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1 19: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目录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
亚洲的觉醒
2
非洲的抗争
3
课标要求: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关系;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PART 01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政治因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民族矛盾激化
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为独立运动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因素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外部因素
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归纳: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独立运动背景
材料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殖民经济已经有所发展。殖民地在掠夺殖民地的同时,也从欧洲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家畜和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和手工业、采矿业发展起来,还兴起了许多商业中心。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孕育并成长起来。但是,殖民地宗主国只是将殖民地当做一直挤奶的奶牛,不断从殖民地手中掠夺财富,严格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不允许同外国贸易,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同时,拉丁美洲殖民地,特别是西属拉丁美洲的政治权力长期被西班牙派来的官员掌控,唯西班牙的利益是从,引起了殖民地土著各阶层人民的日益不满。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为独立运动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因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民族矛盾激化;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
独立运动背景
19世纪初,拿破仑率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先后入侵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控制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多地方。这样,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急剧衰落。英国则派出舰队对欧洲西海岸进行封锁,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同拉丁美洲的联系几乎中断。
外部因素: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独立运动概况
序幕: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
1789年,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法国制宪议会颁布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人自由平等的口号,海地人民趁机向法国提出了获得全部公民权的要求,但遭到拒绝,1790年10月,海地700多名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举行武装起义,但很快被镇压。1791年8月,海地人民再次举行起义,先后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军队统一了海地岛,建立了政权,并颁布了宪法。1804年1月1日海地共和国成立,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海地独立斗争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独立运动概况
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
成果:
①1822年,巴西获得了独立;
②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③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呈现特点:
1.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独立;
2.由拉美地区土生白人领导;
3.以战争的形式实现独立;
4.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材料二:1826—1850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贷款和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 1850年以后,英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例如建筑港口、铁路、开辟轮船航线、低价收购土地和利用廉价劳动力开发矿产等。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墨西哥的银矿生产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交通、铁路和港口等企业。1870年英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金额达到8500万英镑,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
材料三: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迟缓,资产阶级还十分软弱,政权都落到了土生白人(即克列奥人)地主手中,殖民时期的封建结构被保存下来,大土地所有制得到继续发展。在整个19世纪,拉丁美洲各国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的土地等于以前3个世纪的总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独立运动概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拉美国家建设的问题
拉美国家建设的问题:①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政治上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②经济上实行大土地所有制和大庄园制相结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是欧洲列强也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的这一对外政策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
美国第26届总统T.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大棒政策
美国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
金元外交
民族民主革命的延续
革命延续
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独裁者。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PART 02
亚洲的觉醒
亚洲的觉醒背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了,这时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觉醒正是在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
材料五: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是亚洲觉醒的内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特别是廉价商品的倾销,破坏了亚洲各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材料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既遭到帝国主义的扼杀和限制,又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矛盾激化和促进人们新的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亚洲觉醒的背景
背景归纳: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②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与阶级准备;
③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地点 概 况 结局
印度
伊朗
中国
亚洲的觉醒过程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亚洲觉醒的基本内容
地点 概 况 结局
印度 ①1885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国大党;②提拉克带领民众进行斗争;③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失败
伊朗 1905-1911年,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随着革命失败,宪法撤销。 失败
中国 1911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失败
亚洲觉醒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①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政权,颁布法律),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工人阶级参加斗争。
由于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中国的同盟会和印度国大党;二是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三是新的阶级力量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
②在斗争中,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了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③出现了被压迫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斗争中相互声援和支持的新现象;
亚洲觉醒的特点及意义
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3)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PART 03
非洲的抗争
非洲的抗争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开始瓜分非洲,非洲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非洲抗争的高涨主要发生在北非和东非的一些非洲传统大国。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抗争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时间 代表
19C70S 阿尔及利亚反法民族大起义
19C80S 索马里、乌干达、肯尼亚反英斗争;塔噶尼喀抗德斗争;马达加斯加反法抗争;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
19C90S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埃及抗英斗争
材料七:1849年,埃及统治者阿里死后,英、法加强了对埃及的侵略活动。1878年,埃及组成新内阁,多名英、法等欧洲人入阁,并拥有否决权,埃及人将之称为“欧洲内阁”。欧洲内阁对埃及进行了肆意搜刮,并解除了2500名埃及军官的职务。欧洲内阁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879年,由陆军中校阿赫美德·阿拉比领导的埃及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祖国党”宣告成立。参加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爱国军官和青年学生等。祖国党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主张保卫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实施宪政。1881年祖国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次年2月,成立了以祖国党人为主的政府,议会和政府来采取了维护民族独立的政策,并通过修改宪法削弱英法的财政控制。1882年7月,英国舰队炮击亚历山大港,悍然挑起侵埃战争。阿拉比领导军民进行英勇抵抗,宣布埃及“全民族与英国进行不可调和的战争”。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25页
埃及抗英斗争的特点:建立政党组织唤醒民族意识;爱国军官领导武装反抗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即马赫迪起义,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起义持续近20年,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起义失败后,英军控制了苏丹。
马赫迪
意为“蒙受引导者”或“被引上正道的人”。根据伊斯兰教的经典《圣训》预言:他是世界末日来临前的一个有宗教领袖性质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领袖,他降临世间,根据神圣的教法治理乱世,伸张正义,铲除暴虐,整顿伊斯兰教内部的全部分歧,复兴伊斯兰教的信仰,开创新纪元。
马赫迪
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抗争特点:①利用伊斯兰教传说号召、组织民众进行斗争;②宗教领袖领导武装反抗;③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1889年,在英国的支持下,意大利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割让埃塞俄比亚北部领土。1893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向意政府宣布:从1894年5月2日起,埃塞俄比亚将不再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所规定的一切义务。因此,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孟尼利克二世在1895年9月17日发布的“告全国人民书”中说:“……我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一切有力量的人跟我来吧。……我希望看到我们的全体战士都团结在我的周围。”埃塞俄比亚人民万众一心,纷纷响应麦纳利克的号召,显示出空前的团结。1896年,埃塞俄比亚人民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埃塞俄比亚的抗争特点:①封建统治者发表诏书动员民众;②封建统治者亲自领导武装斗争;③全国民众团结一心、英勇抵抗,保持了国家独立。
根据材料,归纳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特点
非洲抗争的特点
反殖民侵略斗争不再具有局部性质,而是遍及整个非洲大陆;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
有组织、规模大、持久地进行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
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
城市反帝运动兴起。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拉丁美洲
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运动背景
民族独立运动进程
独立后的国家建设
民族民主革命的延续
亚洲的觉醒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非洲的抗争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本课小结
欧洲殖民者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拉丁美洲人民虽然经过艰苦斗争使拉美国家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与此同时亚洲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即“亚洲的觉醒”。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尽管多数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