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让礼乐文化的现代建构不仅立于礼、融于仁、归于德、成于乐,更要增加“礼乐文化”的话语空间,将其合理嵌入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生活各方面,发掘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
(摘编自郭庆《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礼乐文化兴于三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周礼》《仪礼》《礼记》的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时期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衣、食、住、行、婚丧、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乐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还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这对于礼乐文化的流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传统带入了“明德慎罚”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摘编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当今社会也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B.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将礼乐文化与文明社会创建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C.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但三代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孔子进而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
D.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首次制定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仁”的加持下,“礼乐”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B.借助礼乐文化内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有利于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C.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当时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
D.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是礼乐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体现。
3.下列选项能体现“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有很多繁文缛节,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
B.《广雅》记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
C.1978年从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D.一些社区工作者组织举办关于礼乐文化的讲座和礼仪教育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邻里关系,打造和谐社区。
4.材料二画横线处分别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话,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①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一段通过几处破折号的巧妙运用,形象地写出事发突然,二蛋因报信跑得急促,气息断断续续的情景,也使故事趋于紧张。
B.文本一“我”让孩子们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
C.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D.“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等句语意丰富,表达了马福德为妻报仇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挚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如面对妻子的惨死,“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哭喊如玉“把嗓子都喊破了”等细节,写出其失去亲人的悲痛。
B.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C.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写,文本二对报仇的叙写则较为简略,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文本二主要通过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8.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李)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垂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六年,刘知俊叛梁,来乞师,王自将至阴地关,遣周德威攻晋州,败梁军于蒙阮。七年冬,梁遣王景仁攻赵,赵王王镕来乞师,诸将皆疑镕诈,未可出兵,王不听,乃救赵。八年正月,败梁军于柏乡,斩首二万级,获其将校三百人,马三千匹。燕王刘守光闻晋攻梁深入,乃大治兵,声言助晋,王患之,乃旋师。七月,会赵王王镕于承天军。刘守光称帝于燕。九年正月,遣周德威会镇、定以攻燕,守光求救于梁,梁军攻赵,屠枣强,李存审击走之。八月,朱友谦以河中叛于梁来降,梁遣康怀英讨友谦,友谦复臣于梁,而亦阴附于晋。十年十月,刘守光请降,王如幽州,守光背约不降,攻破之。十一年,杀燕王刘守光于太原,用其父仁恭于雁门。于是赵王王镕、北平王王处直奉册推王为尚书令,始建行台。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梁人幸A我B大丧C谓D我少而新立E无能F为也G宜乘其怠H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函,词类活用,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相同。
B.抑,意为抑或,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抑王兴甲兵……然后快于心与?”的“抑”词义相同。
C.阴,指暗地里,与《登泰山记》中“阴谷皆入济”的“阴”词义不同。
D.如,指去、往,与《鸿门宴》中“沛公起如厕”的“如”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以对比的手法描述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运用《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指出国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回扣了文章开篇的观点。
B.李存勖十一岁时就跟随李克用打败王行瑜,在京城获得大捷;长大后擅长骑射,胆勇过人,通晓《春秋》的大义,尤其喜欢音乐、歌舞以及戏剧。
C.李存勖于天祐五年正月在太原即王位后,趁着梁夹城的军队懈怠之际发动进攻,出兵奔赴上党,途经三垂岗,在茫茫的大雾掩护之下攻破了夹城。
D.天祐六年,刘知俊叛梁求援,李存勖亲自率军到阴地关;天祐七年,赵王王镕求援,众将都怀疑王镕有诈,反对出兵,晋王不为所动,坚持救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燕王刘守光闻晋攻梁深入,乃大治兵,声言助晋,王患之,乃旋师。
1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李存勖即位后“盛”的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①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回车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①汩:搅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
B.农人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问候,诗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肠,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C.入仕做官确实可以学习,但违逆初心就会走入迷途,诗人绝不回转的态度非常坚决。
D.本诗的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体现陶诗的典型风格。
16.《屈原列传》中屈原、渔父问答部分,与苏轼的《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相似,本诗也采用了问答的方式,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指出了“得难失易”的现象,而用“?”揭示了其原因。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任,既要有弘大志向,也要有坚毅品质,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称颂屈原可比日月的精神,高度赞美了其“志洁”“行廉”的伟大人格。
(4)小明建议挂幅字画来勉励同学自信自强,勿自卑自惭。他本想原创,可班主任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如《将进酒》中的“,”就很好。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手写笔记似乎显得______________。不过,不断涌现的多项研究却表明,用纸笔,甚至是平板电脑和触控笔来记笔记,仍然是______________的学习方式。
最近,在一项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中,科学家监测了学生在记笔记时的大脑活动。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新研究其实建立在2014年一项研究的基础上。当时这项研究总结道: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为了解用这两种方式记笔记时,大脑活动的具体差异,这项新研究的作者招募了36位学生参与研究,要求他们分别通过手写和打字的方式记录屏幕上显示的单词。而科学家利用参与者所戴头罩上的256片电极,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当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其中,运动皮层负责控制肢体运动,整合感知——运动系统,能帮助大脑处理环境信息,并决定人们下一步的行动。相较之下,参与者在打字记录时,这些脑区的活动极少。事实证明,手写记录更能调动脑区活动,是______________的学习方法。
这项新发现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______________。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让我们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正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运动与记忆的雅杜莎娜·西瓦珊卡所说,人们正不断地将认知任务“卸载”到电子设备中,比如用拍照而非大脑记忆景象。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教育神经科学家索菲娅·芬奇—布赫强调:“不论是记忆还是运动能力,如果我们不去主动使用这些技能,它们就会随时间逐渐退化。”
18.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足轻重 无出其右 行之有效 一无是处
B.明日黄花 无出其右 屡试不爽 百无一用
C.无足轻重 略胜一筹 行之有效 一无是处
D.明日黄花 略胜一筹 屡试不爽 百无一用
19.文中最后一段用“卸载”一词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的认知方式,请分析此处引号的作用及“卸载”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掖是一座地处戈壁沙漠边缘的塞上古城,却又是不同于河西走廊其他城市的“塞上水乡”。在采访张掖老一辈人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在他们小时候,张掖到处都是水泽,出行走亲戚坐船更是常事。没有亲自到过张掖的人很难理解, ①,甚至会以为张掖有矿出产黄金。其实,张掖之所以在称谓之前冠以一个“金”字,②,在堪舆学(风水学)里水为金,张掖作为塞上水乡称作“金张掖”就是这么来的。
张掖城内原有五座塔,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③。木塔又叫万寿寺塔,坐落于甘州城内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始建于北周,是张掖众多塔建筑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木塔在隋朝时曾有重建,据说当时由尉迟恭负责监修,尉迟恭就是我们现在过年时在大门上张贴的门神敬德,原来门神与万寿寺还是颇有渊源的。木塔,一直以来都受到官员百姓的重视和尊崇,在明清两代时也有过多次维修加固。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的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见证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
20.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原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保护母语,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B.西门夫人是个好女人,就是有一样,常搅乱我的工作。
C.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都也碧绿的。
D.“就是!就是!”晓荷赶快地说,“我也这么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D
简析: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是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经过删诗书、修礼乐等一系列工作,升华了礼乐蕴含的普遍原则,并非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首次制定,D 选项错误。A 选项,材料一表明儒家礼乐文化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意志体现且在现代有思考意义,正确;B 选项,材料一阐述了以礼乐文化构建社会责任有助于其现代转型,正确;C 选项,材料二提及周公整合礼乐及春秋礼乐地位变化和孔子的举措,正确。
2.答案:C
简析:西周时期虽礼仪制度完备且人们依礼行事,但不能简单认定这就是社会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唯一原因,C 选项过于绝对。A 选项,材料一说明 “仁” 对 “礼乐” 指导实践及音乐教化的作用,正确;B 选项,材料一指出借助礼乐文化中的道德秩序能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确;D 选项,材料二体现了礼乐文化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渗透,正确。
3.答案:D
简析:D 选项中社区工作者将礼乐文化与社区生活结合,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现代转型。A 选项只是指出古代礼制特点,未涉及现代转型;B 选项仅介绍古代乐器情况;C 选项只是说明古代礼乐文化成就,均不符合题意。
4.答案
引用孔子的话体现 “仁” 对礼乐文化的关键支撑,促使其向世俗伦理转型,论证了 “仁” 在礼乐文化变革中的核心地位。
引用朱熹的话突出礼乐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世俗和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
引用二者的话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丰富了论述内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答案
有助于涵养个人性情,强化社会角色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引领道德风尚,激发人的内在活力与创造力,如材料一所述,人可借礼乐文化追求道德、践行责任。
能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健康发展,使人们勇担社会责任,发挥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可成就有序生活,延续礼乐文化育人使命,用其规范行为、滋养思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如材料二展示的礼乐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EG
简析:“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 结构相似,“谓我少而新立” 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无能为也” 的 “也” 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
11.答案:B
简析:材料一中 “抑” 为 “或者说”;《齐桓晋文之事》中 “抑” 为 “还是”,二者词义不同,B 选项错误。A 选项,“函”“杖” 均为名词作动词,用法相同;C 选项,“阴” 在文中为 “暗地里”,《登泰山记》中为 “山的北面”,词义不同;D 选项,“如” 都表示 “去、往”,解释正确。
12.答案:B
简析:原文 “遣献捷于京师” 是李存勖被派到京城进献捷报,而非在京城获得大捷,B 选项错误。A 选项,欧阳修确实运用对比和《尚书》名言指出国家盛衰在于人事,符合文意;C 选项,李存勖在相关事件中的行动与原文相符;D 选项,对李存勖在天祐六年、七年的军事行动描述正确。
13.答案
(1)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2)燕王刘守光听说晋兵深入攻梁,于是大规模集训军队,声称帮助晋王,晋王对此感到担心,立即撤回军队。
简析:(1)“忽微” 形容词作名词,“智勇” 形容词作名词,“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被动句,“独” 表 “只有”。(2)“治” 为 “集训、训练”,“患” 是 “担心”,“旋” 为 “撤回”。
14.答案
平定叔父李克宁的叛乱,稳定内部局势。
在夹城、蒙阮、柏乡等地多次击败梁军,军事上取得显著胜利。
杀死燕王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扩大势力范围。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的是田父,而非诗人,B 选项错误。A 选项,从 “倒裳往自开” 可看出诗人急切,正确;C 选项,诗人明确表达不愿重返仕途,态度坚决;D 选项,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风格相似,叙事朴实,正确。
16.答案
田父劝诗人随波逐流,诗人表明不返仕途决心,通过问答展现诗人内心进退矛盾,突出其高洁志趣。
这种问答形式使叙事自然生动,节奏舒缓,富有生活气息,增强诗歌感染力,便于读者理解诗人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而皆自于人欤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
简析:第一空 “无足轻重” 表示无关紧要,符合手写笔记看似不重要的语境;第二空 “无出其右” 强调领先地位,说明纸笔记笔记方式重要;第三空 “行之有效” 指方法有效用,符合手写记录效果好的描述;第四空 “一无是处” 指毫无用处,与后文科技设备仍有价值形成转折,A 选项正确。
19.答案: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卸载” 原指卸货物或软件,文中指把大脑认知任务转移给电子设备,形象地体现人们依赖人工智能、忽略主观思考的现状,具有警示作用。
20.答案:A
简析:原文 “就是” 表肯定语气,A 选项与之相同;B 选项表转折;C 选项表假设;D 选项表同意,均不符合。
21.答案
这座古城为什么叫 “金张掖”
是因为这里多水
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木塔
22.答案: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充满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或: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留下 (或 “烙下” 等) 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
六、作文
立意分析:本题围绕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展开思考,关键在于辨析在何种情况下应坚持或放弃,要结合自身力量与事情的性质、意义。可从肯定积极进取精神、强调量力而行、区分不同类型 “不可为” 之事等角度立意。
写作思路:开头引出话题,分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复杂性。主体部分可分层次论述,如先界定其含义,再举例说明积极意义(如史铁生、医护人员等),接着阐述应放弃的情况(如违背道德法律之事),最后总结观点,鼓励合理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同时考虑自身力量。
示例:以史铁生为例,他虽身体受限,但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体现了在自身力量不足时仍能积极进取;而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因其违背道德法律,即使有人想做也应坚决放弃。在论述过程中,结合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如引用王蒙、尼采、王尔德的话,使文章更具深度与文采,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主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兵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起初,克用在邢州击败孟方立,回师上党,在三垂岗设宴。当时存勖在克用旁边坐,年龄才五岁,克用感慨的捋着须,指着存勖笑着说:“我们老了,这孩子很奇特,二十年后,大概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战吧!”存勖十一岁时,跟随克用打败王行瑜,克用派他献捷报于京城。昭宗对存勖的相貌感到惊奇,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有奇异的外表,以后应当富贵,不要忘了我家。”存勖长大了,善骑射,胆勇过人,稍稍学习《春秋》,就能了解《春秋》的大义,尤其喜欢音乐、歌舞和戏剧。天祐五年(908)正月,存勖在太原即晋王位。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他的宠幸大臣史敬镕告发克宁谋叛。二月,捉住克宁并杀掉,并将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诉周德威,德威为此从乱柳回师太原。梁在夹城的将士听说晋有大丧事,周德威的军队将要退走,就松懈起来。晋王对众将说:“梁兵以为我有大丧事,认为我年少新立,无所作为,我想乘其怠惰发动进攻。”于是进兵上党,行至三垂岗,感叹地说:“这是先王摆酒宴的地方啊!”那天雾大得白天像晚上一样,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告太庙。天祐六年(909),刘知俊叛梁,来求援军,晋王亲自率军到阴地关,派周德威攻晋州,在蒙阮打败梁军。天祐七年(910)冬,梁派王景仁攻赵,赵王王镕来求援军,诸将都怀疑王镕有诈,不赞成出兵,晋王不听,于是出兵救赵。天祐八年(911)正月,在柏乡大败梁军,斩首二万级,获得梁将校三百人,马三千匹。燕王刘守光听说晋兵深入攻梁,于是大规模集训军队,声称帮助晋王,晋王对此感到担心,立即撤回军队。七月,在承天军会见赵王王镕。刘守光在燕称帝。天祐九年(912)正月,派周德威会合镇、定军攻燕,守光求救于梁,梁军攻赵,在枣强进行大屠杀,被李存审击走。八月,朱友谦以河中叛梁降晋,梁派康怀英讨伐,友谦又臣服于梁,但暗中归附晋。天祐十年(913)十月,刘守光请求投降,晋王到幽州,刘守光背约不降,晋兵攻破幽州。天祐十一年(914),在太原杀燕王刘守光,剖其父仁恭的心送到雁门祭先王墓。于是赵王王镕、北平王王处直奉册推晋王为尚书令,始建行台。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