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考点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
2.质量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
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2)原子的质量数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温馨提示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3)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可用于元素鉴定
B.同一原子中,2p、3p、4p电子的能量依次增强
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5的基态原子对应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五周期
D.日常生活中的焰火、LED灯都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答案】C
【解答】解:A.不同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不同,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故A正确;
B.能级符号相同,能层越大,能量越高,同一原子中,2p、3p、4p电子的能量依次增强,故B正确;
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5的基态原子对应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故C错误;
D.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焰色反应、激光、霓虹灯光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因而能使火焰呈现颜色,与电子跃迁有关,故D正确;
故选:C。
2.天津大学科学工作者借助纳米技术,通过添加稀土材料Gd,开发新型纳米颗粒,有望解决传统药物制剂缺陷。一种核素Gd中,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等于( )
A.30 B.64 C.94 D.158
【答案】A
【解答】解:质子数为64,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58﹣64=94,故中子数﹣质子数=94﹣64=30,
故选:A。
3.自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且个数都是相等的
B.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
C.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3种基本微粒不可能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答案】C
【解答】解:A.普通H没有中子,多数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故A错误;
B.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与中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故B错误;
C.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则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故C正确;
D.随科学的发展,可认识到微粒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1)概念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
作电子层。
温馨提示: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2)电子层的表示方法、离核远近及能量高低
表示方法 n 1 2 3 4 5 6 7
字母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 →由低到高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能量规律
A.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排布在能盘
B.较低的电子层上,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C.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上
(2)数量规律
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最外层为K层时,最多有2个电子);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
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
(2)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形成离子时原子核不变,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了变化。
4.下列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答】解:①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核外含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①正确;
②碳原子的原子序数为6,最外层含有4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②错误;
③钠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11,最外层含有1个电子,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③错误;
④氧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④正确;
故选:D。
5.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鲜味,是一种常用的增味剂,其主要成分M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是第二周期第ⅣA族元素
B.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C.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核电荷数:Na>O>N>C>H
【答案】D
【解答】解:A.氧原子核外8个电子,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ⅥA族元素,故A错误;
B.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标注于元素符号左上角、质子数标注于元素符号左下角,C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质量数为14,可表示为:,故B错误;
C.Na原子核外11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故C错误;
D.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Na、O、N、C、H五种原子核电荷数分别为11、8、7、6、1,所以核电荷数:Na>O>N>C>H,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三 元素周期表
编排原则
(1)原子序号
①含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②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横行原则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纵行原则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
结构
7个横行形成7个周期: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和长周期(第四五六七周期)
18个纵列形成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
3. 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IA族(除氢元素):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温馨提示:
(1)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
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2)元素周期表第六、七周期的各15种元素统称为镧系元素、锕系元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各占一
格,并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单独列出。
6.安康地区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使得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硒,从而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品质和功效。34号元素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最外层有6个电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e元素和O元素位于同一主族
B.和互为同位素
C.H2Se的还原性比H2O的还原性强
D.原子中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8
【答案】D
【解答】解:A.Se为34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ⅥA族,和O元素位于同一主族,故A正确;
B.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和是同一元素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硒,则其氢化物的还原性:H2Se的还原性比H2O的还原性强,故C正确;
D.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原子中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8﹣34=44,故D错误;
故选:D。
7.核污染水中含有38Sr、55Cs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粒子,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含有的中子比质子多27个
B.S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ⅡA族
C.可用沉淀法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核污染水中的
D.借助元素周期表比较可知Sr的金属性比Cs强
【答案】D
【解答】解:A.原子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则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137﹣55=82,故含有的中子比质子多27个,故A正确;
B.根据S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关系,可知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第IIA族,故B正确;
C.Sr(OH)2是沉淀,故可用沉淀法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核污染水中的,故C正确;
D.借助元素周期表比较可知Cs的金属性大于Rb,Rb的金属性大于Sr,故Cs的金属性大于Sr,故D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B.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它的电子层数,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
C.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列即18个族
D.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就是其原子序数
【答案】A
【解答】解:A.门捷列夫研制出的元素周期表,不仅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也为发现新元素及探究物质的用途提供了依据,其价值非凡,故A正确;
B.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对于副族及第Ⅷ族元素,族序数不一定等于相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B错误;
C.元素周期表中的8、9、10三个纵列合在一起叫做第Ⅷ族,故共有16个族,不是18个族,故C错误;
D.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元素的核电荷数或对应原子的质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四 核素
1.原子的表示方法
,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2.核素
(1)定义: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教材拓展
(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有中子,如H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元素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种类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如Ne和H20都含有10个质子、NH4+和Na+都含有11个质子,显然不能称为同一种元素,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才属于同一种元素。
3.同位素
(1)定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2)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9.我国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以及一些其他航天器上使用的铯原子钟的精度可达到3000 万年误差不超1s。铯存在多种核素,如、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的质子数为78
B.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C.原子半径:>
D.氯化铯中同时含有、等核素
【答案】D
【解答】解:A.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为质子数,则的质子数为55,故A错误;
B.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的相对原子质量与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故B错误;
C.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原子半径:=,故C错误;
D.元素的不同核素存在其所形成的所有物质中,因此氯化铯中同时含有、等核素,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2C和14C是一种核素
B.红磷和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
C.1H2和2H2互为同位素
D.中子数为53
【答案】B
【解答】解:A.12C和14C是碳元素的不同种核素,故A错误;
B.红磷和白磷是磷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
C.1H2和2H2是氢气分子,不是原子,不能会同位素,故C错误;
D.中子数=129﹣53=76,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五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碱金属元素
(1)相似性
元素 Li Na K Rb Cs
最外层电子数 1
主要化合价 +1
单质的性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常作还原剂
(2)递变性
元素 Li Na K Rb Cs
原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金属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
单质的物理性质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但ρ(Na)>ρ(K)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置换出H2
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碱性强弱的比较 LiOH < NaOH < KOH < RbOH < CsOH
温馨提示
(1)Li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只有Li O,而 Na 在氧气中燃烧时会生成Na2O2,K在氧气中燃烧时甚至会生成KO2。
(2)因Na、K都是很活泼的金属,易与H20反应,故其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
2.卤族元素
(1)相似性
元素 F Cl Br I
最外层电子数 7
最高正化合价 +7(氟元素无正价)
最低负化合价 -1
单质的性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常作氧化剂
(2)递变性
元素 F Cl Br I
原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非金属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单质的物理性质 从氟到碘,常温常压下由气态到固态,颜色逐渐加深,熔、沸点逐渐升高
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 在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 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反应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
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 HF > HCl > HBr >H
最高价性强弱的比较 HCI04 > HBr04 > HIO4
11.已知硒(34Se)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砷(33As)最外层有5个电子,依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知识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非金属性:S>Se>As
B.酸性:H2SO4>H2SeO4>H3AsO4
C.热稳定性:HCl>H2Se>HBr
D.还原性:H2Se>HBr>HCl
【答案】C
【解答】解:A.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非金属性:Se>As,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非金属性:S>Se,因此非金属性:S>Se>As,故A正确;
B.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酸性:H2SO4>H2SeO4>H3AsO4,故B正确;
C.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简单氢化物越稳定,因此热稳定性:HBr>H2Se,故C错误;
D.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还原性越弱,因此还原性:H2Se>HBr>HCl,故D正确;
故选:C。
12.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较为相似,下列关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推测正确的是( )
A.Li、Na同主族,因为Na在空气中加热生成Na2O2,所以Li在空气中加热生成Li2O2
B.F、Cl同主族,因为HCl是强酸,所以HF也是强酸
C.Ca、Ba同主族,因为Ca(OH)2微溶于水,所以Ba(OH)2也微溶于水
D.F、Cl同主族,因为Cl2能与水反应,所以F2也能与水反应
【答案】D
【解答】解:A.Na在空气中加热生成Na2O2,Li在空气中加热生成Li2O,故A错误;
B.HCl是强酸,HF是弱酸,故B错误;
C.Ca(OH)2微溶于水,Ba(OH)2易溶于水,故C错误;
D.F、Cl同主族,氟气的氧化性比氯气的氧化性强,因为Cl2能与水反应,所以F2也能与水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3.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探究Na2O2与H2能否反应,设计装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说明Na2O2与H2反应生成水
B.装置B中盛放浓硫酸,目的是除去A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
C.装置C加热前,用试管在干燥管管口处收集气体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D.装置A也可直接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答案】C
【解答】解:A.空气中水可进入D,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不能确定Na2O2与H2反应生成水,故A错误;
B.B中应用固体干燥剂,否则不能起到洗气作用,故B错误;
C.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时加热易发生爆炸,则加热试管前,应先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爆鸣声判断气体的纯度,故C正确;
D.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氯气,A装置不能加热,故D错误。
故选:C。
14.活着的生物体内14C/12C值基本不变,死亡后14C会衰变为其他种类的原子而减少,而12C基本不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资料:14C衰变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为5730年
A.14C与12C含有的质子数相等
B.14C与12C含有的中子数相等
C.14C与12C中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D.测定死亡生物体残骸中14C的含量可用于生物死亡年代的确定
【答案】B
【解答】解:A.14C与12C含有的质子数都为6,14C与12C含有的质子数相等,故A正确;
B.14C含有中子数为8,12C含有的中子数为6,故B错误;
C.14C与12C中的核外电子数都为6,故C正确;
D.同位素可用于生物死亡年代的确定,测定残骸中14C的含量可用于生物死亡年代的确定,故D正确;
故选:B。
15.某紫薯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硒的一种核素为,其中子数为( )
A.34 B.44 C.78 D.112
【答案】B
【解答】解:根据可知,硒元素为第34号元素,且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为78,因此硒的核电荷数为34,中子数=78﹣34=44,故B正确,
故选:B。
16.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铯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B.的质子数为137
C.的核外电子数为55
D.核内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82
【答案】C
【解答】解:A.是铯的一种同位素,故A错误;
B.原子的左下角为质子数,则的质子数为55,故B错误;
C.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则的核外电子数为55,故C正确;
D.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37﹣55=82,质子数为55,则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27,故D错误;
故选:C。
17.2023年8月,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在100万安培的高约束模式下产生了30秒左右的核聚变反应,该核聚变的基础原料是海水中提取的氘和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氚原子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
B.氕、氘、氚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C.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三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得到
D.海水中的H2O与D2O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B
【解答】解:A.氚原子内中子数为2,核外电子数为1,氚原子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故A错误;
B.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氕、氘原子和氚原子的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分别是0、1和2,氕、氘、氚三种原子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H元素中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所占的比例之和,故C错误;
D.海水中的H2O与D2O是化合物,不是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
故选:B。
18.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实施核污水排海计划,此举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沿海国家的强烈抵制与谴责,核污水中含有包括氚(3H)、碘﹣131、铯﹣134和铯﹣137等多种放射性核素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131的质量数为131
B.氚的中子数为2
C.氚与氕、氘互为同素异形体
D.铯﹣134和铯﹣137互为同位素
【答案】C
【解答】解:A.碘﹣131质量数为131,故A正确;
B.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氚(3H)质量数为3,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故B正确;
C.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氚、氕和氘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故C错误;
D.铯﹣134和铯﹣137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故D正确;
故选:C。
19.2023年10月,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发现了一种新的铌硅酸盐矿物,被命名为铌包头矿。铌(Nb)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在核能、超导、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和互为同位素
B.和都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C.和含有不同的核外电子数
D.和属于主族元素
【答案】A
【解答】解:Nb是41号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VB族,中质子数为41,中子数为93﹣41=52,中质子数为41,中子数为95﹣41=54,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
故选:A。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漂白粉的主要成分:Ca(ClO)2
C.Na2O2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数目比为1:1
D.用单线桥表示P与Cl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答案】D
【解答】解:A.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故A错误;
B.漂白粉的主要成分:Ca(ClO)2、CaCl2,故B错误;
C.Na2O2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数目比为2:1,故C错误;
D.磷元素0价升高到+5价,氯元素化合价0价降低到﹣1价,电子转移总数为10e﹣,用单线桥表示P与Cl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为:,故D正确;
故选:D。
21.实验室可利用制取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的结构示意图:
B.O2可用于医疗急救
C.KClO3、MnO2均为氧化物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B
【解答】解:A.Cl﹣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O2可用于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等,故B正确;
C.KClO3不属于氧化物,而属于盐,故C错误;
D.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22.8、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的值是37,n的值是1
B.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C.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答案】C
【解答】解:A.元素名称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m的值是37,37=2+8+18+8+n,n=1,故A正确;
B.周期数=原子电子层数,根据铷原子结构可知,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故B正确;
C.铷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铷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因此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故C错误;
D.元素名称的正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故D正确;
故选:C。
23.下列元素不属于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是( )
A.Al B.P C.Cl D.Ar
【答案】D
【解答】解:A.Al的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1,属于ⅢA族元素,故A错误;
B.P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3,属于第ⅤA族元素,故B错误;
C.Cl的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5,属于第ⅦA族元素,故C错误;
D.Ar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为[Ne]3s23p6,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24.图中横坐标均表示11~17号元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根据图像变化趋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B.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元素周期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C.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主族族序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D.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元素最高正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答】解:A.11~17号元素同属第三周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故A正确;
B.11~17号元素同属第三周期,都属于同一周期,故B正确;
C.11~17号元素同属第三周期,分别是IA至ⅦA族,主族族序数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故C正确;
D.11~17号元素同属第三周期,分别是IA至ⅦA族,元素最高正价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故D错误;
故选:D。
25.明矾[KAl(SO4)2 12H2O]可用作净水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中各元素均处于短周期
B.离子半径:r(Al3+)>r(K+)
C.非金属性:O>S
D.碱性:Al(OH)3>KOH
【答案】C
【解答】解:A.明矾中含有K、Al、S、O、H元素,其中K元素属于长周期元素,故A错误;
B.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Al3+含有2个电子层,K+含有3个电子层,因此离子半径:r(Al3+)<r(K+)故,B错误;
C.同一主族的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因此非金属性:O>S,故C正确;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K的金属性强于Al,则碱性:Al(OH)3<KOH,故D错误;
故选:C。
26.现有下列几组粒子:①N2、CO②N、OH﹣③、CN﹣④P、Cl。对上述四组粒子归类正确的是( )
A.①中质子数相等、电子数和原子数不相等
B.②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原子数不相等
C.③中电子数相等、质子数和原子数不相等
D.④中原子数和电子数相等、质子数不相等
【答案】D
【解答】解:A.①中质子数、电子数均为14,原子数都是2,故A错误;
B.②中电子数均为10,而质子数、原子数不等,故B错误;
C.③中电子数为18,原子数为2,而质子数不等,CN﹣中电子数为14,原子数2个,质子数分别为16、13,故C错误;
D.原子数均为5,电子数均为50,而P、Cl的质子数不等,则离子的质子数不等,故D正确;
故选:D。
27.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才有NMR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组原子均可产生NMR现象( )
A.18O、31P、119Sn
B.27Al、19F、12C
C.14N、31P、75As
D.只有1个电子层的原子
【答案】C
【解答】解:A.18O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偶数,故A错误;
B.12C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偶数,故B错误;
C.14N、31P、75As的质子数都是奇数,故C正确;
D.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原子,如He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偶数,故D错误;
故选:C。
28.某元素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n﹣、A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
A.Z+m+n B.Z﹣n+m C.Z﹣n﹣m D.Z+n﹣m
【答案】A
【解答】解:设A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x,则x﹣m=Z+n,则x=Z+n+m,故A正确,
故选:A。
29.已知砷(A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下列关于As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
B.原子半径:r(As)>r(P)
C.酸性:H3AsO4<H3PO4
D.稳定性:AsH3>PH3
【答案】D
【解答】解:A.该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所以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故A正确;
B.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P、As位于同一主族且原子序数P<As,所以原子半径:r(As)>r(P),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P>As,所以酸性:H3AsO4<H3PO4,故C正确;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P>As,所以稳定性AsH3<PH3,故D错误;
故选:D。
30.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硒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硒的非金属性比S弱
B.硒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3
C.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ⅣA族
D.H2Se比HBr更稳定
【答案】A
【解答】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硒的非金属性比S弱,故A正确;
B.Se最外层电子数为6,Se的最高正价为+6价,硒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4,故B错误;
C.Se最外层有6个电子,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ⅥA族,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氢化合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所以H2Se比HBr稳定性差,故D错误;
故选:A。
31.已知:34Se(晒)与S为同族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e原子核外最外层有6个电子
B.H2Se的电子式是
C.熔沸点:O2<S<Se
D.非金属性:Se>Cl
【答案】D
【解答】解:A.已知:34Se(晒)与S为同族元素,Se原子核外最外层有6个电子,故A正确;
B.硒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H2Se的电子式为:,故B正确;
C.氧族元素形成的单质为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熔沸点:O2<S<Se,故C正确;
D.Se原子半径大于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氯原子少,非金属性:Se<Cl,故D错误;
故选:D。
32.我国研发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铷(Rb)原子钟,每3000万年误差仅1秒。Rb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下列关于37R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的金属性:K>Rb
B.中子数为50的Rb的核素:
C.与同周期元素38Sr的原子半径比较:Rb>Sr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KOH>RbOH
【答案】C
【解答】解:A.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RbOH的碱性比NaOH强,故A错误;
B.中子数为50的Rb质量数为87,所以中子数为50的Rb的核素: Rb,故B错误;
C.电子层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Rb和Sr的电子层数相同,所以半径:Rb>Sr,故C正确;
D.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Rb的金属性强于K,所以水化物的碱性:RbOH>KOH,故D错误;
故选:C。
33.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某些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实验
实验现象 钠块熔成光亮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 钾块表面出现小火球 左侧试管无明显现象,右侧试管中溶液变红
A.对比实验①、②现象可知金属性:Na>K
B.实验③开始前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
C.对比实验①,③现象可知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弱
D.实验①、②中滴入酚酞后的溶液均变红色
【答案】A
【解答】解:A.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Na、K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Na<K,则金属性:Na<K,故A错误;
B.Mg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MgO,所以实验③开始前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故B正确;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Na和冷水反应、Mg和热水反应,说明金属性:Na>Mg,则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弱,故C正确;
D.Na、K分别和水反应都生成碱,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故D正确;
故选:A。
34.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金属性强弱:Na>Mg>Al
B.原子半径大小:S>Na>O
C.酸性强弱:HClO4>HBrO4>HIO4
D.碱性强弱:KOH>NaOH>LiOH
【答案】B
【解答】解:A.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Na、Mg、Al位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金属性强弱:Na>Mg>Al,故A正确;
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O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S、Na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且原子序数S>Na,则原子半径大小:Na>S>O,故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但O、F元素除外,非金属性:Cl>Br>I,酸性强弱:HClO4>HBrO4>HIO4,故C正确;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K>Na>Li,则碱性强弱:KOH>NaOH>LiOH,故D正确;
故选:B。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一定越大
B.已知2C+SiO2Si+2CO↑,说明Si的非金属性比C强
C.稀有气体分子内不含有共价键
D.第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其沸点最低
【答案】C
【解答】解:A.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核外电子多,相应的核内质子数也多,静电作用力增强影响原子的半径,电子层数多少只是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之一,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对应的原子半径不一定大,如:K比I少一电子层,但r(K)>r(I),故A错误;
B.C是还原剂、Si是还原产物,则还原性C>Si,不能比较Si、C的非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
C.稀有气体分子是单原子分子,则稀有气体分子内不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第VI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非金属性O>S>Se>Te,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H2Se>H2Te,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其它氢化物不含氢键,分子间作用力:H2S<H2Se<H2Te,氢化物的熔沸点:H2O>H2Te>H2Se>H2S,故D错误;
故选:C。
36.下列事实中,能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的是( )
①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H2S水溶液)酸性强;
②HCl的稳定性比H2S大;
③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还原性:Cl﹣<S2﹣.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D
【解答】解:①氢化物的酸性不能用来比较非金属性强弱,例如HCl水溶液的酸性比HI的弱,但Cl的非金属性比I强,故①错误;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②正确;
③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说明Cl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③正确;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S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④正确;
⑤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⑤正确。
故选:D。
37.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单质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其中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④ B.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答】解: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故①正确;
②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氧化性越强,甲单质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说明甲单质的氧化性比乙强,则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故②正确;
③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甲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故③正确;
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得电子数目多少与其氧化性强弱无关,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故④错误;
⑤单质熔、沸点与其元素非金属强弱无关,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故⑤错误;
故选:C。
38.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关于含氟化合物HFO,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HFO是共价化合物 B.HFO中F为+1价
C.HFO是一种酸 D.HFO性质不稳定
【答案】B
【解答】解:A.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则HFO中只含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A正确;
B.根据稳定结构可知,O原子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H原子、F原子均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HFO的结构式为H﹣O﹣F,氟元素电负性比氧元素大,分子中F元素为﹣1价、O元素整体表现0价,故B错误;
C.HFO能电离生成H+,则HFO是一种酸,故C正确;
D.HFO中F为﹣1价,具有强氧化性,性质不稳定,故D正确;
故选:B。
39.某同学设计下列实验探究碳、硅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已知:①酸性强弱:亚硫酸>碳酸
②Cu+2H2SO4(浓)CuSO4+SO2↑+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底烧瓶中的反应,浓硫酸体现氧化性和酸性
B.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C.装置B中产生CO2可说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
D.装置C中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
【答案】A
【解答】解:A.金属铜和浓硫酸之间的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浓硫酸体现氧化性和酸性,故A正确;
B.金属铜和浓硫酸之间的反应需要加热,应该加入浓硫酸后再加热,故B错误;
C.依据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是亚硫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能判断S、C非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硅酸,证明了碳酸酸性比硅酸强,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但是硅酸的产生有可能是二氧化硫进入硅酸钠溶液的反应结果,故D错误;
故选:A。
40.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
已知:浓盐酸与KMnO4固体混合会产生Cl2。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B.B中溶液变黄色,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
C.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D.实验过程Ⅲ为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溶液后充分振荡试管D,观察到D中溶液变蓝,即证明了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答案】D
【解答】解:A.浓盐酸与KMnO4固体混合会产生Cl2,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发生了反应:,故可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故A正确;
B.B中溶液变黄色,说明有溴单质生成,发生的反应为:,则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故B正确;
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为了防止剩余氯气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而干扰实验,故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说明B中单质溴的浓度大,而C中颜色还是黄色,说明此时C中溴化钠没有反应完全,没有氯气的剩余,故实验过程Ⅲ的操作为: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故D错误;
故选:D。
41.某化学小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d中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浓)=NaCl+Cl2↑+H2O
B.若a处变为橙色,b处变为蓝色,不能说明氧化性:溴>碘
C.若c处KMnO4褪色,说明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D.若d处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答案】D
【解答】解:A.84消毒液和浓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故A正确;
B.a处发生2Br﹣+Cl2=Br2+2Cl﹣,变为橙色,b处可能同时发生的反应为2I﹣+Cl2=I2+2Cl﹣、2I﹣+Br2=I2+2Br﹣,变为蓝色,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故B正确;
C.c处挥发HCl与高锰酸钾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反应为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说明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故C正确;
D.Cl2没有漂白性,d处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生成物具有漂白性,也可能是HCl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酚酞褪色,故D错误;
故选:D。
42.某化学小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d中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浓)=NaCl+Cl2↑+H2O
B.若a处变为橙色,b处变为蓝色,说明氧化性:氯气>溴>碘
C.若c处褪色,说明KMnO4有还原性
D.若d处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答案】A
【解答】解:A.84消毒液和浓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故A正确;
B.a处发生2Br﹣+Cl2=Br2+2Cl﹣,变为橙色,b处可能同时发生的反应为2I﹣+Cl2=I2+2Cl﹣、2I﹣+Br2=I2+2Br﹣,变为蓝色,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故B错误;
C.c处挥发HCl与高锰酸钾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反应为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说明KMnO4有氧化性,故C错误;
D.Cl2没有漂白性,d处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生成物具有漂白性,也可能是HCl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酚酞褪色,故D错误;
故选:A。
43.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
A.某些花岗石产生氡(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Rn的质量数是222
B.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Se和Se互为同位素
C.C﹣NMR(核磁共振)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C的中子数为6
D.原子结构示意图既可以表示16O,也可以表示18O
【答案】C
【解答】解:A.原子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量数,Rn的质量数是222,故A正确;
B.Se和Se质子数相同都为34,中子数分别为44、46,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C﹣NMR(核磁共振)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C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3﹣6=7,故C错误;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为8,其中子数不定,所以既可以表示16O,也可以表示18O,故D正确;
故选:C。
44.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 )
①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③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理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答】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是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能顺利穿过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了碰撞,且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同时说明原子核很小,否定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理论,综上所述实验说明了①②③均正确,
故选:A。
45.决定原子种类的是原子的( )
A.质量数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和质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C
【解答】解:原子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不同,质量数不同,即质子数、中子数的和不同,所以原子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
故选:C。
46.核能利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裂变的原理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质子数为33
B.与互为同位素
C.的中子数为85
D.X的质量数为92
【答案】A
【解答】解:A.核裂变反应前后,总的质量数和总的质子数均不变,则X的质子数为92﹣56=36,故A错误;
B.与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们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的质量数为141,质子数为56,中子数为141﹣56=85,故C正确;
D.X的质量数为92,故D正确;
故选:A。
47.C在新药开发等领域用途十分广泛。这里的“13”是指该原子的(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质量数 D.电子数
【答案】C
【解答】解: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则6表示质子数、13表示质量数;
故选:C。
48.在我国“两弹一星”试验中,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科学家研制“两弹”所涉及的基本核反应方程式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e位于第四周期
B.代表的是质子
C.中有52个中子
D.与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C
【解答】解:A.由原子符号可知,Xe的质子数为54,即原子序数为54,其位于周期表中第五周期,故A错误;
B.代表的是中子,故B错误;
C.的中子数为90﹣38=52,故C正确;
D.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二者互称为同位素,故D错误;
故选:C。
49.纪念门捷列夫,科学家将1955年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元素用符号“Md”表示,中文命名为“钔”。核素的中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答案】B
【解答】解:核素的质量数为258,101表示的是质子数,所以核素的中子数为258﹣101=157,
故选:B。
50.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加热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利用浓盐酸和MnO2固体的反应制备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MnO2+4H++2Cl﹣Mn2++Cl2↑+2H2O 。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l2+2Br﹣=Br2+2Cl﹣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
(6)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
(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2Br﹣=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答】解:(1)A中利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2Cl﹣Mn2++Cl2↑+2H2O;
(2)氯气在水溶液中能与碘盐反应,置换出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故现象为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故答案为: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B中溶液发生反应是氯气氧化溴离子生成溴单质,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故答案为:Cl2+2Br﹣=Br2+2Cl﹣;
(4)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首先需要溴单质与KI接触反应,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并验证碘单质生成,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有机层变为紫红色,
故答案为: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氯气能置换出碘单质,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需排除氯气的干扰,过程Ⅲ即为确认黄色溶液中无氯气存在,
故答案为: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因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51.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请回答:
(1)①中产生的是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在该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 还原 性和 酸 性。
(2)反应一段时间后,①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
(3)B中试管口处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
(4)由②、③中的现象说明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Cl2>Br2>I2 。
(5)实验室中所用少量氯气也可用下列方法制取:K2Cr2O7+14HCl(浓)=2KCl+2CrCl3+3Cl2↑+7H2O,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比为 1:6 ;该反应中每有73gHCl被氧化,生成标况下Cl2的体积为 22.4 L。
【答案】(1);还原;酸;
(2)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3)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4)Cl2>Br2>I2;
(5)1:6;22.4。
【解答】解:(1)装置①中发生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产生的是黄绿色气体为Cl2,各原子最外层电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电子式为,在该反应中,浓盐酸部分被氧化成Cl2,体现了浓盐酸的还原性,因为有MnCl2生成,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
故答案为:;还原;酸;
(2)反应一段时间后,①中生成的氯气与KI反应,有碘单质生成,所以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故答案为: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3)浸有NaOH的湿棉花用于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4)氯气进入装置C时发生反应Cl2+2NaBr=2NaCl+Br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溶液进入装置③,发生反应2KI+Br2=2KBr+I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综上所述,氧化性:Cl2>Br2>I2,
故答案为:Cl2>Br2>I2;
(5)对于反应K2Cr2O7+14HCl(浓)=2KCl+2CrCl3+3Cl2↑+7H2O,其中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HCl作还原剂,Cr元素化合价降低,K2Cr2O7作氧化剂,每生成3mol Cl2,有6mol HCl被氧化,1mol K2Cr2O7被还原,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每有mol=2mol HCl被氧化,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标况下Cl2的体积为1×22.4L=22.4L,
故答案为:1:6;22.4。
5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用金属钠和空气反应制取纯度较高的Na2O2(不考虑空气中的N2,夹持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水和CO2进入C装置中 。
(2)装置B中试剂是 浓硫酸 。
(3)装置A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CO2+2OH﹣=+H2O ;若没有该装置,可能会导致生成的Na2O2中含有 Na2CO3 (填化学式)。
(4)取C中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于试管中,并做如下实验。
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是 2Na2O2+2H2O=4NaOH+O2↑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H2O2+2+6H+=2Mn2++8H2O+5O2↑ 。
(5)消毒剂的消毒能力以该物质单位质量转移电子的数目衡量,Na2O2和ClO2都可以用作消毒剂,ClO2的消毒能力是Na2O2的 2.89 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去装置C;
(2)浓硫酸;
(3)①CO2+2OH﹣=+H2O;
②Na2CO3;
(4)①2H2O+2Na2O2=4NaOH+O2↑;
②5H2O2+2+6H+=2Mn2++5O2↑+8H2O;
(5)2.89。
【解答】解:(1)仪器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去装置C而干扰实验,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和CO2进入C装置中;
(2)由分析可知装置B中的试剂是浓硫酸,可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故答案为:浓硫酸;
(3)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CO2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2+2OH﹣=+H2O;若没有该装置,CO2会与Na2O2反应生成Na2CO3,导致生成的Na2O2中含有Na2CO3,
故答案为:CO2+2OH﹣=+H2O;Na2CO3;
(4)①从上面实验过程和现象可以看出,Na2O2与水反应后除生成NaOH和O2 外,使酚酞变红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钠,反应为2H2O+2Na2O2=4NaOH+O2↑,
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
②Na2O2与水反应后除生成NaOH和O2 外,还生成了H2O2,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2O2+2+6H+=2Mn2++8H2O+5O2↑,
故答案为:5H2O2+2+6H+=2Mn2++8H2O+5O2↑;
(5)消毒剂的消毒能力以该物质单位质量转移电子的数目衡量,Na2O2和ClO2都可以用作消毒剂,ClO2~Cl﹣~5e﹣,Na2O2~~2e﹣,ClO2的消毒能力是Na2O2的倍数=≈2.89,
故答案为:2.89。
53.钠及其化合物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Ⅰ.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生产金属钠:2NaCl(熔融)2Na+Cl2↑。已知物质A、B、C、D、E、F、G有如图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已省略):
(l)写出物质A、B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②的实验现象: Na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
(2)反应①~⑦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②③④ (填序号)。
(3)F的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G的离子方程式为 2Na++CO32﹣+H2O+CO2=2NaHCO3↓ 。
Ⅱ.化学膨松剂可以使食品变得松软或酥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潮湿环境中长期存放的碳酸氢钠膨松剂中NaHCO3的含量,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按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皆为足量)。
已知:在潮湿的环境中NaHCO3会慢慢变为Na2CO3 10H2O。
(4)写出膨松剂中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H2O+CO2↑ 。
(5)若A装置中反应管右侧有水珠,则测得的NaHCO3含量将 偏低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6)若膨松剂的质量为wg,反应后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mg,则膨松剂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w、m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l)Na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2)②③④;
(3)2Na++CO32﹣+H2O+CO2=2NaHCO3↓;
(4)2NaHCO3Na2CO3+H2O+CO2↑;
(5)偏低;
(6)。
【解答】解:(l)钠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火焰,Na在氯气中剧烈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白烟
故答案为:Na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2)②2Na+Cl22NaCl,③2Na+2H2O=2NaOH+H2↑,④2Fe+3Cl22FeCl3,三个反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②③④;
(3)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溶解度小,Na2CO3的饱和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离子方程式为2Na++CO32﹣+H2O+CO2=2NaHCO3↓,
故答案为:2Na++CO32﹣+H2O+CO2=2NaHCO3↓;
(4)膨松剂中NaHCO3受热分解会生成Na2CO3和H2O、CO2,分解的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故答案为:2NaHCO3Na2CO3+H2O+CO2↑;
(5)碳酸氢钠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若A装置中反应管右侧有水珠,不能被C装置吸收,C装置质量偏小,则所计算碳酸氢钠质量偏低,结果偏低,
故答案为:偏低;
(6)反应后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mg,为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设膨松剂中NaHCO3的质量为x,代入方程式
2NaHCO3Na2CO3+H2O+CO2
2×84 18+44
x mg
,解得x=g,膨松剂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
54.联合国大会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显示了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如图列出了7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回答下列问题:
(1)⑦的元素符号是 Br ,③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上述7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K ( 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两性的物质是 Al(OH)3 (填化学式)。
(3)用“>”、“<”、“=”填空。
类别 比较
简单氢化物稳定性 ① < ②
简单离子半径 ③ > ④
元素的非金属性 ⑤ > ⑦
(4)③的单质与②的简单氢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a+2H2O=2Na++2OH﹣+H2↑ ,④的单质与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Al+2OH﹣+2H2O=2+3H2↑ 。
(5)用电子式表示③和⑤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
【答案】(1)Br;;
(2)K;Al(OH)3;
(3)<;>;>;
(4)2Na+2H2O=2Na++2OH﹣+H2↑;2Al+2OH﹣+2H2O=2+3H2↑;
(5)。
【解答】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O、③为Na、④为Al、⑤为Cl、⑥为K、⑦为Br;
(1)⑦处于第四周期第ⅦA族,元素符号为Br;③处于第三周期IA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Br;;
(2)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表中元素K的金属性最强;Al(OH)3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故答案为:K;Al(OH)3;
(3)元素非金属性C<O,故氢化物稳定性CH4<H2O;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Na+>Al3+;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⑤>⑦,
故答案为:<;>;>;
(4)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3H2↑,
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2Al+2OH﹣+2H2O=2+3H2↑;
(5)③和⑤形成化合物为NaCl,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55.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验证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Ⅰ.探究1: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1)验证同主族元素Li、Na、K的金属性递变规律。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1 将绿豆大小的金属Li投入50mL水中 Li与水反应快速,且有气泡生成
2 将绿豆大小的金属Na投入50mL水中 Na与水反应比第1组剧烈,且有气泡生成
3 将绿豆大小的金属K投入50mL水中
①预测第3组的实验现象是 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且产生气泡 。
②已知Rb位于第五周期IA族,则RbOH的碱性 > KOH的碱性(填“<”或“>”)。
(2)某同学取适量可溶性铝盐与氨水(溶质为NH3 H2O)反应制备氢氧化铝,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NH3 H2O+Al3+=Al(OH)3↓+3 。
Ⅱ.探究2: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3)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比较Ⅶ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
甲方案 乙方案
操作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烧瓶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蘸有KBr溶液的棉球变为橙黄色,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向A中通入少量Cl2充分反应后,A中液体为橙黄色,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试管中现象为① 溶液分层,且下层溶液为紫红色
图示
②甲方案中发生多个化学反应,写出产生黄绿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16H++10Cl﹣+2=2Mn2++5Cl2↑+8H2O 。
③以上两个方案, 乙 (填“甲”或“乙”)方案的实验能证明非金属性:Cl>Br>I。
(4)除了利用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以下陈述哪些可作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 BD (填字母)。
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
B.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AgCl、AgBr、AgI的固体颜色越来越深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5)实验室拟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20g/cm3)配制96.0mL0.120mol/LHCl溶液,需要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 1.0mL 。需要使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还有 100mL容量瓶 。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HCl浓度偏低的是 BC 。
A.容量瓶水洗后没有烘干便投入使用
B.量取浓盐酸后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稀释和转移到容量瓶
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随之补加几滴水再次做定容操作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答案】(1)①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且产生气泡;
②>;
(2)3NH3 H2O+Al3+=Al(OH)3↓+3;
(3)①溶液分层,且下层溶液为紫红色;
②16H++10Cl﹣+2=2Mn2++5Cl2↑+8H2O;
③乙;
(4)BD;
(5)1.0mL;100mL容量瓶;BC。
【解答】解:(1)①根据前两组实验现象,预测第3组实验现象: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且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且产生气泡;
②已知Rb位于第五周期ⅠA族,同族元素从上至下,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逐渐增强,则RbOH的碱性大于KOH的碱性,
故答案为:>;
(2)可溶性铝盐与氨水(溶质为NH3 H2O)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反应方程式:3NH3 H2O+Al3+=Al(OH)3↓+3,
故答案为:3NH3 H2O+Al3+=Al(OH)3↓+3;
(3)①反应生成碘单质,现象:溶液分层,且下层溶液为紫红色,
故答案为:溶液分层,且下层溶液为紫红色;
②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离子方程式:16H++10Cl﹣+2=2Mn2++5Cl2↑+8H2O,
故答案为:16H++10Cl﹣+2=2Mn2++5Cl2↑+8H2O;
③乙方案装置A中少量氯气与NaBr反应生成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试管中溴与KI反应生成碘,可比较非金属性:Cl>Br>I,
故答案为:乙;
(4)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属于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B正确;
C.AgCl、AgBr、AgI的固体颜色越来越深,属于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C错误;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说明相应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5)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20g/cm3的浓盐酸,物质的量浓度c==mol/L=12mol/L;配制96.0mL0.120mol/LHCl溶液,容量瓶规格选100mL,根据溶液的稀释计算,需要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mL=1.0mL,需要使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还有100mL容量瓶;
A.容量瓶水洗后没有烘干便投入使用,对溶液浓度无影响,故A错误;
B.量取浓盐酸后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稀释和转移到容量瓶,则盐酸挥发,导致浓度偏小,故B正确;
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随之补加几滴水再次做定容操作,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故C正确;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1.0mL;100mL容量瓶;BC。
56.为探究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①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②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③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④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②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实验 1 2 3 4
实验现象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
(3)实验结论是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Na>Mg>Al .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减小 ,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因此 金属性 逐渐减弱.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金属钠、镁、铝位于同一周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和水及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程度是越来越难,所以:1对应的现象为②、2对应的现象为④、3对应的现象为①、4对应的现象为③,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1 2 3 4
实验现象 ② ④ ① ③
(2)Na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答案为:2Na+2H2O=2NaOH+H2↑;
(3)根据金属和酸以及水的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为:Na>Mg>Al,
故答案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Na>Mg>Al;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减小;减弱;金属性.
57.为了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在实验室先制取Cl2,并将Cl2依次通入NaBr溶液和KI淀粉溶液中。如图所示仪器和药品,试完成下列问题:
(1)若所制取气体从左到右流向时,上述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F 接 G , H 接 D , C 接 B , A 接 E 。
(2)实验开始后装置5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
(3)装置3的作用是 吸收未反应完的Cl2,防止污染空气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OH﹣═Cl﹣+ClO﹣+H2O 。
(4)装置1中产生的现象是 溶液变蓝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KI═2KCl+I2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先制取氯气,然后将氯气通入NaBr溶液、再通入KI溶液检验氯气的强氧化性,氯气有毒不能排空,否则会污染大气,所以最后连接尾气处理装置,检验装置中导气管遵循“长进短出”原则,所以连接顺序是F接G、H接D、C接B、A接E,
故答案为:F;G;H;D;C;B;A;E;
(2)实验开始后装置5中反应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3)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且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装置3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完的Cl2,防止污染空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完的Cl2,防止污染空气;Cl2+2OH﹣═Cl﹣+ClO﹣+H2O;
(4)氯气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蓝色,化学方程式为:Cl2+2KI═2KCl+I2,
故答案为:溶液变蓝;Cl2+2KI═2KCl+I2。
考点清单
习题精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考点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
2.质量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
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2)原子的质量数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温馨提示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3)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可用于元素鉴定
B.同一原子中,2p、3p、4p电子的能量依次增强
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5的基态原子对应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五周期
D.日常生活中的焰火、LED灯都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2.天津大学科学工作者借助纳米技术,通过添加稀土材料Gd,开发新型纳米颗粒,有望解决传统药物制剂缺陷。一种核素Gd中,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等于( )
A.30 B.64 C.94 D.158
3.自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且个数都是相等的
B.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
C.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3种基本微粒不可能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考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1)概念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
作电子层。
温馨提示: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2)电子层的表示方法、离核远近及能量高低
表示方法 n 1 2 3 4 5 6 7
字母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 →由低到高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能量规律
A.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排布在能盘
B.较低的电子层上,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C.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上
(2)数量规律
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最外层为K层时,最多有2个电子);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
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
(2)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形成离子时原子核不变,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了变化。
4.下列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鲜味,是一种常用的增味剂,其主要成分M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是第二周期第ⅣA族元素
B.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C.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核电荷数:Na>O>N>C>H
考点三 元素周期表
编排原则
(1)原子序号
①含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②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横行原则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纵行原则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
结构
7个横行形成7个周期: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和长周期(第四五六七周期)
18个纵列形成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
3. 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IA族(除氢元素):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温馨提示:
(1)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
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2)元素周期表第六、七周期的各15种元素统称为镧系元素、锕系元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各占一
格,并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单独列出。
6.安康地区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使得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硒,从而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品质和功效。34号元素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最外层有6个电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e元素和O元素位于同一主族
B.和互为同位素
C.H2Se的还原性比H2O的还原性强
D.原子中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8
7.核污染水中含有38Sr、55Cs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粒子,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含有的中子比质子多27个
B.S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ⅡA族
C.可用沉淀法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核污染水中的
D.借助元素周期表比较可知Sr的金属性比Cs强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B.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它的电子层数,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
C.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列即18个族
D.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就是其原子序数
考点四 核素
1.原子的表示方法
,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2.核素
(1)定义: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教材拓展
(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有中子,如H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元素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种类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如Ne和H20都含有10个质子、NH4+和Na+都含有11个质子,显然不能称为同一种元素,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才属于同一种元素。
3.同位素
(1)定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2)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9.我国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以及一些其他航天器上使用的铯原子钟的精度可达到3000 万年误差不超1s。铯存在多种核素,如、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的质子数为78
B.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C.原子半径:>
D.氯化铯中同时含有、等核素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2C和14C是一种核素
B.红磷和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
C.1H2和2H2互为同位素
D.中子数为53
考点五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碱金属元素
(1)相似性
元素 Li Na K Rb Cs
最外层电子数 1
主要化合价 +1
单质的性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常作还原剂
(2)递变性
元素 Li Na K Rb Cs
原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金属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
单质的物理性质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但ρ(Na)>ρ(K)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置换出H2
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碱性强弱的比较 LiOH < NaOH < KOH < RbOH < CsOH
温馨提示
(1)Li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只有Li O,而 Na 在氧气中燃烧时会生成Na2O2,K在氧气中燃烧时甚至会生成KO2。
(2)因Na、K都是很活泼的金属,易与H20反应,故其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
2.卤族元素
(1)相似性
元素 F Cl Br I
最外层电子数 7
最高正化合价 +7(氟元素无正价)
最低负化合价 -1
单质的性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常作氧化剂
(2)递变性
元素 F Cl Br I
原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非金属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单质的物理性质 从氟到碘,常温常压下由气态到固态,颜色逐渐加深,熔、沸点逐渐升高
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 在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 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反应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
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 HF > HCl > HBr >H
最高价性强弱的比较 HCI04 > HBr04 > HIO4
11.已知硒(34Se)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砷(33As)最外层有5个电子,依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知识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非金属性:S>Se>As
B.酸性:H2SO4>H2SeO4>H3AsO4
C.热稳定性:HCl>H2Se>HBr
D.还原性:H2Se>HBr>HCl
12.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较为相似,下列关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推测正确的是( )
A.Li、Na同主族,因为Na在空气中加热生成Na2O2,所以Li在空气中加热生成Li2O2
B.F、Cl同主族,因为HCl是强酸,所以HF也是强酸
C.Ca、Ba同主族,因为Ca(OH)2微溶于水,所以Ba(OH)2也微溶于水
D.F、Cl同主族,因为Cl2能与水反应,所以F2也能与水反应
13.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探究Na2O2与H2能否反应,设计装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说明Na2O2与H2反应生成水
B.装置B中盛放浓硫酸,目的是除去A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
C.装置C加热前,用试管在干燥管管口处收集气体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D.装置A也可直接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14.活着的生物体内14C/12C值基本不变,死亡后14C会衰变为其他种类的原子而减少,而12C基本不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资料:14C衰变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为5730年
A.14C与12C含有的质子数相等
B.14C与12C含有的中子数相等
C.14C与12C中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D.测定死亡生物体残骸中14C的含量可用于生物死亡年代的确定
15.某紫薯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硒的一种核素为,其中子数为( )
A.34 B.44 C.78 D.112
16.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铯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B.的质子数为137
C.的核外电子数为55
D.核内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82
17.2023年8月,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在100万安培的高约束模式下产生了30秒左右的核聚变反应,该核聚变的基础原料是海水中提取的氘和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氚原子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
B.氕、氘、氚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C.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三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得到
D.海水中的H2O与D2O互为同素异形体
18.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实施核污水排海计划,此举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沿海国家的强烈抵制与谴责,核污水中含有包括氚(3H)、碘﹣131、铯﹣134和铯﹣137等多种放射性核素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131的质量数为131
B.氚的中子数为2
C.氚与氕、氘互为同素异形体
D.铯﹣134和铯﹣137互为同位素
19.2023年10月,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发现了一种新的铌硅酸盐矿物,被命名为铌包头矿。铌(Nb)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在核能、超导、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和互为同位素
B.和都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C.和含有不同的核外电子数
D.和属于主族元素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漂白粉的主要成分:Ca(ClO)2
C.Na2O2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数目比为1:1
D.用单线桥表示P与Cl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21.实验室可利用制取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的结构示意图:
B.O2可用于医疗急救
C.KClO3、MnO2均为氧化物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2.8、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的值是37,n的值是1
B.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C.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23.下列元素不属于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是( )
A.Al B.P C.Cl D.Ar
24.图中横坐标均表示11~17号元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根据图像变化趋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B.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元素周期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C.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主族族序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D.图像的纵坐标可表示元素最高正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趋势
25.明矾[KAl(SO4)2 12H2O]可用作净水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中各元素均处于短周期
B.离子半径:r(Al3+)>r(K+)
C.非金属性:O>S
D.碱性:Al(OH)3>KOH
26.现有下列几组粒子:①N2、CO②N、OH﹣③、CN﹣④P、Cl。对上述四组粒子归类正确的是( )
A.①中质子数相等、电子数和原子数不相等
B.②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原子数不相等
C.③中电子数相等、质子数和原子数不相等
D.④中原子数和电子数相等、质子数不相等
27.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才有NMR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组原子均可产生NMR现象( )
A.18O、31P、119Sn
B.27Al、19F、12C
C.14N、31P、75As
D.只有1个电子层的原子
28.某元素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n﹣、A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
A.Z+m+n B.Z﹣n+m C.Z﹣n﹣m D.Z+n﹣m
29.已知砷(A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下列关于As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
B.原子半径:r(As)>r(P)
C.酸性:H3AsO4<H3PO4
D.稳定性:AsH3>PH3
30.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硒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硒的非金属性比S弱
B.硒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3
C.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ⅣA族
D.H2Se比HBr更稳定
31.已知:34Se(晒)与S为同族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e原子核外最外层有6个电子
B.H2Se的电子式是
C.熔沸点:O2<S<Se
D.非金属性:Se>Cl
32.我国研发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铷(Rb)原子钟,每3000万年误差仅1秒。Rb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下列关于37R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的金属性:K>Rb
B.中子数为50的Rb的核素:
C.与同周期元素38Sr的原子半径比较:Rb>Sr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KOH>RbOH
33.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某些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实验
实验现象 钠块熔成光亮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 钾块表面出现小火球 左侧试管无明显现象,右侧试管中溶液变红
A.对比实验①、②现象可知金属性:Na>K
B.实验③开始前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
C.对比实验①,③现象可知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弱
D.实验①、②中滴入酚酞后的溶液均变红色
34.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金属性强弱:Na>Mg>Al
B.原子半径大小:S>Na>O
C.酸性强弱:HClO4>HBrO4>HIO4
D.碱性强弱:KOH>NaOH>LiOH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一定越大
B.已知2C+SiO2Si+2CO↑,说明Si的非金属性比C强
C.稀有气体分子内不含有共价键
D.第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其沸点最低
36.下列事实中,能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的是( )
①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H2S水溶液)酸性强;
②HCl的稳定性比H2S大;
③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还原性:Cl﹣<S2﹣.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7.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单质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其中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④ B.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8.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关于含氟化合物HFO,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HFO是共价化合物 B.HFO中F为+1价
C.HFO是一种酸 D.HFO性质不稳定
39.某同学设计下列实验探究碳、硅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已知:①酸性强弱:亚硫酸>碳酸
②Cu+2H2SO4(浓)CuSO4+SO2↑+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底烧瓶中的反应,浓硫酸体现氧化性和酸性
B.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C.装置B中产生CO2可说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
D.装置C中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
40.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
已知:浓盐酸与KMnO4固体混合会产生Cl2。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B.B中溶液变黄色,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
C.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D.实验过程Ⅲ为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溶液后充分振荡试管D,观察到D中溶液变蓝,即证明了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41.某化学小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d中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浓)=NaCl+Cl2↑+H2O
B.若a处变为橙色,b处变为蓝色,不能说明氧化性:溴>碘
C.若c处KMnO4褪色,说明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D.若d处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42.某化学小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d中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浓)=NaCl+Cl2↑+H2O
B.若a处变为橙色,b处变为蓝色,说明氧化性:氯气>溴>碘
C.若c处褪色,说明KMnO4有还原性
D.若d处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43.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
A.某些花岗石产生氡(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Rn的质量数是222
B.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Se和Se互为同位素
C.C﹣NMR(核磁共振)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C的中子数为6
D.原子结构示意图既可以表示16O,也可以表示18O
44.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 )
①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③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理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5.决定原子种类的是原子的( )
A.质量数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和质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6.核能利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裂变的原理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质子数为33
B.与互为同位素
C.的中子数为85
D.X的质量数为92
47.C在新药开发等领域用途十分广泛。这里的“13”是指该原子的(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质量数 D.电子数
48.在我国“两弹一星”试验中,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科学家研制“两弹”所涉及的基本核反应方程式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e位于第四周期
B.代表的是质子
C.中有52个中子
D.与互为同素异形体
49.纪念门捷列夫,科学家将1955年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元素用符号“Md”表示,中文命名为“钔”。核素的中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二.实验题(共8小题)
50.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加热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利用浓盐酸和MnO2固体的反应制备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6)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 。
51.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请回答:
(1)①中产生的是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在该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 性和 性。
(2)反应一段时间后,①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B中试管口处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4)由②、③中的现象说明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5)实验室中所用少量氯气也可用下列方法制取:K2Cr2O7+14HCl(浓)=2KCl+2CrCl3+3Cl2↑+7H2O,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比为 ;该反应中每有73gHCl被氧化,生成标况下Cl2的体积为 L。
5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用金属钠和空气反应制取纯度较高的Na2O2(不考虑空气中的N2,夹持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
(2)装置B中试剂是 。
(3)装置A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若没有该装置,可能会导致生成的Na2O2中含有 (填化学式)。
(4)取C中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于试管中,并做如下实验。
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消毒剂的消毒能力以该物质单位质量转移电子的数目衡量,Na2O2和ClO2都可以用作消毒剂,ClO2的消毒能力是Na2O2的 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3.钠及其化合物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Ⅰ.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生产金属钠:2NaCl(熔融)2Na+Cl2↑。已知物质A、B、C、D、E、F、G有如图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已省略):
(l)写出物质A、B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②的实验现象: 。
(2)反应①~⑦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填序号)。
(3)F的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G的离子方程式为 。
Ⅱ.化学膨松剂可以使食品变得松软或酥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潮湿环境中长期存放的碳酸氢钠膨松剂中NaHCO3的含量,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按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皆为足量)。
已知:在潮湿的环境中NaHCO3会慢慢变为Na2CO3 10H2O。
(4)写出膨松剂中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5)若A装置中反应管右侧有水珠,则测得的NaHCO3含量将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6)若膨松剂的质量为wg,反应后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mg,则膨松剂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w、m的代数式表示)。
54.联合国大会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显示了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如图列出了7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回答下列问题:
(1)⑦的元素符号是 ,③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上述7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 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两性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用“>”、“<”、“=”填空。
类别 比较
简单氢化物稳定性 ① ②
简单离子半径 ③ ④
元素的非金属性 ⑤ ⑦
(4)③的单质与②的简单氢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的单质与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用电子式表示③和⑤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
55.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验证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Ⅰ.探究1: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1)验证同主族元素Li、Na、K的金属性递变规律。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1 将绿豆大小的金属Li投入50mL水中 Li与水反应快速,且有气泡生成
2 将绿豆大小的金属Na投入50mL水中 Na与水反应比第1组剧烈,且有气泡生成
3 将绿豆大小的金属K投入50mL水中
①预测第3组的实验现象是 。
②已知Rb位于第五周期IA族,则RbOH的碱性 KOH的碱性(填“<”或“>”)。
(2)某同学取适量可溶性铝盐与氨水(溶质为NH3 H2O)反应制备氢氧化铝,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Ⅱ.探究2: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3)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比较Ⅶ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
甲方案 乙方案
操作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烧瓶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蘸有KBr溶液的棉球变为橙黄色,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向A中通入少量Cl2充分反应后,A中液体为橙黄色,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试管中现象为①
图示
②甲方案中发生多个化学反应,写出产生黄绿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
③以上两个方案, (填“甲”或“乙”)方案的实验能证明非金属性:Cl>Br>I。
(4)除了利用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以下陈述哪些可作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 (填字母)。
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
B.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AgCl、AgBr、AgI的固体颜色越来越深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5)实验室拟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20g/cm3)配制96.0mL0.120mol/LHCl溶液,需要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 。需要使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还有 。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HCl浓度偏低的是 。
A.容量瓶水洗后没有烘干便投入使用
B.量取浓盐酸后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稀释和转移到容量瓶
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随之补加几滴水再次做定容操作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56.为探究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①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②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③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④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②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实验 1 2 3 4
实验现象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结论是 .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 ,因此 逐渐减弱.
57.为了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在实验室先制取Cl2,并将Cl2依次通入NaBr溶液和KI淀粉溶液中。如图所示仪器和药品,试完成下列问题:
(1)若所制取气体从左到右流向时,上述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接 , 接 , 接 , 接 。
(2)实验开始后装置5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3的作用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装置1中产生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考点清单
习题精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