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化常识
专题复习练习题答案解析
作业
1.【答案】B
【解析】A、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无误;
B、“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有误;
C、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无误;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无误。
作业
2.【答案】B
【解析】A消息报道事件全过程。而新闻特写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鼎力相助”“令尊”不是古人的自谦之词。
D“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是在重阳节。
作业
3.【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D“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作业
4.【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他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作业
5.【答案】A
【解析】
B.有误,女子15岁行成人礼,称为及笄。
C.有误,山南水北为阳,“河阳” 指黄河北岸。
D.有误,《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故答案为:A
作业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白杨礼赞》 的作者是茅盾,《子夜》《林家铺子》都是茅盾的代表作。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B。
作业
7.【答案】B
【解析】B.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叶圣陶先生认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作业
8.【答案】A
【解析】A.“石”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班马”是离群的马。
作业
9.【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语文知识。
《史记》是我国一部纪传体史书。不是“编年体”。故选B。
1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分析和理解。
C.“男子十八岁时叫‘弱冠’”表述错误,男子“弱冠”是二十岁,
故选C。
1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D.“兵革非不坚利也”中“兵”指武器;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复习练习题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而《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古代散文。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新闻特写和通讯都是借助文学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新闻特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
D.“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B.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被称为“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C.家父、舍弟、愚见、鄙人、鼎力相助、抛砖引玉、令尊都是古人的自谦之词。
D.端午临近,八年级的李彬提醒妈妈说:“今年端午节,我们家要多准备一些粽子、香袋、赤豆粥和菊花,我准备邀请几位同学一起过端午节。”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诗中都运用了比兴手法。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黄发”“垂载”分别指老人和小孩,“束发”“及笄”分别指男女15岁,而“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D.“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庚子年。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C.我国的传统习惯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和暮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初春景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暮春景象。
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他是战国中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地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6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D.《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和真挚深沉的情感打动无数读者。
B.《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子夜》《茶馆》《林家铺子》都是他的代表作。
C.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
D.《昆明的雨》的作者是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平实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并善用口语化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苏轼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B.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叶圣陶先生认为苏州园林是全世界园林的标本。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D.《背影》和《白杨礼赞》都是散文、《背影》写人叙事,《白杨礼赞》托物言志。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孤”指幼而无父母,“独”指老而无子。“班马”是离群的马。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其中智叟和愚公形象对比鲜明。《列子》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C.《苏州园林》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本文运用了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
D.《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章运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9.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B.《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所作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愚公移山》学习中得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淮阴”这座城市位于淮河的南岸。
B.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青直且不易于被风吹散。
C.古代的年龄有特定的称谓,如小孩子七八岁时叫“始龀”,男子十八岁时叫“弱冠”。
D.《梦回繁华》作者毛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出生于英国,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B.《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我们从中能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韧执着,此篇寓言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C.《蝉》作者法布尔,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D.“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节”指符节,皇帝派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兵革非不坚利也”中“兵”泛指军队,“革”指皮革制成的甲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