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单元一 第3节
古代商业的发展阅读教材,思考下列基本问题: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
2.古代中国“市”与城市的发展历程。
3.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春秋战国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资产雄厚的大商人。秦汉①重农抑商;
②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人特点特点表现正策特点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通。 ①都市商业;
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③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隋
唐原因表现两
宋特点表现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②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交通发达。 明
清政策表现元
朝原因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压制政策。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②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1.柜坊、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商帮: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商帮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被称为“商人”,最初是由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姓商
C.最早的商业活动开始于商朝
D.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智商高解析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答案 A2.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解析 秦、楚是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和湖北,而“朝秦暮楚”则体现了时间的短暂与空间的转换,因此B、C、D三项都能体现,而A项并不能体现。3. 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图一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图二 纸币——“交子”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c4.西周时期官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民营的区别
D.以民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解析】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手工业者和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因此,A项正确。【答案】 A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繁荣
B.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C.秦汉到隋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地
点的限制
D.两宋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
对宽松解析 秦汉到隋唐,商人经商还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如城市中坊、市严格分开等,商业总体水平不高。答案 C6.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它首先出现于中国的四川地区
C.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它最早是由北宋政府印制和发行的分析: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所以D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7.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该诗反映出唐代①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②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兴起了许多集市 ③河运和海运都得到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交换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诗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控制。因此,④的叙述与题目提供的材料不符。答案:A 8.“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白银大量使用 B.贸易繁盛
C.交子的使用 D.工商业繁荣解析 “数万之缗”即货币数量大,“一夫之力”指花费人力少。材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一种省时省力、方便携带的货币,交子符合此特征。答案 C9.史书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A.长期停滞不前
B.虽受政府压制但仍有发展
C.一直非常发达
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影响解析 “贱商人”说明国家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已富贵”反映了商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答案 B10、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宁波商帮和晋商???B.宁波商帮和徽商
C.晋商和徽商??????????D.湖南商帮和徽商 c11.下列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经营食盐发家,财力雄厚,后涉足金融业 ②依靠官府形成行业垄断 ③抓住机遇、勤劳致富、不断发展 ④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B1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1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材料说明同乡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答案:B14.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
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解析 从明代开始,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开始出现会馆,这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和交际的场所。 C15. 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D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 宋
朝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②“草市”更加普遍,③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②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 原因表现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3.“城”与“市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1.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在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而西汉时期不可能出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这种现象,故D项不符合史实。2.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3.陆游《杂赋》诗写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
A.开始出现草市
B.草市具备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夜市比较繁荣
D.草市交易只能在早上进行 B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汉都长安 B.唐都洛阳
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答案C本题考查运用史料提炼历史信息和分析能力,材料反映出城市中的商业经营时间已经不受限制,还有专门的娱乐场所。有此特点的时期是宋朝,明确了这一点,不难选出正确的答案。 6.客家民谣:“龙田墟xū ,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解析】 晓市和夜市都与题干反映的现象无关,故A、D两项排除。题干中注解指明是“赶集的日子”,故可断定是草市,C项正确。【答案】 C7.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下列与这一现象相一致的是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市坊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反映了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答案:D8.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 A项反映的是草市商业服务设施的完备;B项记载的是政府要求居民区内临街的店铺一律关门的规定,反映了政府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C项反映了夜市的兴盛;D项反映了坊市混杂的情况。答案 B9.“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长安 B.唐朝前期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材料中文字说明了中国古代某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活跃,政府对市场管控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已经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坊市制度”的破除,商品经济发展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坊市制度”的破除时间特征。10.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C11.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选A。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一关键信息,其反映的是宋代“商业革命”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城市职能的变化。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是其重要表现。工商业市镇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了,B应予排除。据此可知,选A。12.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A.晋商财力雄厚 B.小农经济发达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因晋商财力雄厚所以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13.《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该材料
A.表明当时商业化市镇已经普遍兴起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是宋解除市的时空限制的直接证据
D.表明此时杭州的商业化职能已经增强【解析】选D。综合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市的经营空间、时间被打破,人口的增加,都说明当时杭州的商业化职能已经增强。A、B在题干中并未反映。《梦粱录》记载只能是第二手资料,而不能看作宋解除市的时空限制的直接证据,应排除C。14.“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A.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B.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D.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
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要求是“唐朝”,A、C两项是明清时期;B项最早可能是元代;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发展。故选D项。答案 D15.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草市也受政府的管理。答案 D16.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大贾”指 A.粤商 B.晋商
C.徽商 D.浙商解析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排除A、D两项,徽商在长江以南,晋商在长江以北,故“新安大贾”指徽商。答案 C1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解析 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答案 B18.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答案 D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唐朝两宋元朝明清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 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____渐趋萎缩。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从唐朝至明清时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的是
A.扬州 B.杭州
C.广州 D.泉州解析 扬州不是沿海城市,杭州是工商业中心,泉州是元朝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从唐朝到明清,广州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答案 C2.两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涉及的范围主要是①西欧②东南亚③阿拉伯半岛④非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但未及西欧。答案 B3.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解析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是以政治目的为主,C项正确。这种朝贡贸易的特征之一是“厚往薄来”,带有赏赐的性质,因此A、D错误;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开放政策的体现,B项错误。答案 C4.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对外贸易中所坚持的原则不包括
A.“厚往薄来” B.“倍偿其价”
C.宣扬国威 D.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解析】 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贸易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答案】 D C 5.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城市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
A.杭州 B.大都 C.泉州 D.扬州解析 泉州是元朝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2.特点(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4.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在城市中有市、庙会等,在乡村中有草市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铜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重点精讲](1)坊与市的界限:宋朝以前,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监管,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与以前相比,宋朝“市”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突破?宋朝以前,坊与市严格分开,宋朝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2)经营时间:(3)政府监管:宋朝以前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