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文化制度输出,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
经济体系:
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新航路开辟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使亚、非、拉美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6-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亚非拉民族
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6-18世纪)
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6-19世纪)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5-19世纪)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海地、墨西哥、巴西……)
亚洲的觉醒
(孟买、伊朗、中国……)
非洲的抗争
(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
世界殖民
体系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略加剧。
从空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被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状态。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美国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因此,这一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1.时间:
2.殖民国家及
殖民地范围:
3.殖民方式:
新航路开辟至18世纪晚期
西班牙:
葡萄牙:
荷英法:
圣多明各;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
巴西
拉丁美洲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区。
政治上推行专制统治;总督制度;
经济上实行农奴制、种植园经济、掠夺金银矿、种族屠杀、黑奴贸易、垄断贸易。
种植园经济
海外需要蔗糖,应运而生的甘蔗种植园是由种植园主获得赢利的欲望为推动力的企业,是为欧洲逐步使其国际化的蔗糖市场服务的。但是从种植园的内部结构来看,它的一些主要特点是封建性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它使用奴隶。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商主义、封建主义和奴隶制,就这样在一个经济和社会实体中结合在一起。但是国际市场是各种权力的中心,从早期开始,种植园体制就成为这个中心的组成部分。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西属拉美种植园经济与美国种植园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是否相同?
点拨:英属北美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和西属拉美种植园经济有很大区别;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种植园经济从一开始就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延伸,它与英国资本主义大生产相联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拉美殖民地经济资本主义成分相对微弱,种植园经济从内部结构看有很大封建性,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但其产品主要是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
材料解读
西班牙殖民者掠走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葡萄牙殖民者从巴西掠走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思考: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
特点:在王室主导下对殖民地实行直接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掠夺的财富未转化为资本,导致两国不久走向衰落。
材料一: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 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编》
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美洲而言:
对欧洲而言:
残酷的统治带来灾难;掠夺金银和垄断贸易限制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严重束缚了拉丁美洲的发展。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知识扩展:殖民者的掠夺对拉丁美洲留下的现实影响
经济方面: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考迪罗制度。
政治方面:独立出现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
思想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人种:美州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却几乎被灭绝殆尽。今天的加勒比海诸国只有黑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种,这一地区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经悉数灭绝。
现代化进程: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
建筑风格:深受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风格影响。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15、16世纪西、葡的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的开辟
西、葡早期殖民活动
背景 时间 殖民国家 殖民地 扩张方式
15——16世纪中叶 葡萄牙
西班牙
新航路的开辟
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在亚洲建立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菲律宾
直接统治,掠夺财富
地区 殖民国家 殖民概况
南亚
东南亚
西亚
东亚
2.17—20世纪初列强在亚洲的殖民侵略 阅读教材P70-71,完成下表。
英
①经济:东印度公司,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政治、军事:武力挑拨或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荷、英
法、美
①荷兰: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印度尼西亚
②英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
③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度支那地区)
④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美西战争:1898)
英、法、俄
①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英、俄控制瓜分伊朗
欧列
日本
①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日本于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
【探究】以亚洲为例,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方式有何变化?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1页
材料二:……农村村社赖以存在的基础——农业和手工业——两大支柱被摧毁,到19世纪中叶农村村社基本上瓦解了,英国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传统的手工业部门被冲垮,印度也由棉纺织品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
直接掠夺财富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史论: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
史料:英国的机制棉纺织品把印度传统的棉纺织工和家庭手工业一齐消灭了,破坏了印度文明特有的村社组织的经济基础,从而消灭了上百万个这样的小小村社,给印度次大陆的农业文明社会造成结构性的破坏……英国人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为印度现代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开办了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英语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禁止社会恶俗,立法制止杀婴儿祭拜恒河河神的风俗和寡妇殉夫火葬风俗、废除残存的奴隶制度。
——摘编自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 下》
阅读材料回答,英国对印度侵略的影响?
破坏性: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深重灾难;
建设性: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进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阶段 时期 地域 概 况
工场手工业时代 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 沿海地区 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奴隶贸易。
蒸汽时代 (全方面殖民入侵)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北非 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成为英法等国争夺的重点。
①英法: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运河,并利用埃及的财政危机,控制了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
②英国:1882年, 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
③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18 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后期 非洲 腹地 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人文资料。
电气时代 (速度加快,瓜分狂潮) 19世纪后期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⑴列强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各自制定了侵略计划。
①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
②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到东非的索马里;
③德国则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⑵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非洲大陆 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英国:2C计划——
法国:2S计划——
德国:
列强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计划
开罗——开普敦
佛得角——索马里
赤道两侧
东非到西南非斜穿计划
19世纪后期,列强加速对非洲的侵略的根本原因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非洲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图中各国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给非洲带来什么影响?
特点
分界线几乎是直线
影响
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给非洲国家间的边界、种族等冲突埋下隐患。
问题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无视非洲国家主权,人为划定疆界。没有考虑当地的地理面貌和土著民族的情况。
列强瓜分非洲示意图
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
——金点强 王守望《非洲:几何线边界埋下祸根》
16世纪葡萄牙占领地区
19世纪中叶以前各国在非洲殖民地
概括指出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特征,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建立据点,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
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②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形成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绝大多数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开始:
15世纪
新航路开辟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开始
早期殖民扩张
暴力掠夺
原始积累
武力侵略
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工业时期殖民扩张
垄断时期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完成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材料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大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高潮。
——岳麓版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表现:(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重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材料解读
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思考: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特征:以西欧国家为核心的充满暴力的侵略与被侵略的弱肉强食体系;形成西方文化圈;以武力、经济实力为支撑。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扩张性和开放性;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及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
3.形成影响:
材料二: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材料一: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对列强(殖民国):
(1)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使其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格局)。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材料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把全球卷进了世界市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1)双重: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材料四: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2.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总结
世界
殖民体系的形成
15世纪-18世纪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5世纪-20世纪初
亚洲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
15世纪-20世纪初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西班牙
葡萄牙
荷兰、英国、法国
侵略国家:
殖民地区:
西班牙、葡萄牙
英国、荷兰、法国
俄国、日本
南亚、东南亚、
西亚、东亚
占领沿海 全面入侵
争夺北非 深入腹地
制定计划 柏林会议
全面瓜分非洲
(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早期殖民扩张)15世纪末——18世纪晚期,殖民扩张的目的掠夺金银财富,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主。扩张方式是暴力方式进行掠夺(海外贸易、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商业战争、黑奴贸易等);后果是开辟和加强了新旧大陆之间、亚欧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后来世界市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殖民扩张的目的是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扩张方式为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重要影响是亚洲各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形成。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扩张的目的和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