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故都的秋
——郁 达 夫
学习目标
1.通过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故都秋日 "清、静、悲凉"的特点。
2.体会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眷恋,理 解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3.从用词、句式等方面细细品味作品 的语言艺术。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
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 内 , 概称"散文"。 "五四"以后,现代散文与小说、诗歌、 戏剧 等并称为最重要的文体。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 包 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
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 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 有 之 。
——《辞海》
(一)散文的分类
1.叙事性散文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
朱自清《荷塘月色》
3.哲理性散文
尼采的《我的灵魂》
(二)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 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 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 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散文的鉴赏技法
第一步:识“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的诗文,往往都有“眼” 的安置。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 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 一缕 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第二步:抓线索,理思路,明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 络,二者紧密联系。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 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 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 文章的立意。
第三步: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 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 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 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散文的鉴赏技法
第四步: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 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第五步: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 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 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第六步: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 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 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 的秋味 。
“ 故 都 ”指 哪儿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西边、故国神游
休对故人思故国
提纲挈领,划分层次
抓住文眼
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 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 何特点 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 凉。
原 文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改 文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的清,静,悲凉。
任务二
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品读景物
选一幅最打动你的画面,做以下 品 读 :
(1)圈出描绘秋色的词语或句 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给你 什么感觉
(2)朗读描写秋声的句子,想 象一下,这些声响交汇在一起, 是喧闹还是宁静
(3)除了视觉和听觉,作者还 从什么角度来品味秋天
收空誓热
1.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为何不选诸多
具有皇家气象的名胜,却要选取秋 院、秋草、秋树、秋雨、秋蝉这些 平凡细小的事物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 柘寺的钟声 …… (第3段)
2.作者不远干里从南到北,赶去北平
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南方也有 秋天,在他看来,南方的秋天又是 怎样的呢
南国之秋(第2、13段): 慢、润、淡
黄酒味润 — — 白 干味烈
稀饭味浅 —— 馍馍味深 鲈鱼 味淡 — 大蟹 味浓
黄犬 机 敏 骆驼沉稳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由食之味到秋之味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对比 衬托
味
任务三
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济南的秋天》(节选)老舍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 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 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2)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 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 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3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 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 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 藻是自己享受 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 心 事 ,它们终 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 它们一两下。洗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郁达夫写“秋”之特别
享受悲凉之美
· 把故都的秋味看饱,尝 透 , 赏 足 , 味 咏 。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槐树落蕊,轻踏。
●寒蝉凄切,北国特产,啼唱,视为 宠物 。
●秋风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 ,下得更像样。
·念错的歧韵,来得正好。
作者为什么会享受、喜爱这种悲凉呢
比如秋草,或许是因为秋草象征的生命之破败令我们回想起它曾经 的繁盛。因为它很快就要走向死亡了,这个联想就让我们就更加地 怜惜、眷念这个生命,从而产生不忍之心。那么这个秋草就比葱茏 的春草似乎更有品味、玩赏的空间;又或者说在秋天,每一个生命 刚经历了夏的绚烂即将走入冬日,走向消亡。那么在它行将逝去的 那一刻,带来的无力感,静穆感,能给人带来更深的思考,更长久 的震颤。这种回味之久,玩味之深,能带给我们一种审美上的享受。 “花无重开日,人无永少年”,其实逝去就是所有生命的常态,是 最终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你,悲凉就有一种真实的美感。因 为,它能够把自然万物和人类、所有的生命都打通了。这样一种相 似的联想会让我们的生命境界更为开阔,更有美感。
作者的审美心理有何独特之处
郁达夫翻译《徒然草》:“爱宕山野的朝露,鸟部山麓的青烟, 若永无消失的时候,为人在世,也像这样的长活下去,那人生的 风趣,还有什么 正唯其人世之无常,才感得到人生的有味。”
从这段话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衰败在世俗的生活中,在现实生 活中引起的一定是只有悲痛,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它能诞生审美 价值。以悲凉为美,是郁达夫在审美层面的一种开拓,也是 我 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感受到郁达夫区别其他作家的所在。我 们一定要感受到排它性,才真正读出了这个作家的价值。
任务四
品味语言艺术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观秋色: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秋果胜景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总写
(1 — 2段)
分写
(3—12段)
总写
(13—14段)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秋槐落蕊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 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 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 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 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