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文言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
2.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脉络,熟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及写作技巧;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馨
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
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
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 五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 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 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一、释解标题
《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摘[chi] (舒展;铺陈)文,
体物写志也。"(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 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摘文,
指赋的形貌。
“赋”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 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 展阶段。
一、释解标题
容
《阿房宫赋》(选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追求骈偶; 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 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 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 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一、释解标题
赋白
①计
②计 ③ ④
春
;
二、走进作者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 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 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 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 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 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 玩笑的人。”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容
京城 (中书舍人)
(旧党重启)
杭州 (不容于新旧两党)
惠州
dān
儋州
(反对新党新政)
通判 黄州
(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
密州徐州湖州
知州
杭州
(判官
凤翔
坎坷一生
京城 (旧党欧阳修)
1079
1057
1036
眉州
苏轼的人生曲线
1084
黄州
1094
惠州
人生轨迹
1创作曲线
1101
儋州
蓝色
红色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释: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 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 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作者的复杂思想:
了解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 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元丰二年
(1079),苏轼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
被捕入狱,史称 “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
救,他于当年十二月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两 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又称《前赤壁 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①壬戌( rén )(xū )
⑧酥酒( shī )
②属客 ( zhǔ )
⑨横槊 ( shuò)
③冯虚(píng )
⑩匏樽( páo )(zūn )
④和之( hè )
扁舟( piān )
⑤嫠妇( lí )
蜉蝣( fú )(yóu )
⑥愀然(qiǎo)
③须臾( yú )
⑦触舶( zhú )( lú )
三、积累字词、句式及文化常识
(1)读准字音
最容易混淆的五个形近字
戒 御
róng
戎
shù
戍
wù
戊
xū
戌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白露 白露横江
古 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②茫然 凌万顷之茫然
古 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③美人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 义 :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冯虚御风
同“凭”,乘
②山川相缪[liáo]
同“缭”,盘绕、围绕
(3)古今异义词
(2)通假字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望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向远处看
②歌 扣舷而歌之
唱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③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像
(4)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④然 其声呜呜然
形容词词尾,“ … … 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
这样
⑤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劝请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咐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亲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解释
名词 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乌鹊南飞
西,向西;东, 句东/南,向南
活用为动词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捕鱼砍柴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东, 向东进发
(5)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解释
形容词 活用 活用为 动词 ④正襟危坐
整理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变得明亮
使动用法 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
舞,使……起舞; 泣,使……哭泣
意动用法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伙伴; 友,以……为朋友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 ①何为其然也
为何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而今在安哉
定语后置句 ③凌万顷之茫然
凌茫然之万顷
④客有吹洞箫者
有吹洞箫者客
判断句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也”表判断
⑥固一世之雄也
“……也”表判断
被动句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于”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 ⑧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游
(6)特殊句式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译为“……的 样子"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 “ 吗 ”
③知不可乎骤得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译为“在”
(7)多义虚词“乎”
成语积累
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不绝如缕:像细丝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 危急或声音微弱。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的样子。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杯盘狼藉(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饮已毕或 将毕时的情景。
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
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
触舵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
词语
解释
①既望
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 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_第一日为“朔 农历十五 日望”,农历十六日 为“既望”,
最后一日为“晦”。
②斗牛
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 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 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
合如牛角而得名。
③触胪
触指船尾;舵指船头。
79
(8)文化常识
壬戌:干支纪年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
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常见的纪年法:
①干支纪年法,例:《赤壁赋》“壬戌之秋”。
②年号纪年法,例:《琵琶行》“元和十年”。
③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例:《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古代文化常识
馨
学 食
第1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2段:悲 凉箫声的伤感
第3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4段:随遇而安的态度
第5段:忘情尘世的洒脱
“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
《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象征 “君王”“自己”“美好的理
想”。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
四 、梳理行文脉络,理解文章内容
1.通读课文,根据示例,概括文章第2~5段的主要内容。
2.在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 共适(转喜) →枕藉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总体变化:乐→悲→乐
3.诗人缘何而乐 —→ 触景生情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飘飘欲仙
情: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泛舟赤壁举酒属客
事:
4.客人因何而悲 结合本文第3段内容简要分析。
①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
②由人生短暂、个体渺小,感触生悲;
③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5.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表达了喜悦之情,这两种喜悦之情有何不同
①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的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 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
②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 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是超脱旷达、大彻大悟之乐。
“江”“月”两个意象,蕴含着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个哲学道理。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化解了客“生命短暂”“须臾变幻”的终 极悲哀。因为月亮虽然总是时缺时圆,却始终没有消长,是永恒的;江水 虽然总是滚滚东流,但始终奔腾不息,也是永恒的。当然人也是永恒的 , 因为人虽然生命短暂,却始终生生不息。
从“不取”的角度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怀才不遇”“遭受贬谪”“功 业未成”之悲。山间明月,江山清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永远的财富, 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就会永远富有。
五、探究“主客问答”所说之理
探究文中的“主”与“客”具体指向 为什么安排主客问答形式
(1)“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 过主客问答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展现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 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内容上使作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层层展现。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
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 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善于譬喻的语言特色。借 助比喻、想象、夸张等 手法,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正侧面结合, 突出箫声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特点。
六、巧析说理技巧,体悟“艺术人生”
拓展思考: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①赤壁的秀美景色可以抚慰灵魂。
②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 艰难仍心怀壮志。
③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④寻求人生的平衡点。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
●●●●●●
旷 达 人 生
当堂检测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 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演化而来。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 舶胪干里,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了曹 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在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且从东山上升起, 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 慢很慢的语句是”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 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 .《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 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骜妇。
7.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盛的,由《赤壁赋》中的“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8. 《赤壁赋》中,写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中驾着风飞行,脱
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的语句是“浩 浩 乎 如 冯 虚 御 风 9 而不知其所止 ”。
9.《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触舶千里, 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 叶 之 扁 舟”;曹操当时是“ 酮酒临江, 横槊赋诗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 · 陈 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诵明月之诗,歌幼窕之草
练透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两句中
的“属”字含义不同。
B.“纵一苇之所如”与“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 句中的“如”字含义不同。
C. “ 望美人兮天一方”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 学》)两句中的“望”字含义相同。
“正襟危坐”中的“危”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字含义相同。
解析:A 项正确,劝请/类。 B 项正确,往/及、比得上。 C项正确,都是“远望,远看”。D 项错误,端正/正直。
D.方其破荆州,下 江 陵
解析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其他三
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
B. 顺流而东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 析
D 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
中的“壬戌”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B.《 诗经》中的诗句常被后世的文学作品采用,如“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化用了《诗经 · 陈风 · 月出》中的句子。
C. “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把其作为圣 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
解析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
“斗牛”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 发出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感叹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手法发出天地间生命短暂、个体渺小 的感伤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苏轼《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起舞,独坐孤舟 的寡妇听了落泪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 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 李揆,安肯来邪 ”
6.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 本诗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C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解析
“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本诗用典告诫 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7.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2)分析:①首联大意是“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 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②苏氏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