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6:1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古诗词诵读《无衣》
【学习目标】
一、了解《诗经》的文化常识及写作背景。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赏析其表达效果。
四、体会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秦国的统辖地域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东部,厚地高天涵养出质朴厚重的民风,这里的人民,热情勇敢又刚毅团结。当时犬戎进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占领了大面积的领土。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战歌。
三、文体知识
诗经六义
(一)基本内容
风: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二)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秦风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
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10首诗:车邻、驷驖sì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自主预习】
一、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é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二、理解诗意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裙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课堂导学】
一、 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诗歌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重章叠唱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
知识链接
概念: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作用: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三、赏析本首诗歌运用重章叠唱手法的表达效果。
内容和主题:一唱三叹,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气氛,强烈地表现了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结构:结构清晰一致,具有整齐美,回环美,增强了节奏感,具有音乐美。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四、“修”能否改为“作(制造)”“买(购买)”?
不能!换则意变,因“修”意为“修理”(旧的),而“作(制造)、买(购买)”的应是(新)武器。
秦国当时烽烟四起,战事难有停歇。从“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可见,战士们或刚从此战下场,又要赴彼战场;一个“修”字恰如其分地呈现了在紧迫的战事中边修边战、边战边修、不敢懈怠、不敢马虎的严正以待。
五、“岂曰无衣?”可以换成“我有衣服,与子同袍”吗?
不能!“岂曰无衣”是“不要讲‘无衣’、‘不会打仗’”之类的客观困难,要无条件服从保家卫国的王命!
如换成“我有衣服”,不仅与题目不符,且与事实不符,因大战小战接二连三,士兵不可能个个有完整的战衣。“岂曰无衣”到“与子同···”的反复叠唱,展现了他们同生死共存亡的悲壮豪情。
六、《无衣》之意为何不完全在“衣”?
借衣喻意
《无衣》之意,一是以“无衣”反衬“衣”的重要性——军衣统一整齐,既展现军貌军威,又便于识别与指挥等,还有保护要害部位的作用;
二是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可以说《无衣》将“衣”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全面展现、尽情发挥与极度升华。
【延伸拓展】
写作素材
一、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
适用主题:坚定不移,刚强的意志等
解析:我的心并非卵石那样圆,不能随便滚转;我的心并非草席那样软,不能任意翻卷。
示例:
世事纷纷扰扰,结成蛛丝般的网,埋伏在渺茫前路,却难以捉摸。唯有谨守本心,坚定意志,才能在纷繁杂事中辨清方向,从容向前。范仲淹得罪权贵,屡遭贬谪,却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留下卓著功绩,得谥“文正”,名留青史。正如《诗经》中所言“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事几多纷扰,如若内心的信念坚定不移,便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就再无缺憾。
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
适用主题:不忘初心,追求梦想,踏实前进等
释义:绝大多数人在最开始都会有一颗良好的初心,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迎来美好的结局。开始容易,坚持难。
示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行百里者半九十,行至终点相当不易,也正因如此,才让坚持到底的人显得更为可贵。我们始终怀着初心,勇敢前行,便能如火炬照彻黑暗,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梦想的远方。
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
适用主题:美好品格,盛世气象等
释义: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的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诗中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气象,同时也用凤凰和鸣、梧桐生长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示例: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如今,锦绣山河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迎接复兴的曙光。吾辈青年,当以青春之生命,护卫盛世之中华,以勇攀高峰的姿态,缔造新时代的辉煌。
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国风·蒹葭》
适用主题: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歌颂等
释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示例一:
沿着长江与黄河漂流而下,遍览中华文化的千年历程,我看到《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茫,《史记》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浩气,也看到《水经注》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雄浑。“江山错落,人间星火,吐纳着千年壮阔”(HITA等《礼仪之邦》),经历着岁月流沙的磨砺,中华文化非但没有残缺褪色,反而蜕变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
示例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大地花开,又是新春。新的一年,我们将在清晨的霜露里,遥望蒹葭苍苍。在对酒的短歌中,感受慨当以慷。在王维的长河里,高唱大漠的豪壮;在苏轼的明月里,祝福永久的安康。(《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一场)
五、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鹿鸣》
适用主题:宴饮,君臣之道,渴求贤才
诗意解读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的歌,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空旷的原野上,麇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十分和谱悦耳;在琴瑟和鸣的宴会上,君臣之间推杯换盏,畅饮闲谈,一派热烈友好、和谐融洽的气氛。这首诗用鹿鸣声起兴写宴会的氛围,旨在歌颂君臣和谐欢畅的宴饮场景。在等级森严、礼教观念根深蒂固的周代社会,这样的宴会对增进君臣情感、沟通信息有莫大的帮助。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该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愿望,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蓼莪》
适用主题:亲情,尽孝,报答父母
诗意解读
《蓼莪》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抒发有孝心的孩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诗歌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起兴,写父母生养之辛苦劳累。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成莪,于是心有所动,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表达出来。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此诗是以充沛的情感表现这一美德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在诗文中常被引用,甚至朝廷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
示例: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国人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总是不能忘记。父母养有儿女,也确实不容易。我有个朋友,父亲早丧,留下五个孩子,他的四个弟弟妹妹(他是老大),全靠母亲一手拉扯大。母亲有一次对孩子说:“你们都成人了,没有一个瘸的、一个瞎的,我总算对得起你们的父亲!”听到母亲这样的话,孩子能够无动于衷吗?(汪曾祺《哀衰父母,生我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