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理论探索、实践探索、建设探索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重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列宁主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目 录
一、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 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一、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上流社会举行的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铜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
(一)背景
一、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3、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火星报》,其名称源自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表达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形成
一、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1、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党的指导思想
“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三)内容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对俄国的认识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的方式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内容
一、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有封建剥削形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 1847年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1916年9月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列宁“一国胜利论”
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尖锐。
(四)意义
一、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1、历史地位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实践探索
——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客观 经济
政治
导火索
主观 阶级
组织
同盟军
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
列宁领导下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熟。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群众基础好(工农联盟)。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二)革命进程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二月革命倒沙皇
革命性质
领导者
革命结果
资产阶级革命
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任务
口号
方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和平方式获得政权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3、七月事变 1917年7月
七月流血破幻想
概况
结果
教训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只有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行动被镇压,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七月流血
标志
性质
政权建设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东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社会主义革命
(二)革命进程
在彼得格勒的五十多万群众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400余人伤亡。
十月革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明方向 七月流血破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拓展一: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力量
结果
两者联系 1917年3月(俄历2月)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参加,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参与
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苏维埃政权
紧密相联,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拓展二:苏维埃政权建设
满足人民三大要求:和平、土地、面包
“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所举行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列宁《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拓展二:苏维埃政权建设
政治 经济 外交
目的 掌握政权|最核心 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恢复和平环境
内容 ①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人民委员会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公正的办法应该是: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禁止买卖、出租、典押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转让土地。一切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摘自《土地法令》
本政府认为,各富强民族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并郑重声明,决心根据上述的、对所有民族都无一例外是公正的条件,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 ——《和平法令》
满足人民三大要求:和平、土地、面包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意义
1、对人类历史
2、对世界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
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俄陷入内战。
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的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4、评价
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
恢复沙皇和猪肉。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1、背景
①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直接:海军兵变。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2、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在哪里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度
粮食税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部分恢复私有制
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3、实质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4、意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①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时期(1924—1953年)。
1、背景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2、措施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全球文明史》
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
①工业:1925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
②农业:1927年“农业集体化”道路,集体农庄。
③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3、标志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文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4、特征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苏联模式也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采取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手段,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社会矛盾。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评价
①进步性: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5、评价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全球通史》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②局限性: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究: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关注农轻重比例。
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6—1991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农业:粮食税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商业: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农业集体化”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小结
课堂小结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列宁主义的形成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形成
内容
意义
背景
进程
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
帝国主义、俄国、“一国胜利论”、建立政权的方式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明方向 七月流血破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对人类、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