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08:31:56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
202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他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在大宇宙中,小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因此,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
美感的获得,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感情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欣赏自然之物时,要先把个人的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再来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需要指明的是,这种“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不同于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理解这一区别,可以结合女诗人郭六方的《舟还长沙》来理解: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和日常生活有了相当的距离,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一片自然美的形象里。
在主观心理条件之外,还需要客观之物方面的条件,即物的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同时它的线条节奏能把帘子外的花叶纳入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之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节奏、旋律、和谐,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富有内涵、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一种格式,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这里就是美,“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通过美感来摄取。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找不到美的踪迹的,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找寻。
心的修养是为发现美作准备。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写道:“诗并不像大家所想的,徒是情感,而是经验。”也就是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感情,使之发现美,即“移我情”;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使之成为美的对象,即“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出的条件。“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是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是构成美的出现的有力因素。因此,美是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材料二: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至于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我个人以为正在其可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活泼开放、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关于这种功能,西方的接受美学也曾有所论及。按照西方接受美学中作者与读者之关系来看,则作者的功能乃在于赋予作品以一种足资读者去发掘的潜能,而读者的功能则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实践。而且读者在发掘文本中之潜能时,还可以带有一种“背离原意的创造性”,所以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有人问“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
(摘编自《叶嘉莹访谈: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的书法兼具自然美和精神美,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和移情。
B.美感的获得需要主观心理和客观之物两方面的准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C. “隔帘花叶有辉光”,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的心理距离必是审美消极条件。
D.心的修养为发现美作准备,“移我情”“移世界”才能发现美,感知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有独一无二的文字和声音美感,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
B.钟嵘的《诗品》有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句话可以阐释诗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诞生后便具有了一种供读者发掘的功能,这种发掘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可视为读者的再创造。
D.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往往是读者自身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叶嘉莹先生认为它能兴发感动,唤起富于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移人之情”这一概念的一项是(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材料一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不会灭亡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曹背观音去了
蔡崇达
母亲打来电话,问:“你记得阿曹吧 阿曹走了。”
她说:“镇上的人很笃定,阿曹必定成佛了。”
“你说的,是东石镇那个阿曹 ”我非常错愕,“那个驼背的、可怜的阿曹 ”
“是啊!”母亲回答的声音,更透亮了,让我突然想起,在东石镇的每年夏日,总有从太平洋上刮来的、被晒得松松暖暖的风。
大约早上六点,阿曹便会从西边的码头出发。
早上的他,一个背篓挂在前面,里面放着的是从西码头讨小海的渔民那儿批发来的小海鲜。一个背篓背在后面,里面有用细铁线固定着的一尊观音和一个小香炉。
每天早上,他会在九十点钟的时候路过我家。
他走得很慢,路过每户人家,只要看见开着门的,他便要从门里探进头去;门没开的,他还要踮着脚从窗户里探进头。
总是要先问:“你今天感觉好吗 ”
记忆中,母亲似乎也很是欢喜每天的这个时刻,她会笑眯眯地回:“好像还不错。”
阿曹会回:“那太好了。”
下午两点多,他把那个卖鱼的背篓背到身后,把安放着观音的背篓挂在前面,下午的阿曹会喊着:“抽签啊,卜卦;观音啊,菩萨。求神啊,问事;观音啊,菩萨。”
他会在四五点的光景路过我家。如果是冬日的四五点,有时候会有霞光沿着西边的巷口淌进来。霞光覆满他全身,他脸上全是金黄色的皱纹、金黄色的岁月的浪,然后他笑出金灿灿的皱纹,眯着眼问:“你今天过得好吗 ”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下午的母亲,总似乎很忧伤,她会平淡地说:“挺好的。”
我不确定阿曹听得真不真切,他似乎尝出了语调的不同滋味,又似乎没有。他最终如早上一般,开心地回着:“那太好了。”
我问母亲:“阿曹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他应该成佛啊 ”
母亲脱口而出:“他做得可多了。你不知道吧,其实我前几个月差点儿死了,还是阿曹拉住了我。”
母亲看我似乎被吓到了,说得更云淡风轻了:“其实也没干嘛,你父亲去世后,你们都走了,我就突然发烧病倒了,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就想着这样走了也挺好。”
母亲继续说下去了:“我感觉自己意识越来越模糊,身体越来越虚弱,然后,我突然听到,有人通过窗户不断喊:‘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 ’我知道,是阿曹来了。”
“我当时哪有力气回他话啊,我当时也不愿意回他话啊。我就想,喊久了没有回应,他自然会走吧。但他可真倔强,趴在窗户口,一遍遍地问:‘你今天好吗 你今天好吗 你今天好吗 ’我本来是生气的,但他每问一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把我问哭了,然后我哭着说:‘我不好啊,我过得不好啊。’他一听我回应了,开心地喊着:‘要不要和菩萨说说话啊 这次抽签不用钱,菩萨说的。’”
不知不觉我的眼泪已经涌了出来。
“其实啊,阿曹救了我可不止一次,好几次可能连他都不知道。比如,有次是你还没出生,你父亲出海去了,快九个月还没回来,我几次去轮船社问,他们也说完全联系不上你父亲那艘船。我抱着你姐姐,想着干脆吃老鼠药死掉算了,阿曹恰好经过,他笑眯眯地问我:‘你今天过得好吗 ’”
“有次是你快出生了,我突然摔了一跤,一摸,出了好多血。 家里穷,我不敢去医院,我惊恐地摸着肚子,感觉肚子里的你似乎没动静了,我自责到一宿一宿地睡不着。然后阿曹经过了,问我:‘你今天过得好吗 ’那天他还说,菩萨让我免费抽支签。我抽了,是上上签,阿曹说:‘签诗的意思是,这个孩子是菩萨送来给你的,任何妖魔苦厄都夺不走的……’”
我越听越难过:“这些我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从来不和我说 ”
母亲倒自己笑了:“为什么要让你们知道 活在这世界上,谁的人生不是堆满了苦头,谁不需要学会吞下自己的苦头呢 ”
母亲说:“所以这世间才需要有东石镇的阿曹啊。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啊。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每天走到每个人心头里问一句,不管被问的人有说没说,不管那个人是真好还是假好,但听着问这么一句,心里总要好过许多吧。”
“所以你觉得阿曹一定成佛了,对吧 ”我觉得我终于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认定了。
“那可不是。”母亲着急地肯定着,“是我亲眼看到的。阿曹就在我面前升天的。”
“那天,台风刚过,满天都是好看的红霞。阿曹背着观音从东边走回来了,是上午。他走过来笑眯眯地问我:‘今天怎么样啊 ’我说:‘很好啊。’他笑眯眯地说:‘那很好啊。’他开心地往前走了,就走几步路,突然就地坐下来了。我问:‘阿曹你今天怎么样啊 ’”
“他笑眯眯地说:‘我很好啊,就是有些乏,我坐着休息下。’我忘记他坐了多久,以为他睡着了。然后突然有道霞光直直从石板路的西边一路照过来,直到照到他的身上。我看见阿曹和观音菩萨背靠背坐着,发着光。我走到他跟前喊他:‘阿曹啊,你还在吗 ’阿曹没有回答我。我看见阿曹耷拉着的脸上,满脸金灿灿的笑容,仿佛每条皱纹里都透着光。我知道阿曹走了,我知道不用哭,但我还是哭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应该赶紧抬起头,然后我抬头了,我看到天上有团金灿灿的光,我认真地努力地辨认,我看到了,我看到那是阿曹背着观音菩萨的样子。我赶紧跑到巷子里来,一家家敲门,喊大家一起来看。很多人出来看了,很多人也看到了,他们开心地喊:‘阿曹背观音去了,阿曹真的背观音去了。’”
母亲突然停下不说了,我听出来了,母亲在电话那边轻声地啜泣。
我忘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一大早,便听到手机短信提示音不断在响。我打开了F税。是母亲发来的。
母亲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发短信给我,到刚刚已经发了三条。
每条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母亲在短信里问:
“你今天过得好吗 ”
“你今天过得好吗 ”
“你今天过得好吗 ”
我鼻子酸酸的,但止不住地笑。
我想,母亲现在应该把大门全打开了,坐在门口,边做手工活儿,边问每个路过的人:“你今天过得好吗 ”
毕竟是老去的小镇了,路过的人应该大都是老人,他们应该都会记得这曾经是阿曾每天会问大家的话,他们因此应该都会会心一笑,他们应该都会开心地回答着我母亲:“我挺好的啊,你呢 ”
母亲最终还是顽固地把阿曹留在她的东石镇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叙述阿曹救助经历时虽语气平淡,但能清晰记得过往细节,可见阿曹的帮助对母亲意义重大,她并非不在意。
B.文中对阿曹装海鲜和观音的背篓摆放位置调换的描写,体现了阿曹的生活规律以及观音菩萨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C.文中多次出现“你今天过得好吗 ”这句简单问候语,在不同情境下被阿曹反复提及,能够串联情节与凸显人物。
D.文中通过描写阿曹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活动,如上午卖海鲜、下午背观音抽签,意在体现小镇生活节奏的缓慢与悠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阿曹背观音去了”作为标题,既寓意丰富,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奇幻色彩。
B.阿曹背的观音像象征着小镇人的精神信仰与救赎,是支撑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意象,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层层展开。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阿曹与居民的对话以及母亲回忆中的场景等,这些细节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强化了真实感。
D.文中两次出现的霞光,在结构上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使文章在叙事节奏上更为连贯,也强化了阿曹形象的一致性。
8.如何理解“母亲最终还是顽固地把阿曹留在她的东石镇了”这句话的含意 (4分)
9.文本中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萧何薨,曹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壹遵何之约束,择郡国吏讷于文辞、谨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大歌呼与相和。参子密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女归,试私从容问乃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 ’”窋既洗沐归,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参曰:“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
材料二: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 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
材料三: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闻吏A醉歌呼B从吏幸C相国D召按之E乃反取酒张F坐饮G大歌呼H与相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B.从容,随口,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同。
C.厚币,丰厚的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厚币”意思相同。
D.贤,贤能者,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活用情况完全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参代替萧何做相国后,遵循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官吏注重品德,更看重言语钝拙不善言辞之人,排斥那些言语苛刻、追求名声的人。
B.曹参日夜饮酒,不理政事,下属和宾客想劝谏他却都被他搪塞过去,最终没有找到机会;他的儿子曹宙因劝谏,被他笞打了二百下。
C.惠帝直接批评曹参不理政事,曹参将惠帝与高皇帝、自己和萧何做比较,阐述了遵循先帝法令、无为而治的观点,得到了惠帝认可。
D.曹参采用黄老之术,使齐国安定,入朝为相时虽依然认同黄老之术,但未再借助盖公之力,也不举荐贤士,这一做法受到了洪迈的批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
(2)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
14.太史公评论曹参时说“天下俱称其美”,但洪迈却批评他,两人观点看似矛盾,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题。
好事近
朱敦儒①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此词写于居嘉禾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是作者远离官场后潇洒自在的生活写照,“出红尘”是全词“诗眼”,统领全词。
B. “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形象,“披霜冲雪”写出了安闲自得,悠然自足的状态。
C.下阕写新月当空,水面平静,上下天光,表里澄彻,词人悠闲垂钓,透出归隐之趣。
D.本词用简笔勾勒词人闲适生活,虚实相生,意境高远,是一幅高妙的山水风物图。
16.这首词与柳宗元的《江雪》都使用了“蓑笠”的意象,请分别结合诗歌分析“蓑笠”表达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水”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表现赤壁之下江面微风轻拂、江水平静的恬淡画面;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 , ”表现江水与海水相连的画面,营造出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空间感。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二)中用“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描绘了与村民交往、谈论农事的淳朴生活场景,《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类似描写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A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 甲),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B ,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①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②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其细胞死亡,③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④而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⑤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抗生素所以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 问题在于病毒“变种”。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a 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 乙)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b 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 c 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第一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第三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分)
22.本段属于说明性材料,科学知识写得通俗易懂,请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方法达到这个效果的。(5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09年初,中国乒乓球协会推出“养狼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旨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有实力的对手,促进中国乒乓球运动的长远发展。
材料二: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决赛中,樊振东击败瑞典选手,获得金牌。赛后采访中,有记者问获胜原因时,樊振东答道:“做好自己,全力以赴。”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见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张家口市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5.1
1.(3分)C【解析】该选项说法绝对。选项中有“必是审美消极条件”,原文中“西方美学家所说的
‘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与“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
不能简单叠加,得出“必然”的结论。
2.(3分)A【解析】该选项与原文不符。“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不是中
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原文“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
才是。
3.(3分)D【解析】该题考查“移人之情”的概念。原文中“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
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
情’或‘移我情'。”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情感赋予形象中,才体现移情之“移”,D选项只有借景抒
情,移情的“移”不能体现出来,故选D。
4.①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引用王羲之和华兹华斯的话,得出“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
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的论点。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引用郭六方的《舟还
长沙》区别“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论证“‘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③丰富论
证内容,使论证更全面。如引用诗人艾里略的话,从韵律节奏、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论证“‘美’
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具有音韵之美: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②具
有情感之美: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③具有兴发感动的功能: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动和联想,使其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完成
对自我心灵和精神的升华改造。(每点2分)
6.(3分)D【解析D选项,描写阿曹不同时段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塑造阿曹的形象,突出他在小镇
中的角色和影响力,而非单纯体现小镇生活节奏,该选项错误。
7.(3分)B【解析】B选项,虽然阿曹背着观音像且观音像有一定的精神象征意义,但它并非支撑
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意象,故事更多是围绕阿曹的善良行为以及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开,并
非由观音像推动情节层层递进,该选项错误。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4页)
8.①阿曹的善良、悲悯和对他人的关怀精神深深触动了母亲,在她内心扎下了根。②母亲想要阿曹的
精神在小镇延续下去,她以自己的方式模仿阿曹,传承他的善意。(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现实与回忆交织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现实部分叙述母子俩的谈话,回忆部分讲述阿曹事
迹,两者相互补充,扩大了叙事空间。②通过回亿展现阿曹在不同时期对母亲的帮助,多维度地
刻画了阿曹的善良、热心与坚韧的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饱满。③现实与回忆的切换,凸显出阿
曹精神的延续性与影响力,表达了善意与关怀能跨越时空,使主题内蕴更深刻。(每点2分,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EG(每处1分,共3分。多涂不给分)【解析】“醉歌呼”是吏的谓语,后面断开;第二句主语是“从
吏”,一直管到“召按之”,其后断开:“取酒张坐饮”是连动短语,中间不用断开,在“坐饮”后断开。
11.(3分)D【解析】“活用情况完全相同”错,“贤”是形容词活用成名词,“北”是动词活用成名词。
12.(3分)C【解析】“直接批评曹参不理政事”有误,惠帝委婉批评曹参。
13.(1)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呼叫,属官们忧虑,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
游玩。(关键词“日”“患”“如何”各1分,句意1分)
(2)蒯彻与齐国的安其生交好,他们曾经求见(求取)项羽,但项羽不采纳他们的策略。(关键词
“善”“干”“用”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两者并不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曹参进行的评价。②太史公称赞曹参,主要是从他主张休
养生息、无为而治等对国家有利的角度出发;③而洪迈批评他,是从人才任用这一角度,认为他
在举荐人才方面存在不足。(每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何死后,曹参接替萧何做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宁萧何制定的法规,选拔郡和封国
中呆板而不善言辞、忠厚而德高望重的官吏,就召他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羯力追求名
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曹参自己整天病饮关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理政事,上门
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来到的人,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揣测他要说话了,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
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功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国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
饮酒歌唱呼叫,属官们忧虑,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
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属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查究审问。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
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的儿子曹蜜任中大夫。患帝贡怪相国不治理国事,觉得
“难道曹参在轻视我吗?”就对曹窑说,“你回家,试着私下里随口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去世不久,你是相
国,每天饮酒,无所事事,怎么忧虑天下?”曹窑休假回家,自随其意劝谏曹参。曹参大怒,鞭答曹窑二百
下,道:“赶紧回宫侍奉陛下,这种天下大事,不是你该说的!”待到上朝时,患惠帝责备曹参道:“对曹窑为什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