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陶然亭①的雪
俞平伯
①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纷,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
②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
③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
④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⑤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 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⑥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⑦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⑧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炉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须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1924年1月12日
(有删改)
[注]:①陶然亭,即下文的江亭。②胶皮,一种人力车,车轮外箍是实心橡胶车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因“窑台”而联想到“会向瑶台月下逢”,表面上是写自己“比拟不伦”,实际上是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
B.第⑥段中“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这句话是指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
C.同样是描绘岑寂的冰雪世界,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登泰山记》中的“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运用的手法相同。
D.第⑧段中“闲闲的意想”一句与《荷塘月色》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蕴含的情感是相同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行文,与《登泰山记》一样都用线性结构叙事,而非《荷塘月色》中的圆形结构。
B.第④段中的“银涛万沸”比拟精妙,不仅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而且融入了他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
C.本文熔文言、白话,书面语、口语于一炉,语言典雅而又独具韵味,文质兼美,颇有让人回味之处。
D.作者追忆了往昔赏雪的美好经历,结尾处对“静”与“动”的关系展开议论,这在写景之外给文章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
8.下车之后,“我”的心情随所见之景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雪、境、理”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知伯嚣之时,有士曰长儿子鱼①,绝知伯而去之。三年,将东之越,而道闻知伯嚣之见杀也。谓御曰:“还车反,吾将死之。”御曰:“夫子绝知伯而去之三年矣,今反死之,是绝属无别也。”长儿子鱼曰:“不然,吾闻仁者无余爱,忠臣无余禄。吾闻知伯之死而动吾心,余禄之加于我者,至今尚存,吾将往依之。”
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②也;所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弘演至,呼天而号,尽哀而止。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芊尹文者,荆之欧③鹿彘者也。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芊尹文拔剑齐诸轼而断之贰车抽弓,援矢于筒④,引而未发也。司马子期伏轼而问曰:“吾有罪于夫子乎?”对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国君之旗齐于轸,大夫之旗齐于轼。今子荆国有名大夫而灭三等,文之断也,不亦可乎?”子期悦,载之王所,王曰:“吾闻有断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将杀之。”子期以文之言告,王悦,使为江南令,而大治。
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⑤而神有所归。”遂赴敌,役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家,宜止之,请为兄弟。”卞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反敌杀十人而死。
(节选自刘向《新序·义勇》,有删改)
[注]:①长儿子鱼:人名,曾为知伯的门客。②鹤:卫懿公好鹤,给鹤以卿的地位和食禄。③欧:同“驱”,赶走,驱使。④筒:筒状的器物。⑤塞责:弥补罪责。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司马子期猎A于云梦B载旗之长拽地C芊尹文拔剑D齐诸轼E而断之F贰车抽弓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名词,车夫,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的“御”意思不同。
B.号,动词,大声哭,与“号为张楚”(《陈涉世家》)的“号”意思不同。
C.而,连词,表转折,与“小学而大遗”(《师说》)的“而”用法相同。
D.归,名词,归宿,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的“归”意思不同。
12.下列选项中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儿子鱼是一位士人,他坚守有仁德的人要回报别人对他的恩德,忠臣要回报国君给他的俸禄,所以听到知伯被杀后要为知伯而死。
B.卫懿公昏庸无道,把俸禄和爵位赏赐给鹤,把钱财给予宫人,所以当别国攻打卫国时百姓不为他打仗,最终他被狄人追赶到荥泽杀死。
C.司马子期和芊尹文一起乘车到王宫后,楚王想要杀死斩断司马子期车旗之人,后来听完司马子期的讲述后,十分高兴地任命芊尹文为江南令。
D.当卞庄子再次要奔向敌人的阵地时,将军想与他结拜为兄弟,卞庄子拒绝了将军,认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依靠与将军结拜而苟且偷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将东之越,而道闻知伯嚣之见杀也。
(2)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葺小园其二【1】
苏轼
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
应成庾信吟枯柳【2】,谁记山公【3】醉夕阳。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4】。
注释:【1】本诗作于1062年,苏轼时任凤翔府签判,1065年离任返京。【2】枯柳: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看到之前所种的柳树已经十围,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中曾化用这一典故。【3】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4】甘棠:《诗经·召南·甘棠》中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周代召公政绩显著,曾在甘棠树下休息,百姓因此爱护甘棠树。
1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句写诗人自知三年后离任,此处并非自己的家乡。
B.“种树”句写修葺小园的忙碌,也感慨这种忙碌可能徒劳。
C.“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
D.尾联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
15.诗人运用想象,描写了自己离开之后的情景,开拓了诗歌意境。下列句中没有运用想象手法的一项是( )
A.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C.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辛弃疾《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D.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舟过吴江》)
16.“树”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请分析诗中的“树”有哪些内涵。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天地混沌被封在一个卵形或葫芦形的器物中,老鼠将宇宙卵或葫芦咬开,混沌才得以分开为天地,人类才得以形成。可以说,鼠成为人类的解放者的原因,是因为这种啮齿小兽如果没有将这一外壳咬开,那么人类或许会永远被困在壳的牢笼之中。
鼠类在创世神话中_________解放者的角色,从表面上看,( ),可以说是_________,无坚不摧。但本质上,鼠咬天开的真正原因,在于它的另一个重要_________∶强大的繁殖能力。初民相信,生殖力乃是生命之源泉,而包裹在壳中的混沌状态,则象征着子宫。因此,鼠咬天开的创世神话,描述的是一个世界分境的过程。一如《汉书·律历志》所云∶“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孽萌于子。”这也是鼠可以_________,在十二生肖中占据首位的真正原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扮演 无孔不入 特性 昂首阔步
B.扮演 无孔不钻 特性 趾高气昂
C.饰演 无孔不入 特色 昂首阔步
D.饰演 无孔不钻 特色 趾高气昂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因为它善于穿穴钻缝,又善于啃咬,并且身形很小,
B.是因为它善于啃咬,又善于穿穴钻缝,并且身形很小
C.是因为它身形很小,善于啃咬,又善于穿穴钻缝
D.是因为它身形很小,善于穿穴钻缝,又善于啃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鼠乃是人类的解放者,是因为这种啮齿小兽如果没有将这一外壳咬开,那么人类或许会永远被困在壳的牢笼之中。
B.如果这种啮齿小兽没有将这-外壳咬开,那么人类或许会永远被困在壳的牢笼之中,鼠乃是人类的解放者。
C.因为这种啮齿小兽将这一外壳咬开,人类才没有永远被困在壳的牢笼之中,使得鼠成为了人类的解放者。
D.因为鼠成为了人类的解放者,所以这种啮齿小兽将这一外壳咬开,人类才没有永远被困在壳的牢笼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这也许因为我在他家客厅里、坐在他对面的时候,他听着锺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
21.文中加粗的两个词语“闭上眼”和“品尝”用词精微,请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2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句子的句子特点及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毛泽东的追求;深入农村,研究乡土,是费孝通的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袁隆平的追求;同学少年,青春正少的你,也有很多追求吧?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说法偏颇,文中只是说李渔和纪昀没有领会“通感”的妙处,但宋祁的词句、苏轼的诗句都是典型的“通感”的写法,非常巧妙,这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早已心领神会。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关于“通感”的观点集中在第2段,强调作者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新颖的手法,即“通感”。C项,将光与影的和谐这一视觉感受转移成和谐的旋律这一听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突破了一般经验,产生了非同一般的美感效果。而A、D两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项运用了比喻,都属于一般的经验感受。
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错误,材料二第3段是说“有些读者提出异议”,并未点明读者为何提出异议,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属于主观臆断,并无根据。
4.答案: 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语言自然新颖;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材料二赏析《荷塘月色》的角度。第1段总写朱自清以诗人之心观察、品味而描绘出优美的“荷香月色”。第2段从艺术技巧的个性化方面来赏析《荷塘月色》的画意诗情。第3段从观察的细致、描写技巧的独到之处方面,赏析《荷塘月色》在作者细致的描写中蕴含的“诗”的意境。第4段写《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特点。第5段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绘画美、情趣美及其融入的作者的微妙的心思。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5.答案: 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为了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引用朱自清一些的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引用的好处,这需要结合引用的语句与语段的中心梳理答案。材料二第3段中对《关于“月下蝉声”》中语句的引用,意在表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诗与感觉》中语句的引用,意在表现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大自然中的“诗”。第4段中以朱自清“新而不失自然”“不欧化的口语”的主张来说明他以高质量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艺术境界的做法。材料三以朱自清自己的话来说明其创作《荷塘月色》的心境,以此来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这几处引用,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及其情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6.答案: B
解析: A.“实际上是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错误。原文“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可见这只是作者的联想,并非为了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C.“手法相同”错误。本文“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运用的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登泰山记》中的“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是直接表现“静”。D.“相同”错误。“闲闲的意想”一句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摆脱时局困扰的闲适心态,并非“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蕴含的孤寂的心情。
7.答案: B
解析: “‘银涛万沸’比拟精妙”错。此处为比喻,把广袤大地上覆盖的雪比作“银涛”。
8.答案: ①在窑台,看到清旷莹明的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
②于偏西南方虽有较高大的屋,但看到江亭无亭,因这与“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
③在游廊内看到北风卷雪、听到书声琅琅,怀念年少时光,觉得温馨(或温暖)。
④三间屋中窥视室内陈设,鸟瞰旷莽积雪,感觉美满、闲适。
解析: ①由“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所期待的”中的“期待”可知,在窑台看到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
②由“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藏在里边罢”“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江亭无亭……我们怅然若失”可知,“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
③由“在曲折廓落……琅琅的书声”“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等觉得温馨(或温暖)。
④由“从回廊下踅过去……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这也无须高谈妙谛,只当咱们……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等感觉美满、闲适。
9.答案: ①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原野雪光、纷扬雪羽、北风卷雪、雪中书声、旷莽积雪等画面。
②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
③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
解析: ①“雪”。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原野雪光“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清旷莹明的原野”,纷扬雪羽“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北风卷雪、雪中书声“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旷莽积雪“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等画面。
②“境”。“累累的坟,弯弯的路……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旷野都被白雪覆盖着,很安静,但这样的背景上又突出“热的瓶笙吱吱的响”,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
③“理”。“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写作者的感悟,升华哲理,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
10.答案: BCF
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A.正确。车夫/驾。B.正确。大声哭/宣称。C.错误。表顺承/表转折。D.正确。归宿/归附。
12.答案: D
解析: “卞庄子拒绝了将军,认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依靠与将军结拜而苟且偷生”错误,结合“三败”“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可知,卞庄子认为“有操守的人不会忍受羞辱而活着”,所以选择了英勇战死。
13.答案: (1)三年后,要向东去越国,在路上听说知伯因为轻狂而被杀。
(2)卞庄子崇尚勇敢,(由于)奉养老母,三次作战都失败逃走,朋友责怪他,国君也羞辱他。
解析: (1)“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往,到……去。“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2)“北”,败走,败逃。“交游”,朋友。“非”,责怪。
14.答案: D
解析: D.“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错,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园中树木被砍伐的担忧,但他幸运地得到了邻居的许可,让甘棠花得以庇护。
故选D。
15.答案: B
解析: 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意思是微风传来笛声幽咽,离亭沉浸在暮色中,你就要南下潇湘,而我却要奔向西秦。是实景,没有运用想象手法。
故选B。
16.答案: (1)“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
(2)“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
(3)“树”代表了诗人的静水流深老师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
解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词句展现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的感慨。诗人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情,描绘了自己在小园中忙碌的景象,并表达了对自身衰老和时间的担忧。诗中出现的庾信是一个传世的文人形象,通过与他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长寿和保持诗意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努力修葺的树木被砍伐的忧虑,但也传递出邻居的友善和支持。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然和人生的深深情感,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中“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
“应成庾信吟枯柳,谁记山公醉夕阳”运用典故,表达对小园生活的留恋。“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园中树木被砍伐的担忧,但他幸运地得到了邻居的许可,让甘棠花得以庇护。“树”代表了诗人的静水流深老师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
17.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无边落木萧萧下;百年多病独登台
(4)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解析:
18.答案: A
解析: 扮演:①化妆表演;②充当。饰演:是指专职演出。或在表演艺术中扮演某个角色的人物。此空应为“充当”的意思,所以应填“扮演”。无孔不入:①原意为遇到空隙就钻进去。②比喻四处钻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无孔不钻:比喻善于钻营。此空应为“遇空隙就钻进去”。所以应填“无孔不入”。
特性:①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②特殊的品性、品质。特色: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此空是陈述老鼠的特有性质,故应填“特性”。昂首阔步:仰着头,迈着大步。形容精神奋发或态度傲慢。趾高气扬:贬义词,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此空没有贬义色彩,选“昂首阔步”。
19.答案: D
解析: 从逻辑、照应上来做答。先“身形小”,才善于穿穴钻缝,排除AB两项;“善于穿穴钻缝,又善于啃咬”照应后文“无孔不入,无坚不摧”,整个语段重心在“啃咬”,故排除C。
20.答案: B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错误,关联词前后主语不同,故前半句主语这种啮齿小兽应在“如果”之后。C项,成分残缺,去掉“使得”。D项,不合逻辑,因果颠倒,应该是因为鼠将外壳咬开,解放了人类,所以鼠乃是人类的解放者。
21.答案: “闭上眼”:①屏蔽现实的干扰,使回忆更加专心,准确召唤出曾经的记忆。②沉浸在回忆傅雷音容笑貌的美好场景中,体现作者对好友的深沉怀念。
“品尝”:①“品尝”本义为品评食物滋味。傅雷不轻易笑,他像享受美食一样享受自己的“笑”,心情十分愉悦。②傅雷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自在、快乐,珍惜与朋友的深厚情谊。
解析:
22.答案: ①多用较短句式,先动作,后神态,语气简洁明快,方便读者快速感知傅雷特点自在、快乐。
②运用排比,“眼里”“嘴边”“满脸”排列,三个“是”字句突出了人物笑容,强化了傅雷含笑的形象。
解析:
23.答案: 例文:
这是我的追求
当民族水深火热时,毛泽东追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当社会追根溯源时,费孝通追求深入农村,研究乡土;当国家解决温饱时,袁隆平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他们皆以热血荐轩辕,用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悔的青春,以青春的热情投入伟大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延千秋。而今,光风霁月,盛世太平,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又该追求些什么才配坐享这前辈孜孜求来的繁荣呢?
“野蛮其体魄”,这是我的首要追求。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野蛮的体魄”是扶摇之风,能助复兴梦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因为身体壮硕,体魄强健,方可度关山,越北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曾经,“东亚病夫”的称号让我们倍遭打击,更备受侮辱:吞云吐雾,形容枯槁,有羸弱之躯,无缚鸡之力,以致落后挨打,被人蚕食,让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如同非洲草原上的一只肥美的野牛被鬣狗围追堵截,遍体鳞伤。今日,“东方睡狮”的雄起让我们抬头挺胸,扬眉吐气:赛场争霸,国歌频奏,有强健之体,无颓废之气,从而渐入佳境,受人尊重,使日新月异的东方明珠仿佛列缺霹雳中的一道闪电令世人叹为观止,满身辉煌。纵观历史,今非昔比,沉痛的教训,可喜的现实,让我深悟唯有有力的臂膀才是家国安宁的根本保障。
“文明其精神”,这是我的深层追求。常言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文明的精神”是浩瀚之宇,可携复兴梦纵横驰骋遨游无极。因为灵魂有趣,精神高贵,方可立丰碑,创奇迹,退可安家园,进可赢世界。
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神圣的国门,殖民者用屈辱条约举起了瓜分的刀叉,法西斯用惨无人道扼住了同胞的咽喉。他们面露凶光,吃相难看,精神卑劣,想法猥琐,用他们肮脏腐臭的铁蹄践踏得我中华万马齐喑。但是,动物的凶残无法比肩人性的慈悲,卑鄙的灵魂无法战胜高贵的精神。爱国者用铁骨脊梁守护着美丽的家园,不屈者用正气豪情销蚀着列强的野心,革命者用视死如归燃烧着复仇的烈焰。他们面带怒气,神情严峻,保家卫国,凛然不侵,用他们滚烫鲜红的热血震慑得那列强面面相觑。放眼神州,痛定思痛,挨打的历史,自救的“长征”,让我深味唯有文明的精神才是万众一心的亘古真理。
我何其有幸,生在先烈用铮铮铁骨打下的江山里,活在前辈用天下大同构筑的土地上。豪言壮语过于虚浮,口号决心流于形式,我只想将强健的体魄、文明的精神奉献给我的祖国。不要问为什么这是我的追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