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3课 首创与奠基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纲要选必融通化
厚德 | 积学 | 励志 | 敦行
壹
核心价值引领化
核心价值引领化
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的界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厚德 | 积学 | 励志 | 敦行
贰
必备知识结构化
必备知识结构化
03
02
01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
趋统与趋强:秦国统一全国的时代势能与比较优势是什么?
创制与巩固:秦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功绩与教训:如何正确认识秦统一的意义和秦速亡的教训?
一、趋统与趋强:秦国统一全国的时代势能与比较优势是什么?
(一)趋统——时代势能
(1)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2)乱世求治渴望统一
(3)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4)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5) 法家提倡中央集权
时代势能
一、趋统与趋强:秦国统一全国的时代势能与比较优势是什么?
(二)趋强——秦国优势
(1)区位优势:地理位置条件优越。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易守难攻,本土安全,独面向东。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也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重要的粮食保障。
(2)政治优势: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历代国君励精图治、开放的人才政策、
传统礼制影响较弱、秦始皇的雄才伟略
(3)经济优势:农耕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工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4)军事优势:军功爵制、军事立国之路、弩机等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一、趋统与趋强:秦国统一全国的时代势能与比较优势是什么?
秦箭秦弩直接应用于军事
二、创制与巩固:秦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基层管理
郡守、郡尉、监御史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大统一”只是单纯从地域统一而言,而“大一统”更多是指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概念辨析
“大一统”与“大统一”一样吗?
二、创制与巩固:秦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基层管理
郡守、郡尉、监御史
诸侯争霸
秦朝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
(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
(互相牵制)
郡县制
(皇帝任命,服从中央)
集权于皇帝
集权于中央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礼崩乐坏
二、创制与巩固:秦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1. 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使黔首自实田”,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修建驰道
2. 法律:颁布秦律,以“轻罪重刑”为立法原则。
3. 文化:统一文字;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治。
4. 军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长城,开凿灵渠;修建直道;收缴天下兵器;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5. 信息: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6. 其他:统一车轨、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其它措施
二、创制与巩固:秦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周秦之变
“国家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之变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间接管理——垂直管理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三、功绩与教训:如何正确认识秦统一的意义和秦速亡的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齐,结束了春秋以来数百年诸侯称霸、列国纷争的社会动荡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政权——秦王朝。这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的基础版图,让各民族从此产生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国人的共识,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延续2000多年的大一统国家。
——欧阳坚《从秦历史文化中汲取民族复兴伟力》
三、功绩与教训:如何正确认识秦统一的意义和秦速亡的教训?
(一)秦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功绩与教训:如何正确认识秦统一的意义和秦速亡的教训?
(二)秦朝速亡的原因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征发繁重,不堪重负。
3.严刑峻法,天下愁怨。 4.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5.花费巨资,求仙访药。 6.兴师动众,巡游封禅。
(三)历史教训:治国需“制”也需“治。
厚德 | 积学 | 励志 | 敦行
叁
学科素养情境化
学科素养情境化
右图是秦朝皇帝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虎符(秦阳陵虎符因状若伏虎而名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用的信物。)虎符中分为二,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观察】你从这件文物中发现了那些历史信息?
1.此时国君称为“皇帝”,说明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的虎符。
秦阳陵虎符
3.说明太尉一职是虚设的,调动军队的凭据由皇帝控制,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
4.实质上反映了秦朝皇帝统治权力的加强。
2.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秦阳陵虎符
5.篆书字体反映当时“书同文”的文化政策,虎符的艺术性则折射出秦朝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厚德 | 积学 | 励志 | 敦行
关键能力测评化
肆
关键能力测评化
1.(2023·山东模拟)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 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关键能力测评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关键能力测评化
示例:郡县制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论述: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统一全国后的社会发展需要;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标志着贵族政治由官僚政治取代,促进了我国政治的发展;郡县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社会的发展。
总之,那县制的推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厚德 | 积学 | 励志 | 敦行
伍
纲要选必融通化
纲要选必融通化
纲要选必融通化
【重点解读一】秦朝基层社会的组织管理
例6.(2023·重庆一中高三9月月考·2)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强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
纲要选必融通化
【重点解读二】秦朝的法律制度
例7 .(2024·江苏常熟10月抽测·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殴(也)?毋论。”这说明( )
A.秦律之严密与理性 B.秦朝统治极其严苛
C.秦朝基层治理自主 D.秦朝注重社会教化
例8.(2023·广东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 )
A.基层治理完善 B.官员素质提升 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