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5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5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1 19: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新中国历史阶段划分(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
(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4)1978年—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2012年—至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目录
CONTENTS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02
人民政权的巩固
03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0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任务一:
1.思考: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作用是什么?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从新中国的成立理解人民当家做主,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0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①革命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o开国大典阅兵现场
任务二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人民政权巩固的措施有哪些?
2.分析材料并结合课本了解土地改革的实质和意义?
从人民政权巩固的措施中理解其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奠定了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02
人 民 政 权 的 巩 固
材料一:一九五二年的蝗灾为三十年来所未有,曾一度蔓延扩大到七十七个县九千多个乡。由于土地改革后的农民觉悟提高了,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的展开捕蝗运动,经二十多天的捕蝗斗争,就基本消灭了蝗虫灾害。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省有一千多万人参加了捕蝗运动,保证了千百万亩稻田的收成。
——摘编自湖南省土地改革展览筹备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后的湖南农村》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分析材料并结合课本,土地改革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实质: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意义:①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任务三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以及成就,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逐步走向成熟的。
从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理解其 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03
开 创 独 立 自 主 的 和 平 外 交
任务四
1.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小组合作)
2.学生概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3.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意义。
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理解其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04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制 度 的 建 立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前三目内容回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材料一:1952年底中国的工农业结构图
80%
9%
11%
农业
重工业
其他工业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材料三
材料四 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我国农业手工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其资本主义性质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的现象。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国内
1.中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基础薄弱
2.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基础
3.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等巩固了人民政权,提供稳定国内环境
国际: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孤立中国。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2.新中国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让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变革生产力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变革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生产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毛泽东思想指导
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
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
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
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
二0二三年新年贺词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指出“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材料表明此时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B.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C.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D.尽快筹备成立新中国政权
A
2.侨汇是指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侨居在本国的外国居民汇回其祖国的款项。侨汇收入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外汇来源。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4年,全国侨汇收入6.8亿美元,等于同期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侨汇收入( )
A.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
B.突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D.拉大了城乡间经济差距
A
3.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将新中国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代表团招待客人的固定节目,赢得了观众的好感。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表示要送大熊猫给美国人民,一下子就征服了美国人民的心。周恩来的这些外交活动( )
A.逐步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的特点
C.拓宽了中国外交活动的领域
D.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
D
4.三大改造时期推行的农业合作化,去除了小土地私有的痕迹——地界、地边、沟垄、横头,扩大了耕地面积,统一经营使得社员的利益不再局囿于它原有的小块土地上。这就能够使劳动力集中运用,并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体力及技能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分工分业。材料表明农业合作化运动( )
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作业布置:
1.自主完善本课思维导图
2.完成本课练习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