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A卷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古巴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这些可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因社会的不同分工而产生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起源于国家和文字的成熟
2.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3.下图的时间轴描述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据此,从空间角度看( )
A.食物物种交流比较频繁 B.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 D.早期人类演进具有统一性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失主发现自己的遗失物在另一人之手,持物者不能找到卖者和买此物时的证人,而失主能找出知其遗失物之证人,则持物者为窃贼,应处死;失主得收回其所失之物。此规定( )
A.规范契约行为 B.保护私人物权 C.维护司法公正 D.形式主义明显
5.观察下面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出土的甲骨文 楔形文字 玛雅文字
A.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B.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
C.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
D.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多元一体特点
6.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列关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发现于东地中海地区的《魏斯特卡尔莎草》文献,记载了一个关于法老从太阳神处获得统治权的故事。该记载反映的是( )
A.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8.新的考古资料显示,金字塔的建造者是有人身自由的农民,他们在尼罗河泛滥无法耕种的农闲时期被征募参加包括建造金字塔在内的国家工程,并从国家领取实物形式的薪酬。他们是自愿的劳动者而非奴隶。这一新发现有助于认识古埃及的( )
A.货币种类 B.奴隶制度 C.法老地位 D.农业发展
9.古代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口为婆罗门,双臂造成刹帝利,双腿变成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这一神话源自古代( )
A.埃及 B.印度 C.希腊 D.罗马
10.《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
A.埃及的法老制度 B.印度的种姓制度
C.雅典的民主制度 D.西欧的封建制度
11.古印度时期,进行城市建设需要用大量数字来计算,而石子计数和结绳计数这两种方式因效率过于低下而不适用。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并逐渐被广泛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
A.古印度艺术与宗教有关 B.古印度文明世界领先
C.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 D.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
12.在希腊城邦中,“城邦领域”同“家庭领域”严格区分开来,公共生活以市政广场为中心,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只是在这一特定场所进行。公共领域由讨论和共同行动组成,前者包括参与议事和法庭陪审,后者包括参战和体育竞赛。这说明城邦( )
A.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B.家庭领域的落后性
C.公共生活的平等性 D.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13.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
14.在西亚地区,考古发现了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身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在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这一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这一地区( )
A.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B.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
15.如图为古希腊人的殖民示意图。该图( )
A.体现了古希腊文明扩展的方式和范围
B.凸显了早期帝国兴起的先决条件
C.再现了古代不同文明相互连接的场景
D.说明雅典主导了古希腊殖民活动
16.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赞誉的原因是他( )
A.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的统一
B.修建了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C.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D.使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17.古罗马政府规定,奴隶被主人释放后,其子孙可以进入公民队伍参军作战;在对外战争中,胜利者可以没收失败者的土地,抢劫其财富。这些规定旨在( )
A.推动古罗马的对外扩张 B.扩大公民群体的范围
C.掠夺被征服地区的财富 D.提高奴隶的政治地位
18.有学者评价古代西方某政权时认为,“虽然在名义上统治权属于各种议会的人民,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和宗教的各种因素,人民会听从于‘较为优秀的人’,也就是贵族领袖,这些人实际上控制了生活和政府的各个层面”。该政权最有可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19.在希波战争中,波斯人把原产于中亚的苜蓿、原产于中国的桃和杏梅及其栽培技术传播到希腊。除此之外,波斯科学家、学者、商人和外交家沿着绵延而宽阔的“御道”把西亚的科学文化输往希腊。这可以用于说明( )
A.波斯人垄断了东西方的交往 B.古文明区域多样的文化交流形态
C.民族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区域文明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建设
20.《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恒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微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关于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双方通过官方进行直接往来 B.双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往
C.东汉时期班超曾经出使大秦 D.双方一直进行直接经贸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城邦是政治共同体,每个城邦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农村。有公民大会、议会和行政官员。这是所有希腊城邦的共性。雅典城邦作为自由人的共同体,它的强盛与公民的自由和幸福息息相关。大约公元前八至七世纪,雅典人对这种具普遍性的城邦局势作出了创造性反应,在克服贵族与平民的剧烈冲突、克服过渡时期社会变化导致的混乱、暴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冲突,而且要寻求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通过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和使所有公民轮流参加陪审团而扩大了参与,拓宽了政权基础;每个公民有向陪审团申诉的权利,既对个人身家性命等权益提供了保护屏障,同时也遏制了公共权力的专横。
——摘编自肖雪慧《古希腊的政治遗产》
材料二: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他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2年中,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他的东征,让希腊文明开始步入亚洲大陆,又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焕发出光彩,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此,优美而富于表现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引领了亚洲人的审美,而来自东方的天文、数学、医学等知识奠定了西方科技进步的根基,更有一条条如丝绸之路一般的道路横贯于亚欧之间。
——摘编自徐翠芬《谁倒在了亚历山大的铁蹄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政治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中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完全废止于公元1世纪左右。目前发现最早的阿卡德语铭文,属于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2400年)。约公元前2300年,阿卡德王萨尔贡征服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各城邦,并开始用楔文符号书写阿卡德语。此后,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同样成为两河流域地区的通用语言和文字。到巴比伦第一王朝时(公元前18世纪),由于美索不达米亚涌进了大批说塞姆语的阿摩利部落,阿卡德语言和文字完全取代苏美尔语成为两河流域的通用语文。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阿卡德文字成为近东各国书信往来中的通用的外交语言文字。埃及法老和亚洲各国王们往来通信都是用阿卡德文字写成的,埃及王廷一定有懂阿卡德语的翻译。
——摘编自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材料二:公元前3千纪,苏美尔地区的交流仅限于城邦之间,至多扩展到伊朗高原,苏美尔语成为相关地区的通用语言。公元前2千纪前期,从地中海东岸到伊朗高原,各国交流频繁,古巴比伦语成为通用语言。公元前2千纪后期,西亚北非地区国际交流体系形成,助推阿卡德语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国洪更《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形成与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卡德语形成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分析古代西亚通用语言形成的意义。(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史料一: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是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和朝鲜到大夏和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
——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史料二:中国的造纸术,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经过他们传向欧洲。阿拉伯人在与唐朝高仙芝部队作战时俘去一批手工匠人,793年在巴格达办起第一个造纸厂,以后又经过非洲,传往欧洲,阿拉伯人学会制造各种纸张,白色的、彩色的都造出来了。10世纪末,在穆斯林世界人造纸张已成功地取代了纸草纸与羊皮纸。12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统治过的西班牙开办了造纸厂。以后,意大利、法兰西等也学会了造纸。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阿拉伯黑衣大食称硝为“中国雷”,8、9世纪已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而传入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科学,主要来源于希腊医学,一部分则来源于波斯医学,他们很早就把格林医学著作的绝大部分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的“医中之王”阿里·伊本·辛纳(即阿维森纳)就是中亚人,他汇集和代表了中古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又如,印度人在古代就发明了表达数字的符号——1、2、3……9和定位计数的进位法。在4或5世纪,有了“0”的符号,这种数字和进位法被阿拉伯人学会,并于10世纪下半叶传向西方。阿拉伯人精通“数”的计算与使用,以至后人错把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交往密切的原因。(6分)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8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2一前486年),波斯帝国几经扩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一世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权和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享有较多的自治权,这些被征服地区“都保留着它们自己的特性、风俗和法律。有些邦国甚至有它们自己的国王;同时每一国都有它的明显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大流士还进行过法典的编纂工作,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典,《贝希斯敦铭文》(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石刻,以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写就)中多次提到“国王的法律”
——摘编自亓佩成《古代西亚文明》等
材料二:秦始皇废诸侯,立郡县,郡下设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秦朝还将人民改称为“黔首”。在政治空前统一的情况下,始皇帝启动了致力于“书同文”的文字整合提升工程,将书体各异的文字校正、规范为小篆,并推出规范文本,颁行全国,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秦统一后,还以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明法度,定律令”,缘法而治,朝廷希望用律法统一人们的思想,使“万民皆知所避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在巩固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方面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世界大帝国建立和巩固的意义。(6分)
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B
21.答案:(1)特征:以城邦为基础;体现公平正义;主权在民;注重保障公民权利及对公共权力的遏制。
(2)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希腊化的世界”和“希腊化时代”;为西方科技进步奠定基础;促使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促进了民族交融。
22.答案:(1)特点:起源时间早,沿用时间长;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文字;逐渐成为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广泛。
(2)意义:促进了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助推了西亚北非国际交流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交融;推动了楔形文字的发展。
23.答案:(1)原因:古代大帝国扩张的影响;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明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角色:桥梁(中介、纽带)特点:辐射范围广,影响深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连贯东西,兼收并蓄;文化多元,成就突出。
24.答案:(1)同:都确立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体系;都注重法制建设。
异:波斯帝国地方自治性较强,秦朝地方管理模式高度统一;波斯帝国对域内不同文化较为宽容,秦朝推行了强硬的文化统一措施。
(2)意义:有利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公共交通工程建设;有利于构建和传播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