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毋庸置疑是一个弥漫着诗的时代。这时期诗歌的繁荣与统治者的热衷有关,也与诗歌发展至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有关,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在诗歌发展史上,律诗定型于初唐,而为律诗制定规则的沈佺期、宋之问恰恰曾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所谓“文无第一”,文学创作方式千差万别,很难统一标准断言孰优孰劣,而考试就需要一个客观、可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律诗的标准。科举试诗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于是文人们大力作五言律诗。律诗在唐代的迅速发展与科举考试不无关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实际上就是少年时准备科举试诗的习作。这时代的很多诗人都有很小年纪开始作诗的记录,比如骆宾王的《咏鹅》传说是其七岁时写的,杜甫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王维则“九岁知属辞”。诗人早慧并非因为某种基因突变而使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诗歌天才,而是作为社会制度的科举规则使然。在唐代,诗歌并不只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种全民狂欢。中唐传奇小说集《集异记》中记有一则轶事:开元年间的某一天,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同在旗亭饮酒。这时候来了一些梨园伶人在宴会上演唱乐歌。三人在一旁观看,并偷偷约定,伶人们演唱谁的诗作最多即为优胜。只听一位伶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笑着在墙上画一道标记,表明伶人们演唱了一首自己的诗。接着又有一位伶人演唱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笑着在墙上画一道标记。之后伶人又唱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一诗,这时王之涣有点坐不住了,强撑面子道:“这都是些俗人,岂能唱阳春白雪的曲子。”他指着伶人中看起来技艺最好的一位说:“如果这位唱的还不是我的诗,我以后就甘拜下风,再不敢跟你们比高下。”过了一会儿,这位伶人果然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则轶事本身可能出自演绎,然而,宴饮娱乐时演唱诗歌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这自是无疑。现藏于湖南博物馆的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上写的一首诗也许能让我们更真切感受诗歌是如何弥漫在唐代人的生活中的。这首诗写道:“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
春天的池水、小草、人、鸟儿,毫无修饰的白描;语言随性得像随口吟出,却将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灵动自然、音韵和谐。这是一个全民皆能诗的时代。孟郊《教坊歌儿》道:“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唐代的人们浸润在诗歌的世界中,诗歌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流传千古、后人无法企及的诗歌与诗人之所以诞生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厚的诗歌土壤的滋养。
(摘编自《诗歌在唐代达到高潮:“诗必盛唐”有失偏颇,当代人如何学诗?》)
材料二:
唐代诗歌的发展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潮,这一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成熟,也由于中国古代以五七言为代表的诗歌经过长期的发展,而终于也趋于成熟。这两个发展成熟的过程都是长期的,曲折的。到了隋唐统一后,正好都步步进入了高潮。两个高潮的汇合当然要比一个高潮更有力量,这就使得唐诗的局面波澜壮阔,如春风得意,晴空万里,永远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唐诗的走向高潮,诗歌的特色就表现为更近于自然流露;这乃是艺术上的归真返璞,语言上的真正解放;建安以来诗曾经一度离开了歌的传统,这时便又重新接近起来。若是对照赋是“不歌而诵”的,那么赋的衰亡,岂不也正是歌的复兴的又一佐证吗?绝句的涌现因此乃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唐人歌唱的诗以绝句为主。
绝句来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现了大量的绝句,但是诗人中却很少有这类的写作,直到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绝句才一跃而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誉满诗坛,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春江花月夜》属于南朝“吴声歌曲”,原来正是民歌中的绝句,张若虚这首诗因此每四句便换一次韵,全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旋律不断地再涌现;从月出到月落,若断若续的组成一个抒情的长篇。而四句与四句之间,由于不断地换韵,就更自然地流露出它的飞跃性。飞跃性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时隐约有时明显而已。飞跃性的充沛自如,乃是一种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也是诗歌抒情性的丰富涌现。“李白斗酒诗百篇”也只有在这样的诗歌高潮上才能如此得心应手。如果说建安以来的五言古诗还难免较多散文的成分,那么绝句也就意味着诗歌语言的更为纯净化;绝句的登上诗坛,因此可说是五七言诗充分成熟的又一个鲜明标志。唐人的七古相对的说要比五古活跃得多,就因为五古还不免有时习惯于长期以来过渡性的表现方式,而七古则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绝句,也都是到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才一跃而为诗坛的宠儿。五古一般颇少换韵,而七古则总是不断地换韵。例如李颀的《古从军行》短短的十二句,就三易其韵,每一韵其实也就相当于一个绝句。七古远自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以歌行起家的,它与绝句在歌的传统上所以有着一脉相通之处。七古也正如绝句并不是唐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但是都要等到唐诗的高潮中才大显身手,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律诗也是唐诗走向高潮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是从排律中演进而成的;包括它的平仄律;也是从五言排律的“声病说”中演进而成的。它既与民歌没有渊源,也是不能用来歌唱的;但它在演进中却是沿着一条删繁就简、摆脱铺陈的道路;把烦琐的“四声八病”变为简单易行的平仄律,把沉闷冗长的排比铺陈,变为每首只有八句,而八句中又只有中间四句要求一定要排偶。这就大大提高了诗歌语言的精练性。排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一种擅长,在诗中自然地出现本来也是正常的。七古中就常有偶句,绝句中也是偶然有的,问题在于是否自然。我们不禁要问五言排律既然是“诗赋取士”中规定的诗体,律诗凭借什么力量又能突破它的影响,完成自身的演进与变革呢?答案只能是当时诗坛趋向自然流露的巨大浪潮给予了这解放的力量。律诗因此比起排律来要洗练得多、飞动得多,而这又正是与绝句、七古的特色一脉相通的。
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绝句虽然最为短小,却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它是最接近于歌的,最有别于散文的,最“天然去雕饰”的。它的登上诗坛,意味着诗歌语言的完全成熟而归真返璞,是唐诗高潮中最鲜明的一颗明珠,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来之不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唐代繁荣除了与统治者的热衷有关,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B.材料举白居易少年作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唐代的人从少年就开始准备科举考试。
C.唐代是一个全民皆能诗的时代,诗歌融入唐人的生活中,成为唐人生活的一部分。
D.材料举《集异记》中的轶事,说明在唐代,诗歌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种全民狂欢。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句来源于民歌,它的涌现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也体现着诗歌的复兴。
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实际上乃是九首绝句接连而成,所以该诗新鲜活泼。
C.绝句登上诗坛,其语言的飞跃性,是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
D.律诗能够突破五言排律的体式,是因为律诗要比排律洗练和生动。
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将进酒》一诗多次换韵,体现唐代诗歌语言的完全成熟和丰富的抒情性。
B.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颔、颈两联体现律诗中间四句必须排偶的要求。
C.我们可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领略诗歌语言的飞动与洗练。
D.《涉江采芙蓉》一诗具备解放的语言、新鲜飞动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高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诗歌发展到唐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
刘建超
①他挣扎了几十分钟,觉得只是徒劳,巨大的暗流推得他距岸边越来越远。他索性平静地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流,岸边渐渐变成了一条线从眼前消失。
②天,暗下来,蔚蓝的大海收起炫丽的姿色,一抹沉黑。天空如一张灰色的网,罩着四际,罩着他的心。
③这次水下摄影的计划,他筹备了好几天,可是下水后的捕捉却总不能令他满意。他有些焦急,满脑子都是点线面的交错,却不知游离了设定的区域,海浪暗涌将他推向深海。他开始并不紧张,也不在意。他在海军陆战队当过兵,海上生存训练他总是优秀。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体能,潜水服可以让他保持身体的热量,他尽量减少活动,像一块漂浮在水面的木头。
④海上起风了,浪大了,气温在下降,阵阵寒意袭来。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随时都有可能将他吞噬。他紧张起来,他感受到死亡在向自己逼近。他不断地调整着姿势,调整着呼吸,在骇浪中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⑤他从浪涌中醒来,天已经亮了,他四周望望,一片浩瀚汪洋。太阳很刺眼,赤热的阳光炙烤着他,没吃没喝,体力消失得很快。嘴唇干裂,手也泡得肿胀。他有些绝望,他不知道自己还是否能坚持下去。打起精神,他又环顾四周,海面漂浮的能入口的植物都在嘴里咀嚼,包括一条腐鱼。他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机,茫然地望着一片天,一片海,身下一片蓝,眼前一片蓝,有几只海鸟在翱翔。
⑥他摄影的技术提高很快,他的摄影作品也大大小小得过几个奖,可就是没有拿到全国的奖。他不服气,为了这次全国的摄影大赛,他选了一个不熟悉的海域下了水。为了自己的那么点自尊,那个面子的虚荣,竟然将自己陷入了命悬一线的窘境。
⑦他的脸上起满了水泡,嘴唇干裂渗着血丝,手背手心的皮肤开始脱落。他处在半昏半醒的状态,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游离了他的身体,他开始出现幻觉。落日在海的尽头收回了最后一抹光亮,他又进入了一个黑暗。还好,今晚的夜空中有星星。
⑧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想起这首歌,他从来没有觉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这么亲近,他竟然能听到星星密密匝匝的说话声。一颗流星滑过天际,人死了能化作一颗流星,给观赏星空的人带来一瞬间的惊喜也是美好的结局。名利、地位、金钱、财物算个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他觉得死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头埋进海水,深深地吸一口气,所有的世间凡尘就随之消失,他艰难地翻过身,把头扎进水里,憋着气望着黑洞洞的深海,突然,眼前出现了战友,他们都在鄙视他,嘲笑他是个胆小鬼。生命是可贵的,怎么能轻易挥霍?生活是美好的,怎么能遇到挫折就放弃追求?有勇气活着才是高尚。他抬起头跃出海面,深深喘口气,对着夜海一声长吼。
⑨他从昏迷中醒来,又是一个早晨,迷茫的眼前是刚刚升出海面的太阳,海面泛着红鲤般的波浪。忽然,成千上万条不知名的鱼儿跃出海面,迎着朝阳尽情欢舞,那壮观的情景,让他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海市蜃楼。他本能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⑩他在海上漂流的第四天,被过往的船只救起,几乎没有了生命迹象的他竟然顽强地活过来了。他的摄影作品《生命》获得全国大赛的金奖。新闻媒体采访请他谈谈获奖感受,他只说了两句话:敬畏生命,拥抱大海。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和《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压迫,他们都展现了富有生命韧性的“硬汉形象”。
B.小说主人公为了获得全国摄影大赛的奖,他冒险下了一个不熟悉的海域,因此让自己陷入了命悬一线的困境。
C.小说主人公曾在“海军当兵”的军队生活经历,使其长时间在海上漂浮却最终脱险的结果合情合理。
D.小说主人公在海上命悬一线的困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才让他顺利脱险。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写主人公能够平静地面对巨大的暗流把他推向大海的困境,与第四段介绍他有海上生存训练形成照应。
B.小说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法有力地塑造出人物顽强勇敢的形象。
C.小说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大海的神奇景象和塑造了孤胆英雄的“硬汉形象”。
D.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运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知视角。这种叙述方式能够客观、真实地叙述小说故事情节。
8.小说中的多处环境描写契合主人公心绪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有评论家说,该小说平实简单却主题深刻。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也。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臣妾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其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则后莫复赎。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矣。”孔子可谓通于化矣。
(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未可A杀也B夫民不知C子父讼之D不善者E久矣F是则上过也G上H有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指行善,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而,表转折,与“人而不仁”(《论语》)中的“而”字用法含义相同。
C.三军,古代可指军队的统称,与“三军可夺帅也”(《论语》)中的“三军”含义相同。
D.亡,指灭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兼爱》)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对百姓施以教化,反对季康子不先施行教化就用刑罚来羞辱不孝之人的做法。
B.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来说明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赈济百姓。
D.子贡从诸侯国赎买鲁国人却不去报销,自以为是义举,孔子知道后却反对子贡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2)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14.孔子为什么批评子贡的做法?请结合材料说明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砺
郑思肖①
愁里高歌梁父吟②,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③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④?
[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宋亡后,改名思肖,以示不忘故国。②《梁父吟》:乐曲名,诗人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③齧:痛咬。④陆沉:沦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高歌《梁父吟》的声音比作悲壮的“金玉戛商音”,为全诗奠定了愁闷悲凉的情感基调。
B.颔联运用典故,写出诗人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以及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志。
C.诗人在秋季目送鸿雁回归,可惜南宋已亡,以飞禽走兽来烘托失国之悲,极写游子的离愁别绪。
D.此首诗歌写于宋亡国以后,诗人发出庄严的誓言。二砺,一砺即砥石磨刀用,二砺即磨炼志气。
16.尾联中,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一句便是证明。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段时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引人关注的,除了上新的文物“重器”,还有考古一线的年轻人。能从事考古,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幸运。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考古人的成长也有自己的规律可循。走出校门后,首先参加考古发掘,在领队的带领下成长;大概要经过几年历练,并通过严格考核,才可以成为领队,负责重要遗址的发掘。但正是这种历练,让考古界 ① 。
近年来,考古事业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也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一个考古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发言者都是年轻的考古人,而这样的会议已经举办了多次。大家 ② ,对理论话题进行了热烈的、开放的讨论,随后还去考古遗址进行了参观研讨,满目都是年轻的面孔,让人羡慕的不仅是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和诚挚,还有他们彼此相约去“工地”看看。
多年前,在考古还是冷门学科时,一位考古学家写过一篇文章——《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文中写道:“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为他选择了一项 ③ 的学科。”眼下新学期已经到来,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考古学本科教育,又一批热爱考古的年轻学子走进课堂。时至今日,中国考古迎来黄金时代,期待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努力钻研、刻苦实践,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发扬光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工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B.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大战中的插曲》)
C.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哦,香雪》)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暴哮喘又称雷暴性哮喘或风暴性哮喘,是一种在雷暴等气象或天气条件下出现的哮喘暴发现象,其发生与气候变化、城市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有一定关联性。多见于春季或初夏。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遭遇雷雨天气时,花粉、霉菌等过敏原被雷击后,会成为更小的颗粒, ① ,导致过敏患者出现或加重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哮喘症状,这种因雷雨天气引起的哮喘或哮喘加重被称为雷暴哮喘。雷暴天气可导致易感个体或人群发生哮喘大暴发,症状表现为轻至重度不等, ② 。
雷暴哮喘的发生与三大因素有关, ③ ,二是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三是存在过敏体质人群。
不仅会导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急性发作,却可能导致普通人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等哮喘症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依据上面的文字内容,给“雷暴哮喘”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记》中提道:“亲其师则信其道。”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师说》中提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强调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尊重。
你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简析:A 选项,材料一未表明诗成为科举科目是诗歌繁荣最重要原因;B 选项,举白居易事例是证明诗人早慧因科举规则;D 选项,原文是 “不只是精英文化”,并非否定其精英文化属性,C 选项符合文意,唐代诗歌融入生活,全民皆能诗。
2.答案:D
简析:材料二表明律诗突破五言排律体式是因诗坛趋向自然流露的浪潮,而非因其洗练生动,D 选项因果倒置,A、B、C 选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均正确。
3.答案:D
简析:《涉江采芙蓉》是五古,未体现唐代诗歌语言的飞跃性和新鲜飞动旋律,D 选项错误,A、B、C 选项的推断符合材料中对唐代诗歌特点的描述。
4.答案:材料一侧重唐代诗歌是全民狂欢且融入生活;材料二侧重分析绝句、七古、律诗成为唐诗高潮新生事物的原因。
简析:梳理材料一,其围绕诗歌在唐代的全民性和生活融入性展开;材料二则着重探讨几种诗体在唐诗高潮中的发展原因,依此概括侧重点。
5.答案:语言上,具有充沛自如的飞跃性和精练性;艺术上,呈现归真返璞特点;题材上,绝句、七古、律诗成熟并达高潮。
简析:从材料二提取关于诗歌语言、艺术、题材方面的关键信息,如语言的飞跃与精练、艺术的返璞归真、几种诗体的成熟等,总结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FG
简析:“未可杀也” 完整表达观点,B 处断开;“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 主谓宾完整,F 处断开;“是则上过也” 判断句,G 处断开,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
11.答案:B
简析:材料中 “而” 表转折,《论语》中 “而” 表假设,用法不同,B 选项错误,A、C、D 选项对词语的解释和判断正确。
12.答案:C
简析:“霸国富士” 中 “士” 指武士,且原文是赈济鳏寡孤独,C 选项错误,A、B、D 选项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13.答案
(1)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2)(执政者)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百姓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等待他们(用犯罪刑罚惩治他们),这样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简析:(1)准确翻译 “君子”“小人”“偃” 等词,体现判断句句式。(2)正确理解 “躬行”“俟” 等词,注意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14.答案:因领赏赎人可教化百姓,非仅个人行为;鲁国贫者多,无赏则无人赎人,子贡之举阻断此路。
简析:依据材料中孔子的观点,从教化和鲁国实际情况两方面分析子贡做法的不当之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C
简析:“秋送新鸿哀破国” 表达的是亡国之痛,而非游子离愁,C 选项错误,A、B、D 选项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
16.答案:运用夸张,如 “胸中有誓深于海”,体现亡国痛、爱国情与复仇志;运用反问,“肯使神州竟陆沉”,强化爱国决心,爱与恨交织,突出坚定信念。
简析:分析尾联诗句,指出夸张和反问手法,结合诗句含义和背景,阐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①人才辈出 ②畅所欲言 ③前途无量
简析:根据语境,①处强调考古历练使人才涌现;②处体现学术讨论的自由;③处表明考古学科前景好。
19.答案:B
简析:文中 “工地” 和 B 选项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 选项表引用,C 选项表特定称谓,D 选项表讽刺否定。
20.答案:①更容易被人体吸入 ②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③一是雷暴天气
简析:①结合过敏症状,填颗粒易吸入;②根据病情程度,填严重后果;③依后文格式,填雷暴天气。
21.答案:雷暴天气不仅会导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急性发作,也可能导致普通人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等哮喘症状。
简析:原句缺主语且关联词搭配不当,修改后使句子通顺表意准确。
22.答案:雷暴哮喘是指雷暴天气导致的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急性发作的过敏病症。
简析:按照下定义格式,确定属概念为过敏病症,筛选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六、作文
立意分析:可从师生平等互学、良好关系促进成长、打破传统师道尊严单向性等角度立意。如论述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对教学相长的作用;或结合实例说明学生能启发老师、老师应引导学生共同进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写作思路:开头引用材料语句,引出理想师生关系话题。主体部分先阐述亲师信道的重要性,再分析师生互学尊重的意义,可列举具体事例。结尾总结升华,强调理想师生关系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示例:讲述老师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帮助老师掌握新科技工具的故事,体现师生互学,突出良好师生关系对双方成长的推动,增强文章说服力。
参考译文:
季孙向孔子问道:“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要是想行善,老百姓也就善良了。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跟着倒。”这是说,只要在上的人自己行得正,不用刑罚的老百姓也就跟着行得正了。
鲁国有一对父子打官司,季康子说:“把他们杀掉。”孔子说:“不能杀。百姓长久以来不知道父子之间打官司是不好的事情,这是在上位者的过错。在上位的人行为合乎道义,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为本,现在杀掉一个人来羞辱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先施以教化就杀戮,这是虐杀无辜啊。军队打了大败仗,不能因此诛杀将领;司法诉讼处理不好,不能因此刑罚司法官;在上位的人先给百姓施以教化,百姓仍做坏事,再用刑罚来惩治他们,那么百姓就知道自己的罪过了。打官司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就请求不再打官司了。”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说:“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这就叫上边富有而下边贫穷。”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又回答说:“好事隔夜(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就在这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
鲁国的法律,鲁国人从诸侯国赎回臣妾的,可以到官府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国赎回鲁国人,却不去领取赎金。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子贡做得不对。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导百姓,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行为准则。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贫穷的人多,赎回臣妾后领取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廉洁;不领取赎金,那以后就没有人再去赎人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赎人了。”孔子可以说是通晓教化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