为“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才足以成为天下的根本。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每天转动的门轴,连虫子都不愿意在里面安家;每天流动的水,里面连细菌都生长不出来。种在马路旁边的小树往往难以存活,因为来往车辆扰动太多。唯有清静,方能畜民,方能止争,方能养生,方能成为天下的根本。
四、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老子却说:“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出自第69章)”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方能取得胜利。但老子却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轻易前进,而总像是在主动退让,不敢主动去进攻,而总像是在被动防守。双方相抗而避无可避的时候,那么“哀者胜矣”。哀者,就像是被逼上了绝路一样,兵法上讲“围三阙一”,正是不想把对方逼上绝路,变成哀兵。因为勇者,不一定是哀者,但哀者,一定是勇者。所以与其把人鼓舞得心情亢奋激昂去战斗,远不如让人心情悲愤沉痛上战场。之所以悲愤沉痛,是因为心中有“慈”,有自己想要守卫保护不被侵害的东西。“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五、常言道:“敢为天下先。”老子却说:“不敢为天下先(出自第67章)”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的主观意愿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敢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就像我们只说你敢不敢跳楼,而不说你敢不敢走路一样。敢,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不敢”,是不赌,是面对未知情况下的小心谨慎,是不轻易以身犯险。所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六、常言道:“人定胜天。”老子却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出自第32章)”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意思是人力定能战胜上天,改造大自然,让它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然而老子却说道“独立不改”,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天下任何木器,都来源于没有加工过的木料;任何人,都成长自婴儿。这本源的木料和婴儿,就是“朴”,它是万器之祖,源始于上天,并不臣服于人的意志。就像天真淳朴不能人为培养,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这就是无为。所以面对上天,老子的做法是“无为”,而不是“人定胜天”。
七、常言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出自第79章)”
我们常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但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什么是善人,就是善于用对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如果方法错了,怕是再如何的锲而不舍,也终究会遭受失败。俗话说“先有付出,才有收获”,然而付出也是有讲究的。大地沉稳厚实,德行宽广,所以能承载万物,向它付出,就会有收获;雨后积水浅薄见底,朝不保夕,就连蚊子都不愿意在里面产卵,因为不可能有收获。大道深不可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生养天下万物的母亲,所以向它付出必有收获;而如果向浅见薄知之说,朝生暮死之辈,身死骨枯之人付出,皓首穷经也只能是一场空。
八、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第47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已经是我们的一个共识了,但老子推崇的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不要脱离自己的根本,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门户,而去向外追求那些复杂的经验见识,恪守住天下万物的本源即能知晓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把握住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方能明知天道。而一些经验丰富,经历广博的闯荡江湖之辈,不过是多了一些经验之谈,添了几分口舌之便罢了,算不得真正有智慧。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他们的初始方向就错了。
九、常言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老子却说:“曲则全(出自第22章)”
宁为玉碎,品质何其高洁!但庄子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被晋文公背弃了,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老子说“曲则全”,只有懂得向“曲”中求,才能保全自身,同时顺利解决问题,而不是张口就“宁为玉碎”,这样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老子并不推崇不知变通的正面对抗,而是主张避开障碍,另寻途径,也就是“曲”。这样哪怕看似绕了远路,也比直奔目标要更快达到目的。
十、常言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老子却说:“报怨以德(出自第63章)”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觉得不怎么样,直言道:“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回报别人的德呢?用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现在谁还能做到以德报怨呢?不以怨报德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以德报怨,也渐渐被人看作是软弱和犯贱的象征。但老子说的“报怨以德”,这个“报”却并不是回报的意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具备德的行为,本身就不是以求回报为目的的。所以这个“报”,是“持”的意思,修持。真正的修持,与对象无关,并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改变自己持守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对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样以符合于道(“善”)的行为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道”。同样,对于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待之;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诚信,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信”。“报怨以德”,对于心怀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样待之以德,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