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6张PPT)
第十二讲 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从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资本主义取得全球优势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
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同时,对社会关系、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政治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确立
国家 治理 工业革命后,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国家的职能扩大,对官僚体系、法律制度、社会保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国家治理向现代化发展
国际 关系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逐渐高涨
主干知识
一、两次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
(一)工业革命
1.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中心 英国① 欧美多国,美德领先
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②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②
能源 煤,进入“蒸汽时代” 电力、石油,进入“电气时代”
特点 (1)生产经验总结;(2)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外扩展;(3)轻工业为主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欧美多国同时进行;(3)重工业为主
2.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垄断组织③。
(3)社会结构: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④,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
(4)社会生活
①水陆交通发展:工业革命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备受青睐。
②乡村与农业的改变: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一些国家的乡村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③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④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5)世界市场: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问题突出。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背景: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民众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
2.建立: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3.特点:考试录用、政治中立⑤、职务常任。
4.影响: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图解历史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链高考 蒸汽机与内燃机带来的不同影响
(2022全国甲,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3释概念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性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限制了竞争,不利于社会进步。
4链高考 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分化
(2022广东,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5释重点 政治中立
政治中立是指文官必须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态度,而不是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保持中立。
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概况: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2)统治者政策:政治上,设立总督制度①,实行专制统治;经济上,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
2.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南亚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②,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东南亚 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
西亚 英、法、俄等国在奥斯曼帝国和伊朗划分势力范围
东亚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概况: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工业革命后,殖民者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英国发动侵埃战争;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
(2)柏林会议:1884—1885年柏林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③。形成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二)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概况:19世纪中叶后,美洲、大洋洲的矿山中、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中大量使用华工④。也有部分华工在种植园劳动。
3.影响:华工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19世纪到20世纪初)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2)表现:1804年海地独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89年巴西建立共和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亚洲的觉醒⑤
(1)背景:亚洲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表现
印度 1885年,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⑥。1908年印度孟买10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伊朗 1905—1911年爆发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国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⑦
3.非洲的抗争⑧
(1)埃及抗英斗争:成立了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
(2)苏丹马赫迪起义:起义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
(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总督制度
总督一般由西班牙国王信任的大贵族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根据国王训令,掌握殖民地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宗教事宜,有权任命管区内的官吏和教会负责人,参与审理重大司法案件。
2释概念 英国东印度公司
17—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对东方主要是印度和中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事业的组织。1600年获得皇家特许状。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转向印度建立根据地,拥有军队和舰队。18世纪中叶起,通过战争排挤法、荷势力,建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供应港脚商人大量鸦片,使其向中国走私输入。工业革命后,为适应新兴工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求,取消该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50年代,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3深挖掘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4深挖掘 美国华工出现的原因
国内推动力:人口耕地的压力;自然灾害的影响;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美国的吸引力:淘金热的影响;劳动力的需求。
国内特定的历史环境:新思想、新信息的引导;根深蒂固的“天子观”被颠覆;清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转变。
5深挖掘 亚洲的觉醒
亚洲的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6深解析 印度国大党成立的意义
印度国大党的成立,对于唤醒印度人民的民族觉醒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成为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领导力量。
7链高考 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2021北京,7)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8巧归纳 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特点
形式是武装斗争;领导力量是旧式阶级;带有宗教色彩;结局有成功也有失败。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资本主义的扩展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优势逐渐显现。
2.内容
(1)英国、美国与法国
①英国通过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③法国经过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国。
(2)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3)武力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和意大利都是通过武力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①。德国的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创立:19世纪中叶,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②,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发展
(1)理论: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③,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丰富
①“第一国际④”: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②巴黎公社④:1871年3月建立,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辨易错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不同点
a.德意志完全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而意大利在实现统一的同时还具有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性质。
b.德意志统一完全是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意大利除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外,还有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意大利统一借助了优越的国际环境。
2释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
3链高考 《物种起源》与《资本论》的共同影响
(2023山东,13)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4链高考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的关系
(2023广东,14)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精神引领。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两次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
两次工业革命是高考考查的长效热点,角度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等方面;文官制度是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侧重考查对选人用人的考试。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民族解放运动
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点。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西方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各国的不同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3.资本主义的扩展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逐渐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巴黎公社政权的措施、性质及历史意义。
微点1 两次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德国的文化创新与工业发展
1.(2024安徽卷,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德国通过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崛起。结合材料信息,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后,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独特工艺技巧,提升了德国工业品质量,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德国通过文化创新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德国工艺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德国工业品质量,以及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并不能说明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德国的国际地位依赖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工业设计”,排除C项;欧洲强权博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竞争,“文化竞争为主”说法错误,排除D项。
D
命题角度2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初伦敦居民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根据“英制”“瑞士”“中国”“印度”“美洲”,可知伦敦居民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物质并非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英国福利制度,排除B项;英国伦敦居民享受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并不等同于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
A
命题角度3 英国的文官制度
3.(2022辽宁卷,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管理制度将品位分开,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会随着官员的权力、职资和任务变动而改变,反映出英国重视优秀官员的稳定和资历,体现出英国贵族传统的延续,A项正确;官员地位的降低与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变矛盾,排除B项;英国政府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管理文官不能说明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文官职位变动而官阶不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城市化
考向解读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高考中必考的历史概念,考生须全面理解和把握。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狭义上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上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D
【典例1】 (2024福建南平三模)下表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
年份 总人口(百万) 城市数量(座) 城市人口(百万) 城市化率(%)
1875年 25.69 1 517 10.36 40.3
1890年 29.96 1 726 14.51 48.4
1910年 40.17 2 167 24.69 61.5
A.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
B.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
C.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完善
D.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75—1910年,普鲁士王国的总人口、城市数量、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德国正在进行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增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使人类出行更加便利,但这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是表格中的现象,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代议制是否完善与城市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2.考查重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向解读 从不同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是课标的要求,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从整体角度看 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从文明角度看 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从近代化角度看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促进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从社会角度看 工业革命带来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城市化、严重集群性的社会问题及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
从生态角度看 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2】 (2024江苏如皋三模)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临近工业区,如兰开夏工业区为布兰克浦的两个观光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观光码头集会厅资金的40%。这表明工业化( )
A.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B.为城镇休闲奠定物质基础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D.改善了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随着工业区的兴起,大量的资本和资源被创造出来,这些资本不仅用于工业扩张,还被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休闲设施的建设,从而为城镇休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发展与变化,无法得出“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的结论,排除A项;工业化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体现在人们的准时观念增强,生活作息方面发生变化,但材料主要提及城镇休闲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排除D项。
3.学术研究——西方文官制度
考向解读 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政府管理产生重要影响,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文官制度,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于1883年建立文官制度。德国、法国、日本长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
【典例3】 (2024天津河西三模)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对文官制度进行初步改革,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经过不断地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 )
A.适应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
B.有利于避免内阁倒台以后的混乱
C.杜绝政治腐败现象的发生
D.实现所有职位的公开竞争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官的任命也有利于避免内阁倒台后出现的混乱,故选B项;“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受到限制,而不是王权强化,排除A项;文官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减少政治腐败现象,“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不受党派影响,可长期任职,并非所有的官员都通过文官考试任职,“所有职位”说法错误,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安徽合肥二模)19世纪中叶,英国的利物浦成为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样品质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 )
A.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B.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C.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确保了棉纺织业原料品质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利物浦是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该协会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故选B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棉花的质量标准,不是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C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2024山东青岛二模)18世纪,英国教师的职责、行为规范、教师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19世纪以来,大量男性“逃离”教师行业,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分工变化
B.蒸汽时代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
C.机器生产使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D.工业革命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教师行业中出现了大批女性,改变原有的教师结构,体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分工变化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教师行业性别结构的变化,未涉及教师生活境遇的具体情况,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材料主要是关于教师行业性别结构的变化,与阶级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仅通过教师行业性别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工业革命促进教育体系完善,排除D项。
3.(2024山东泰安三模)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即专才的特殊地位,故选A项;强调官员的才能未必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官的才能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C、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微点2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民族解放运动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近代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2024安徽卷,13)在近代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有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 )
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一些国家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的做法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列强纷纷在海外抢占殖民地,体现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故C项正确;“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因为随着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它们对殖民地的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排除A项;列强的这一做法会加剧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1884年召开的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2.(2024广东卷,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权宣言》在拉丁美洲地区印刷,拉丁美洲出现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号,“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些现象都说明拉丁美洲地区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正在觉醒,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变革问题,排除A项;殖民体系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拉丁美洲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并未提到革命理念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
命题角度3 非洲国家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3.(2024全国新课标卷,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非洲的抵抗运动逐渐增多,这些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形式有和平斗争也有暴力斗争,且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洲人民的抗争,不能体现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团体是反对殖民者入侵的团体而非政党,不能体现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世界殖民体系
考向解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西方列强抢占更多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由此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殖民体系形成的史实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应重点关注。
世界殖民体系指的是在争夺和瓜分殖民地的过程中,现代殖民帝国为了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而结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它的形成是新一轮殖民扩张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国际法逐步完备和发展的结果。
【典例1】 (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期末)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材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B.列强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
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而亚非拉广大地区则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D项;资本主义在这之前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而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弊病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2.考查重点——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阶段特点
考向解读 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相关知识,往往以文字史料和数据表格进行命题考查。
(1)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霸主地位: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是欧洲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的国家,控制着世界殖民霸权。两国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国家是对外扩张的组织者,以领土扩张和直接的掠夺为主要侵略目标。
(2)荷兰、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国家加入海外殖民扩张的行列。殖民公司成为对外扩张的组织者。殖民公司以国家为靠山、以盈利为目的,将商业贸易与赤裸裸的掠夺结合起来。
(3)工业革命后:19世纪,工业革命增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征服世界的实力,他们以强大的技术、军事、经济优势征服亚非拉国家,进入商品输出阶段,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美国等国崛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竞争更加激烈,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成为这一时期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特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典例2】 (2024湖南娄底三模)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据此可推知( )
英国 占有北起埃及、苏丹,中经乌干达和东非,直到南非的广大地区
法国 除占有北非大片土地外,还占领了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广阔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
德国 占领西南非洲、喀麦隆、坦噶尼喀等
意大利 占有利比亚、索马里等
葡萄牙 占有安哥拉、莫桑比克等
西班牙 占有摩洛哥、部分撒哈拉
A.列强激烈争夺世界市场 B.柏林会议加速了对非洲的瓜分
C.英法殖民霸权得到巩固 D.奴隶贸易刺激了欧洲殖民扩张
答案 B
解析 据表格内容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结合所学可知,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规定“有效占领”原则,还决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柏林会议大大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瓜分非洲,并不能体现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英法,还涉及其他欧洲国家,且这一时期英法的殖民霸权受到了来自德国、美国的挑战,排除C项;19世纪奴隶贸易已经衰落,此时列强瓜分非洲并不是为了奴隶贸易,排除D项。
3.学者观点——亚洲觉醒的特点
考向解读 亚洲觉醒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重要表现之一,亚洲觉醒的背景和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命题点,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时代 背景 亚洲觉醒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要求民族独立成为亚洲觉醒最为鲜明的旗帜,亚洲觉醒与欧洲无产阶级的斗争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反帝统一战线
国内 环境 亚洲觉醒前,亚洲各国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启蒙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与亚洲风暴不同,亚洲觉醒提出了要求民主、自由的纲领,民主成为亚洲觉醒又一鲜明的旗帜
斗争 手段 一些亚洲觉醒运动中的领导人主张采取和平的斗争方式,主张与封建势力或者殖民者妥协,资产阶级在领导民主革命中的先天不足已经显现
国际 联合 亚洲觉醒中各国的领导者都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已经开始主动地寻求国际联合,孙中山就认识到中印两国联合斗争的必要性,认识到俄国革命(1905年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典例3】 (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联考)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构成了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源泉,宣告了帝国主义另一个掘墓人已经站起来了。列宁对此曾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这反映了亚洲的觉醒
(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D.壮大欧洲无产阶级的力量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与欧洲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给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故选B项;材料侧重的是亚洲觉醒的世界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排除C项;“欧洲”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临沂一模)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同时,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带给南亚次大陆。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印度民族文化复兴
B.促进亚洲经济转型
C.助力英国殖民体系构建
D.加速印度科技进步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议会与地方总督在印度推行英国式文明的目的在于破坏印度的传统文化体系,加强文化殖民,为英国殖民体系的构建创造条件,故选C项;推动印度民族文化复兴只是英国殖民当局进行文化殖民的借口,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英国对印度的文化殖民政策,没有涉及亚洲经济转型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英国对印度的文化殖民政策,加速印度科技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C
2.(2024辽宁大连二模)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非洲野生采集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合法贸易”兴起,同时还有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的扩展,大批商人、猎人、旅行家、自然博物学家源源不断地深入非洲。这些活动( )
A.表明欧洲列强终止了奴隶贸易
B.使非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C.为列强深入侵略非洲作了准备
D.促进了非洲向近代化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各国竞相在非洲进行“合法贸易”和各种地理探险,这为欧洲殖民者进一步深入非洲提供条件,C项正确;奴隶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竞相在非洲进行地理探险,并没有合理开发非洲资源,而是掠夺,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这些活动服务于殖民扩张,促进了非洲的殖民化,而不是近代化,排除D项。
B
3.(2024江苏南通三模)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时期,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精英们用启蒙思想诠释独立的合法性。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型社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威权体制,土生白人精英就是这个理想型社会的“头部”,天然地代表人民与公共意志。拉丁美洲知识精英的思想主张( )
A.强化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民主认同
B.表现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局限
C.表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
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解析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时期,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精英设想的理想社会是由本土白人精英主导的威权体制,说明这些知识分子意图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表现出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局限性,故选B项;拉丁美洲知识精英的主张强化了本土白人精英的特殊地位,不利于民主认同,排除A项;这些思想主张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影响,不能表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拉丁美洲本土知识精英的观点,并没有列强对拉丁美洲争夺的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微点3 资本主义的扩展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
1.(2024江苏卷,11)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书籍数量较多,说明日本在这一时期对西洋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尽管执政者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传播和研究主要在民间进行,这反映了日本民间对西方知识的接纳和学习,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A项中“摒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全面”表述错误,排除;“文明开化”政策是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政策,时间不符,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2.(2022广东卷,1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
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内容,但很少涉及个人权利,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保守性,C项正确;很少涉及个人权利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保守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帝国结构松散和对外政策的扩张性,更不能体现君主制度的脆弱性,排除A、B、D三项。
命题角度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
3.(2024山东卷,12)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即非正义,而且主张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造,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相比启蒙思想的激进之处,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将关注重心转向经济规律,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就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构建了理想社会,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才强调阶级斗争,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空想社会主义
考向解读 他们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但它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他们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其设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典例1】 (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图为19世纪某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 )
◆一切人都要劳动。
◆一切通过实业,一切为了实业。
◆消灭家庭出身所带来的特权。
◆精神权力由学者掌握;世俗权力由私有者掌握;把选举适当人选充当人类的伟大领袖的权力交给全体人民;把尊重作为付给统治者的工资。
A.肯定了“理性至上”的原则
B.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追求
C.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B
解析 该思想家的主张提出了人人平等,消灭特权,全民参与选举等理想化的构想,但并未触及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的核心问题,这符合空想社会主义者倡导的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详尽深入的阶级分析和革命行动,故选B项;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材料并没有体现“理性至上”的原则,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张解决的是社会阶级矛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与材料中的主张并不一致,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持续发展,与材料中的思想无关,排除D项。
2.考查重点——巴黎公社的特点
考向解读 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它所具备的不同特点,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也是考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必备知识。
爆发的 偶然性 巴黎公社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即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
失败的 必然性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意义的 深远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教训的 深刻性 由于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巴黎公社成立后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巴黎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没有掌握足够的革命武装力量
【典例2】 (2024浙江台州二模)对于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认为,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在巴黎的反动派在万多姆广场上失败以后,本来是应该立即向凡尔赛进军的),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材料主要强调了巴黎公社失败的( )
A.政党领导因素
B.理论指导因素
C.战略措施因素
D.经济水平因素
C
解析 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革命因为进行公社选举和组织公社,丧失了向凡尔赛进军的机会,这主要是强调巴黎公社的战略措施不当导致了失败这一结果,故选C项;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法国并未建立革命政党,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巴黎公社未把握住向凡尔赛进军的机会,没有提到与之相关的理论指导问题,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且经济水平因素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3.重要观点——引发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四大社会问题
考向解读 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俄、美、德、意、日等国通过革命、改革或统一战争的形式确立或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革命相关联的内容,在高考中考查较多,考生在备考中多关注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典例3】 (2024贵州铜仁高三期末)近代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各不相同。俄国是通过农奴制改革,德国和意大利采取统一战争,日本是通过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完成变革。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变革的时间各异
B.君主的实际权力大相径庭
C.革命风暴的程度不同
D.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
D
解析 俄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国和意大利通过统一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主要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故选D项;时间先后不是决定变革方式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君主权力的大小不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决定因素,排除B项;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革命风暴并非决定因素,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浙江嘉兴二模)1862年7月,林肯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未发布。两个月后,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初步宣言,称若邦联地区不在次年1月1日前结束叛乱状态,邦联地区内所有奴隶将获得自由。1863年1月1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公之于众,宣布“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林肯借此争取了备战时间
B.林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根本着眼点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美国黑人奴隶都获得自由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未发布”到“初步宣言”再到“公之于众”,林肯始终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根本着眼点,故选B项;“借此争取了备战时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使美国黑人奴隶都获得自由”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林肯公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进程,而不是强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意义,排除D项。
2.(2024山东烟台二模)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写道:“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楚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恩格斯强调《共产党宣言》( )
A.对指导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B.肯定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C.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D.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越发达,其工人阶级越需要《共产党宣言》的指导,这说明《共产党宣言》对指导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项;材料强调《共产党宣言》对工人阶级的指导作用,而不是肯定阶级斗争的作用,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多方面推动的,材料并没有提及《共产党宣言》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C项;马克思的《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排除D项。
3.(2024广东深圳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高扬国际主义精神
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通过拆毁拿破仑凯旋柱,巴黎公社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战争的立场,强调了对国际权利与和平的追求。这一行为体现了巴黎公社对武力征服和胜利者霸权的批判,以及对平等和国际主义的崇尚,故选A项;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主要从政权性质、民主制度、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表现出来,拆毁皇帝圆柱的行为并未直接展示出公社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B项;巴黎公社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不是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排除C项;此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的封建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2 修改补充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修改补充类试题通常以小专题的形式呈现,是对长时段某一专题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纵向横向考查,通常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对长时段、小专题的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做详细记忆、理解和评价,对学生要求高,往往参考答案只有一到两个,因此开放性和容错率较低,学生往往得分较低。要想解答好此类题型,除了需要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限定语 试题的主题是“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
信息来源 根据提示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知识 信息 提取 ①殖民 体系 从已有的两个事件看,时间轴的上面记述的是西方殖民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崩溃
②民族 解放 从已有的两个事件看,时间轴的下面记述的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和高涨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①15—16世纪之交
②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看清题目的限制条件:注意题目的时空限制和对答案的特定要求,如“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就不要答成“两条”建议。
(2)确定试题的主题:这是解答试题的立足点,也是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的基础,确定主题后,再分析各种信息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缺少信息的内容。
(3)联系所学知识:在认真阅读材料并确定试题主题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对比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度,由此基本能够判断材料的观点是否正确,观点依据需要补充哪些论据或者史实。
(4)组织答案:注意补充或者修改后原有材料的美观,如果出现非常不协调的情况,答案往往错误;答案需要符合主流价值观,考生不能随意发挥。(共108张PPT)
第十讲 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上古时代至中古时期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地域性帝国不断崛起,人类文明不断交流与交融 阶段 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中古时期(5—15世纪)
政治 伴随着阶级、国家和文字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呈现出起源多元、发展多样的格局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在亚洲,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经济 大河流域的古代人类以农耕生活为主,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相对发达 西欧封建庄园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亚欧各国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商贸往来频繁
文化 各古代文明在文字、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 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主干知识
一、世界多元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①
1.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2.新石器时代
(1)农业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交换出现,从事专门管理和文化创造的人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城市、文字相继产生。
(3)国家产生:私有制逐渐产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部落战争推动了奴隶制的形成,国家开始出现。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古代文明的特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大河文明:最早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农耕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形成了农耕文明。
(2)城邦文明:古代希腊半岛,港湾众多、运输方便,形成了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城邦文明②。
(3)其他文明: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美洲与亚欧大陆联系较少,出现文明较晚,其文明的形态各具特色。
2.古代世界的帝国
帝国 建立 统治概况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③
亚历山 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晚期 亚历山大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罗马帝国④⑤ 公元前1世纪末 1—2世纪空前繁荣;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3.古代文明的交流⑥
(1)背景
人口 迁徙 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从东欧迁徙到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国际 贸易 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将不同文明连接起来,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征伐 战争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远征、罗马帝国的征伐等战争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形成了所谓的“希腊化时代”
(2)表现
农耕 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冶铁 技术 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后来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文学 艺术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字母 文字 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图解历史 古代文明的产生
2链高考 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2022湖北,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3链高考 波斯帝国的财政收入
(2023江苏,11)下面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4图解历史罗马帝国的兴衰
5链高考 罗马公民权获得的影响
(2021海南,14)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6深挖掘 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
a.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来华、丝绸之路等。
b.暴力冲突:波斯帝国扩张、亚历山大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二、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演变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度①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构成了西欧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经济上的庄园制 ①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庄园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领主掌握庄园的经济、政治、法律管理权
②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②
精神上的基督教统治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政治势力强大,控制居民的精神生活
(二)中古西欧的发展演变
1.民族意识的发展
(1)法国
①王权的加强:14世纪,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②法语的地位:16世纪,法国规定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国
①13世纪颁布的《大宪章》规定了国王和封建主的权益,议会的权力逐渐加强,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③。
②早在13世纪,英语得到官方支持,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地位提升反映了英国民族性的增长。
(3)西班牙、葡萄牙: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法律体系
(1)普通法系: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④和习惯法基础上,普通法逐渐形成。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的地位突出。
(2)大陆法系:13世纪以后,随着法国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为大陆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城市兴起: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工商业城市,城市市民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自治权,与王权的联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拜 占 庭 地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融汇了基督教文化、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鼎盛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并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⑤,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衰亡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败⑥,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俄 罗 斯 发端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兴起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547年,伊凡四世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扩张 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的工具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深挖掘 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以封土为纽带;等级森严,层层隶属;注重契约与仪式;双向权利和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等。
2链高考 庄园法庭的作用
(2023江苏,1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克雷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3链高考 城市市民对王权增强的作用
(2022北京,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这说明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4链高考 商品经济发展与债权或债务的转移
(2021湖南,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深挖掘 查士丁尼时期罗马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的复苏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随着拜占庭帝国的扩张,需要适用范围更广、普及程度更高的法律;罗马法自身法权观念的完善,更加系统和缜密,适应了时势需要。
6链高考 东罗马帝国的衰退
(2023全国新课标,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三、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
中古时期的亚洲 西亚的帝国 ①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①
②奥斯曼帝国: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南亚国家 ①宗教:孔雀帝国统治期间,佛教盛行;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文化:古代印度的艺术大部分都与宗教有关。印度佛教传入东亚逐渐形成禅宗等佛教宗派,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
中古时期的亚洲 古代朝鲜与日本 ①朝鲜:古代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先后形成了新罗、高丽、朝鲜等统一王朝
②日本
a.大化改新:7世纪,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文化,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文字等深刻影响了日本。b.武士道:日本有神道的传统信仰。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武士道
古代非洲和美洲 (1)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非洲和美洲 (2)古代美洲文明③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④,包括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①玛雅文明: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⑤。玛雅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②阿兹特克文明: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印加文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建立了健全的政治制度,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中古时期的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①中古时期,人类交往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②唐朝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⑥,阿拉伯商人在印度洋贸易中居优势地位
(2)人口迁移⑦: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对中国和罗马帝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征伐战争:13世纪,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链高考 阿拉伯人的贡献
(2021福建,1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2释重点 大化改新的标志性意义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深挖掘 古代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古代美洲文明以其独特性闻名于世,一方面反映了美洲文明的灿烂辉煌,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美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基本处于隔绝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
4链高考 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
(2023浙江1月,11)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如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
5辨易错 美洲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
美洲的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埃及的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体现了国王的至上权威。
6释误区 传统丝路的作用
传统丝路在唐代以后并未断绝,在元明清时期有重要发展。
7深挖掘 古代人口迁移的背景与影响
影响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活水平、经济布局改变、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家庭变故等原因;此外还有政治军事等因素,包括人口迁移政策变化、战争冲突以及政治变革等。总体而言,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交融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世界多元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世界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样文明的发展,高考题目一般以多元文明的特点为情境进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仍然是重要的命题点,考生需联系选择性必修1有关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备考。
2.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演变
“中古时期的世界”很多是全新的内容,旧教材较少涉及,高考一般以多元发展的表现为情境进行考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中古西欧发展的特征、罗马法、中古时期王权的强化、城市的兴起与自治等内容。
3.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
中古时期,亚洲国家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也有所发展,中古时期的亚洲国家及其文化交流是当前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备考时需要重点掌握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微点1 世界多元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
1.(2024安徽卷,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公元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B
解析 埃及王表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反映了王表的编制是为了彰显王权合法性和王权延续观念。其中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这体现了埃及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宣示权力来源和加强自身的统治。综上可知,古代埃及王表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故B项正确。象形文字的缘起、埃及神庙的兴衰、分裂与统一的场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
B
命题角度2 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
2.(2024北京卷,11)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剪羊毛工人”“协助调兵”等信息可知,古巴比伦行业种类多样,①正确,材料“清理运河便于灌溉”表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②正确,材料“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表明国王通过书信处理国家事务,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表明地方总督并未独揽地方大权,③错误,排除A、C、D三项。
A
命题角度3 古代文明的交流
3.(2023山东卷,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解析 据题干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题干图片仅是述及亚述、安息、古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亚述、安息、古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仅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改变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拱门形制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依据图片并不能得出重塑内核的结论,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希腊化时代
考向解读 希腊化时代,世界主义逐渐取代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腊化世界呈现开放的全球意识。希腊化时代是选择性必修3的重点内容,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希腊化是指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从亚历山大远征以来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为希腊化文化。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典例1】 (2024河南郑州二模)下面是希腊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比较简表。这一演变( )
方面 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约公元前336—约前31年)
类型 城邦文化 帝国文化、世界性文化
特征 个人主义、理想主义 个人主义、世界主义
中心 希腊雅典 埃及亚历山大里亚
A.源于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
B.扩大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
C.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
D.实现了帝国内的民族交融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相比,类型和特征上呈现出世界性文化和世界主义的特点,其文化中心由希腊雅典转移到了埃及亚历山大城,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不仅包含希腊文化,还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故选C项;希腊化时代的出现是因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而非罗马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缩小了区域间文化差异,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但没有实现帝国内的民族交融,排除D项。
2.考查重点——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
考向解读 世界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不断加强,影响不断扩大,各文明交往方式多样,但和平交往并非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加强对世界文明交往方式的理解,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点。
D
【典例2】 (2024北京海淀一模)公元6世纪时,亚历山大城的商人科斯马斯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了一些当地讲希腊语的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
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克苏姆王国居民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需要学习希腊语,即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涉及亚洲部分是西亚,排除B项;材料强调阿克苏姆王国部分居民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需要学习希腊语,未提及与津巴布韦的关系,排除C项。
3.图解历史——“种姓制度”
考向解读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歧视。 考生要辩证看待此制度的影响。
公元前15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征服了达罗毗荼人。后来,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约在公元前11世纪,雅利安人逐渐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部分,而达罗毗荼人则演变为首陀罗,种姓制度初步形成。
D
【典例3】 (2024浙江杭州二模)种姓制度是因不同种族、语言、宗教等而形成的内婚制的职业集团,是印度社会的一个特点。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种姓制度描述正确的是( )
A.佛教的教义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B.首陀罗是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
C.桑奇大塔是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的建筑
D.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对其产生了一定冲击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是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而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因此,佛教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了一定冲击,故选D项;婆罗门教的教义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非佛教,排除A项;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中地位最低的种姓之一,武士集团属于刹帝利,排除B项;桑奇大塔是印度佛教的宗教建筑,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祭祀,与佛教无关,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江苏如皋二模)这个文明发祥地被古希腊史书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它与尼罗河流域埃及段一样干旱少雨,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河流没有周期性泛滥,偶尔一次大泛滥会造成巨大灾难,居民几乎无处可躲。周围众多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逐鹿于此。这个古代文明( )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B.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C.最早提出了十进位值制记数的方法
D.诞生了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个古代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在这里诞生了洪水和方舟的传说,故选D项;古代埃及文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而不是两河流域文明,排除A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下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而不是两河流域文明,排除B项;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十进位值制记数的方法,而不是两河流域文明,排除C项。
A
2.(2024广东深圳二模)公元前225—前43年,大量战俘奴隶进入罗马,意大利奴隶人数从60万增加到300万。但公元2世纪后,随着对外扩张战争的结束,奴隶来源不断枯竭。这( )
A.加深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危机
B.表明罗马的政体不断成熟
C.反映了庄园经济的逐渐发展
D.增强了罗马的内部凝聚力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争结束后,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罗马帝国面临着危机,故选A项;奴隶的来源与扩张战争关系密切,且罗马在公元前27年就已经建立起了元首制,排除B项;奴隶枯竭容易导致庄园经济缺乏劳动力陷入困境,排除C项;频繁的奴隶起义和罗马贵族的内部斗争进一步削弱了罗马的内部凝聚力,排除D项。
B
3.(2024湖南永州三模)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D.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王国与中国,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均有科技或文学方面的交流,体现出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故选B项;材料中涉及的交流未必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排除D项。
微点2 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演变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中古西欧行会的发展
1.(2024山东卷,11)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行会从开放到设置很高的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行会趋向封闭,故选B项;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管理体制和王权的控制,排除C、D两项。
命题角度2 中古时期欧洲大学的影响
2.(2024甘肃卷,12)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发展,取得一定的自治权,城市自治权通过行会来实现。题干材料中巴黎大学教师执教资格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颁授,就是教师行会行使自治权的表现,是行会地位上升的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教会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教师资格的授予权,故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世俗自由风气盛行,D项错误。
D
命题角度3 拜占庭帝国立法文化的特点
3.(2024湖南卷,12)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习惯法,这说明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项正确;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习惯法,北方族群文化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某些习惯法,并没有体现习惯法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C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西欧封建庄园
考向解读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新高考的重要命题点,考生要掌握庄园的特点、庄园瓦解的原因等必备知识。
西欧封建庄园广义指西欧封建主凭借各种政治权力对依附农民进行剥削、统治的一定地区,义同领地。狭义指欧洲封建主主要用劳役地租形式剥削依附农民、独立进行管理及核算的一个地段,即封建主经营土地的一个单位。
【典例1】 (2024山东烟台二模)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
B.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重大飞跃
C.领主彻底放松对农奴的剥削
D.庄园经济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3世纪,西欧庄园出现了向农奴收取租金的方式,农奴是中古时期庄园经济下重要的劳动力,农奴可能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推动了庄园经济的解体,故选A项;材料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这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化,不是农业生产力的突破,排除B项;领主彻底放松对农奴的经济剥削与向农奴收取租金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13世纪西欧庄园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变化,当时属于中古时期,庄园经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排除D项。
2.考查重点——中古时期欧洲近代曙光
考向解读 中古时期欧洲近代曙光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品经济发展、民族意识发展、大学兴起等重要内容。
【典例2】 (2024湖南邵阳二模)14世纪以后,西欧人口减少,土地相对充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粮食价格下跌,许多领主放弃了对庄园自营地的直接经营,允许农民支付一笔钱后离开庄园,自谋生路,领主出租自营地渐成普遍趋势。这种变化导致西欧( )
A.庄园制度巩固
B.农民生活处境恶化
C.社会转型加速
D.自治城市开始兴起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古后期,农民逐渐离开庄园进入城市,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同时领主出租自营地,促进了农村大牧场、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乡村地区的资本主义化,为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农民离开庄园加速了庄园劳动力的流失,加速了庄园经济的瓦解,排除A项;农民通过赎买获得自由,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排除B项;自治城市兴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学术研究——“中古西欧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考向解读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中古西欧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是封君封臣制度弱化了王权,必然促使不甘现状的王权通过与大贵族的斗争日益走向强大,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二是为了对抗封建领主的盘剥,自治城市的市民阶级往往支持国王的统一事业;三是借助分裂割据而凌驾于王权之上的教会的腐朽统治,必然促使王权渴望通过实现国家统一来摆脱教权的控制。
【典例3】 (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4月联考)中古早期的西欧王权弱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后期,国王与贵族、封建诸侯以及市民实行联合专政,并通过议会沟通以获得支持,于是国王超越直属领地限制,逐渐建立对全国统治。这种变化( )
A.根源于议会君主制的建立
B.标志着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解析 中古后期,国王与贵族、封建诸侯以及市民实行联合专政,并通过议会沟通以获得支持,国王超越直属领地限制,逐渐建立对全国统治,这就改变了中古早期王权弱小的状态,王权得以加强,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材料中西欧王权的变化源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而不是根源于议会君主制的建立,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王权的加强,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兴起的结果,与封君封臣制度并无直接关联,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标志着封君封臣制度瓦解的结论,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济南三模)中古后期,西欧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发生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多数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体已经形成
B.民族国家意识强化
C.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D.忠诚观念日益淡化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后期西欧国家疆域的稳定性、国家公共性的增强、民众对国家事务的关心、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兴起以及国家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都是民族国家意识强化的表现,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中古后期,民主政体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讲述忠诚观念日益淡化,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024安徽合肥二模)在中古后期的西欧自治城市里,市民热衷于制定具有本城市特色的法律,将全民参政、司法独立、理性取证等原则写入其中。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源于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善
D.反映封建阶层特权的终结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市民追求自身权益的保护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这一时期西欧手工业和商业兴起,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壮大,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革,使得市民阶层有能力也有需求去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故选B项;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古西欧城市的法律不属于罗马法律体系,史实错误,排除C项;封建阶层特权的终结是在近代,不是中古时期,排除D项。
3.(2024山东临沂二模)12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明确授予以教授罗马法而名震四方的博洛尼亚大学师生特权,并保护其人身安全与迁徙自由。后来各国国王纷纷效仿,大学在13、14世纪迅速壮大。这说明中古时期的大学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基地
C.王权教权争取的重要对象
D.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在中古西欧,大学是王权和教权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场所,王权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纷纷授予特权以吸引这些学术机构为自己服务,故选C项;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商品经济对大学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授予以教授罗马法而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师生特权,但是并没有述及中古时期大学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基地,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王权积极争取大学,并没有述及大学的任务,排除D项。
微点3 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古代日本的土地制度
1.(2024黑吉辽卷,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 )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D
解析 日本封建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但大庄园主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不向国家缴纳赋税,日本天皇颁布法令取缔非法庄园,有利于增加朝廷控制的土地面积,加强朝廷的经济基础,故选D项;庄园并非地方官员建立的,取缔非法庄园与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无关,排除A项;庄园内部的主从关系与庄园的非法或者合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不同地区的法律政令,由此得不出维护法律政令统一的结论,排除C项。
命题角度2 古代非洲的司法实践
2.(2023海南卷,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A
解析 谚语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当地谚语具有法律箴言的作用,这表明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立法的内容,排除B项;谚语影响司法实践并不是程序公正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审判中遵循先例的内容,排除D项。
命题角度3 年名研究对历史的影响
3.(2024山东卷,10)图1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图2为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据此可知
( )
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B.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
C.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
D.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
图1 图2
D
解析 根据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古埃及陶罐,还是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的年表片段,都可以从这些文物上显示的年名中了解历史,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仅根据两个例证不能说明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大化改新
考向解读 在中古亚洲文明史中,大化改新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通过文献史料、具体事例等素材设置新情境进行考查。
大化改新正式开始于646年,是古代日本社会的政治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典例1】 (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646年开始,日本政府把原先的氏族变为世袭贵族,选调其中那些社会等级最高的人出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同时把全国划分为66“国”,向每一“国”委派一名“国司”及其辅助官员。该举措( )
A.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埋下战国割据的隐患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
D.助推武士阶层的崛起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将氏族变为世袭贵族,选用其中等级较高的人担任政府官员,并将全国分成若干行政区域,派遣官员进行管理,结合所学,646年日本正式开始大化改新,说明日本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故选C项;题干中未提及土地制度改革,结合所学,大化改新中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并不能直接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日本战国割据局面的形成主要与中央政府权力的衰落、地方上的混乱与大名崛起等因素有关,体现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材料所述为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武士阶层的崛起主要是因为土地兼并,庄园兴起,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体现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材料所述为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
2.考查重点——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考向解读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是高考的命题点,多以新情境和新材料进行考查,考生必须重点掌握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典例2】 (2024海南海口一模)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9—14世纪,帝国出现了苏莱曼、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人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亚洲及东非地区。这根源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
C.境内多元文明的交融
D.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转运贸易,因此对道路特别重视,地理学发达,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积极影响,但不是阿拉伯帝国地理学发达的根源,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拥有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但古代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并不都是地理学发达,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但这并非其地理学较为发达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3.史学前沿——“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贡献”
美洲印第安人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贡献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培育了如今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农作物,最著名的是玉米、马铃薯、南瓜等,如果没有美洲印第安先驱者,今日世界的总人口实际上会低一些。
【典例3】 (2024广东高三期中)美洲在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其他大洲所没有的马铃薯、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直到新航路开辟以后,这些农作物才逐渐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地区。这可用于说明美洲地区( )
A.农业经济发达
B.文明的相对独立性
C.文明程度较高
D.文明的多元性特征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洲大陆在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不少独有的农作物,这说明美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B项;材料只强调了美洲培育出不少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没有与其他大陆的农业经济比较,不能得出美洲农业经济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美洲在农业上的发展,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无法说明其文明程度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美洲农作物的独特性,并不涉及其他领域的文明成就,没有体现出美洲文明的多元性,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广东揭阳二模)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纷纷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例如东大寺茜部庄规定了该庄园的不入特权:“四至为界,检田使、收纳使、四度使永不得入部。”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日本( )
A.幕府政权威胁了天皇统治
B.封建依附关系日趋强化
C.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D
解析 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这说明当时日本的一些封建领主拥有特权,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故选D项;日本的幕府政权建立于12世纪末,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日本封建领主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未涉及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封建领主的矛盾,排除C项。
2.(2024安徽黄山二模)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麦加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A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国家是西非的马里,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未提及拜占庭的金价,排除B项;南非津巴布韦国家都城是以石块垒砌而建成,排除C项;马里的疆域曾扩张到尼日尔河流域,不是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
3.(2024江西吉安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 )
A.道路交通遭到破坏
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
C.商品经济较为落后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交换形式比较原始,反映其商品经济较为落后,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加帝国的道路交通,排除A项;材料强调交换形式落后,与内部统治秩序无关,排除B项;社会阶层流动的频繁与选官制度等有关,与交换形式无关,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0 史料研读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史料是人们研究历史和分析历史的依据,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说史料研读是史学的基础,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近几年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对史料研读素养的考查,很多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典例剖析
〔2023湖南卷,19(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根据材料中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史料价值”“合理推断”
限定语 “探究葡萄酒的历史”
信息来源 材料中的三则史料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 信息 提取 ①史料一 “如一条流淌的河”反映了酿酒业的兴旺
②史料二 为凡人打开酒窖要处以重刑,反映了葡萄酒的珍贵,饮用葡萄酒是身份的象征
③史料三 “约公元前6000—5800年”是史前,反映了酿酒业的起源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属于原始文献资料,史料三属于考古资料,都属于一手资料,史料价值较高。
推断:史料一反映了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酿酒业的发展,推断出当时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葡萄酒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史料二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葡萄酒的特殊象征意义,可以推断在古巴比伦王国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史料
三反映了葡萄酒的起源地点和时间,可以推断出葡萄种植和酿造的故乡可能来自高加索地区。
解题策略
(1)一般解题模板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 总说: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一手、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一定的)史料价值(或可与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材料 内容 具体材料A,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总结:材料从……和……角度反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是……的一个缩影
具体材料B,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具体材料C,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2)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①史料的可信度。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辅助史料,但因其存在虚构成分,使用时应进行考察和鉴别。另外,距所要考察的历史现象时间较近的史料相对可信。
②史料的运用。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读史证史;“史论结合”“孤证不立”;“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原始史料可信度较高;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等。
(3)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受时代局限;占有史料不同;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现实政治的需要。(共106张PPT)
第十三讲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阶段特征
总特征 20世纪上半叶被称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人类历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同时,也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战争 浩劫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促进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推动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革命 时代 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革命不断高涨,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 解放 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最终摧毁了帝国主义建立的殖民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
创新 改良 经济领域,20世纪上半叶,苏俄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际治理领域,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先后成立,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主干知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源: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主要原因:列强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英德矛盾①、法德矛盾、德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等
③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狂热的民族主义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②
④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了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2)过程
①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②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③进程
a.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b.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发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c.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3)结果: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4)影响
①民族解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③
③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④
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
①新的阶段: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国际联盟:战后,战胜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⑤,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③《非战公约》: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3)评价: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都有一定发展,但是,没有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深挖掘 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的原因
二者的争夺最具有全球性,主要争夺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
2链高考 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021重庆,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3链高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联合思想出现的原因
(2020山东,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4图解历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深解析 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但国联成立时,美国、苏俄及战败的德国并未加入,这使国联缺乏普遍的权威性。
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十月 革命① (1)指导思想:列宁主义
(2)发展过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②,《四月提纲》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无产阶级抛弃了对临时政府的幻想,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3)历史意义
①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③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苏俄 (联)的 社会 主义 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③,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②影响: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④
①内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②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俄 (联)的 社会 主义 建设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①形成: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⑤
②成就: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③特点: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④影响
a.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b.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亚非 拉民 族民 主运 动的 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国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荷兰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建立里夫共和国;1941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智利左派力量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⑥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图解历史十月革命的进程
2深挖掘 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3链高考 余粮收集制
(2023浙江1月,16)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中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余粮收集制。
4深挖掘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链高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3广东,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6深挖掘 卡德纳斯改革的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任务。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1929 — 1933 年 经济 危机 (1)危机爆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①,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口激增
(2)危机影响
①新经济模式:为克服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②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
②国际关系紧张:为克服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③国际货币体系:19世纪以来形成的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 (1)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亚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
②欧洲战争策源地: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③。1936年,德国与意大利结成轴心国
③绥靖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④
(2)战争的不断扩大
①东方主战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 ②全面爆发: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③战争扩大: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④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②法西斯的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欧洲的衰落: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苏的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⑤。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③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雅尔 塔体 系的 形成 (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⑥
(2)联合国的建立: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①积极方面: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方面: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③实质: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为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深挖掘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链高考 罗斯福新政时期总统权力的扩大
(2022河北,14)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
3辨异同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的异同
同: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受到军国主义传统和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
异:德国是由纳粹党通过欺骗宣传和拉拢社会各阶层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并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进而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则是在天皇体制下,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暗杀、政变、扩张等方式扩大势力,由军部控制内阁来建立法西斯专政。
4深解析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政策和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5链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优势的逐步确立
(2021湖北,14)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单位:10亿美元)
6深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它的影响包括国际关系、民族解放、国家职能、科技发展、思想文化等领域,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备考时重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影响及战后的国际秩序。
2.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遥相呼应,掀起了新的革命高潮,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秩序。这是新教材、新高考对该考点考查的主要角度,考生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有机联系起来,认识两者实际为统一战线的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复习备考时特别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影响及相关的历史概念,如绥靖政策、中立政策等。
微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秩序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外交取向
1.(2022浙江6月卷,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D
解析 面对德国的不断强大,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这说明英国的外交取向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选D项;英国与日本、俄国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排除B项;英国外交针对的是德国,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排除C项。
C
命题角度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2.(2024湖北卷,14)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解析 据题干可知,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B项错误;单一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D项错误。
C
命题角度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3.(2024山东卷,13)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英、美、法三国领导人提出,如果“走这条路,小心踩雷”。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即将面临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英、美、法三国的利益纷争使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必将困难且脆弱,故C项正确。漫画主题是强调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英德关系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完整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漫画主题是强调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没有涉及战争的性质问题,排除B项;英、法、美三国各有其利益的考量,不可能具有一致性,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十四点原则”
考向解读 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历史概念。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俄、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
B
【典例1】 (2024安徽蚌埠四模)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在1919年1月创作了漫画《大熔炉》(从左到右人物代表的国家:意大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他们手中拿着代表“民族国家情感”的“桶”和“罐子”,威尔逊手持“兄弟情谊的橄榄油”调剂“和平浓汤”)。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英法主导战后国际格局
B.威尔逊无法解决战后矛盾
C.欧洲各国利益分歧严重
D.凡尔赛体系带来永久和平
解析 材料喻指威尔逊带着标榜维护“和平”的十四点原则,但这只是“调剂”,并不能起关键作用,即威尔逊无法解决战后的矛盾,故选B项;英法主导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欧洲参会国都是战胜国,都要处置战败国,分割战利品,漫画没有体现出欧洲各国利益分歧严重,排除C项;凡尔赛体系形成于巴黎和会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且并未带来永久和平,排除D项。
2.考查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考向解读 随着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推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必备知识点。
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
(2)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一些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催生出一个新世界 (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美国大发横财,日本乘机扩张,获得发展
(2)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 (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
(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4)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D
【典例2】 (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质量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殖民地区一批受过教育的杰出人物拥护这样一种思想,即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但是,这个时期民族主义运动只是在它们能够得到人民广泛支持的国家才能对殖民者构成严重的挑战。这反映出( )
A.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了确认
B.帝国主义的削弱冲击了殖民体系
C.民族解放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D.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在此基础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故选D项;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该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殖民体系的冲击,排除B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社会各阶层都有参加,排除C项。
3.历史观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考向解读 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之上;它激化了各种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正确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制裁和掠夺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奴役和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国际体系。它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体系内包含的各种矛盾决定的,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
C
【典例3】 (2024山东泰安四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
A.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利益的博弈
D.反映了西方大国的均势外交理念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与德国接壤,历史上多次遭受德国的侵略,因此,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求彻底摧毁德国的军备,以保障自身的安全,防止德国再次崛起成为威胁;英国是出于维护其海上霸权的利益;美国的立场则与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和对欧洲事务的有限兴趣有关,美国对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态度相对温和,不想过度削弱德国。综上,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利益的博弈,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利益矛盾,而非“分赃不均”和三国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排除A、B两项;“均势外交”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其核心在于维持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确保没有一方占有明显的优势,这只与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符合,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临沂一模)1917年初,德国外长发送电报至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希望德墨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西哥收复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出
( )
A.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
B.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
C.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国战败
D.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A
解析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奉行的一种避免涉足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反对欧洲干涉美国事务,并不与任何欧洲列强结盟的对外政策。材料中英国破译的电报引起美国民众反对德国的情绪,且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可见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政策,故选A项;材料显示德国希望德墨结盟,无法表明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战败,且1917年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2.(2024北京海淀一模)1920年,日本国会批准了一项海军扩张计划,即八年内增加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以它们为主力组成“八八舰队”。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终止了该计划的实施,英美还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接近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但日本强硬坚持,“陆奥”号最终建成。由材料可知( )
A.日本力图获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B.凡尔赛体系是对战败国的掠夺
C.华盛顿会议解决了列强间的矛盾
D.美英日三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华盛顿体系对于美英日的海军进行了规定和限制,但日本却强硬的扩张海军,反映了美英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备竞赛,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扩张海军军备,与日本想要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英日三国的竞争,没有涉及对战败国的掠夺,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
3.(2024广东茂名高三期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国际联盟,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并规定成员国须将争端移交仲裁,仲裁失败后3个月内不得诉诸战争。国联的建立( )
A.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
B.消除了引发世界大战的根源
C.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D.反映出国际社会的和平愿望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希望遏制战争、维护和平,国联虽由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操控,但其宗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和平的期盼,故选D项;国联未能起到缓和紧张局势的作用,排除A项;“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国联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微点2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俄国十月革命的条件
1.(2024全国新课标卷,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故选B项;二月革命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且此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是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排除C项;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的标志是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苏联重视体育的目的
2.(2024江苏卷,14)1930年,苏联《共青团真理报》以“每个工人都需要强壮的肌肉和敏锐的眼睛”为题刊发文章,号召青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在政府鼓励下,成千上万的苏联人学会了射击、游泳、滑雪、跳伞等运动技能。此时,苏联重视体育旨在( )
A.弥补技术人才的不足
B.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D.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体育运动与技术人才培养关联不大,排除A项;体育运动的普及虽能提高民众身体素质,但直接冲破经济封锁主要靠经济手段,排除B项;1930年的苏联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增强国民体质有利于提升劳动力质量和国防能力,故选C项;此时反法西斯战争尚未爆发,排除D项。
命题角度3 印度国大党的斗争策略
3.(2024广东卷,15)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
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
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
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从大局出发,通过调整政策以灵活应对时局,这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甘地的政治主张有所转变,不能反映其宗教信条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国大党斗争策略的转变,这并未掀起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考向解读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通常采用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地图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在20世纪20—40年代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印度民众在甘地的倡导和领导下,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印当局的机关、法庭、学校,并采取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典例1】 (2024浙江嘉兴二模)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选项中,属于亚洲“过去几年里”之“变”的是 ( )
A.华夫托党进行护宪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C.日本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D.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亚洲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在印度,1920—1922年甘地发动和领导了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符合题意,故选D项;华夫托党进行护宪运动是发生在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非亚洲,排除A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排除B项;日本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
2.考查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考向解读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以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在高考中是潜在的命题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方式。
【典例2】 (2024山东淄博二模)1917年3月,列宁在《远方来信》中写道:如果不采取这个主要的、基本的、根本的措施,那就既谈不上对恢复君主制度和取消或缩小许诺了的自由的种种企图给予有力的回击,也谈不上坚定地走上一条能获得面包、和平和自由的道路。列宁所说的“措施”是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组织工人领导的武装
C.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之后,苏俄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强调只有依靠工人领导的武装,才能获得面包、和平和自由的道路,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实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完成,排除C项;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3.学术研究——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式
考向解读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探索。高考重要考查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苏联模式,多以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的形式呈现。
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斯大林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典例3】 (2024山东泰安四模)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小商品经济比例增加,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当时苏联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B项;当时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市场经济,排除A项;此时尚未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1918—1921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度,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辽宁鞍山二模)20世纪初,俄国政府发表照会表示:政府的声明充满了获得解放的民主国家的新精神……全体人民要求把世界战争进行到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止的愿望只会继续加强……政府将充分履行其与协约国关系中规定的义务,将继续充满信心地与盟国团结一致,把目前的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据此分析,当时的俄国( )
A.政府决策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C.政府的执政将面临危机
D.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时的俄国政府指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继续参加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其执政将面临被推翻的危机,故选C项;政府决策违背了人民想要退出战争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政府是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爆发,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2.(2024海南海口一模)1938—1940年,苏联学校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全国共有2 359个科研机构,98 315名科研人员。这主要得益于( )
A.西方科技的引进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计划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开展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38—1940年苏联学校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随着工业化运动的开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故选D项;苏联对西方科技的引进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其原因,排除B项;计划体制的建立对教育和科研发展的作用有限,排除C项。
3.(2024江苏南通二模)卡德纳斯执政期间,成立了墨西哥夏季语言培训班,致力于在原住民社区普及西班牙语,强化国民教育,此外还建立了合作社与车间学校,推动原住民社区工业化发展。这些措施( )
A.阻碍了印加文化的独立发展
B.强化印第安人的国家认同
C.促成墨西哥基本实现工业化
D.加速墨西哥的半殖民地化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卡德纳斯执政期间,通过在原住民社区普及西班牙语强化语言认同,通过推动原住民社区工业化发展使原住民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这些措施极大地强化了原住民对墨西哥民族国家的认同,故选B项。
微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法西斯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1.(2023全国乙卷,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法西斯组织乘机兴风作浪,冲击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自由放任主义开始推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的说法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符,故C项错误;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之下扩军备战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故D项错误。
命题角度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2.(2022天津卷,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唤醒了英国士兵的民主意识,甚至支持印度获得独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士兵民主意识的增强,与阶级矛盾、政治革命、社会对立无关,A、B、C三项错误。
命题角度3 联合国的宗旨
3.(2023北京卷,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故选D项;托管制度指联合国把某些殖民地交付一国或数国,或由联合国本身管理或监督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排除B项;安理会投票程序是联合国内部的一种投票机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考向解读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也是考生必备的知识点。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尽管盟国之间尚存在某些分歧,但能坚持打败轴心国的原则立场,在经济上互相支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对迅速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典例1】 (2024天津部分区高三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其重要保证是
( )
A.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B.美苏对法西斯国家有力制裁
C.国际法对战争的制约
D.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美、英、苏、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故选D项。
2.考查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考生必备的知识点,也是重要的高频考查内容,高考多设计新情境和新材料进行考查,突出时代特色。
欧洲的衰落 在欧洲战场,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战后,德国几乎被摧毁,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欧洲主导世界格局的局面正式结束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强国;苏联经济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这为美苏两国战后两极对峙奠定了基础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彻底摧毁了几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世界殖民体系,新兴国家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国际力量——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由此兴起
东亚博弈的变化 战前美日主导的东亚格局被打破,日本实际成了美国的附庸,美国、苏联、中国三国的博弈主导了东亚的格局
全球机制的逐渐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经济上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政治上,建立了联合国,这些全球机制有利于协调国际纠纷,缓和国际矛盾,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
【典例2】 (2024山东泰安二模)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扩张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了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旧有的国际秩序造成巨大冲击,故选D项;“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应为“国际秩序的结构变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否定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掠夺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整个帝国主义时代受冲击的看法,并不是只针对欧洲,排除C项。
3.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
考向解读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等国。这一政策实施的原因、目的及影响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考生需全面理解和关注。
(1)从国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从目的角度看,英法牺牲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
(3)从客观环境看,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4)从结果角度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受到默许和纵容,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典例3】 (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测)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被迫转变为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 )
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
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
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深入,英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实行保全自身对日妥协的政策,而且在战争过程中,英国并未真正地援助中国抵抗日本,这实际上是绥靖政策的延续,故选D项;英国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防止战争,且其向日本出售军用物资只会加剧战争,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与苏联,排除B项;“维持亚洲均势局面”应该援助中国遏制日本,英国的行为与此相反,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江西宜春二模)右图为1938年一位英国漫画家发表的漫画《仍有希望》。漫画中,英国首相张伯伦手握橄榄枝,背上插着天使的翅膀,带着“和平希望”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奔波穿梭。该漫画揭示张伯伦的行为( )
A.激化了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矛盾
B.导致了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D.推动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逐步形成
C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势力正在欧洲大陆侵略扩张,而张伯伦在面临紧张的国际形势时,仍然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企图和平解决冲突。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选C项;张伯伦的行为意在竭力避免欧洲大国的纷争,缓和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矛盾,排除A项;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并不是张伯伦的行为所导致,排除B项;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张伯伦的行为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二次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削弱帝国主义施行强权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从思想、经济、社会和组织诸方面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据此可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
C.清除了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D.客观上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强权政治的物质基础,同时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上推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故选D项。
D
3.(2024天津四校联考高三期末)《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些规定( )
A.有效防范了霸权主义的产生
B.与国联盟约的宗旨基本一致
C.反映了战后多极化趋势出现
D.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联合国安理会对世界和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联合国与国联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多种力量的崛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3 推理、预测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史料创设的新情境,对历史发展的特点进行推理、预测,并对推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试题材料具有鲜明的生活情境特点,设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于考生的时空联想和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类试题是新高考实施以来出现的新题型,从考生解答的情况看,一些考生对于这种新题型不知所措,推论无据,观点荒唐,反映了考生基本史学素养的缺失和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僵化现象,值得反思。
典例剖析
(2022福建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①。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③。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反应及其理由
限定语 “延安军民”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也部分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信息 提取 ①美国方面 美国被迫卷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②忧虑依据 美苏可能结盟,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点放在了欧洲
③高兴依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是必然的趋势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反应一:忧虑。理由:苏美英大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抗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更大牺牲。
反应二:高兴。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
反应三:喜忧参半。理由参照反应一、二。
解题策略
1.确定推理的结论:这是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解答试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审题:一般情况下,试题的设问都对推理进行了一些限制,以使答案更加唯一,这些限制条件对于形成正确的结论至关重要。
(2)结论常规:虽然此类试题一般是开放性的,但是,不能为了新奇而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怪论,一般情况下,越是常规的观点越接近正确。
(3)历史价值观:很多推理的结论体现了命题者对历史价值观的考查,考生需要联想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保证观点的政治正确。
2.对结论的说明:这是分数最多的一部分,答案的数量也最多,是得高分的基础。
(1)联系所学:在对结论进行说明前,首先需要联系所学知识,确定说明的时空框架,回忆起教材对此类史实的基本观点。
(2)确定框架:对结论的说明是否全面、正确最为关键的是说明的层次是否清晰,这就要求在进行说明中思路清晰,形成较为清晰的说明框架。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3)利用材料:当发现自己的“说明”很少或者没有利用材料信息时,一般说明你的“说明”是错误的、不全面的。因此,“说明”一定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共106张PPT)
第十四讲 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阶段特征
总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国际 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经济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辉煌的成就
社会 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西方国家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福利国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
思想 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治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1.国际政治
(1)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两极格局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他们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①,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②③,国际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后④,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不断发展。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国际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共同愿望。
2.世界经济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产物⑤
体系化的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世界经济进入制度化、法制化和体系化阶段
全球化的新高潮 20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推动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
(2)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
3.科技文化
(1)社会信息化: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文化多样化:全世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⑥。
(二)国际治理的加强
1.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的建立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国际法的发展
(1)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2)内容: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人权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3.世界经济的治理
(1)金融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立了世界银行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贸易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⑧。
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图解历史冷战的表现
2释概念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
3 链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2023全国甲,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4释误区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不能说冷战结束后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5深挖掘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6深解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本民族文化优先的原则。
7链高考 冷战思维对世界银行的影响
(2023湖北,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8释概念 全球治理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思潮,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国家经济政策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①、财政政策等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干预经济的减少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国际协调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了国际协调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1)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2)地方自治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③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人民民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典型的如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④、反战运动、妇女运动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误区 经济计划不同于计划经济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2链高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
(2022浙江1月,24)20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2021年12月,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天目1号”“莫干1号”首发,它们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由此可知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
3深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管理的共同特点,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4链高考 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
(2022全国甲,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三、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世界 殖民 体系 的瓦 解③ 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南亚、东南亚出现了大量新独立的国家,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50年代,北非国家纷纷独立,20世纪60年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大量独立,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高举反美大旗,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新兴国家的发展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西亚的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但是,非洲、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迟缓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①文化挑战:亚非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②经济挑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④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部分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③政治挑战: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贪腐严重,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突出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误区 苏联解体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2辨易错 东欧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
东欧改革是激进式改革,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倒原有的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即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配置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轮换,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改革。
3深挖掘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走向灭亡的加速器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培养了民族革命力量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物质基础和组织条件 大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
苏联的鼓舞与支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联合国的推动 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4释概念 国际经济旧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上,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的。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治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趋势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这些“趋势”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在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
2.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复习备考时多关注新变化的表现、实质和西方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
3.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苏联的三次改革,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史实,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在非选择题的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备考时,注意掌握基本史实和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
微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治理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1.(2024全国甲卷,35)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价值取向
C.雅尔塔体系已崩溃
D.美国对苏遏制集中于文化领域
B
解析 1943—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是抗击法西斯的盟友,所以美国发行的电影中对苏联的态度是友好的、赞扬的,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争霸世界的对手,这些电影、剧本撰写人和主演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这说明冷战引发的国际局势变动影响了美国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排除C项;“集中于文化领域”说法错误,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
2.(2024北京卷,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
解析 从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到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的增长,显示了科技推动下的产业发展,故选②;欧盟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表明人们意识到并着手解决机器人技术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故选④;文学创作反映时代想象,但并非技术发展的直接理论来源,排除①;机器人的使用确实影响了生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排除③。D项正确。
命题角度3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2024全国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与英镑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货币,美国的行为造成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表明美元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地位,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排除C项;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与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冷战
考向解读 冷战是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冷战的相关史实及其在文化上的体现,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其逐渐成为对手。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伴随着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冷战期间,虽然美苏分歧和冲突严重,爆发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危机与局部战争,但双方都尽力避免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而主要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方式进行“相互遏制,不动武力”的对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崩溃,冷战结束。
【典例1】 (2024山东济宁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都先于联合国提出了非殖民化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和苏联都不惜成本地支持非殖民化。其做法旨在( )
A.改变世界格局 B.打击老牌帝国
C.稳定全球秩序 D.服务冷战战略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都不惜成本地支持非殖民化,其目的在于拉拢第三世界国家,服务于冷战战略,D项正确;美国和苏联支持非殖民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冷战战略,A、B、C三项不是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
D
2.考查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考向解读 经济全球化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主要通过表格数据材料进行命题,考生需关注主干知识,全面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
(1)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经济全球化基本的技术手段,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
(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际金融的发展,使国际贸易更加便利,资本流动更加便捷。
(4)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汇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市场具有真正的全球意义。
(5)外部条件上,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典例2】 (2024山东临沂一模)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中指出,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或可被称作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期全球化的进程取决于硬件的突破。“硬件的突破”主要是指( )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科学技术的创新
C.经济危机的克服 D.全球市场的形成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故选B项;跨国公司的发展并非这一时期推动全球化进程的“硬件的突破”,排除A项;经济危机不利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全球市场的形成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并非全球化的决定因素,排除D项。
B
3.观点理解——美苏对抗中的“理性”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通过冷战形式进行激烈对抗,但都没有爆发直接的冲突,一定程度上给世界带来了相对和平。美苏对抗中蕴含的理性,是史学界的观点之一,也是高考命题切入点之一,考生需重点关注。
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直接的、正面的热战,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和平。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
【典例3】 (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表示只要美国不入侵古巴,苏联就会撤走导弹。但随后又致信表示,美国还须撤回在土耳其的导弹。当时美国只同意了第一封信的要求,但不久后还是悄悄拆除了在土耳其的导弹。这说明( )
A.大国对抗中蕴含理性
B.军备竞赛越发激烈
C.美苏冷战走向白热化
D.苏攻美守局势明显
A
解析 美国和苏联分别在土耳其和古巴部署导弹,都给对方造成了威胁,双方最后通过和平手段撤回了部署的导弹,显然是不想爆发直接的冲突,说明大国对抗中蕴含着理性,故选A项;双方最终都撤回了部署的导弹,体现了美苏双方在某种程度上的互相妥协,不能说明军备竞赛越发激烈和美苏冷战走向白热化,排除B、C两项;双方最终都撤回了部署的导弹,并不能体现美苏之间的攻守形势,且这一时期是美攻苏守,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枣庄二模)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政策范式转变分析表(部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1945—1975年 1975—1990年 1990年至今
科技政策范式 为国防而科学 为工业而科学 为民生而科学
政策模式 高度集中军事国防 集中式工业经济 社会创新和民生科技
核心目标 国防 工业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A.社会生活的需求
B.新科技革命的开展
C.国际格局的演变
D.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C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5—1975年、1975—1990年、1990年至今三个阶段的科技政策范式、政策模式和核心目标各有不同,主要和当时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等国际格局演变有着密切关系,故选C项;社会生活明显与材料中军事国防无关,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开展起来,属于现象,而不是科技政策范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世界科技政策范式转变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C
2.(2024江苏如皋二模)下图为全球100强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资产、销售量和就业上占总公司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
D.全球化是人口迁徙的动力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占总公司的资产、销售量和就业比重均逐渐上升。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它们将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多极化趋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没有涉及人口迁徙的情况,排除D项。
A
3.(2024安徽宣城二模)1968年,美国开始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用美元按统一黄金官价向储备银行兑换黄金;另一种是根据供求关系来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一做法( )
A.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
B.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C.体现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提升
D.旨在谋求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而据材料可知1968年美国实施了黄金双价制,由于美国爆发第二次美元危机,已无法继续维持统一的美元黄金官价,这会导致美元变相贬值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反映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故选A项;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20世纪70年代爆发“滞胀”危机,排除B项;材料表明美元贬值,美国经济霸权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项;材料体现美国为应对美元贬值,而对黄金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无关,排除D项。
微点2 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1.(2024山东卷,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年份 类型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 135 101
1940 122 221
1945 147 222
1950 190 354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相比,私人投资金额下降,政府投资金额上升,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即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法西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苏联冷战对峙,抢夺世界市场份额,称霸世界,故选D项。此时跨国公司还未出现,美国也没有放松对拉美的控制,表格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恢复经济发展努力的表现,还涉及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所以排除A、B、C三项。
命题角度2 20世纪美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2.(2023湖南卷,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农业投入使用量中,劳动力投入使用量大幅下降,机械投入使用量和化学品投入使用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说明机械投入是呈现增长趋势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化学品应用对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劳动力的减少是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体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排除D项。
命题角度3 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
3.(2024广东卷,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C
解析 从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70年代,接受资助的美国黑人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不断高涨。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民权运动的高涨,故选C项;国家干预减少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经济危机日趋严重与这一时期史实不符,排除B项;造成材料中变化的是民权问题而非移民问题,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向解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主要通过特定时空下的文字、表格、史料,设置新情境进行考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典例1】 (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合检测)1959—1973年,法国从巴黎迁出汽车、飞机和机械制造、化工、电子技术、水泥,玻璃等工业部门的3 000多家工厂,仅此就在落后地区创造了4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
( )
A.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C.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将若干工业部门的工厂迁出巴黎,在落后地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此举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故选C项;此举只是工业布局的部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说法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合,排除A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法国政府此举的着眼点是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排除B项;汽车、飞机、水泥、玻璃等部门不属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排除D项。
2.考查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是历年考查的重点, 尤其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与现代中国崛起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西方经济政策阶段性调整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科技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出现新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人才的流动和争夺
经济结构上的后工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转移
居民生活上的逆城市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些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工业革命后,首次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
资本结构上的社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股份制企业继续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成为个例,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
财富分配上的国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各种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
企业管理上的专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日渐繁杂,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日渐分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典例2】 (2024北京朝阳一模)从下表可推断出的历史信息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 年份(年)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业趋于衰落
B.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
C.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处于最高水平
D.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90年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与1950年相比,农业的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故选D项;农业占比少,不能说明农业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不涉及中间阶层,排除B项;“最高水平”说法错误,排除C项。
3.时空观念——认识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考向解读 西方国家在实行福利制度的同时,还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复习备考时要全面掌握和理解。
(1)历程
(2)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意义: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
【典例3】 (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高三期末)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欧国家逐渐拥抱一种新的福利体制,即社会政策应该能够积极动员公民的生产潜能,逐渐降低传统的现金转移供给,强调资源的预分配而非直接再分配机制。上述政策旨在( )
A.扩大“福利国家”的规模
B.兼顾效率与公平
C.推动“中间阶层”的产生
D.消灭贫富差距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注重动员公民的生产潜能,降低对现金转移供给的依赖,并优化资源的分配,说明其兼顾效率与公平,故选B项;面对经济“滞胀”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普遍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已趋于稳定,排除C项;“消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浙江绍兴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调整经济部门结构成为欧美主要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推动发展港口、铁路、公路、煤炭和钢铁等部门;20世纪60年代,重点在加强专业化调整,扩大公司规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推动传统工业结构向新科技产业结构方面转移和发展。材料表明,战后欧美主要国家( )
A.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开支
B.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普遍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材料中政府推动调整经济部门结构,属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选C项;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指的是扩大邮电、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与调整经济部门结构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强化国家干预,而非坚持市场经济,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国家干预,而非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2.(2024天津河东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与此相适应,“重、厚、长、大”的工业产品逐渐让位给“轻、薄、短、小”的产品。这说明( )
A.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
B.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C.新材料技术应用范围广
D.人工智能成为新兴产业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经济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所占经济比重上升,这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故选B项。
3.(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4月联考)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的分布变化(单位:%)。这种变化( )
A.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
B.反映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崛起
C.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D.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服务业就业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的就业人口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三产业兴起,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变化的情况,不能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日本,还包括美国、联邦德国,排除B项;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与社会矛盾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微点3 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科技水平的发展
1.〔2022河北卷,15(改编)〕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苏联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采取的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双方开展科技竞争,虽然也进行科学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C项。
命题角度2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2.(2024湖南卷,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两国维持其殖民统治成本巨大,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其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英法两国经济实力的比较,C项错误;材料并未讨论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D项错误。
命题角度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降低
3.(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 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虽有所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下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C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新经济体制”
考向解读 “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在工业领域实行的新举措,其目的和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理解新经济体制的具体内涵及影响,是复习备考时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新经济体制”,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即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柯西金于1965年9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首次提出推行“新经济体制”,同年10月,苏联政府正式决定推行“新经济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益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典例1】 (2024福建龙岩三模)1965年,苏共中央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这表明“新经济体制”旨在
( )
A.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
B.增强企业的经济活力
C.彻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D.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改组和重建部门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加强经济杠杆作用,故选B项;“新经济体制”是在工业领域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权力关系进行调整,没有打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无法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增强管理和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没有涉及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排除D项。
2.考查重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考向解读 苏联的三次改革,尤其是改革取得的成效是高频考查内容,高考多以新情境和新材料设计进行考查,注重主流价值观考查,复习备考时关注主干知识,利用表格掌握必备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对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进行改革,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典例2】 (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降低义务交售定额和税率,实际上是减少了农民和工人需要向国家交付的部分,这有助于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故选C项;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经济体制变革,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历史观点——非洲年
考向解读 非洲年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之一,是高考潜在的命题点,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史实、斗争方式及影响。考生需全面把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时代特征。
1960年,是非洲人民同殖民主义者长期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在这一年内,刚果、尼日利亚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结束了政治上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附,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实行民族自决的道路。因此,人们称1960年为“非洲年”,又叫“独立年”,它标志着非洲大陆的崛起。
【典例3】 (2024广东深圳高三期末)1960年,第15届联大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认为外来统治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非洲共有17国宣告独立。1961—1969年,非洲又有16个国家独立。这说明,这一时期非洲的独立运动( )
A.源于宗主国主动放弃殖民统治
B.主要是依靠非暴力斗争的方式
C.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迅速发展
D.都在联合国的直接领导下开展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有力促进了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非洲独立运动源于非洲人民的长期斗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支持下非洲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没有提及独立运动的方式,实际上大部分国家通过和平方式获得独立,排除B项;联合国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但不是直接领导,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写道: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人口迅速增长
B.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
C.粮食依赖进口
D.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即便苏联农业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城市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说明工业扩张的速度过快,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没有明确其余地区的人口发展情况和粮食进口的情况,排除A、C两项;赫鲁晓夫上台时农业集体化早已完成,排除D项。
2.(2024河北保定一模)1979年,苏联制定了工业管理新举措: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5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这些举措的制定(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目性
B.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C.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D
解析 苏联的工业管理新举措给企业经营活动较大的余地,促进技术改造,给予科技人员必要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职工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故选D项;材料所述改革措施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而非具有盲目性,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举措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排除B项;苏联模式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C项说法错误,排除。
3.(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表是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
年份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成员国 14 19 20 34 39 44 49 50
非洲成员国 11 28 33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家占比 44% 59.6% 62% 54.7% 55.8% 53.5% 51% 50%
据表格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A.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非洲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非洲国家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的占比较大。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非洲大陆经历了大规模的去殖民化运动,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故选C项;1961—1986年处于冷战时期,国际局势还是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且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与材料现象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4 变化趋势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变化趋势类试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这类题型是指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变化类历史试题的三种形式:前后变化型、阶段变化型、内容变化型。
典例剖析
〔2022全国乙卷,46(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①,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但为埃及领导人纳赛尔拒绝。次年6月,苏联提出为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无附加条件的贷款。7月,在美英两国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后②,纳赛尔也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埃及这一决定反应非常强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8月10日,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埃及将运河国有化的决定③。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④。此后,法国
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⑤。
——摘编自王缉思、 牛军主编《缔造霸权:
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与决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英国的态度变化及其目的。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态度变化及其目的”
限定语 时间限制是“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后”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美苏冷战 信息 提取 ①② 反映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英美的盟友关系
③ 反映了苏联插手苏伊士运河事件
④ 反映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英法施压
⑤ 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变化:从支持英国到联合苏联打压英国。
目的:美国趁机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苏联,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题策略
1.前后变化型
(1)量变型变化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简述……的趋势、变化、发展”。如“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该题型一般句式为:“……越来越……”“……不断……”“……逐渐……”“……持续……”“快速……”“……变得更……”等。
(2)质变型变化
该题型设问模式一般是:概括从……到……的变化\发展(一般为从某个朝代或者时期\阶段到另一个朝代或者时期\阶段),如“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该类型一般句式为:“从……到……”“从……变为\变成”“由……到……”。注意,这种问法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变化阐述出来。
2.阶段变化型
这种题型一般是某个历史事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多个时间段出现变化,其基本方法是分阶段归纳。如“根据材料(材料中包含了多个时间段),分别说明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
该类型一般方法为:注意观察题干中的时间段是否出现明显的“拐点”(如数据明显变化、出现重大历史现象等),如果没有出现“拐点”则属于“量变型”变化直接概括;若题干出现明显“拐点”,就需要划分时间分阶段进行概括总结,即把拥有共性的若干个时间段呈现的特征、趋势概括出来,切记不要出现有多少个时间段就写多少个时间段,一定要概括。
3.内容变化型
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直接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注意:在同一个问中,事物的变化既可能出现量变,也会出现阶段性变化,还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容变化”,因此,同学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题。(共107张PPT)
第十一讲 工业文明的曙光——工场手工业时期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阶段特征
总特征 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西方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经济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人类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政治 英、美、法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阻碍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国际 关系 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建立。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爆发了独立运动,基本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主干知识
一、新航路开辟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一)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印第安人减少,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①,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2)物种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②
(3)疾病传播: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
世界市场的形成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殖民扩张的开始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然后是荷兰、英国和法国③
世界格局的变化 西欧崛起,亚洲衰落,美洲和非洲遭到毁灭性打击,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三)近代殖民活动与文化的交流
1.美洲族群⑤和文化的变化
族群的 变化 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白人、混血人数量增加,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在北美,白人占据人口的大多数,混血现象较少
文化的 变化 (1)北美:美利坚人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的共同民族,欧洲资本主义文化在北美继续发展,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2)拉丁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
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西学东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殖民地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1)文化侵略: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宗教是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
(2)文化自卫: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链高考 三角贸易的初现
(2021天津,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
2图解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3链高考 早期殖民扩张
(2023山东,12)下面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据地图信息可知,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4释概念 “丝银贸易”
中国出口的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为了弥补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对方不得不支付货币——白银,因此这种贸易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丝银贸易”。持续两个半世纪,美洲和日本的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5深挖掘 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急剧减少;贩卖黑人奴隶,美洲黑人数量激增;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美洲的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二、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
(1)兴起: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14世纪以人文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扩展: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①。
2.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扩展②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③。
(2)兴起:提出了“信仰得救”的新观点,形成了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其中后两者的影响最大。
(3)影响: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近代科学的兴起
(1)时间: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3)成果:哥白尼提出“日心说”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4)影响
①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②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形成
(1)背景: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2)代表
国别 人物 主张
法国(政治)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伏尔泰 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权在民
英国(经济)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德国(哲学)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3)影响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二)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
1.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1776年7月,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⑤。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法国: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⑥。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⑦的制度。
(2)政治制度: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确立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链高考 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凸显
(2023湖南,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强调人的个性。
2辨易错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
3释概念 《九十五条论纲》
《九十五条论纲》原名《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不仅质疑了赎罪券的功效,还揭露了赎罪券的本质——剥削,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之始。
4链高考 近代科学的发展
(2022广东,11)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5链高考 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的不同态度
(2023北京,13)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这是因为当时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6链高考 法国《人权宣言》
(2021重庆,12)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在起草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可以推断,该版本的起草者试图保留等级制和贵族权力。
7深挖掘 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与雇佣劳动表面上看似“利益一致”,但实质上二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中,资本家掌握的资本支配着劳动,这就决定着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资本家依靠剥削雇佣工人获得了超额的剩余价值,而雇佣工人却在这种枷锁中逐步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
(一)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法律
(1)背景: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
(2)特点①
国家权力结构 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法律内容 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司法实践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②
国际格局 英美及其殖民地形成普通法系,欧洲大陆国家及其殖民地形成大陆法系
(3)局限: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2.近代教化: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1.背景:近代以来,英法王权不断加强,民族语言形成,民族意识不断觉醒③。
2.形成: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3.评价: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国家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三)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成果
《战争与和平法》 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际法的许多基本原则
近代外交制度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维也纳体系④ 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
3.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深挖掘 西方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a.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形成法典、法系(法典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b.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c.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渊源和法官地位上,存在明显不同。
d.近代法律制度在继承罗马法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释概念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指的是对任何人有罪决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决定,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无权决定;强调证据裁判主义精神,法院应当用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设;在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无罪推定原则保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链高考 近代欧洲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2023湖南,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4释误区 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体现了其具有不平等性。在该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的发展进入新局面。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新航路开辟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对近代世界影响深远,它引发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思想、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演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备考时奴隶贸易与早期的殖民扩张也要引起重视。
2.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仍是教材的重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备考时要在立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读,是做好相关试题的关键。
3.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
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复习备考时应加大对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等知识的积累。
微点1 新航路开辟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联系的影响
1.(2024安徽卷,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了英国的社会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非洲地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英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未体现商品流动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工业革命相关内容,也没有体现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西欧的殖民掠夺
2.(2024甘肃卷,13)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6世纪,部分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活动,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最大的美洲地图,并标明各国领地,而且在西欧广为发行,其目的是向外界明确其势力范围,故C项正确;西班牙国王的举措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并不是为了彰显绘图水平、获得经济利益、普及地理知识,故排除A、B、D三项。
D
命题角度3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2024全国新课标卷,3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 )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快,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地圆说”在16世纪以前就已经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并未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排除C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哥伦布大交换”
考向解读 哥伦布大交换带来了物种传播、人口迁移、疾病传播等一系列的变化,这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带来了人口迁移、族群变化、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等影响。
【典例1】 (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5月考前质量检测)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人口约为5 000万人,到1650年,降为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的人口却以空前速度增长。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B.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C.世界地理发现的进展
D.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殖民进程开启,美洲印第安人因殖民屠杀、传染病的流行而人口锐减,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高产农作物在各地的传播,有利于亚欧地区的人口增长,故选C项;传染病的蔓延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内容,排除A项;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是亚欧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考查重点——新航路开辟的五层含义
考向解读 新航路开辟的五层含义,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
A
【典例2】 (2024山东泰安二模)甘蔗原产于印度,16世纪以后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巴西是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蔗糖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早期全球化发展
B.物种的跨洲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蔗糖经欧洲人之手,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成为国际商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之后,物种的跨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跨洲传播具有双向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巴西甘蔗种植面积大,但未体现巴西手工业、商业发展,无法说明改变殖民地经济结构,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而且无法看出欧洲殖民者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
3.历史观点——“资本原始积累”
考向解读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不同于资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正确理解其含义,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方面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积累资本,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
C
【典例3】 (2024山西晋中二模)17、18世纪,荷兰商人在葡属巴西租地,承包给当地庄园主经营甘蔗种植园;在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租地,大面积损毁热带森林,建起甘蔗种植园,主要依靠从牙买加买来的奴隶耕种。荷兰商人的行为( )
A.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
B.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C.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D.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据题干可知,荷兰商人通过租地经营甘蔗种植园,并使用奴隶进行生产,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故选C项;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体现为“雇佣”,但是题干中并没有述及“雇佣”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据题干“租地”“承包”“买来”等内容可知,荷兰商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加剧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中荷兰商人的行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天津河东二模)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
D.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殖民扩张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洲与亚洲的生活水平的对比,排除C项;17世纪的美洲尚处于被殖民状态,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
2.(2024辽宁沈阳一模)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先后提出“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这些理论由完全否定到部分承认原住民对土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占有,但都宣告殖民地终归“文明国家”所有。这些理论( )
A.维护了原住民土地所有权
B.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扩大了国际法适用范围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虽部分承认了殖民地原住民对土地的占有,但实际上又说明殖民地归殖民国家所有,体现了他们美化了自身的殖民扩张,而这些理论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这些理论并非真的维护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权,排除A项;殖民扩张有助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材料信息并未说明殖民扩张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排除C项;国际法形成于17世纪,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这些理论并不是国际法的内容,排除D项。
D
3.(2024河北承德部分高中二模)16世纪以后,东亚地区很难再见到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身影,中国与周边诸国间的朝贡贸易也趋于衰落,葡萄牙和荷兰商人控制着香料贸易,西班牙人从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日渐繁荣。这表明,当时( )
A.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日益激烈 B.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
C.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解析 材料表明国际贸易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并不是强调各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而是强调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
微点2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1.(2024安徽卷,12)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相关内容,可以推知,马基雅维利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马基雅维利并未对君主制和共和制进行比较,排除B项;共和制只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想,当时欧洲地区普遍实行君主制,并非二元政治格局,排除D项。
B
命题角度2 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的作用
2.(2024全国甲卷,34)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
A.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
B.反对专制提倡理性
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
D.开创近代实验科学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伏尔泰启蒙思想家的身份,可知伏尔泰想表达的是对牛顿的推崇和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同时材料还体现了伏尔泰对真理的推崇,表达了他对专制的反对,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说,故C项错误;培根、伽利略等人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故D项错误。
B
命题角度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2023全国乙卷,33)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通过议会与国王斗争,王权受到限制,当时国王为了巩固统治权力不得不颁发法案维护自己的军事权,故B项正确;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是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后,故A项错误;英国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是在16世纪末,故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理性主义
考向解读 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它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理性思维方式是高考的命题点,考生在备考中要多加理解。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
【典例1】 (2024辽宁鞍山二模)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在《方法论》中指出:“如果想了解人体的构造,不应该相信希波克拉底或其他希腊权威所说的话,而应该把兔子加以解剖,并且亲自用眼睛观察心脏和肺在什么地方。”这主要反映了笛卡尔( )
A.开启近代科学革命
B.提倡科学的实用性
C.具有理性思维方式
D.主张研究客观实体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笛卡尔主张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不盲目遵从古代权威,这反映了笛卡尔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故选C项;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启了近代科学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笛卡尔主张通过实验、观察来了解事物,并不是提倡科学的实用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研究兔子的心脏和肺的位置,不能得出笛卡尔主张研究客观实体,排除D项。
2.考查重点——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考向解读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多以文献史料为主进行命题,考生应加大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梳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B
【典例2】 (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18世纪法国出版的《百科全书》的知识系统里,出现了一些新科学,神学与宗教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生产和研究、技术和科学有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文艺有了独立的活动天地。这( )
A.缘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C.推动文艺复兴发生转型
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18世纪法国出版的《百科全书》里出现了一些新科学,神学与宗教的影响被削弱,生产和研究、技术和科学地位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B项正确;《百科全书》出版时,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至17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7世纪启蒙运动开始兴起,排除D项。
3.学术观点——宗教改革与欧洲民族国家
考向解读 宗教改革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催化剂,更是一场跨越国家和民族的运动,它对民族国家产生的推动作用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改革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1)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否定了罗马教廷对各个国家教会的控制,从而使欧洲各个国家能建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体系。(2)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普遍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这有利于欧洲中古时期的“臣民”向近代民族国家的“国民”转变。(3)民族国家建立的前提是民族主义的发展,欧洲各地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不同程度上培育了民族主义精神。(4)在宗教改革中,宗教改革者的一些翻译活动推动了一些国家民族语言的发展,这也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D
【典例3】 (2024山东青岛二模)14—17世纪,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神曲》,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格兰最后一部用拉丁语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语在欧洲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上述现象( )
A.完善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行,促进了使用民族语言书写著作的兴起,有利于进一步打破教会权威,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故选D项;用民族语言代替拉丁文只是改变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呈现方式,不会改变基本内涵,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神权,但是“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表面旗帜,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滨州二模)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有人这样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变化:一个专职为他人抄写书稿的群体逐渐形成,他们规模较大、所得酬金和社会地位较高,其中“尤以精通希腊文者为甚”,有些人甚至因为请他们抄写书稿而负债累累。这一变化( )
A.为新的思想运动积蓄了力量
B.催生了新的阶级和经济结构
C.使文教事业摆脱了教会控制
D.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A
解析 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一个专职为他人抄写书稿的群体逐渐形成,他们规模较大、所得酬金和社会地位较高,其中尤以精通希腊文者为甚,这是因为当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宣传人文主义,这些抄写书稿的人的劳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内容,所以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积蓄了力量,故选A项;材料是文艺复兴的现象,而新的阶级和经济结构导致文艺复兴出现,B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依然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文教事业也并未摆脱教会的控制,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5世纪中期资产阶级还正在形成中,尚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
2.(2024山东济宁三模)1517年,马丁·路德将痛斥教会推销赎罪券的论文张贴在教堂的大门上,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并在“15天内传遍全国”。从1520年至1540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这表明印刷术的发展(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
C.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地位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的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传播,而德文书籍也随着印刷的进步而大量出版,这有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意识,说明印刷术助推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德文出版书籍增加,重点是用民族语言进行思想宣传,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马丁·路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宗教意识,排除B项;材料表明经过印刷使得大量德文书籍出版并迅速传播,与教会统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
C
3.(2024安徽合肥二模)为解决牛顿与笛卡尔关于地球是扁椭球体还是长椭球体的争议,并出于商业和殖民利益的考虑,从1735年开始,法兰西科学院在国王的支持下,先后去往赤道附近和北极圈内进行纬度测量。最终,测量结果证实了牛顿的说法,所用到的三角测量法也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这说明( )
A.争论是科学进步的前提
B.英法科学成就不分伯仲
C.近代思维方式的理性化
D.英法殖民争夺日趋激烈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为解决地球形状的争议也出于实际利益的需要,法国科学院通过实地考察并用科学的三角测量法实证了牛顿关于地球实际形状的说法,三角测量法也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这种做法更加重视实证证据和理性分析,说明了近代思维方式的理性化,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最终地球形状科学结论的得出,确实和解决争论有关,但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涉及牛顿和笛卡尔的争论,不能看出英法两国各自的科学成就如何,排除B项;题干中仅描述了英法的科学争论,虽然法国对地球形状进行实测确实有出于方便殖民的考虑,但材料并未描述英法两国的殖民情况,无法得出殖民争夺日趋激烈的结论,排除D项。
微点3 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点
1.(2021全国乙卷,33)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国民议会的规定体现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故选B项;个人意志并不意味着就是个人权利,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也没有体现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排除C、D两项。
命题角度2 强化国家认同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2.(2024甘肃卷,14)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故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受到王后推广,可见王后借助此行为来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B项正确;披萨成为国民美食并不能消弭贫富分化,排除A项;王室盛赞披萨的目的是强化国家认同,而不是推广传统美食,故排除C项;王室所作所为并非为了凸显地域特色,而是服务于政治,排除D项。
D
命题角度3 维也纳会议期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2024江苏卷,12)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解析 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让参会代表沉溺于娱乐活动,但少数强国代表常缺席,这反映了强国的特殊地位和对会议的主导权,显示了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宰作用,形成了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并未建立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大国的控制力,而非梅特涅对西方文化传统的态度,排除C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国际法
考向解读 近代国际法主要围绕战争与和平等外交、军事问题立法,在高考中考查较少,但考生要掌握近代国际法的演变及其影响。
国际法指国家在相互间交往的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和条约规则的总和。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各国通过协议而制定对国家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典例1】 (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三十年战争中,虽然法国信仰天主教,但是在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淡化了宗教影响,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这表明( )
A.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B.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
C.世俗国家摆脱宗教影响
D.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结合所学可以推断这一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初步形成,故选D项;17世纪常驻外交使节与使团取代临时使者,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材料中侧重于说明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法国虽然信仰天主教,但在战争中选择了新教一方,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而非宗教改革不彻底,排除B项;宗教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只是在国际关系中被相对淡化,排除C项。
2.考查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考向解读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是高频考查内容,高考多以新情境和新材料设计进行考查,突出时代特色,如城市发展、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对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必须重点掌握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城市的兴 起与发展 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城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权,王权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第一推动力
资本主义 的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要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根源
宗教改革 的影响 宗教改革后,拥有超国家权力、几乎涵盖欧洲的基督教会在很多国家的统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语言、心理诞生,新教成为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宗教因素
法国大革 命与拿破 仑战争 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民族国家在欧洲更加普遍
C
【典例2】 (2024山东聊城三模)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是“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国家政权属于国王和议会,应当按照法律进行治理。据此推知,当时欧洲( )
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代议制民主得到扩展
C.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D.世俗王权已超越教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让·博丹的观点强调了国家的民族性,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这与当时欧洲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概念是一致的,故选C项;从让·博丹的论述中可知,他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但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当时欧洲的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排除A项;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并未建立代议制民主,更谈不上得到扩展,排除B项;虽然16世纪的欧洲王权与教权之间确实存在冲突,但让·博丹的观点并没有直接涉及这两者之间的权力对比,排除D项。
3.学术研究——“《法国民法典》”
考向解读 《法国民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和选择性必修1都有涉及,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高考考查较多,多以新情境的创设、具体史实的呈现等形式考查。
近代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原有的封建制度极大地阻碍了自由贸易和经济发展,各个地方频繁设立关卡征税,公民的财产安全极易受到侵害,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法律制度并建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新型法律制度。
A
【典例3】 (2024浙江宁波高三期末)1804年,法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确认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从而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摆脱了封建势力的束缚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成为普通法系的源头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国民法典》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宣扬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说明其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主权在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不属于普通法系,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法国民法典》中几乎有1 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例如第1 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拿破仑制定该法典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
B.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C.保护所有人的财产所有权
D.打击反法同盟等封建势力
B
解析 《法国民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B项;维护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法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排除A项;“所有人”说法错误,《法国民法典》主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排除C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反法同盟等封建势力,排除D项。
A
2.(2024河北模拟)1533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出台的《禁止上诉法》中记载,英王有绝对的威望、能力来公正地处理本国境内所有臣民的事务,他不受世上任何外国君主和权势人物的控制。这一法案( )
A.推动了向民族国家转型
B.确立了国王的专制统治
C.完成了宗教改革的目标
D.结束了王在法下的传统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希望加强王权,进而加强英格兰的国家主权,这有利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1534年《至尊法案》确立了国王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禁止上诉法》反对任何外国君主和权势人物控制英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教改革教随国定的主张,但宗教改革还有其他目标,仅据该材料无法得出完成了宗教改革的目标的结论,排除C项;王在法下的传统延续至今,“结束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B
3.(2024北京朝阳二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暂时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被称为“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原因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暂时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被称为“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选B项;《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C项;《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1 归纳概括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是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是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而概括的关键是不能罗列史实,而是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归类,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典例剖析
〔2022北京卷,1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① 1764年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在西班牙成立,旨在推动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早期868名会员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
② 1768年 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他是法国巴黎科学院、“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③ 1775年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年份 人物及事件
④ 1788年 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入协会
⑤ 1793年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
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独立等
⑥ 1804— 1805年 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阅读材料,概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概括重大时代议题
限定语 时间限制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角度限制在“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
信息来源 “阅读材料”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知识点,也涉及选择性必修3的部分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有机链接必修和选必修的知识 信息 提取 ①② 反映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时代主题
②③ 反映了启蒙思想的时代主题
④⑤ 反映了废除奴隶制的时代主题
⑤⑥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殖民地独立的时代主题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时代议题:近代自然科学;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废除奴隶制;殖民地独立。
解题策略
(1)很多试题明确要求回答几个方面或几个类型,此类试题按照试题给出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即可,此类试题是比较简单的。
(2)很多试题仅仅提出了归纳概括的目的,并未指出具体的角度,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所学或材料的结构确定归纳概括的结构。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3)在归纳概括材料的内容时最大的难点在于材料中很多信息重复、驳杂、交叉,这就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角度对材料进行梳理,对材料进行“去繁就简、条理清晰”的处理。
(4)归纳概括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文字使用素养,学会归纳概括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教材语言是概括性最好的知识点,善于建立试题与所学知识的链接也是解答试题的关键素养,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试题中来,使用标准的教材语言可以有效地防止表述的啰唆。
(6)学会看透答案的本质,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答案,这样才能够加深对答案的理解,在历史表述中不拘泥于死板的文字,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表述形式。(共79张PPT)
世界史专题整合提升
微专题1 多元的世界文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共同规律,但是,不同民族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多元的世界文明。多元的文明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进步。这些观点既是中学教材的观点,也是我们当前处理外交关系的理论基础。
主干整合
一、上古时期多元的文明
1.上古的大河文明
(1)文明基础:世界最早的文明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大河冲积平原为农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最早诞生了人类文明。
(2)主要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北非埃及文明、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文明、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文明都属于此类文明。
(3)科技文化:此类文明的科技和文化深受农耕经济影响,水力、历法、数学、农学都服务于农业生产;文学艺术多反映农业生产。
2.上古的海洋文明
(1)文明基础:巴尔干半岛南部,山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造就了农业落后、工商业相对发达的经济,催生了海洋文明。
(2)主要文明:古希腊城邦文明、古罗马文明都属于此类文明。政治上,公民政治发达,形成了民主制、贵族制、寡头制等多种政体。
(3)科技文化:古希腊、罗马在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上古的游牧文明:在上古时期的欧亚大陆较高纬度,存在着大量游牧部落,它们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不断迁徙,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古时期的多元文明
1.西欧的封建制度: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的西欧国家大都实行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天主教会占有重要地位,王权弱小。
2.西亚的政教合一体制:在伊斯兰教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中古时期的西亚形成了大量政教合一的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是典型代表。
3.东亚的中央集权制: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东亚以中国为代表形成了中央集权制,朝鲜、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4.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文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在东非、西非、南非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对外贸易在这些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5.美洲文明:新航路开辟前,美洲在几乎与其他文明隔绝的状态下创造出了印第安文明,独立培育出大量高产农作物。
三、多元文明的冲击与前途
1.冲击
(1)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2)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严重冲击着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
(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文化多样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前途: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大量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
对应训练
1.(2024福建三明三模)苏美尔人一方面认为人是神所创造的,神决定着人类命运;另一方面,在史诗中把英雄塑造成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天神抗争的形象。这表明苏美尔人( )
A.对神灵敬而远之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
C.强化神权的地位
D.突出英雄人物的作用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美尔人信奉神灵,但同时强调人(英雄),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选B项;苏美尔人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决定人类命运,他们敬奉神灵,并不回避,不“远之”,排除A项;强化神权的地位只是材料体现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苏美尔人通过对英雄形象的打造,反映其朴素的人文主义,并不能真实反映英雄的“作用”,排除D项。
2.(2024广东汕头二模)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
A.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
B.缓和帝国内部矛盾
C.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
D.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这种灵活多变的统治策略,有助于缓和帝国内部矛盾,减少被征服地区的抵抗,同时也能够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人力来支持他的帝国扩张计划。通过这种策略,亚历山大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并将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地区统一起来,故选B项。
C
3.(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二模)有学者认为,对非西方的民族国家来说,文化寻根可视为对全球化的逆向反应,用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的术语,又可称为“全球地方化”的具体表现。这个词由“全球化”与“地方化”两个词组合而成,浓缩了相辅相成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具有辩证的说服力,可以避免单向思维的偏执和盲视。据此判断,该学者主张( )
A.抵制全球化以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
B.逆全球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当代文化发展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
D.全盘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学者对“全球地方化”的表述,突显了其主张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的观点,当代文化发展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故选C项;该学者既提倡全球化又主张保护民族文化,“抵制全球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该学者主张对全球化的影响要辩证地看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该学者既主张全球化又重视地方化,“全盘接受”说法错误,排除D项。
4.(2024山西临汾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
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极其讲究,就连
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极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
——摘编自田丽霞《试论共和末年罗马人
饮食文化与社会现状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饮食文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变化:整体风格由艰苦、朴素、节俭风变为享乐、讲究、奢侈;饮食种类由简单变得丰富;厨房及器具由简陋变为排场;就餐礼仪由简单到复杂。(任意3点即可)
(2)主要原因:对外征服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行省制的实施带来了税收的增加:东西方贸易的往来丰富了食品的种类;罗马农业经济的发展;东方和希腊文化的传入。(任意3点即可)
微专题2近代以来,世界的民主化趋势
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启蒙思想、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很多高考试题将民主政治与思想解放相联系,要求考生认识民主政治、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解放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部分高考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综合性很强,分值很高。
主干整合
一、工业革命前,英美民主政体的建立(17—18世纪)
1.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18世纪欧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要求进一步摆脱束缚。
(2)启蒙思想的诞生:17世纪,启蒙思想首先在英国出现,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法国,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2.代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1688年):英国议会掌握了立法权,国王依法行政,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②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中期):国王逐渐失去了对内阁的控制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③英国的议会改革(19世纪):1832年以后,英国议会进行了多次选举改革,土地贵族(新贵族)逐渐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英国的议会。
(2)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建立
①美国的问题:独立后的美国建立了邦联政治体制。一方面,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美国的国内市场障碍重重,无力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又惧怕中央政府的强大造成君主专制。
②解决方案:1787年美国颁布了宪法,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第一,加强中央的权力:《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政体,联邦政府掌握国家的主权,确保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权力制衡
人民主权 总统和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样从根本上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
地方自治 各州拥有依法自治的权力,仍然掌握着一定的权力
三权分立 联邦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防止一权独大
政党政治 在美国政治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两党政治,也成为权力制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影响: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对世界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后,欧洲大陆的民主化趋势
1.背景
(1)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工业资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2)英国、美国建立了民主政体,促进了两国的迅速发展。
2.法国民主共和国的确立: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进行了反复的斗争,1875年,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3.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末,德国、日本都制定了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走上了宪政之路。
(2)德国、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民民主权的扩大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潮。
2.内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反战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运动。
3.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对应训练
1.(2024江苏如皋二模)阅读下表《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可知当时英国( )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 B.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C.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D.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C
解析 据表格可知,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使选民财产资格逐步降低,获得选举权的阶层逐步扩大,成年男性基本实现普选权,由此可知,当时英国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内容,并未提及推动议会改革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关于内阁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获得选举权的民众范围扩大,并没有关于议会权力的描述,排除D项。
C
2.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弗里德里希·诺曼将德意志帝国形象地称为“穿着农业国政治服装的工业国”,即这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却受着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的统治。材料表明德意志( )
A.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B.传统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
C.政治进步滞后于社会经济
D.贵族势力控制了经济命脉
解析 材料表明,德意志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但国家政权掌握在容克地主手里,政治进步滞后于社会经济,C项正确,D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时候已经完成统一,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是指容克地主,不是指农业,排除B项。
3.右面是为纪念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发行的邮票,上面的年代数字是“1971—2021”。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传送信件、单据、资料等信息的通信方法。电子邮件广泛使用带来的影响是( )
A.推动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建立及英语的普及
B.使各类信息的收集、储存和传递更加高效而安全
C.促进文化的传播,也可能阻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D.推动社区出现,并在政府的管理下实行居民自治
C
解析 电子邮件是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电子邮件形式单一,可能会阻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故选C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建立是电子邮件出现的基础,A项逻辑错误;电子邮件的使用产生了病毒邮件、垃圾邮件等众多问题,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逐渐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出现早于电子邮件的出现,排除D项。
4.(2024广西池河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实行的是二元行政体制。这种议会制下的二元行政体制是君主制长期演变的结果。原来由君主享有的权力逐渐转移到政府和首相手中。国家元首虽然体现了国家和政权机构的连续性,但没有权力也没有办法实施自己的政策,只能扮演一种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角色。在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同时是政府首脑、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世俗领袖。
——摘编自杨祖功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材料二 一切征税法案应由众议院提出,但参议院得提议或赞同,关于此项法案之修正案与其他法案同。凡通过于众议院及参议员之法案,应于成为法律前,呈递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如批准该项法案,即应签署之,否则退还之,但退还时应附异议书,发交提出该项法案之议院。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同意之命令或决议或表决,应呈递于合众国大总统。该项命令或决议或表决于发生效力前,应经大总统批准,如大总统不批准,应依照所定关于法案之规则与限制,由参议院及众议院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通过之。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国王的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法律的基本要点,并分析其体现的原则。
参考答案 (1)职能:有职无权的虚君(或扮演一种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角色);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联系英联邦各成员国的纽带;维持平衡(或是英国政党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协调者和缓冲器)。
(2)基本要点:参议院或者众议院制定法律必须另外一院同意通过,由总统签署生效;总统否决的法案,两院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无需总统签署即成为法律。
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微专题3 人类的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难题。20世纪以来,全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旧秩序的存在,全球治理一直没有摆脱大国强权、弱肉强食的基本模式。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主干整合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
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3.全球化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全球治理的呼声更高。
二、全球治理
1.全球治理的呼声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各国以邻为壑,希望转嫁经济危机,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各国敲响了全球治理的警钟。
(2)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上半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何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如何加强全球治理,成为人类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21世纪,世界局势走向缓和,但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传统威胁依然存在,同时,恐怖主义、金融安全、跨国犯罪、气候恶化等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全球治理的压力不减。
2.全球治理的成就
(1)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①国际法:近代格劳秀斯提出了规范国际关系的《战争与和平法》,之后,国际法不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②国际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联合国,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2)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努力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了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协调,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②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十国集团加强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协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1.背景
(1)旧秩序:当今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充斥着强权政治、弱肉强食,这一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障碍。
(2)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秉承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借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理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3.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价值,有利于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对应训练
1.20世纪70年代后,英美等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金融管制的解除使资本能在国际间自由移动……电信技术的自由化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散加速了跨国境的信息及数据传输。这( )
A.反映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减弱
B.表明“滞胀”已经解决
C.说明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金融管制解除、电信技术自由化便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D项;“减弱”不符合史实,应为“增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滞胀”已经解决,排除B项;“强化”不符合时空特点,应为“弱化”,排除C项。
C
2.(2024浙江温州二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必须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纳入其中,由此,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具有系统重要性国家之间非正式对话的新机制。这一“新机制”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二十国集团
D.新开发银行
解析 由材料可知,二十国集团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的,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故选C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排除B项;新开发银行成立于21世纪,排除D项。
C
3.(2024福建漳州一模)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后为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致歉,当晚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停止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行政措施。联合国方面对于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表示欢迎。这表明( )
A.美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B.世界新秩序已然建立
C.国际问题需合作应对
D.联合国主导国际事务
解析 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说明美国重新参与世界问题的解决,联合国方面对于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表示欢迎,说明国际问题需合作应对,C项正确;材料表示美国仍然是世界重要一员,国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美国的参与,未涉及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联合国主导国际事务,排除D项。
4.(2024云南昆明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年份 重大事件
1947年 大城市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近30 000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
1950年 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使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1个法案无法通过
1951年 纽约民众抗议为北约生产武器的跨国公司排放污水,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
1954年 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7个州政府因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
——摘编自胡蝶《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和卢拉总统在会谈中认同,气候变化是我们所处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发达国家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承担历史责任,我们继续对发达国家未兑现每年1 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表示严重关切。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强多边主义,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政策空间,树立一个集体性的、反对单边主义的、国际社会合作团结的典范。我们决定为今年晚些时候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做出贡献,落实该公约和《巴黎协定》。我们承诺:在可持续和低碳全球经济转型等领域,拓展和深化双边合作。我们计划通过有效执行相关法律,共同支持消除全球非法采伐和毁林的行为。
——摘编自《中国-巴西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声明》(2023年4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当今中国在环境治理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 (1)不利因素: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两党制的缺陷;跨国公司追逐暴利;政府漠视民意;联邦体制的弊端。
(2)差异:美国主张单边主义,维护其世界霸权;中国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推卸历史责任;中国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美国基于自身利益,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严守国际环保法规。美国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突出人民至上。
微专题4 世界市场的前世今生
近代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发展和深化,这一过程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工业化在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是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就是近代史的开端,世界市场的深化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学习过程中可以抓住“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逐步形成”(工业革命)——“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化”(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建立等)的线索。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要求考生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并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产生的影响。
主干整合
一、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局限在局部地区,都不具有全球性,这些区域主要包括:
1.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这一国际交往大通道存在的时间长,横跨的国家多,但是,其交流范围有限。
2.地中海经济文化交流圈:南欧和北非自古以来就交流频繁,古埃及、波斯、希腊等地在上古时期就交流频繁,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一区域都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交流更加频繁。
3.东亚经济文化交流圈: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都处于这一交流圈范围,这一区域中,中国处于核心地位,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深受中国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4.印度洋经济贸易圈:中古时期,海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新航路开辟后。
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后
1.新航路的开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这一口号在15世纪末前所未有地得到了欧洲各个阶层的支持,虽然他们目的并不相同。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第一次建立了欧洲与美洲的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第一次与其他大陆联系起来,美洲的贵重金属、棉花、香蕉等大量输往其他大陆。
(2)扩大了欧洲与亚洲和非洲的交往:亚洲、非洲在新航路开辟前与欧洲就有一定程度的经贸联系,新航路开辟后,三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3)商品和货币开始在全球流通:亚洲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商品输往世界各地,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贵重金属输往亚洲等地,真正的全球贸易已经形成。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提高了西方列强军事征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能力,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
(2)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3)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火车和汽船的发明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形式,这直接导致了被殖民地区与宗主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列强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势力深入欧亚大陆的腹地,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3)远距离通信工具的发明和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信息的交流。
四、世界市场的深化与发展
1.全球化的危机
(1)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大了战争的规模。20世纪上半叶,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破坏力空前巨大,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2)全球化使经济危机更具破坏性,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暴露了世界市场的弱点——无序而混乱。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1)背景:面对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建立世界市场的规则。
(2)内容
①世界金融体系: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世界贸易体系: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范了国际贸易的秩序。
(3)评价:一方面,使世界市场向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参与国家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加入。
3.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涵盖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意义。
对应训练
1.(2024江苏南通一模)1581年,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织品,以及一些奴隶从中国澳门运送到马尼拉,再转装到西班牙大帆船上,运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则在马尼拉装载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返回中国澳门或果阿。此时的葡萄牙( )
A.垄断太平洋贸易
B.参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热衷于商品输出
D.得益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贸易逐步发展,且这一时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发展,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贸易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体现了其对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故选B项;葡萄牙人也要使用西班牙的帆船运输,“垄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商品出口国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并非葡萄牙,排除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B
2.(2024山东潍坊高三期末)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这反映了
( )
A.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
B.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
C.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
D.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世界连为一体,可知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故选B项;材料叙述了19世纪以来官方和非官方性质的各种国际团体建立,未体现世界物质文明取得的巨大进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主权国交往的法律规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争端解决,并且据所学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国际冲突增多,排除D项。
3.(2024贵州铜仁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大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是不自觉地被卷入的对象,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它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远洋航线开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理解。
参考答案 (1)影响: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2)理解:经济全球化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
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消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微专题5 20世纪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创新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确立了在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方面,它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奴役、污染等困扰着人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办法、新的方向。毁灭与新生的世界辩证共存,体现了人类社会螺旋进步的发展特点。
主干整合
一、战争的灾难与追求和平的努力
世界 大战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20世纪上半叶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追求 和平 (1)近代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减少武力冲突,例如,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
(2)20世纪以来,这些设想开始付诸实践,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相继建立,《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法不断发展,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拓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与社会主义运动
1.社会不公: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封建社会基于出身的不公平被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经济的不公平所代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并未出现。
2.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思潮:工业革命后,为追求公平合理的人类社会,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逐渐从空想走向科学,演化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2)社会主义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3)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一国的范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路。
三、多元文明的危机与民族解放潮流
1.多元文明的危机
(1)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人类诞生以来,各文明虽然交流不断,但是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多元文明格局的破坏: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格局,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2.民族解放潮流
(1)20世纪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为亚非拉各国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冲击着文化多样性,但是无法改变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四、资本的泛滥与国家权力的干预
资本的 泛滥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国家的 干预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逐渐被世界资本主义各国所借鉴,之后虽然在干预的形式和程度上有所调整,但是国家干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常态
五、环境的破坏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
环境的 破坏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社会生产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可持续 发展的 探索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但是,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对应训练
1.(2024浙江温州二模)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掀起一次“太平洋问题热”或曰“太平洋热”,成立了民间学会组织,出版了一系列研究环太平洋地区历史发展的著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世界格局变化
B.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
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D.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A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通过华盛顿体系建立了亚太地区的国际体系,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因此我国掀起一次“太平洋问题热”或“太平洋热”,故选A项;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涉及“经济”层面,这与题干“政治”层面无关,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北洋军阀统治,这与“太平洋问题热”或“太平洋热”无关,排除C项;中央太平洋铁路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B
2.(2024山东平度二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
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模式指通过国际各种力量共同应对国际问题,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故选B项;新模式是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非区域集团的合作,排除A项;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主要指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破坏生态环境、人才流失等方面凸显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材料不是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的应对措施,排除C项;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未改变,西方霸权主义政策也不会打破,排除D项。
3.(2024四川成都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 世纪世界不同区域开发自然环境的新方式
区域 概述
美洲 大量引入非洲黑人奴隶;
发展甘蔗、棉花、水稻、烟草等种植园;
发展集中生产小麦、玉米的大草原农业和大规模畜牧场;
开发金银矿
非洲 大洋洲 引入绵羊和新品种的牛;
欧洲移民;
发展粗放农业
区域 概述
欧亚 大陆 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扩大耕地面积;
开发森林资源,开采矿石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9 世纪20年代,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均在40%以上。19世纪中叶,在格拉斯哥,工人家庭全体成员挤在一个普通房间内生活的情况很常见,有的房间人数甚至多达10至15人。在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的7 000位居民中仅有公共厕所33个。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19 世纪前40年中,毒雾事件不下14次,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大幅增加。日益增多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泰晤士河,当时有人这样描述:“高贵河流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的居民的日常饮料。”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
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国家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1962年,美国水生动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猛烈抨击随意使用杀虫剂的现象,并且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成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随后,美国政府进行了杀虫剂问题调查并证实了卡逊的意见。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活动,2 000万美国人参与其中,游行示威,抗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对热带雨林破坏、气候变化、臭氧层变薄的忧虑为环保主义增添了新的焦点。影响全球的美国流行音乐将环境列为主题之一。到1990年,大多数富裕国家都开展了全球性变化的科学研究项目。
——摘编自《阳光下的新事物——
20 世纪世界环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7 世纪人类开发自然环境新方式带来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下半叶环保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影响: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出现族群混合现象;丰富各地饮食结构;疾病造成的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促使欧洲人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促进区域经济开发(增加粮食产量,利于人口增长);促进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2)问题:城市工人居住环境恶劣;大气污染加剧;河流污染严重。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地位;工厂大量使用煤炭;自由主义盛行,缺乏政府的规划和调控;人们的环保意识不足。
(3)趋势:参与主体更广泛;关注的内容更全面;活动方式更多元;生态意识增强(持续关注环保问题)。(共39张PPT)
专题突破练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A
1.(2024全国甲卷,33)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
A.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B.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
C.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
D.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成为最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实施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故A项正确;机器生产使得女工的人身自由受到更大束缚,故B项错误;工厂纪律不能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机器大生产限制了工人生产的自主性的发挥,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2.(2024湖南卷,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作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A项错误;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3.(2024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7世纪法国的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人数较多,说明这一时期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项;B项是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排除;C、D两项中的“现代工厂制度”“工业革命”都出现于18世纪,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4.(2024湖南永州三模)1870年,英国下院议员福斯特在议会发言中说:“我国的工业繁荣取决于我们迅速发展初等教育。如果没有初等教育,那么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如果我们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存在,即使他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么他们也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自由放任政策遭到了普遍质疑
B.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生活
C.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已经丧失
D.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发展对工人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时的初等教育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导致许多工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故选D项;自由放任政策主张政府尽量少去干预经济活动,让市场力量自由地发挥作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垄断组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已经丧失”说法错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5.(2024天津南开一模)19世纪后期,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三大保险法的颁布,意味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这实际反映了( )
A.应对工业化社会的挑战
B.国家统一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
C.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D.战争背景下缓和社会矛盾的努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德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来保障工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因此,这些法律的颁布,实际上反映了德国应对工业化社会的挑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B项;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多方因素推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这一时期德国已经完成了统一,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战争背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6.(2024广东揭阳二模)下表所示是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占比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德国( )
类型 1882年 1907年
农业劳动力 42% 35%
工业劳动力 39% 42%
服务业劳动力 19% 23%
A.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国家经济竞争实力增强
D.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的德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上升,侧面反映了德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作为近代产业得到发展,体现了德国的工业实力得到加强,反映了其国家经济竞争实力增强,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7.(2024山东济南高三学情检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
A.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83年美国出台法案规定公务人员要保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更迭的影响,这有利于在两党政治下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并不会因文官制度而削弱,文官制度弥补了政党政治的不足,排除A项;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发展完善”一词有误,排除B项;“确保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8.(2024河北邯郸一模)1885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宣称,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洲最大河流(尼日尔河和刚果河)上自由通航的利益;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当地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这一议定书的签订旨在( )
A.积极践行“有效占领”原则
B.协调列强殖民争夺矛盾
C.维护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D.消弭非洲人民反抗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议定书的签订是为了明确各列强国家在非洲的势力范围,缓和之前由刚果河所引发的各国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有效占领”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这一议定书是为了协调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这一议定书的签订会进一步激发非洲人民的反抗意识, 而非“消弭”,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9.(2024福建厦门二模)16世纪末,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但拥有优质土地的种植园主并不种植谷物,所需粮食则从旧大陆高价购入。这一现象表明美洲( )
A.找到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
B.人口锐减降低了粮食需求
C.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
D.经济秩序受价格革命冲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大量黑人奴隶贩卖至美洲,并使殖民地变为其经济作物的产地,改变了美洲地区原有的农业种植结构,因此需要从旧大陆高价购入粮食,殖民扩张使美洲原有社会发展进程中断,故选C项;殖民者将美洲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殖民地经济长期畸形发展,极大地阻碍了殖民地的发展,排除A项;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扩张过程中,本地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但通过奴隶贸易,非洲黑人不断涌入,美洲人口没有锐减,排除B项;殖民者将大量贵金属掠夺至欧洲,使欧洲的经济秩序受到了价格革命的冲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0.(2024广东卷,14)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 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 )
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伊朗的经济因为英国棉布的大量涌入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生产出口丝绸和棉布变成出口生丝和原棉,这表明伊朗经济严重依赖于出口原材料,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故选C项;俄国和英国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排除A项;伊朗的封建统治遭到了外来侵略的打击,排除B项;大量出口原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受到了不利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1.(2024山东济宁一模)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亚非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故选B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亚非地区民族民主运动不断发展,但经济因素才是根源,排除A项;启蒙思想对民族民主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经济因素才是根源,排除C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2.(2024福建厦门四模)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民法主要仿效欧洲大陆法,刑法则以中国明清律为蓝本,如“失误朝贺”“失仪”等罪名就直接取自明清律中的《礼律》。据此可知,明治政府学习明清律( )
A.适应了加强集权的需要
B.源于对西方的刑法缺乏了解
C.旨在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D.凸显了富国强兵的改革愿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在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同时,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新兴的明治政府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借鉴了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来制定民法,但在刑法方面,却以中国明清律为蓝本,从中借鉴某些罪名,如“失误朝贺”“失仪”等,帮助维持社会秩序和巩固天皇制度,这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一致,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3.(2024江苏南通二模)美国内战爆发前,在妥协派议员的呼吁下,美国国会匆忙通过了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规定:禁止未来制定任何宪法修正案授权国会废除或干涉各州的内部制度,包括奴隶制度。这一事件体现的是( )
A.国会通过立法应对国家危机
B.黑人公民权利得到承认
C.英美法系强调国家权力制衡
D.南北方的矛盾得以缓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的经济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发展,但矛盾也日益显露,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双方矛盾到19世纪50年代在局部地区已酿成武装冲突,故美国内战爆发前,在妥协派议员的呼吁下,美国国会企图通过宪法修正案来应付国家内部战争危机,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黑人公民权利问题,排除B项;美国联邦中央实行“三权分立”,但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权力的制衡,排除C项;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故南北方的矛盾并未得到缓和,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4.(2024湖南怀化二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却日益尖锐,引发了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斗争给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现象( )
A.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
B.推动了思想理论创新
C.加剧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分裂
D.催生了巴黎公社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斗争给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崭新理论,是理论的创新,故选B项;世界贸易网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不断扩大而形成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结构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与材料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5.(2024山东泰安二模)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将同盟的目的由“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改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一变化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B.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斗争理论更加科学
D.工人运动从此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共产主义同盟的目的改变后更加切近现实,符合实际,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化,说明斗争理论更加科学,故选C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而非工人运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6.(2024天津河东二模)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社委员会通过普遍选举产生,代表了巴黎市民的意志;公社委员会的成员直接对选民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君主或资产阶级政府负责,这在当时是一种激进的政治实验,但体现了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故选D项;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项;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旨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巴黎公社很快被反动势力绞杀而失败,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和改革
1813年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独占权,任何英商可自由进入印度市场。
1832年 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
1846年 废除《谷物法》,取消农业进口保护性关税。
1848年 通过《公共卫生法》,针对贫民窟导致的流行性疾病,要求地方卫生委员会必须提供新鲜水并负责处理污水,改善居住环境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开放沿海贸易。
1867年 进行第二次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民财产资格。
1884年 进行第三次议会改革,取消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
1900年 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措施,建造工人住房。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示例一:英国通过议会立法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81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独占权、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反映出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原料和市场;重商主义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不断扩大。
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容易造成盲目竞争,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主义经济政策容易造成盲目竞争,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示例二:英国通过立法方式积极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1900年的《工人阶级住房法》都是英国政府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措施。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工人运动高涨,推动英国通过议会立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些举措改善了公共卫生状况和城市居民环境;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若从英国议会改革推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福建厦门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小历同学和小史同学在探究某一历史主题时,搜集了以下论著:《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黑色大西洋:现代性与双重意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
指出他们探究的主题,围绕该主题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简要论述。(要求:主题简明,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示例
主题:近代早期东西方关系。
论题:近代早期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扩张。
论述:近代早期,葡萄牙作为欧洲新兴的海上强国,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葡萄牙人在亚洲的殖民扩张主要集中在印度洋沿岸地区,如印度的果阿、中国澳门等地。这一时期,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扩张具有以下特点:海上贸易优势,葡萄牙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舰队,垄断了印度洋的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这使得葡萄牙在亚洲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宗教传播,葡萄牙殖民者将天主教传播到亚洲,与当地宗教产生冲突。在印度果阿等地,葡萄牙殖民者对异教徒进行残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镇压,强制推行天主教。这导致宗教冲突加剧,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殖民统治,葡萄牙在亚洲建立殖民统治,推行殖民政策,剥削当地资源和劳动力。葡萄牙殖民者征收高额税收,掠夺当地财富,使亚洲国家遭受严重损失。文化冲突与融合,葡萄牙殖民者在亚洲推行殖民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然而,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中,两种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殖民文化。
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扩张,使亚洲国家遭受严重损失,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同时,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也为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促使亚洲国家走上反抗殖民统治的道路。
综上所述,近代早期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扩张对于我们理解东西方关系、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共35张PPT)
专题突破练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A
1.(2024山东济宁三模)公元前5000—前300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孕育出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得益于( )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洲际交流活动的便利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发展,故选A项;地域及部落间战争频仍不利于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早期文明产生时期洲际交流活动并不便利,排除C项;早期文明产生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并不频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2.(2024安徽合肥二模)《吉尔伽美什》中这样描述:“啤酒、麦芽酒、油和葡萄酒;拿给帮工来享用,多得就像河水流。”由此可知,两河流域( )
A.帮工待遇丰厚 B.酿酒工艺世界领先
C.农耕文明发达 D.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酿酒业发达,在古代,酒类的酿造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粮食或者葡萄,因此可以说明当地农耕文明发达,故选C项;《吉尔伽美什》属于文学作品史诗,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给帮工喝酒不能说明帮工待遇丰厚,排除A项;材料中未对比其他地区,不能够说明两河流域酿酒工艺世界领先,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一种文学作品史诗,不能说明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3.(2024广东卷,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解析 材料中的这些帝国有相似的特点,反映出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不同文明相互借鉴,排除A项;材料也未体现四大帝国的源头是相同的,排除B项;材料中四大帝国是分属不同时期的,并不具有同步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4.(2024全国新课标卷,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是否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波斯是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王是否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5.(2024福建宁德三模)9世纪末,中国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生产出品质精良的“开罗纸”。这表明( )
A.开罗棉花种植业前景广阔
B.古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C.非洲对人类具有独特贡献
D.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非洲,推动埃及造纸术的发展,体现了中非文明交流,故选B项;材料不是在单一强调开罗棉花种植业概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提及了中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对当地的文化交流和生产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是单一在强调非洲对人类的独特贡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非洲其他国家造纸概况,无法得出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6.(2024山东联合调考)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文明交流的潮流,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故选C项;印欧人的文明并不完全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并没有统一欧亚非主要文明,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7.(2024湖北卷,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罗马帝国军人集团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强调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罗马帝国皇帝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禁卫军军费支出的关系,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8.(2024广东深圳二模)自11世纪以来,英国王室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自己的直接领地,即所谓“国王靠自己过活”,但到14世纪,税收已成为其主要来源。1374—1375年,英王财政总收入为11.2万英镑,其中领地收入2.2万英镑,而税收有8.2万英镑。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B.对外扩张获得巨大收益
C.封建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脱离教会控制成效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题意可知,从11—14世纪,英国国王的收入,从主要来自自己领地的收入到主要来自税收,说明税收成为英国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意味着王权能够更广泛地控制和利用社会财富,这反映了封建王权的强化趋势,故选C项;14世纪,意大利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英国此时的工商业还相对落后,排除A项;15世纪新航路开辟,14世纪的英国还没有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排除B项;英国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9.(2024湖北卷,12)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其发行的货币在地区贸易中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D项正确;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于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且民族国家的兴起与货币转变的关联不大,A项错误;封建庄园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而金币流通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变迁,B项错误;此时新航路还未开辟,欧洲并没有大量的贵金属涌入,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0.(2024山东联合调考)查士丁尼时期的《学说汇编》区分了国际协议、公法协议和私法协议。12世纪,西欧法学家提出了“情势不变条款理论”。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贞提利斯进一步指出,条约在基本情势产生变化之时,缔约方可终止、暂停或修改条约。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法的历史渊源
B.东西欧适用同一法系
C.罗马法的灵活实用
D.殖民者违背契约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国际法观念的萌芽受到了罗马法理论体系以及欧洲中古时期的法学理论的启发和影响,故选A项;东西欧在法律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且东西欧所适用的法系并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项;罗马法的灵活实用是对材料局部信息的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殖民者,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1.(2024北京海淀二模)西班牙人本杰明在1165—1173年的游记中记载,君士坦丁堡方圆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罗马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空前繁荣
B.经济发展导致西欧的城市兴起
C.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从本杰明的游记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一个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商人的重要中心,这说明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选C项;罗马帝国在4世纪末已经分裂,材料所述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排除A项;君士坦丁堡为东欧城市,而非西欧城市,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材料中并没有征税的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2.(2024安徽宣城二模)在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地位显赫,长老会一般通过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影响大会的议程,但公民大会的主持权掌握在监察官手中。由于城邦没有职业常备军,因此一旦由全体战士组成的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这说明( )
A.公民大会逐步掌握城邦司法权
B.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民主特征
C.监察官已经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D.君主专制导致了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在斯巴达,虽然国王和长老会地位显赫,掌握实权,但代表公民利益的机构公民大会在选举产生的监察官的主持下,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力,说明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民主特征,故选B项;题干中并未涉及司法权的归属,且结合所学可知,在斯巴达,司法权由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共同掌握,排除A项;题干中仅反映监察官掌握公民大会的主持权,且结合所学,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排除C项;根据材料“一旦……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可知,公民大会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并非形同虚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3.(2024黑吉辽卷,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古姆诺帕里亚节与战争有关,该节日举行期间主要唱颂歌及举行体育表演,没有涉及经济活动,排除B项;城邦公民聚集在一起举行活动,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凝聚力,凝聚公民意志,故选C项;古希腊多神崇拜在此之前已经形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4.(2024江苏南通三模)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法显的著作( )
A.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
B.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
D.成为研究德里苏丹国的一手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没有文字记载,而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帝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说明法显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故选C项;法显的著作是对当时印度的记载,并不能推动佛教派别的分化,排除A项;笈多帝国没有征服印度全境,排除B项;法显是东晋时期人物,德里苏丹国建立于13世纪初,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5.(2024河北沧州高三期末)考古发现,津巴布韦的许多地方采掘过的矿坑和熔炉多达六七万处,能生产铁制锄头、弓箭、斧头、刀、矛等工具和武器,还用金、银、铜制造各种精美的装饰品。这表明,古代津巴布韦(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军事力量的强大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手工业较为发达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津巴布韦能生产工具、武器和精美装饰品,这表明古代津巴布韦手工业较发达,故选D项;材料中提到的武器与装饰品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古代津巴布韦可以生产武器,但军事力量强的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古代津巴布韦商品交换频繁的信息,并不能得出商品经济繁荣的结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6.(2024河北保定一模)阿兹特克人能把上千种植物予以分类,能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
A.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
B.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
C.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人在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研究与天文历法上取得了成就,这些知识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故选D项;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等,古代阿兹特克人的成就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排除A项;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的是西方的殖民扩张,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的成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并对美洲其他文明的成果有一定继承,有文明之间的交流,但未体现“频繁”,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泰安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黑格尔曾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西方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东方的两河流城、埃及、印度等地都已建立了强大的国家。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战争的不断发生和大规模的移民,地中海沿岸各族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融,促进了东方文化逐渐传入希腊。希腊人从东方汲取了拼音文字,吸取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自然知识,也吸收了他们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铁器制造技术,还从东方各种原始宗教迷信观念中吸取了很多东西,从而产生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摘编自陈恒《略论古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的特征。(6分)
(2)对材料二中黑格尔的观点加以阐释。(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古希腊文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属于海洋文明;以工商业为主,海外贸易发达;小国寡民,多实行民主政治;富有积极进取精神,具有竞争意识;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具有包容性。
(2)观点: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文明不是独立发展的,深受外来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的影响。
阐释:古希腊通过商业贸易、对外战争以及人口迁移等方式密切了与亚洲和非洲的联系,借鉴学习了东方文明;希腊人从东方汲取了拼音文字,吸取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自然知识;也吸收了他们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铁器制造技术;还从东方各种原始宗教迷信观念中吸取了很多东西,从而产生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黑格尔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促进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古希腊文明并不是封闭的,通过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而得以发展乃至辉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福建三明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文化圈的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也大小不等。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所谓文明中心和文明中心的转移。大体言之,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在奴隶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封建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在资本主义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欧和美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世界文明中心的相关认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观点:世界文明的发展不存在哪个地区贡献最大,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各具特色的。
理由:在奴隶制时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有5个,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中国文明,伴随着文明的扩展和交流,不同的文明都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即使到了封建时代,亚洲、非洲、美洲都出现了不同的文明。比如欧洲的拜占庭帝国、亚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的西汉王朝、美洲的玛雅文明,各文明都各具特色,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资本主义时代,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亚、非、拉地区遭受灾难,但其文明仍然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各文明之间是不断交流的。
总之,不同地区的文明是相互交流,多元发展,各具特色的,文明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共41张PPT)
专题突破练十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A
1.(2024河北保定一模)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国王派人去俄国探媾和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
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
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
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都产生了停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旷日持久、消耗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试图谋求早日结束战争,故选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长期阵地战的僵局,“符合人们预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主要指的是协约国在战场上的困境,材料体现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想媾和,排除C项;对德国的不满并非这些国家希望媾和的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2.(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合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 )
A.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需求,也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故选C项;A项无法解释为何需要在作品中增加爱国主义内容,排除;虽然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但这一点与材料中的情况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3.(2024山东青岛一模)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约200个工矿企业;1916年,英国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
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
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英国正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工矿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统筹调配全国人力,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都属于政府加强对战时经济控制的措施,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故选C项;这些举措是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影响,并非应对经济危机,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4.(2024山东滨州二模)前往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受到了欧洲人的热烈欢迎,人群中不仅有男人和女人,还有小孩,都站在外面脱帽致敬,冲着专列欢呼。这是( )
A.欧洲霸主地位衰落的体现
B.欧洲和平即将到来的前兆
C.美国战后世界愿景的回响
D.美欧合作关系升级的标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巴黎和会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其提出的关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秩序的愿景而广受好评,这与欧洲民众在战后寻求和平、稳定和国际合作的愿望高度契合,因此人们纷纷表达对他的支持和敬意,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威尔逊个人的热烈欢迎,这并不能体现欧洲霸主地位的衰落,排除A项;巴黎和会后的实际历史走向并未完全按照威尔逊的设想发展,B项过于乐观和片面,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对威尔逊个人的热烈欢迎,不能体现美欧合作关系的升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5.(2024广东广州二模)1922年,一位美国共和党众议员提出法案,鼓励政府兵工厂和海军船厂可以竞争军事部门以外的联邦政府部门的采购订单。这一法案的提出是基于( )
A.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西方国家间矛盾的消除
C.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D.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1922年华盛顿体系形成,各国的海军军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才有美国议员提出鼓励兵工厂和海军船厂可以竞争军事部门以外的联邦政府部门采购订单的提议,故选C项;1922年,美国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A项;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并未消除,排除B项;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6.(2024山东实验中学二模)1928 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由此可见,这一公约( )
A.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
B.有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C.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
D.体现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非战公约》在规定各国放弃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同时,却也允许每个国家在自认为需要时,采取战争来实行自卫,客观上这无疑给绥靖政策铺平了道路,故选C项;公约并未明确规定缔约国对侵略行为有制裁权,排除A项;虽然公约谴责用战争解决争端,但因为允许有条件地使用武力,反而可能引发新的争端,排除B项;全体一致原则是国联的决议原则,公约并未提及这一原则,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7.(2024广东湛江二模)1917年4月,列宁在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要求当时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建立公有制的农场,表明当时列宁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选C项;当时革命尚不具备“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可见并没有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排除A项;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能表明当时列宁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提出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8.(2024湖南永州三模)1918年的春天过得非常艰难。时时给人一种感觉:一切都在土崩瓦解,惶惶不可终日……这个财力枯竭、一片荒凉和极端绝望的国家能有足够的生命力使新制度维持下去吗 为此,苏维埃政权( )
A.利用国家力量参与配置经济资源
B.以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工业
C.被迫开始单独与同盟国进行和平谈判
D.实施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夏开始了国内战争,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即利用国家力量参与配置经济资源,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9.(2024福建宁德三模)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1922—1923年,私营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4%,其中全国零售贸易额中私营占75%。这说明当时苏俄(联)( )
A.社会主义过渡方式进行调整
B.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
C.私营商业成为国家经济主体
D.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减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允许私营零售业的存在和发展,私营贸易额在全国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较高,这表明苏俄(联)在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认识到了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局限性,需要通过调整政策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调整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于激进的纠正,也是对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苏俄的私营贸易发展情况,仅通过这些数据不能说明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排除B项;私营商业是补充,而非国家经济主体,排除C项;政府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属于政策变化,不能说明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减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0.(2024福建南平三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 )
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为了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提出了多个具有针对性的口号。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斯大林提出的这些口号和措施,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满足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虽然斯大林的这些主张有助于提升苏联干部的专业技能和科技水平,但它们的主要目标不是改革教育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口号是为了解决技术干部问题,并不能激发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排除B项;解决技术干部问题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1.(2024安徽合肥二模)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期间,成立了联邦电力委员会,对私人的(主要是外国人的)电力公司实行监督;修改了关税保护法,禁止进口与本国产品相类似的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食品等)。上述改革措施旨在( )
A.发展民族经济
B.加强国家干预
C.保护本国贸易
D.抵制列强侵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墨西哥政府采取措施打击外国资本并保护本国资本,目的在于减少外国资本冲击以推动本国民族经济发展,故选A项;加强国家干预是措施,而材料问的是加强干预的目的,排除B项;C项只体现了材料中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而非主要目的,排除;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已经取得独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2.(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1929年4月,众议员霍利和斯穆特联名提出了新的关税法议案,对农产品和若干种工业品的进口税率作了新的提高……达到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水平。该法案于1930年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该法案旨在( )
A.加强国家的干预
B.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
C.制衡总统的权力
D.提高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所学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1930年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的关税法案旨在提高农产品和若干种工业品的进口税率,以保护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免受外国竞争,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故选B项;该法案的目的是保护本国工农业产品,并不是为了加强国家的干预,排除A项;该法案于1930年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说明提高关税得到总统认可,并不是为了制衡总统的权力,排除C项;该法案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外国产品在美国的价格来削弱其竞争力,并不是为了提高美国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4北京西城一模)下面是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国民收入及防务开支比重表,从表格数据中能够得出的直接认识是( )
国家 国民收入(亿美元) 防务开支比重(%)
美国 680 1.5
英国 220 5.7
法国 100 9.1
德国 170 23.5
意大利 60 14.5
苏联 100 26.4
日本 40 28.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美国已从经济大危机中复苏
B.轴心国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C.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D.英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日本、意大利的防务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较高,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可知,轴心国集团正在疯狂扩军备战,故选B项;材料体现防务开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仅凭防务开支所占比重不能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仅凭防务开支所占比重无法断定英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破坏的程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4.(2024河北邯郸一模)1935年3月,罗斯福的顾问表示,美国不应就德国重整军备一事提出抗议,因为协约国和德国都应对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局面负责,德国宣布重整军备有一定的正当理由,而法国认为能够永远使德国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想法非常愚蠢。这表明当时美国对于德国扩张( )
A.保持严格中立态度
B.采用姑息纵容政策
C.秉持客观公正立场
D.奉行大陆均势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5年德国宣布重整军备,1936年进军莱茵区,撕毁了《凡尔赛条约》。美国对德国重整军备并未提出抗议,说明美国对于德国扩张采用了姑息纵容政策,B项正确;美国并不是保持严格的中立态度,排除A项;“客观公正立场”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英国长期奉行大陆均势原则,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5.(2024山东青岛三模)下面为1940年丘吉尔发表的演说内容(部分)。丘吉尔意在( )
我们绝不会认输,绝不会失败,我们一定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一定会在法国开辟战场;我们一定会在大海上、大洋上开辟战场;我们一定会在空中开辟战场。……
我们一定会不惜一切保卫英伦。我们一定会在旷野里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大山深处战斗……我们一定会伴着新世界的能量和能力推进,拯救和解放旧世界。
A.鼓舞民众坚定反法西斯的信心 B.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
C.构建陆海空三维军事防御体系 D.号召全世界组建反法西斯同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发表演说是要鼓舞民众坚定反法西斯的信心,故选A项;当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要集中力量对抗法西斯,而不是建立国际秩序,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防御体系无关,排除C项;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建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6.(2024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他们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学会了打击敌人的战术和方法;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国家的经济控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在殖民地和附属国开办了与战争有关的工矿企业,这些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意味着(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有历史必然性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较快发展时期
D.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使其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国家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业的发展,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启示。(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表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签订和约,裁减军备;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2)积极影响:在整体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状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3)启示: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发展与完善和平机制来避免战争;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山东日照高三期中)在国际关系中,绥靖是指通过消除与竞争对手发生冲突与分歧的根源来缓和紧张局势的政策。国际外交政策专家提出实施绥靖政策应达成的目标如下:短期目标——解决危机,签署特定的政治协议;长期目标——防范危机,建立盟友或伙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绥靖失败的案例:苏台德危机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就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通过煽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德意志人“自治”,进而要求吞并苏台德区,进行军事威吓,宣称这是“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酿成苏台德危机。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始终坚持以拉拢强大邻国自固的外交方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面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求助,与捷签有互助条约的法国却联合英国对捷施压,企图通过割让领土实现和平。9月,英、法、德、意在慕尼黑举行首脑会议,在捷代表被拒之门外的情况下,签订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德国背信弃义,完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也参与了对捷残余部分的占领,号称全球第7大工业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灭亡。英国被迫向苏法波发出谈判照会,建议签署一个关于欧洲危险局势的声明,并向苏联提出联合抗德。5月下旬,谈判由于波兰拒绝苏联援助、英法并未保证给苏联援助等问题告吹。与此同时,英国单独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希望以局部利益的调整换取德国停止在欧洲进一步扩张,甚至指望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苏开战。德国不愿做任何实质性的承诺,却主张签订英德“两国互不侵犯协定”,使英国不能援助被侵略的第三国(波兰),谈判不了了之。苏联陡增战争的危机感、自身的孤立感和对英法的不信任感,走向了与德国单独媾和的道路。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英法苏三国谈判即告失败。9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摘编自程佩璇《略论1939年欧洲
外交舞台三种谈判》等
(1)根据绥靖政策的目标,说明“苏台德危机”为什么是“绥靖失败的案例” (8分)
(2)“苏台德危机”对国际关系有哪些教训 (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致使德国实力增长,客观上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短期目标失败;加深了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不信任感,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长期目标失败。
(2)大国无视小国利益,助长法西斯气焰,终究引火烧身。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42张PPT)
专题突破练十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C
1.(2024山东泰安四模)从1952年起,美国政府年均投入600万美元用于海外图书馆项目,在亚非拉国家设立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小册子等,这些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读者开放。美国此举意在( )
A.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
B.转移冷战对抗的中心
C.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D.应对政治多极化挑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冷战初期,为了适应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需要,美国启动了宣扬美国精神与价值观的海外图书馆项目,主要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即争夺对外战略空间,故选C项;美国发展海外图书馆项目是出于与苏联冷战的需要,而非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排除A项;美苏冷战对抗的中心始终在欧洲,并未发生转移,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尚未出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2.(2024湖南邵阳二模)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际,访问日本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不要屈服于阿拉伯国家的无理恫吓。”田中角荣反问道:“那么,美国能给日本保证石油的稳定供应么 ”基辛格答道:“眼下谁也做不到这一点。”田中角荣说:“这样说来,日本只好作出自己的反应了。”这反映出( )
A.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美日同盟关系的破裂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石油危机爆发之际,日本不再一味地追随美国,而是准备作出自己的反应,这反映出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仅根据美国国务卿和日本首相的对话,不能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日同盟关系没有破裂,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追求和努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3.(2024河南郑州二模)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向世界贸易组织报备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591项。其中,跨区域协定共292项,占比约为49%。全球出现众多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的“双重身份”国家。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主权意识
B.国际经济旧秩序濒临瓦解
C.区域集团化加剧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间经济依存程度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表明区域贸易协定增多,有些国家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进一步发展,国家间经济依存程度增强,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不涉及弱化国家主权意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经济的发展,但得不出国际经济旧秩序濒临瓦解的结论,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步骤和手段,其最终归宿是经济全球化,材料并未体现区域集团化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4.(2024山东卷,15)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解析 英国进口工业制成品大幅度上升,反映出英国工业竞争力下降,故选A项;环境保护主义、欧洲产业结构调整并非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24山东烟台一模)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分布情况。它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1901—1920年 19 — — — 1 —
1921—1940年 15 3 — — — —
1941—1960年 14 2 1 — — —
1961—1980年 14 4 1 — 2 1
1981—2000年 11 4 1 3 1 —
2001—2015年 10 1 1 1 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欧洲文学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其文学水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来自世界各地,反映了颁奖委员会对世界各地文学作品的认可,即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故选B项;世界不同地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数并不能直接反映该地区的文学水平,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指政治领域的情况,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来源地无关,排除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6.(2024辽宁沈阳一模)1945 年,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法院规约》中使用了“文明各国”用语。近年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进行反思,一致认为“文明各国”一词过时,不应再使用。2021 年该委员会拟定的《一般法律原则》中以“国际社会”替代“文明各国”用语。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文明观念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B.联合国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
C.大国主导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D.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文明各国”是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歧视,没有体现和其他国家的平等关系,2021年以“国际社会”替代“文明各国”体现了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B项正确;“广泛认可”过于绝对,排除A项;大国对世界格局影响依然非常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不结盟运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7.(2024山东潍坊二模)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被忽视的热带病的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协调与合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宣言,并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故选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南北差距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材料未涉及这两个主体,排除C项;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应对热带病,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8.(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数百万黑人曾在军中服役或在军工厂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掀起了公开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斗争,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主张非裔美国人参加和平示威,运动蔓延全国。美国政府最终于1957年签署民权法案,保护非裔美国人的投票权。这表明( )
A.外来移民导致美国文化冲突严重
B.民权运动强化美国政府立法权
C.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变化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以缓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题意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掀起了公开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斗争,美国政府最终签署民权法案,保护非裔美国人的投票权。这说明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重视并保障人权,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变化的体现,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9.(2024湖北卷,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题干中联邦德国的怀旧电影内容可知,电影突出对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民众的描绘,以及强调“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战败的阴影,重构一种没有战争影响的历史形象,B项正确;这些电影内容并非积极反思纳粹罪行,A项错误;题干重点不是强调传承电影艺术,C项错误;这种重构更多是为了摆脱战败阴影,而非单纯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0.(2024湖南娄底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社会保障由战前的8种开支项目逐渐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的18种,给付金额由1950年的99亿马克猛增到1973年的2 526亿马克。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联邦德国
( )
A.威廉一世皇帝对社会保障的重视
B.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战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
D.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及给付金额显著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联邦德国战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扩张提供了必要的财政基础,故选C项;19世纪80年代,威廉一世皇帝在位时期,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这并不是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社会确实面临着多种矛盾和挑战,但“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1.(2024福建漳州高三期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区治理往往引入企业管理方法,英国也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些现象( )
A.反映社区权力单一化组织化
B.是代议制民主制在基层的缩影
C.体现社区治理的市场化趋势
D.是三权分立模式在基层的体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减少政府干预,将国家治理的多个环节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是社区管理市场化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体现美国社区治理组织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化,排除A项;材料与代议制民主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西方国家社区治理的方式,没有明确具体的权力分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2.(2024辽宁大连二模)下面是学者依据《第六次浪潮》一书整理的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该图表明( )
A.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
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C.能源危机引发社会矛盾
D.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图片及所学可知,图片中的四波高峰都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选D项;图片中1929—1939年大萧条时期,电气化和化学品发展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所以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与图片不符,排除A项;图片信息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社会矛盾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3.(2024天津南开一模)经过长期实践,苏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核算全国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苏联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主要是源于( )
A.计划经济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
B.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经验
C.发展科技以提高国家实力的需要
D.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之一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苏联对全国的产品投入与产出有准确的把握,为苏联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建立数学模型、创立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4.(2024江苏卷,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题干显示埃塞俄比亚推广使用阿姆哈拉语,反映其民族意识觉醒及对殖民文化的抵制,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故选B项;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而不是西非,排除A项;阿姆哈拉语的推广与非洲大陆的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信息聚焦于语言文化层面,未提及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5.(2024山东济宁一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这一举动激起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打击。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受到英法等国打击,但在苏联提出要干预后,美国立即施压退让,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某种制衡,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故选C项;仅凭埃及的行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新趋势,排除A项;美国对苏联的威胁作出反应,助推埃及事件的解决,但不代表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有推动作用,其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排除B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的较量本身就不局限于欧洲范围,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6.(2024天津南开一模)从20世纪30年代起,拉丁美洲各国采取保护性关税、许可证制度、扶持民族工业、兴建国有企业等措施发展经济。到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已初步成为西方“核心地区”(北美、欧洲、日本工业带)之外的第一个新兴工业带。据此可知,拉丁美洲这一时期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摆脱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
B.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C.借鉴了不同经济模式的优势
D.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各国既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这说明拉丁美洲借鉴了不同经济模式的优势,故选C项;拉丁美洲的经济结构单一,并未完全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至今仍然存在,并未改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激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家 1913—1950年 1950—1960年 1960—1970年
法国 0.7 5.0 5.8
英国 1.7 2.8 2.7
美国 2.9 3.2 4.0
德国 1.3 7.7 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法国经济计划的主要方面:规定国家中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规定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确定优先发展部门,对重点地区实行动态中的倾斜发展。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年份 国家 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69 美国 “阿波罗1号”登月成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6分)
(2)若进一步研究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活力和空间”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提供哪些角度的材料 举一例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历史现象:材料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材料二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
(2)角度:社会运动。
举例: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推动国会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通过政治、经济的自我调节,仍然有很大的活力和空间;但是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节录)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就是为了帮助在自由世界中建立这样的制度和条件。这个政策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1)帮助欧洲复兴并建立一种欣欣向荣的经济;
(2)帮助其他那些由于战争或冷战而产生特殊需要,且我们在那儿有特殊利益并有责任满足它们的要求的国家;
(3)帮助发展落后的地区;
(4)对北约成员,如希腊、土耳其等提供军事援助;
(5)在东西方贸易中,限制向东方出售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货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购买和储备战略物资;
(7)致力于重建一个基于多边贸易、关税壁垒降低和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国际经济。
——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1950年4月)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外交上实施冷战政策,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经济外交上,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复兴西欧,加强了西欧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壮大了遏制苏联的力量,另一方面从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世界经济也日益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体系。
军事外交上,美国主导成立北约,形成军事同盟,一方面加强了对北约成员国的军事控制,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促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对抗的加剧,世界日益陷入冷战对抗的泥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美国还主导建立以美元和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组织。这些措施有利于美国掌控世界经济与贸易,巩固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增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力量。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时也带来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和全球治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