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综合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综合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1 19: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纲要上第七单元综合小练
一、单选题
1.下表是太原各校代表会议通过的三项决议。这些决议旨在( )
向省长及省议会请愿; 集体游行示威; 呼喊“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A.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2.有人指出,这场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该运动(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配合了国民大革命开展
3.一位近代学者就某次武汉之行回忆道:“最触目之点有二:其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若)布旗不备,以纸代之;其二、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一切权力属于党’……‘巩固革命联合战线’……此外有省党部、市党部、工会、学生会各编制标语。”这段回忆可用于研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B.武昌起义胜利的庆祝活动
C.国民革命时期的宣传攻势 D.解放战争胜利的民意基础
4.最初,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片段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后来,各种期刊大量宣传并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完整翻译和出版也付诸行动。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B.五四运动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D.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思想
5.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中明确要求“社会主义青年团应开始从事于农民运动的宣传及调查”。同年8月召开的团二大通过了首件《农民运动议决案》,对农民运动的工作路线、原则、办法等均做了系统论述。这些决议( )
A.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有利于唤醒农民的革命意识
C.表明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6.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军”“力争关税自主”“为死难同胞报仇”等口号。这些口号( )
A.表明中共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助推了民主革命进程
C.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
7.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C.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 D.主张与国民党开展合作
8.《共产党》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在1920年出版的第一个秘密发行的党刊,与“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不同,它专门宣传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第三国际、苏联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消息。写稿人都是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该刊物( )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映出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
C.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历史舞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9.1926年至1927年间,农民运动在全国多个省份展开,但整体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如下图。与农民协会会员数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领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10.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11.《大公报》记者考察武汉后写道,文字印刷在墙壁者,以孙中山遗嘱和建国大纲为多。汉口看见的最新宣传品是“农工兵联合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举凡车夫及儿岁小孩子都可以叫得出。据此判断,该报道应写于(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2.随着土地革命在鄂豫皖苏区展开,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还以村为单位,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带领农民兴修水利,以应对洪涝灾害:开展学校教育,在农村普遍设立列宁小学,并提出“对于工农子女实行免费的教育”,以提高苏区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认识。这些做法( )
A.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
C.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D.增强了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
13.1928年,苏维埃政府在湘赣边界发行“工”字银元并将其分发给红军各级部队使用。最初作为革命根据地内流通的主要货币,一段时间后,商人得到消息也纷纷将国民党统治区的银元兑换成“工”字银元,开始在国民党统治区流动,大大超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地域范围。据此可见,“工”字银元的发行( )
A.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力 B.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
C.有利于提高银元的锻造技术 D.得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支持
14.1933年“红五月”一个月内,江西苏区全省就扩大红军约2.5万人,太大突破扩红1万人的计划。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要像江西老表学说话呐!”据此可知,“扩红”运动( )
A.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B.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
C.促进敌后抗日力量发展 D.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15.“毛泽东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央政治局的领导核心,在组织上保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中央的确立。此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灵活机动地变换作战方向,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处处主动”。材料所述的“会”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6.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③官僚资本的膨胀得到控制 ④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⑤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7.阅读《不同时期党员构成情况图》,对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破裂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8.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部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935年1月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指出,“对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这说明当时的红军( )
A.重视壮大民主革命力量 B.争取少数民族参加北伐
C.落实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D.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19.1936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后,根据朱德的提议,还进行了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等项目。这次运动会的召开( )
A.锻炼了井冈山军民的应战能力 B.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旨在庆祝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鼓舞了红军开赴敌后战场的士气
20.1927年9月,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方在上海举行商谈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委会,作为国民党临时最高权力机关。随后特委会改组南京政府,宣告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正式合并。这一“改组”标志着(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B.国民革命的完全失败
C.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全国统一的基本完成
21.张学良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五色旗。张学良此举
A.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实现了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
C.宣告日本侵略中国计划的破产 D.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22.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造成众多中国军民伤亡,中国民众随即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全民族团结抗日御侮局面初步形成
C.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响应
23.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刊《布尔塞维克》指出,“八一革命是适合于客观情形和暴动时机的”;它“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声,开启了布尔塞维克道路的新纪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D.以创建工农红军为首要目标
2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如图所描述的是
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新的道路”而召开 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党过去“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偏向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当时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5.1935年,蒋介石通电全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列举“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等八条纲要。该运动( )
A.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目标 B.施行不当导致严重通货膨胀
C.一定程度抵御了外国侵略 D.革除了长期以来的封建旧俗
二、材料题
26.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来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并未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严厉批评。李立三坚定城市中心观念,加上他对当时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这个时期爆发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国内又堪发了规模浩大的中原大战,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点名批评了主张“以农村为中心”的毛泽东。他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死命”。
材料二 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的主张。……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30年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各自观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给我们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B B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D B B C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A C
26.(1)观点: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李立三的城市中心论。
原因:毛泽东,从当时中国国情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在城市与农村的力量发展不平衡(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在汲取教训方面,一系列城市起义的失败。
李立三、从革命形势方面,认为内(军阀混战)外(经济危机)的有利条件促成革命高潮的到来;对于成功经验方面,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
(2)措施: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
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启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