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议论文高阶思维训练之叙议结合
01
紧扣题意,画出叙议段写作思维导图,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02
教考衔接,结合课文素材升格叙议片段,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一、精准审题,理清叙议思路
(2024年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精准审题,理清叙议思路
思考:如何理解“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对象(谁):我们每个人
不断抵达(做法+结果):至少两次
未知之境:尚未被人类完全了解、探索或掌握的领域、知识或现象等。
立意:勇于探索,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题目材料: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一、精准审题,理清叙议思路
叙:谁 做+结果 做+结果
议:扣题论证
作文“未知之境”叙议段写作思维导图
结合
一、精准审题,理清叙议思路
片段1:
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观点)正是因为人们对未知的渴望,才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抵达梦想的彼岸。(议论)由于国外专家的杂交水稻“无优势”论,很多人止步不前。而袁隆平勇于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未知之境,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成功育成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推广的成功没有让袁隆平停下探索的脚步,又向海水稻这一未知领域进行不断探索,改造盐碱地,促进农业的发展,造福百姓。(叙议结合)一次探索未知的成功不是终点,我们应继续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议论扣题)
任务:请完善片段1叙议思维导图。
叙:谁 做+结果 做+结果
议:扣题论证
结合
叙:谁 做+结果 做+结果
议:扣题论证
结合
二、小组合作交流,评析叙议片段
片段2:
探索未知之境,促进农业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山村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于是他开始对水稻进行研究。他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每天一下课就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对水稻进行细心地观察。终于在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籼型水稻。杂交水稻的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杂交水稻这个未知之境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25字)
二、小组合作交流,评析叙议片段
片段2:
探索未知之境,促进农业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山村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于是他开始对水稻进行研究。他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每天一下课就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对水稻进行细心地观察。终于在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籼型水稻。杂交水稻的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杂交水稻这个未知之境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25字)
叙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叙:叙述过长,内容没有紧扣题意“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2.议:议论过少,只是点到“未知之境”的意义,论证不充分。
三、课文素材梳理,升格叙议片段
课文素材: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三、课文素材梳理,升格叙议片段
三、课文素材梳理,升格叙议片段
结合已梳理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文素材,升格片段2,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评析升格作品,选出一份作品在班级分享,并说明分享理由。
四、探索未知之境,再次升格片段
任务:结合评析时发现的问题,再次升格片段2,增加至少一个叙议结合句子,建议使用屠呦呦事例。
注: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
升格示例: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正是因为人们对未知的渴望,才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抵达梦想的彼岸。由于国外专家的杂交水稻“无优势”论,很多人止步不前。而袁隆平勇于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未知之境,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成功育成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推广的成功没有让袁隆平停下探索的脚步,又向海水稻这一未知领域进行不断探索,改造盐碱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叙议结合:谁(扣题论证:未知之境)+做+结果(扣题论证:抵达未知之境)+做+结果(扣题论证:抵达未知之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次探索未知的成功不是终点,我们应继续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四、探索未知之境,再次升格片段
再次升格示例:
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观点)正是因为人们对未知的渴望,才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抵达梦想的彼岸。(议论)袁隆平勇于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未知之境,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成功育成杂交水稻。但他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又向海水稻这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改造盐碱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叙议结合1)屠呦呦勇于探索抗疟疾药未知之境,成功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疗效的成分,发现青蒿素。但她并未停下探索之旅,尝试将青蒿素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不断探索,制作出青蒿素胶囊,打开了新抗疟药物的大门。(叙议结合2)一次探索未知的成功不是终点,我们应继续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议论扣题)
五、小结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广阔未知世界,正在等待我们去发现与书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不断成长进步!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作业二选一:
1.学以致用,升格自己写的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
2.以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为题,写一个叙议结合片段。《议论文高阶思维训练之叙议结合》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紧扣题意,画出叙议段写作思维导图,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2.教考衔接,结合课文素材升格叙议片段,写出论据恰当、逻辑清晰的叙议段,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一、精准审题,理清叙议思路
写作(60分)(2024年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思考:如何理解“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对象:
不断:
未知之境:
立意:
紧扣题意,完善下面叙议段写作思维导图。
作文“未知之境”叙议段写作思维导图
小组合作交流,评析叙议片段
片段原文:探索未知之境,促进农业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山村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于是他开始对水稻进行研究。他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每天一下课就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对水稻进行细心地观察。终于在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籼型水稻。杂交水稻的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杂交水稻这个未知之境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25字)
叙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课文素材梳理,升格叙议片段
课文素材: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文素材,升格叙议片段,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评析升格作品,选出一份作品在班级分享,并说明分享理由。
片段原文:探索未知之境,促进农业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山村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于是他开始对水稻进行研究。他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每天一下课就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对水稻进行细心地观察。终于在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籼型水稻。杂交水稻的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杂交水稻这个未知之境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25字)
升格片段:
四、探索未知之境,再次升格片段
1.结合评析指出的问题,再次升格自己修改的作品。
2.在自己已升格作品基础上,增加至少一个例子,将片段升格为叙议结合的略例例证段(至少有两个例子)。
注: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
再次升格片段:
小结
我的收获:
(1)知识方面:
做人方面:
我的困惑:
课后作业
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之境的经历,写一个叙议结合片段。
2.学以致用,升格自己写的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