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10: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的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注疏》
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下枪声
海明威
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
他父亲和叔叔吃过晚饭就走了,带着盏篝灯过湖去钓鱼。他们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亲吩咐他,万一他们不在时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只要开三下枪,他们就马上赶回来。
尼克从湖边穿过林子回到营地。他听得见黑暗中的船桨声。他父亲在划桨,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饵钓鱼。他父亲把小船推下水时,他叔叔已经早拿着钓竿坐好了。尼克留神听他们在湖面上的动静,到再也听不见桨声才罢。尼克一路穿过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来了。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悄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蓦地他怕起死来了。
才两三个礼拜前,他们在家乡的教堂里,刚唱过一首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他们唱这首赞美诗时尼克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必定会死。这使他感到非常难受。这是他头一回明白自己迟早难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过道夜明灯下看《鲁滨孙历险记》,想借此忘却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这一事实。保姆看见他在过道上,吓唬他说要是他不去睡觉,就要去告诉他父亲了。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
昨晚,他在帐篷里就有过同样的恐惧。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这种恐惧。开头倒不算是恐惧,而更像是一种体会。但总是处在恐惧的边缘,而且一旦开了头,一下子就害怕起来。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
“这混小子,”他们往回划时,乔治叔叔说,“你干吗吩咐他叫我们回去啊?他没准儿被什么弄得大惊小怪了。”乔治叔叔是他父亲的弟弟,一个钓鱼迷。
“啊,得了。他还小呢。”他父亲说。
“这可不是带他跟我们一起到林子里来的理由啊。”
“我知道他胆子特小,”他父亲说,“可我们在他那年龄胆子都小。”
“我真受不了他,”乔治说,“他鬼话特多。”
“啊,得了,别提了。反正今后你钓鱼的机会多的是。”
他们走进帐篷,乔治叔叔拿手电直照着尼克的眼睛。
“怎么啦,尼克?”他父亲说。尼克在床上坐起身。
“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
“他没准儿听到了猫头鹰啼叫吧。”乔治叔叔说。
早上,他父亲发现有两棵大椴树长得彼此靠拢,在风中会摩擦发声。
“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
“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
“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
“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
“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
“从来没有?”尼克问。
“我从没听说过。”他父亲说。
“哎呀,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尼克说。
……
这会儿他又在帐篷里脱衣服了。虽然他没在看他们,可是他觉察到帐篷上有两个人影。随即他听到小船被拖上湖滩,两个人影便没了。
他听见父亲跟什么人在说话。接下来他父亲大喝一声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赶快穿好衣服。他父亲走进帐篷,在圆筒形行李袋里翻来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亲说。
选自《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陈良廷译
材料二:
作者所塑造的这些硬汉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经历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写尼克·亚当斯的小说,介绍了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时隐时现的成长过程,以及硬汉形象诞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力普·杨所说:“小说集中半数的故事都是为了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一个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长……他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男孩,而后成为一个名叫尼克·亚当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汉精神和硬汉品质特征已具雏形。
……
美国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创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创作者一样,尼克是一个乐于接受经验、敢于冒险、爱好体育运动、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
节选自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尼克的人物形象与海明威本人有颇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
B.小说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惧的深层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
C.小说中的父亲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帮尼克一点点克服恐惧。
D.海明威写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尼克逐渐成长为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尼克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发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态的对比突出了小说“成长”的主题。
B.小说第三段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刻画了黑夜丛林的静谧,如暗处的船桨声、狐狸叫和猫头鹰啼,这加剧了尼克的恐惧。
C.小说对乔治叔叔着墨不多,他主要作为父亲的对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换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开放的方式结尾,读者可以想象父亲会以怎样的方式进一步考验和训练尼克,加速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
8.同学们准备以“成长中的小小硬汉”为题写一组文学短评。请结合材料和读过的海明威的作品,简要列出你的评论提纲。
9.用精练的对话写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画线的对话如何体现尼克是一个“小大人儿”。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吾闻之韩子曰:‘尧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饭土塯①,啜土形②,虽监门之养,不觳③于此。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香,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秦始皇初亦平六国,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克终其美。”魏征对曰:“臣闻之,战胜易,守胜难。陛下深思远虑,安不忘危,功业既彰,德教复洽,恒以此为政,宗社无由倾败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
【注】①塯:盛饭的瓦器。②形:通“型”,瓦器。③觳:通“确”,俭薄。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关东群a盗b并c起d秦e发兵f诛击g所杀h亡甚众i然j犹不止。
A.bgj
B.dgi
C.bfi
D.dfi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
B.实,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实”意思相同。
C.就,承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无罪而就死地”的“就”意思不同。
D.据,占据,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的“据”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高劝说秦二世不要和群臣在朝廷上决议大事,认为如果让群臣看出了错误,就会影响到天子的威严;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
B.冯去疾等人进谏指出,单靠武力难以镇压起义军,要减少戍边、运输、劳作的劳役,减轻百姓的赋税,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秦二世认为尧、舜作为天子,生活过于节俭,不是合格的统治者,不值得效仿学习,君主最主要的是使法令严明,以此来统治天下。
D.唐太宗认为守住天下需要一定的方法,秦始皇的教训值得鉴戒;魏征认为唐太宗如果永远保持这种态度,国家就不会倾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2)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克终其美。
14.秦二世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16.《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饮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桌礼仪温文尔雅。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酒桌上狂放不羁,并以《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人一掷千金、以酒浇愁的豪饮行为,令人生厌。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含蓄隐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分别在山东曲阜、浙江衢州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祭孔大典采用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并启动2024全球“云祭孔”活动,向海内外展示儒家思想文化魅力。在曲阜孔庙的书法创作活动中,小强同学书写《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儒家积极进取、意志坚强的思想品质。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同不能缺少游戏和童话一样,孩子们的成长也离不开音乐。②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③只有音乐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④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了,青少年就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⑤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用音乐探索以美育人的路径,能够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党的百年征程中,红色旋律始终是推动时代前行的美好力量。从《东方红》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从《南泥湾》到《我和我的祖国》……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充满感染力。让这些作品进校园,能够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然而,目前在中小学生音乐教育中,还存在重视不足、兴趣培养不够、教学体系老旧等问题。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音乐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补足音乐教育的短板。比如,可把音乐和体操体育结合起来学习,使其成为愉悦心情、健康成长的助力。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天体中,月亮最为变化多端,它有盈亏圆缺,有新残朔望,有上弦下弦……它还与历法、节令等密切相关。
B.“亘古西吉,边塞莽原,林茂草丰,牛马塞道……”作家樊文举以一首《西吉赋》,道出了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C.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三枝……”
D.有一个孩子——他是元帅……他把我带到这里来,又带着我们在这里建立了只属于我们的“王国”。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其改正。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第一段有三处存在逻辑错误,请找到其中两处,并指出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驳论方法。使用这种论证方法,就是①________,然后从这一观点出发,推导出明显的错误,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这些语言,会使思想倒退回封建社会。果真如此,我们今天所说的话,②________,且不必说山水草木、日月风雨这些自然事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饱含智慧、言简意赅的名言警句也都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那些同志的逻辑,③________,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粗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B.我们在第二章曾指出过“向心式词”意义构成的规律。
C.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D.校长说:“今天大家要毕业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老师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的心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故选D。
2.答案: A
解析: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不是“不要在意”故选A。
3.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其中包含:《论语》中认为不怨恨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呐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惰懈怠念,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民众的态度和治理理念,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他们对统治权构成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斗一观点。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看到品德高尚的人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遇到行为不端的人时,我们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小人则倾向于将错误或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或从自身寻找原因。呐内自省的归因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D.“不学《诗》,无以盲,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强调自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A。
4.答案: 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
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解析: 从论证角度分析,运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决定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接着,根据“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力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可知,用个体的对社会定位有积极认同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根据“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可知,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体是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产生认同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证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论述准确,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三段论证时,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用决定“形成”等词,表达准确严谨;运用进而,从而等关联词,使内容的衔接顺畅,脉络清晰,使论证时层层递进,从个体延伸至社会,进而推及两者间的互动;又多用长句,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等,论述详细,观点明确,表达严密。
5.答案: 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
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解析: 根据材料一“《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可得出: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根据材料一“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可得出: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根据材料一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可总结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6.答案: A
解析: A.“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错误,由原文“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可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不能和自传混为一谈,材料二说的是“鲜明的自传色彩”。故选:A。
7.答案: B
解析: B.“狐狸叫和猫头鹰啼”在原文是这样表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这些声音并不存在,当然不是以动衬静。故选:B。
8.答案: 评论有“成长”和“硬汉”两个关键点。
硬汉角度:恐惧是天性,是否是硬汉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和挑战恐惧。
(1)尼克对于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说明他渴望成为一名硬汉;
(2)尼克敢于脱离大人的照顾,说明他在挑战恐惧。
成长角度:硬汉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成长的过程。
(1)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时,彻夜读书不敢睡;
(2)此次在湖边,他可以尝试独自面对恐惧。
解析:
9.答案: (1)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特点;
(2)用“兴许是吧”来搪塞父亲,不想再提昨晚让他难堪的一幕,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强,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
(3)父亲说没有东西能伤害他时,他马上想到“闪电也伤不了”,体现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
解析:
10.答案: B
解析: 句意:关东各路盗贼纷纷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诛讨,杀死的人很多,然而还不能平息。
“关东群盗并起”是主谓结构,“关东群盗”是主语
“并起”是谓语,中间不断开,所以d处断句;
“秦发兵诛击”也是主谓结构,主语是“秦”,“发兵诛击”是谓语,中间不断开,所以g处断句;
“所杀亡甚众”是主谓结构,“所杀亡”是主语,“甚众”是谓语,中间不断开,所以i处断句。
综上,需要断句的三处是dgi。
故选B。
11.答案: D
解析: A.正确。本来;稳固。句意:本来就是不让别人听到他的声音。/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
B.正确。句意:却没有万乘的实际。/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
C.正确。承受;/接近,趋向。句意:李斯最终被囚,受五刑。/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D.错误。占据;/凭借。句意:据有四海。/凭借亿丈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
故选D。
12.答案: C
解析: C“秦二世认为尧、舜……不是合格的统治者”错误,秦二世只是不认同尧、舜身为天子却身处穷苦境地,为百姓做出牺牲的做法,他认为统治者应该纵欲而为,尽情享受,但并没有说秦二世认为尧、舜不是合格的统治者。
故选C。
13.答案: (1)从这以后公卿很少能够朝见皇上,各地起义的人更多了,关中军队被征发向东去攻打起义军的一直没有停止。
(2)你们应该顾念国家大事而忘却个人私利,那么美名和显赫的地位,就能够保持到底。
解析: (1)“希”,通“稀”,少;“发”,被征发;“已”,停止。
(2)“宜”,应该;“克”,能够;“终”,保持到底。
14.答案: ①听信赵高谗言,任由赵高专政。
②贪图奢侈享受,不关心百姓疾苦。
③缺少深思远虑,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高劝说二世道:“先帝登位治理天下时间很久,所以群臣不敢做非分之事,不敢进言异端邪说。现在陛下正年轻,刚登上皇位,怎么能跟公卿在朝廷上议决大事呢?事情如果有错误,就让群臣看出了自己的弱点。天子之所以自称为朕,本来就是不让别人听到他的声音。”于是二世经常居住在深宫之内,只跟赵高一个人决定各种事情。从这以后公卿很少能够朝见皇上,各地起义的人更多了,关中军队被征发向东去攻打起义军的一直没有停止。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说:“关东各路盗贼纷纷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诛讨,杀死的人很多,然而还不能平息。盗贼多都是因为戍边、运输、劳作的事情太劳苦,赋税太重。(我们)请求暂停阿房宫的修建,减少戍边兵役和运输徭役。”二世说:“我听韩子说:‘尧、舜用柞木做椽子不砍削加工,用芦苇茅草盖屋顶不修剪,吃饭用瓦碗,喝水用瓦罐,即使是看门人的衣食供应,也不会比这更俭薄了。禹平凿龙门,疏通大夏,疏导黄河淤积停滞之水,引水入海,亲自拿着杵和锹,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即使是奴隶的劳苦,也不会比这更厉害了。’凡是尊贵而掌握了天下的人,应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最主要的是使法令严明,下面的臣民不敢做坏事,以此来统治天下。虞、夏的君主,地位尊贵,做了天子,却身处穷苦境地,为百姓作出牺牲,这还有什么值得效法呢?我身居万乘之高位,却没有万乘的实际,我要建造千乘之车驾,设立万乘之徒属,让实际跟我的名号相符。再者先帝出身于诸侯,兼并了天下,天下已经平定,对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边境,(对内)修建宫室来显示成功的得意,你们都看到了先帝功业已经就绪。而现在我登位两年的时间,盗贼纷起,你们不能禁止,又想要终止先帝所要做的事情,这样做对上不能报答先帝,其次也是不为我尽忠尽力,你们还凭什么身处高位呢?”于是把冯去疾、李斯、冯劫下交给狱吏,审讯追究三人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说:“将相不能受侮辱。”自杀了。李斯最终被囚,受五刑。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平定天下,我虽然做到了,但如果守天下没有长远的谋划,功业也难以保住。秦始皇起初也曾平定六国,据有四海,到他晚年却不能很好地守住江山,这个教训确实可作为鉴戒。你们应该顾念国家大事而忘却个人私利,那么美名和显赫的地位,就能够保持到底。”魏征说:“臣听说,打胜仗容易,保持胜利困难。陛下谋划周密,考虑长远,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功业既已显赫,德行教化又深入人心,如果能永远用这种态度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了。”
15.答案: B
解析: B.“轻松愉快”错。“飘然”实则表达作者远离朝廷中心的悲伤之情。故选B。
16.答案: 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
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
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解析: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意为“他思念国君,想振兴楚国,想(国君和社会)回归正道,在《离骚》这一篇之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其中,“存君兴国”指思念国君,想振兴国家,“三致志焉”指“再三表达(这种)意愿”。颈联意为“江国的风景非常适合千里之遥的寄托,蓬山在远方想象中云雾深邃”,此处,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思念朝廷和君王,流露出对君主的思念,对应题干中的“存君”。尾联意思是论思考的事情,禁闼之中需要有公正的人等来进行,肯定会想起交盟的誓言,数次寄托音信。出句,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对应题干中的“兴国”;对句,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末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君主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应“三致志”。
17.答案: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其文约;其辞微
(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析:
18.答案: A
解析:
19.答案: 不仅可以补足音乐教育的短板,还可以使音乐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解析:
20.答案: ③并非只有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美术、语文等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④不是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了,青少年就一定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⑤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与事业成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解析:
21.答案: C
解析:
22.答案: ①先暂时承认某一观点正确;
②很多都来自古代社会;
③这类“封建士大夫语言”不能说。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①“止”与“不止”;②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③“止损”的智慧;④“止”中乾坤大;⑤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