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做"世外 桃源”。简单的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隔 绝,安宁平等,无忧无虑的理想之境。相信每一个中 国人中都有一个这样的"桃花源",那里土地平旷,房
舍俨然,没有勾心斗角,也不必争权夺利,那里安放 了我们每一个热烈的理想。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看一看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是 怎样的。
导入
1、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知感想
3、了解文章主旨,熟记文中所学知识,积累文
学常识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427年),号五柳先生,是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有着坚定的 归隐志趣,归隐后,他亲自参与到田园生活中 ,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在此期间,陶渊明创 作了许多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诗,也记录着田园 生活的乐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他的田
园诗创作也为后续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
作者简介
约公元373年
八岁时陶渊明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约公元377年
■十二岁庶母辞世
约公元385年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 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约公元385年
■二十岁的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约公元394年
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 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陶渊明加入恒玄幕
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
■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 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 丧,三年丁忧期满,陶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 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记"是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主要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 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 三种。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 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 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 议论的散文体裁。
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普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 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 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 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 来抒写情怀,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 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 诗》,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夹岸(jiā) 缤纷(bin)
便舍船 (shě) 豁然开朗 (hu ō
) 土地平旷(Kuàng) 俨 然 (yǎn
阡陌 (qiān) 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 (yāo ) 率 妻 子 (
shuài) 间隔 (jān)
难读字音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 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写渔人进入桃花 源后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桃花源的不可 复 得 。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
文本解析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 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的几百 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芬芳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 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 花林的尽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
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 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文本解析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 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 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 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 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 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 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文本解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 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 切往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文本解析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 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 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 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 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 人说啊。"
文本解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本解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 做了标记。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桃花源的见闻 。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标记,竟然 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听到 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 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文本解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四部分
文本研读
那结合着绝字来看,"绝境"是什么 意思,为什么是"绝境"
是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没有,暗示桃 花源不同寻常。
文本探究
寄托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 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 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②这一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的黑暗社会只能是一 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你是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的
文本探究
桃花源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自然风光、乡村田园生活;淳朴 民风、社会环境(安居乐业)
文本探究
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 况后,村人为什么"皆叹惋"
又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 人道"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叹惋的原因:
①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和黑暗而叹惋;
②为外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
①他们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
②他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和平与宁静的生活。
明晰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 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 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 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 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第五部分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 . 豁然开朗
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指性格活泼、乐观
知识拓展
古今异义
知识拓展
3 . 阡 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
古今异义
①舍
便舍船(动词。放弃、舍弃)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②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动词。标记、记号)
知识拓展
一词多义
③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④其
欲穷其林(代词。这、那)
既出,得其船(代词。代渔人)
知识拓展
一词多义
写一写你心中的"桃花源"吧
课后作业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