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两则 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两则 素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0: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
【一】
咏雪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⑥,公⑦欣然⑧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⑨?”兄子胡儿⑩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 起 。”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 妻也。
①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④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
⑤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⑥骤:急。
⑦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⑧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⑨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⑩胡儿:指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大体/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大体,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凭借。
起:这指柳絮凭借着风起舞。
即:是。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 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 任左将军。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小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作者】
刘义庆,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创作背景】
《咏雪》始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赏析】
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中轻松和谐的画面。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了谢道韫杰出的文学才华、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想象力。
《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重传达魏晋清谈家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就交代了咏雪的背景。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zān yīng)(成语,指有儒雅风范的高官显宦)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形容豪门贵族的奢华排场。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钟鸣鼎食 → 指古代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形容豪门权贵的排场;
→ 也可形容富贵人家的生活奢靡豪华。
诗书簪缨 → 世代为官的指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泛指读书人家以诗书礼仪教育子弟。
→ 簪缨,指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类似发卡),后泛指高官显宦/达官显贵。
→ 前者指富贵人家,后者指书香世家。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是谢安,听众则是他的“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
主讲人为何有如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但此刻却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儿女们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记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则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的耐人寻味。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
巾帼(guó)不让须眉:女子未必不如男。巾帼,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代指妇女。
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佐证了他才思敏捷。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虽不高明,但也可意会。
然而,妹妹谢道韫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肆意飘舞、纷纷扬扬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那为何又说谢道韫的词句更好呢?因为柳絮作为春天的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朝的伍辑之在《柳花赋》里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huì)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里也有“满城风絮”的描述。谢道韫借此将柳絮起舞比拟成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
以柳絮作比,其形细长,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征。这样一来,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显得有些局促了。
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落,躲都来不及,谈何欣赏?毫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则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并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相衬之下更见诗意。
据《晋书》记载,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成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也从此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的刘孝绰(chuò)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一句“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jù)比咸池曲(qū),飘遥千里飞”,大概是受到了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亦不是刹那灵感,而是她平时就积累了深厚的文学修养。《世说新语·言语》篇里,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lěi,即致悼辞,叙述死者生前事迹),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对于谢家儿女们的答案,作者也没有表态,但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暗示了他对谢道韫才气的欣赏及赞扬。
《咏雪》之所以流传千古,成为佳话,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句子的精妙,还在于表露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恰恰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PS】柳絮才高:形容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二】
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③。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⑤至。元方⑥时年七岁,门外戏⑦。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⑧(fǒu)?”答曰:“待君⑨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⑩!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 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戏:嬉戏。
⑧尊君在不:令君在吗/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⑨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⑩哉: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这指友人想和元方握手。 顾:回头看。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相见。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舍弃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注】
逸闻轶事,指世人不大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玄言清谈,是指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庄,空谈玄理,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后泛指不切实务的谈论。主要体现为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不与当权者合作的一种政治倾向,如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也叫名士风度,听起来很抽象,却给人一种飘逸绝伦的神仙之感。
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论贵族还是百姓,都掀起了一股“及时行乐”的风潮。明哲保身,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风气,对有追求、有志气的士子来说,是相当空虚寂寞的。但没有办法,社会环境如此,如果鹤立鸡群,就容易引来杀身之祸。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一种填补精神空虚的社会风尚——名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清谈、饮酒、服药、隐逸。
清谈,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臧否(zāng pǐ,评论人物好坏)人物、评论时事的风气,也称为“清议”。清谈,会把人从内而外地品评一番,从外在的容貌、举止,到内在的品行、才能,然后给人物作出评价。这个评价,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魏晋士大夫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和热爱清淡,因为这是展示个人魅力的最佳场所,更是一举成名的捷径。
作为魏晋名士风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汉末到晋末,士人的言行举止,都能从《世说新语》中品评,因此陈寅恪先生评价它为“一部清谈之全集”。
魏晋时期的清谈内容侧重于玄学,以《老子》《周易》《庄子》三部著作为主,称为“三玄”,主要追求的是其中知足逍遥、自然无为的抽象哲理,因此清谈又称为“玄谈”。
【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三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本文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末。开头部分,文章就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的起因、时间等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父】守信,【友人】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其中,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的行为,再现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将错误怪罪到别人身上,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
就叙述的句子来看,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情感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选用了语气平和的“答曰、曰”等动词,更加表现元方不惧强权、知书达理、性格平和稳定的形象,起到了绝好的对比效果。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没有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待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待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家父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也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使其失去辫驳的依据。元方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的“无礼”。步步紧逼,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从这,也可以看出元方聪慧率真、知书达理的形象。
无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都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效果,并揭示了文章的思想主旨:为人处世,应当讲礼守信。同时,也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强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