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1 21: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898 1904 1905 1906 1913 1933 1993 2005
改革科举
学堂选官制度
废除科举
留学生
选官制度
文官考试制度确立
公务员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晚清时期:应变
民国时期:建立
新中国时期:完善
1、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的变化
科举创立
科举发展
科举完善
科举鼎盛
科举废除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晚清
材料: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客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思考:晚晴时期科举制为何会发生变革乃至废除?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背景
①科举制本身的弊端,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表现
(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
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康有为提出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结果:
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慈禧
(一)科举制的变化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表现
(2)1901—1911年,清末新政时期:
①1901年:设学堂
②1905:废科举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一)科举制的变化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1)核心主张: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2)目的:①培养新政人才;②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③换取列强支持;④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本)。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探究:结合材料,谈谈清末废除科举制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了解)
①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②冲击儒学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社会与思想基础;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④冲击封建官僚制度;⑤新的选拔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政治动荡(消极)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传统官制改革
(1)裁减冗署冗官
(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3)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1、背景: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内容:
3、影响:
清朝外务部大臣与外国使节合影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三)选官制度的改革
②正式设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①初步设立(1901年):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举人、贡生、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高等小学以上
以考试分等级
最优



最下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癸卯学制: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三)选官制度的改革
2、留学生毕业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留学生考试
最优


均赐予出身
翰林
进士
举人
分配相应官职
晚清时期留美幼童
结果: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1: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2: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了《新内阁官制》,决定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内阁(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同时,为保证皇帝权威,防止内阁权力过重而增设弼德院。
——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影响:①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②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②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特点:①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
②培养经济等经世致用人才;
③以挽救民族危机为目的,为政治革新服务;
④近代化趋势明显
⑤改革艰难曲折;
⑥不彻底,保留封建残余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思考: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③思想: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影响
④外部: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材料: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不可避免地 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并深深带有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的烙印。研究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必先对孙中山文官思想进行探讨,民国文官制度是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肇立、确立、完善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既是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也可以说是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具体实践。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考试制度
1、依据:
2、内容:
3、特点:
4、作用:
5、局限: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①考试权独立,设考试院,选拔和任用人才;
②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考试和甄别
考试(未当官者) 甄别(已当官者)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等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甄别:①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
考试与资历并重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背景 内容 人事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报考资格
甄别制度
①1928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
1929年第一部《考试法》公布等
男女皆可,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材料1: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浓厚,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①中西结合②考试为主③开放平等④制度健全⑤党派性强,党治、军治色彩浓厚⑥制度法律化⑦选任脱节。
影响:
(1)积极:①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②《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2)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干部: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概念解释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1、发展历程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旧制,后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
①提升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效率;
②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1、发展历程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旧制,后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发展历程
1993年初步形成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6年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1、发展历程
2018年的修订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这样修订?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非领导职务实行职级制,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原因: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两官分途
指导原则
管理体制
服务对象
共同点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不搞两官分途
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与党保持一致,明确政治立场
强调“与党派脱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的领导
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2、意义
材料: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课程总结
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 特点
晚清 1840-1912 废科举,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 浓厚的
封建性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依据文官考试思想,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 浓厚的
西方化
北洋政府 1912-1928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建立公务员制度 建国初 1949-1978 建立干部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1978至今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课程总结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选官制度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内涵、历程、意义
公务员制度:历程、意义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课程总结
1、从1905年到1911年,关于留学生的洋科举,清朝举办了6次,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除了有老的科举称号外,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
A.保留乡试殿试模式 B.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C.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D.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
D
2、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
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  )
A.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C.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B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课程总结
3、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
A.《奏定学堂章程》
B.《公务员任用条例》
C.《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