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及配套的教学设计(浙江省温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课件及配套的教学设计(浙江省温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26 15:05:00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与大家共同体悟, 一起走入秋的“意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悲愁——凄凉
——幽怨——悲凉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秋 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豪迈——喜悦故都的秋 ——郁达夫莘塍职高 林菊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作者简介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简介请欣赏电视散文
故都的秋.mpeg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 ????????????????? 写秋的着眼点的不同:——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初读感知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秋的? 秋味 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本文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牵牛花
槐蕊
秋蝉
秋雨
秋枣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作者到了故都,为何不着力描写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探讨:能体现出京味的图片是哪几幅?郁达夫笔下的“秋味”?清、静、悲凉品“秋味”之“秋色”秋色:青天(碧绿) 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色)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青绿)秋枣(淡绿微黄)冷色(清)品“秋味”之“秋声”秋声驯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以动衬静(静)品“秋味”之“秋意” 假如你像作者一样,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置身于如此清静的秋色里,会有怎样的感受?(悲凉)寓情于景,以景显情 诵读第12段,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本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一曲悲凉的颂歌悟秋(讨论)总结: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希望能“清静”,内心还有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自然地笼罩了一层主观感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胜境,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文章紧“清”?“静”?“悲凉”这三个词语,来描绘景物。只对景物作寥寥几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无限秋意之中。 谢谢,再见!《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文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它又是职高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本文又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师应该以点带面,通过背景介绍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思想以及时代背景。
(2)了解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故都的“秋味”。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了解“情景融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阶段:
移情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将学生引入一个秋的情境之中。
导入语设计: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豪迈绚丽,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二、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为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作好铺垫。
三、欣赏电视散文,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欣赏完电视散文之后,进行朗读指导。(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
对于秋,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正所谓: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提问:(1)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
[明确]:秋味。
(2)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3)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文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5)不知道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那些景物?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讨论:作者到了故都,为何不着力描写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
[参考]: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都是热闹繁杂的地方,这些色彩明艳、人生嘈杂的名胜古迹与作者心中的“秋味”不符。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意境与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相吻合,同时,这些景物的特点构成了本文“清、静、悲凉”的感情基调,也就是“秋味”。
说明:针对职高学生,感悟能力不强,在讨论中教师可予以适当的提示,如ppt16中“能体现出京味的图片是哪几幅?”,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应该与地域特点、民俗风情、人物情感一致。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3—11段,注意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品“秋味”
(1)、品“秋味”之“秋色”:
问题:找出文中景物的色彩,概括这些景物的色彩特征。
[明确]:冷色——清(客观景物描写)
(2)、品 “秋味”之“秋声”:
问题: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声音:
[明确]:以动衬静——静(客观景物描写)
(3)、品 “秋味”之“秋意”:
问题;假如你像作者一样,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置身于如此清静的秋色里,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悲凉——寓情于景,以景显情。清、静是客观景物的所表现出的特征,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如课文中所写: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者注重刻画秋天景物的基本特征,使它们逼真地再现与作品之中。同时,又注意描写景物的内在神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渲染出景物的感彩。当作家的情感一旦附丽到具有表现力的景物之中的时候,作品独特的意境便产生了,这就是情景交融。
在细品“秋味”的过程,要把品味与阅读结合起来,在品中读、在读中品,只有这样,才能使“秋味”形象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寓情于景,以景显情”手法的正确运用。
三、悟秋
诵读第12段,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本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参考]: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作者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他眷恋的故都的“清、静、悲凉”,实际上是当时社会背景在他内心的投影,也与他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这种悲凉的气质也成了作者的一种偏好。
四、课文总结: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希望能“清静”,内心还有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自然地笼罩了一层主观感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胜境,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文章紧“清”?“静”?“悲凉”这三个词语,来描绘景物。只对景物作寥寥几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无限秋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