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总复习(一):第一、二单元核心知识点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总复习(一):第一、二单元核心知识点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0 16: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总复习(一)
—— 一二单元核心知识点
定义世界史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奴隶制
封建制
资本主义制
资本主义制
分散
整体
资本主义制与社会主义制并存
近代史
线索一 古代世界文明(一二单元)
世界古代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15世纪末)
特征:古代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
文明交流:由于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非大帝国的形成以及这些地区文明的相互交往;
社会性质:揭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时段概况: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上古史
中古史(5~15世纪)
问题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文明产生的标志:
城市、阶级、国家、文字
2、文明产生的条件: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生产力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社会分工
农业
手工业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定居
城市
文字
记事
管理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国家的标志: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标志:①阶级的产生②国家的形成③文字的出现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0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3000年
1、地理分布:
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多临近大河流域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北非:尼罗河流域
西亚:两河流域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海洋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
大河文明
2、总体特点:
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五大文明
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地理、历史条件影响。
问题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问题三:古代文明的概况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文明:(西亚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
发展历程 ①文明产生:BC 3500年②城市国家出现:BC 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③统一:约BC 18C,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自然环境 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表现 政治 ①君主专制: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②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化 ①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
③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④战车和车轮
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保护私有财产。
施行同态复仇法。(以牙还牙)
问题三:古代文明的概况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古代埃及文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流域
发展历程 BC 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BC 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自然环境 “尼罗河的馈赠” 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表现 政治 奴隶制君主专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神之子)。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文化 ①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象形文字。
③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建筑:金字塔等。
⑤书写材料:莎草纸
问题三:古代文明的概况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发展历程 BC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BC 6C,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自然环境 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表现 政治 种姓制度
文化 ①宗教:佛教
②数学: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数值的方法
③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种姓制度
1、实质: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2、特点: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3、社会各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4、影响:
积极:
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②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
③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
④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⑤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知识卡片
问题三:古代文明的概况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古希腊文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发展历程 B.C 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B.C 8~6 C,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自然环境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工商业发达 表现 政治 ①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②代表城邦: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文化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哲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和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希腊三贤)
问题三:古代文明的概况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古希腊文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发展历程 B.C 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B.C 8~6 C,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自然环境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工商业发达 表现 政治 ①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②代表城邦: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文化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哲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和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希腊三贤)
雅典民主政治
1、背景:①地理:多山多岛环海
②政治: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经济:促进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④文化:造就了平等互利的观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里克利黄金时代
3、特点:人民主权、公民意识、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
4、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少数人的民主。
5、评价:
进步性:
①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推动文化的繁荣。
③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局限性:
①范围狭隘: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②权力滥用: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可能易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知识卡片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
——苏美尔诗歌二首
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
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悲观恐惧
自信乐观
水源充足
平原广阔
不定期泛滥
没有屏障
战争频繁
洪水传说
易于统一
法典
君主专
制国家
农业发达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恐惧、悲观色彩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沙漠屏障
农业发达
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
法老至上
定期泛滥
上下连通
金字塔
“尼罗河的馈赠”、自信乐观
问题四: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大平原雨水充足
西北没有屏障
农业发达
气候恶劣地形阻隔
外来入侵
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
种姓制度、佛教
一系列君主专制国家
多山多岛少地
工商业发达
公民意识
人文精神
平等互利
三面环海海岸曲折
多地中海气候
适合种葡萄橄榄
不适合农耕
不利于大国兴起
便于航海
城邦
民主政治的摇篮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图形示意参考邓静老师的课件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问题四: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明
山多地少,
交通不便
海岸曲折,
岛屿密布
小国寡民的城邦形态
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
民主政治
人文精神
大河文明
地处平原,
交通便利
土地肥沃,
灌溉便利
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集权政治
集体主义
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决定性因素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问题四: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周边环境
思想文化
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亚非文明古国——农业古代希腊——工商业
游牧民族——畜牧业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
大河文明——农业生产
海洋文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交流,但不利于文明的稳定,周边部落的入侵导致政权更替频繁。
古代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较小,文明相对稳定。
思想文化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也反过来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
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问题四: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问题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农耕文明的扩展
(1)背景
必要性:在生产力水平有限发展的情况下,农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
可能性: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2)概况
①古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
②西亚文明: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亚述一度征服埃及。
2.海洋文明的扩展(希腊文明)
(1)背景:
必要性:①古希腊多山多岛环海,不适宜农业发展;②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可能性: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2)方式:移民。
(3)范围: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4)古希腊殖民扩张的特点:①分布广泛,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点状分布;
②海外城邦独立于母邦,没有形成统一帝国。
3.影响: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探究:根据表格,概括三大帝国的共同点。
三大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建立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末 公元前27年
疆域 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统治 政治:完善的官僚系统 ①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权神授 ②地方:行省制 经济与社会: ①完善的税收系统 ②完备的交通道路 ③统一的货币制度 政治: ①中央: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②地方:行省制 文化: 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政治:
①中央:实行帝制
②地方:行省制
经济:发展海外贸易
法律:罗马法
文化:基督教定为国教
衰亡 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所灭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 公元4世纪末帝国分裂
1、依靠军事征服(武力扩张)建立帝国。
2、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4、依靠官僚体系和军队、行省制度和修建道路等措施加强控制。
3、实行君主专制,帝国的维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能力与制度运行的效率。
5、文明不断传承与发展。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知识卡片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①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邦建立。
②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③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④公元1-2世纪:空前繁荣。
⑤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⑦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发展历程
1、特点
①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
②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2、表现
技术的传播 农耕技术
冶铁技术
文化的传播 神话
雕塑艺术
字母文字 向东:
向西:
经贸往来 丝绸之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亚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希腊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
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多种字母
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三:文明的交流
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
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
2世纪,已经有罗马的商人来到洛阳。
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3、途径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三:文明的交流
①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交往形式。
方式 史实 影响 认识
和平交往 马可波罗来华 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是主流
阿拉伯数字西传 暴力冲突 亚历山大东征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罗马帝国的扩张 ②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③军事征服:如果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④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
基本特征: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度
文化 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封君封臣制度
1、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实际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特征:
P15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
知识卡片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
3、特征:(理解熟记)
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②依次互为主从,(封君)不可越级管理。
③土地和兵役的交换,是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
④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4、影响:(可根据内容特征推理)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知识卡片
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异 社会性质
时间
纽带
统治方式
同 公元5-15世纪
公元前11-8世纪(BC1046-BC771)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
2.目的相同:维护统治;结果相似:都造成割据
3.分封内容都是土地;
4.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庄园与农奴制度
知识卡片
庄园性质|地位 内容 土地分配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阶级关系 农奴
自由农民
领主
特点 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少量的土地或没有土地,租佃领主土地耕种,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督教
1、地位: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②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④王权与教权:二元政治结构。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知识卡片
神父
主教
大主教
红衣
主教
教皇
5世纪
13世纪
相互利用
相互合作
斗争激烈
教权极盛
王权加强
教权衰落
政教合作
政教冲突
克洛维接受洗礼
卡诺莎之辱
阿维农之囚(13世纪末)
教皇势力受到冲击
5世纪
13世纪
相互利用
相互合作
斗争激烈
教权极盛
王权加强
教权衰落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最终酿成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
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领域 黑暗 光明(新变化)
政治 ①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②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 ①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②早期议会出现
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独立
①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②市民阶级兴起
文化 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
政治: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奠基
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文化: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束缚人性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1、政治:王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基。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
背景
表现
①英格兰: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的强大王权。
②法兰西: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影响
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王权加强的影响。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政治
对当时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经济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2、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1)城市兴起(10~11世纪起)
原因
①政治:封建社会走向稳定。
②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市民自治
原因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方式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影响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有利于王权的加强与国家的统一,推动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孕育西方近现代文明。
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理性、世俗文化的发展,促进大学兴起,人才培养,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形成背景
政治制度
阶级矛盾
经济制度
城市发展
思想文化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中西封建社会对比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395~1453年)
(1)帝国兴盛
经济发展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领土扩张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攥》、《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权》。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①起源:BC5世纪中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②发展: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世纪左右,从市(公)民法到万民法
③完善:6世纪,《罗马民法大权》|系统化、法典化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395~1453年)
(2)帝国衰落
原因
①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②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游牧部落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
灭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的发展
①发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②被征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③正式建国: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构,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④扩展: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395~1453年)
(2)帝国衰落
原因
①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②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游牧部落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
灭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的发展
①发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②被征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③正式建国: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构,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④扩展: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问题四:中古时期西欧和东欧不同的发展趋势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阿拉伯文化】 
早期阿拉伯人乐于学习域外知识,对希腊、罗马和中国的文化成果都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1、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
(1)兴起
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③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典型材料)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比鲁尼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一神崇拜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
(2)统治
政治
最高统治者
各部大臣
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以掌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经济
①国内:经济繁荣,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①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②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化
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
(3)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①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技术交流: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2、奥斯曼帝国
(1)兴起
①13世纪兴起,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
②16世纪地跨欧亚非。信奉伊斯兰教,政教合一。
(2)统治
政治稳定
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经济繁荣
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商贸受阻,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动因之一。
垄断商路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2、奥斯曼帝国
(3)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①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帝国扼亚非欧三大洲要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促使西
欧国家致力寻找新的商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②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灾难。
③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
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④文化传播: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
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多宗教并立
笈多帝国|320-540 德里苏丹国|1206-1526
建立
民族
政治
宗教
4世纪初
13世纪初
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突厥人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长官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1、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646年“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3)幕府统治:
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②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③特征: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2、朝鲜
7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14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问题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类别 西亚:伊斯兰文化圈|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南亚:多宗教并存 (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日本、朝鲜)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由于宗教冲突处于分裂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化,对世界文明传承、交流、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与冲突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
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世界历史上曾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关注帝国范围与存在时间)
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
阿拉伯帝国|7—13世纪
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时空观念
班图人迁徙图
1、独立起源——西非班图文明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扩展
影响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掌握了冶铁技术。
班图人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
①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的传播。
②推动民族融合和国家组织的出现。
思考:班图人迁徙对文明的影响?
五、古代非洲与美洲
问题一:古代非洲文明
区域 国家 时间 特征
东非 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经济:黄金产地、农业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
政治:王权发达,奴隶制国家
文化:信仰基督教
沿海城市国家桑给巴尔 蒙巴萨 摩加迪沙 10-15世纪 经济: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黄金产地,城市繁荣
政治:奴隶制国家
文化:信仰伊斯兰教
西非 加纳帝国 马里帝国 桑海帝国 8-15世纪 经济:黄金资源丰富、控制商路、对外贸易发达;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
文化:鼓励文化发展,信仰伊斯兰教
南非 津巴布韦 11世纪末建立,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石头城(巨石建筑群)
五、古代非洲与美洲
熟记28页历史地图古代非洲的国家
2、文明概况
五、古代非洲与美洲
问题二:古代美洲文明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成就
中美 玛雅文明 15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国家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国家;城市建筑精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精美的陶器;独特的 象形 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零 进位制,知道 零 的概念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 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结构松散的王国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 浮动园地”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建立, 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统一的大帝国 实行中央集权政治;
采取迁移人口、加强经济和人口管理等手段,削弱被征服者力量;
重视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五、古代非洲与美洲
问题三: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美洲文明没落的而原因
1、古代非洲文明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
②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各文明相对孤立封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③一定的对外交流
2、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①独立发展,相对封闭
②对世界文明产生较大影响
3、古代美洲文明的没落原因
①美洲被发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瘟疫、疾病的肆虐
③美洲文明本身较为封闭,缺乏对外交流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西非:加纳、马里、桑海
南非:津巴布韦
东非:阿克苏姆王国、摩加迪沙等
古代非洲、美洲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同亚欧文明共同展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