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上古史(古代史):远古有人类开始--公元5世纪,这一时期形成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中古史:公元5世纪--15世纪,散居的部落通过迁徙、战争,逐渐相对聚集靠拢,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王国和帝国。
近代史:1500年地理大发现--20世纪初。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大国纷纷崛起,他们通过海洋进行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市场,争夺势力范围,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资本主义发展遭遇一系列重大挫折,并相应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至今仍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诞生,并与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发展。人类命运公共体在经历一系列严重灾难后日益显现。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四、五、六单元
第七、八、九单元
世界历史的大致分期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巫山人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部落首领
祭祀或巫师
亲兵或贵族
统治者(剥削者)
官僚和国家机器
平民和奴隶
(被剥削者)
士兵或平民
奴隶
天
时
地
利
人
和
农耕
畜牧
产生
流浪 定居
采集 生产
村落、城市
工具、技术
社会分工
管理、创造
剩余产品
私有制
社会分化
战争、剥削
强制机关
国 家
文 字
阶 级
人类文明的曙光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四大文明古国”——北温带农业文明
怎么描述?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多余粮食提供
庞大组织管理
1、“四大文明古国”——北温带农业文明
发展逻辑:经济基础——农业;组织——集权形态
古代文明 地域 产生 时间 统一 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成就) 政治 文化
古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18世纪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①文字:_________
②文学:_________
_______的传说;
最早的史诗——
__________________
③数学:发明了
______________
④建筑:_________
楔形文字
洪水和
方舟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空中花园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公元前2900年—前2400年,苏美尔时代,出现城市国家
公元前2400年—前2200年,阿卡德时代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
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282条。
君 权 神 授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
第6条: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03/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第196/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保护私有财产
维护奴隶主利益
同态复仇
根据材料,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并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和权威。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精确地刻写原始的图画文字的曲线,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由于这种笔笔尖细、笔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
——《世界文明之旅》,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楔 形 文 字
这是一部关于统治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王朝的都市国家乌鲁克英雄吉尔伽美什的赞歌,虽然这是作品残缺了近1/3,但从余下的2000多行诗中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是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
——《全球通史》
苏美尔人对来世的看法相当悲观…不注重后事的操办,没有加工木乃伊、精心营造陵墓的习惯。
——《世界文明史》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苏美尔诗歌
古巴比伦王朝被赫梯人灭亡后,整个两河流域处于一片衰败状态,直到公元前1000年代,北部的亚述王朝开始起,亚述人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还征服了西方的以色列王国,两次入侵埃及,一时之间整个近东地区成了亚述人的天下。公元前538年,波斯大军攻占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城众多城市被毁,文字失传。昔日的辉煌被无情地掩埋在茫茫的黄沙之中,两河流域地区成为失落的天堂。
——李海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死而复生的文明》,光明日报,2012年2月23日
古代文明 地域 产生 时间 统一 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成就) 政治 文化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3100年
①确立法老至上权威;
②建立起官僚系统。
①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象形文字
③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金字塔
⑤莎( suō )草纸
埃及除三角洲地方因能够受到地中海东部气候的影响在冬季有雨外,全国终年都不落雨,水源完全要靠尼罗河。但尼罗河虽带给了人以生命,同时也带给了人以灾害,因此,埃及人很早就建筑了人工灌溉的水利系统,使尼罗河水能充分为人所控制和利用。尼罗河是埃及人生活的泉源,故埃及人对尼罗河具有极深刻的印象,尼罗河乃被认为是神……
古代埃及人的耕种技术是非常简单的,他们从不翻耕土地,只将种子乱撒在田地里,然后放牛、羊、猪到田里将种子踏入泥土中。他们再不去操劳照顾这些庄稼,于是谷物就会自然地生长起来。肥沃的土地和人工灌溉的设备使古代埃及人在这种原始技术条件下也能得到高度的收获。所以,除非尼罗河水偶然不下来以外,他们从不用担心荒年。
——雷海宗《世界上古史讲义》,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2-83页
向你致敬,尼罗河,
你来自大地,
孕育了埃及!
用你神秘的方式,
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它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全球通史》
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
——《全球通史》
关心死亡,为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全球通史》
太阳神——阿蒙·拉
埃及生活在太阳之下,几乎有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太阳照射之下,埃及每年大约有一两天下雨,其余时间都阳光充足,如果太阳消失了,埃及人觉得一定不正常。埃及人依靠太阳为生,当太阳升起光明就出现,新的一天开始;当太阳落下,万物死去。他们意识到,从他们文明的一开始,他们就热爱太阳,有两件事情真正地影响埃及人,太阳和尼罗河。
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金字塔群
从左到右依次为第四王朝门卡乌拉(胡夫之孙)、哈夫拉(胡夫之子)、胡夫三位法老的金字塔,小金字塔是孙子的几个妻子。金字塔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
金字塔中以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为规模最大。塔底占地13英亩,塔高481英尺,全塔约用巨石2300000块砌成,平均每块约重2.5吨。……也许还可以设想,无论埃及的农民们对建造金字塔有无热情,他们在这件事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一说法的确有力地表明了想象中的埃及王权的神威。……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希罗多德根据传闻,记述了修建胡夫金字塔的情况:“(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胡夫金字塔的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金字塔墓道
木乃伊制作流程
制作木乃伊的工匠首先要用一个金属钩子从死者鼻孔伸人,将大脑取出,然后在尸体肚子的边缘切开一个小口,取出器官,用棕榈酒清洗后放人石制容器封存。接下来,工匠清洗尸体并填充香料,用天然泡碱浸泡大约2个月。当泡碱将尸体的水分吸尽后,工匠再次对尸体进行清理,用上好的亚麻布条缠裹并涂抹油膏。用珠宝进行装饰后,尸体就可以人棺下葬了,棺木上面还要刻画死者生前的模样。
——摘自希罗多德:《历史》
内脏放置容器
从左至右为:肺、肠、肝、胃。
埃及法老图坦哈蒙的金棺
法老的金身
古埃及的纸莎草书
莎草纸不是现代概念的纸,只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类似于竹简的概念。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是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
古代文明 地域 产生 时间 统一 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成就) 政治 文化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约公元前3000纪
约公元前3100年
种姓制度
①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②文学:《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③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在天文、历法、医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古印度为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领土,未曾以之为国名。
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印度洋;东面是若开山脉-科西马丘陵-那加丘陵,加上大片原始森林隔开了东南亚;西面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形成了一个较封闭的独立环境。
帕米尔高原居民可顺河流而下,入侵印度。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 ,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 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 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刘湍康(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222页)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材料一: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材料二: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材料三:如果青年女子爱上比她种姓高的男子,国王应该使她缴付哪怕是最小的罚金;但如她恋恋于一个种姓低的男子,应被幽闭家中,严加看管。
——《摩奴法典》
种姓制度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等级制度,譬如汉代以后的士、农、工、商就是将当时的人民分为四等,士族长期把持政权,一直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几乎将士族斩杀殆尽,极大地打击了当时的门阀望族,动摇了士族集团的根基。到了元朝,蒙古人将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宋统治的人)几个等级,建立了新的等级制度。但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并非壁垒森严,较低等级的人群通过一些渠道是可以进入高等级的。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贱民)。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纳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达利特则被称为贱民,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没有资格进入等级,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并且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保证种姓的纯洁性、神圣性,各个种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首先它否定婆罗门教关于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其次,他还针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个瓦尔那的学说,提出瓦尔那起源于社会职业分工的学说。……再次,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人,另一大城邦雅典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文明 地域 产生 时间 统一 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成就) 政治 文化
古希腊文明
①约公元前2千纪
②前8—6世纪,城邦逐渐
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
①城邦制: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②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②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③哲学:苏、柏和亚
材料一:国家政权体是一种寡头政体,有国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监察官等。斯巴达的军事制度是全民皆兵。斯巴达人的婴儿刚降生,就由长老检查,健壮者留,病弱畸形者扔入山谷。男孩7岁起送入儿童营,由国家进行统一军事训练(冬夏都要用冷水洗澡、赤脚、剃光头。)18岁开始,一律参军,平时练武,战时出征。30岁后才许过家庭生活。白天仍回兵营,直至60岁才可退伍。因此整个斯巴达像一座兵营,崇尚军事和武力要求公民具有勇敢、坚韧、严格守纪的精神,目的是保证斯巴达人的统治。正如其统帅所言:“我们只能靠战争和胜利来维持”。公元前530年斯巴达靠军事优势组织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展开了争夺希腊霸权的斗争。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我们是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握在多数人手中。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利克里在葬礼上的演说
五百人会议每日在雅典城 ……由五百人会议中各个部族的成员轮流担任,类似常务委员会按每个部落轮流执掌雅典政务。
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评价:在民主政治下,公民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这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使雅典创造了古希腊文化的大部分辉煌;雅典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
公民不等于居民
需满足祖籍本邦、有一定财产、成年男性才有公民权
陪审团的产生: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
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公元前399年,被控犯有“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
雅典人期初并不想叛苏格拉底死刑,只是想让他闭嘴,或者离开城邦。但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继续嘲弄雅典人,嘲弄雅典权力机构,终于激怒了法庭。苏格拉底服从了雅典人对他的审判,饮鸩而逝。
——董建萍《西方政治制度—传承与变革》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弗里娜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洛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2
一名农民加迪这次参加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他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听见苏格拉底竟然说:像他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加迪决定举手投他有罪,可能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表决以360票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污点之一:苏格拉底之死
古希腊涌现出大量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人自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泉。
希腊神话中的神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非常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希罗多德
(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
(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最终希腊联军获胜。
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最终斯巴达获胜。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希腊三贤
马赛克
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文明是平等的,
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文明是包容的,
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3.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当东方诞生孔子、老子等一批文化圣人的时候,那里的天空也折射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人的思想光芒。“那里”是( )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4.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 )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法老以法治国
D
B
B
C
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国家的出现
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地理环境
政治发展特点:君主专制、颁布法典
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文学等
地理环境
文化成就:象形文字、历法、数学等
政治发展特点:统一、官僚体系
地理环境
文化成就:佛教、数学等
政治发展特点:种姓制度
地理环境
文化成就:戏剧、历史、哲学等
政治发展特点:城邦体制、民主政治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