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单招模拟测试二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已经在许多领域战胜自然,发展了自身。我们创造了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计算的财富,奇迹般地从被动地位升到主动地位。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我们正在强吞自己酿造的苦酒:盲目的人口激增使维持生存的食物获取越来越困难,不得不继续进行掠夺性生产,落后和无知,导致对大自然的掠夺,生存环境恶化。片面的经济发展,不完全的经济结构,向大自然排泄废物,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我们不相信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和工业崩溃的预告,但它的“增长极限论”提出的警告并不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
在整个球际范围内,就物质形态来说,人类是自然运转体系中的一员。在这个体系中,物质流、能量流把各个单元组成一个循环整体。人消耗着物质世界的能量,同时成为循环节的一个链节。
从人类社会环境来说,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选择。从无机物到有机体,由生物到人类,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把人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自然运转体系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本身的行动——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的积极活动以资源等形式从自然中取得物质能量,经过消耗、转化,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还给自然,这种取出和投入的积极活动为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创造了条件。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生产力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加,物质、能量的需求量也剧增。于是人类便极不明智地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工业生产又不顾后果地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过错吗?一方面高速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在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同一行为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过去的行为。
我们受到自然的惩罚是应得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全面发展。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勇气和信心,而不是痛苦和绝望,抛弃这个“无法收拾”的局势。既然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比地球更能让人生存,地球就是人类生存的最好环境。我们不能悲哀地呼吁人类停止生产,停止发展。人类生存一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展,坐以待食不是人的主动地位所允许的。另一方面,人类生态系统从它完整地开始循环起,静态平衡是不存在的,它所保持的是动态平衡。
环境不可继续恶化,人类发展不可再受到威胁。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对人类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是改变旧思想,废除局部价值观,树立全球观点,承认共同命运,抓住已经到来的关键时刻进行通力合作,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结构,保护环境,发展生产。
1.开头一段说:“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
B.人类将继续以主人的姿态向自然开战。
C.人类不得不继续进行掠夺性生产。
D.人类必须全面发展经济,完善经济结构。
2.第四段末尾的“同一行为”是指( )
A.人口急剧膨胀,生产力急剧增长。
B.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C.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
D.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
3.最后一段的结尾说“抓住已经到来的关键时刻”,这里的“关键时刻”是( )
A.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
B.生产力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
C.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
D.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结构,保护环境,发展生产。
4.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选择,使人成为自然运转体系中的一个主动因素。
B.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被污染,是人类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
C.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极限论”的警告是有一定道理的。
D.人类从自然中取得物质能量,经过消耗、转化,以不同的方式还给自然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是无法避免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读→句读,句中停顿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牢固
D.术业有专攻→攻,攻击
6.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8.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士大夫之族;③圣人;④君子;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
C.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11.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B.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C.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D.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四、基础知识
14.下列加粗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骈文(pián) 俟机(sì) 处(chù)理 拟人(nǐ)
B.邂逅(hòu) 豢(huàn)养 混淆(xiáo) 恪守(kè)
C.耄耋(dié) 供给(gōng) 着落(zháo) 偌大(ruò)
D.犒劳(kào) 包庇(bì) 渲染(xuàn) 碑帖(tiě)
15.下列各词语中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腼腆(tiǎn) 纤维(qiān) 姗姗来迟(shān)
B.拓片(tuò) 斡旋(wò) 岿然不动(kuī)
C.摒除(bǐng) 狙击(zǔ) 焚膏继晷(guǐ)
D.夙愿(sù) 剽悍(piāo) 怵目惊心(chù)
16.下列加粗词语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真谛 取缔 孝悌 玲珑剔透
B.塞车 边塞 活塞 敷衍塞责
C.驿站 意思 臆断 神采奕奕
D.嗜好 对峙 吞噬 咫尺天涯
17.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硝烟 分歧 鬼斧神工 称心如意
B.呼啸 通碟 目不瑕接 披星带月
C.惰性 陷阱 良晨美景 眼花瞭乱
D.沉缅 辫别 忠贞不瑜 栩栩如生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安祥 因才施教 废除 爱不择手
B.陨落 孓然一身 诸候 身体力行
C.变幻 一筹莫展 提纲 集思广益
D.鬼秘 再接再厉 讴歌 贪脏枉法
1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戳穿 怙恶不悛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出神入画 喧嚣 美轮美焕
C.慰籍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察颜观色
20.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封山,汽车深陷雪中,我们只好安步当车,一步步走到这个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
B.哀兵必胜,美国这次出兵海湾,一定能打下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
C.李强爱屋及乌,因为喜欢王菲,对王菲所在的学校也格外青睐。
D.政府安土重迁,拨给搬迁到外省的移民一大笔搬迁费,使他们在建好新的家园之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
2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鲁迅的后期杂文可谓不刊之论,这恰恰体现了他思想的炉火纯青。
B.中国女排不孚众望,又一次战胜古巴队,夺得冠军。
C.真是怪事,电影院一挂出“少儿不宜”的牌子,观众反而多起来,都开演半个小时了,人们还不绝如缕地往影院赶。
D.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遇时,使投保者或受益人得到一笔赔偿。
2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方永刚既是“知者”,_________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_______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_________出来。
A.也 躬身 体现
B.更 躬行 发挥
C.更 躬身 体现
D.也 躬行 发挥
2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然而却有不少人在利益的____下,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②“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_____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的思维路径。
③如果说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是为大多数人谋利,而是为一些人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法制不仅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_____会成为约束大多数人的工具。
A.驱动 约束 反而
B.驱动 制约 反而
C.驱逐 约束 而且
D.驱逐 制约 而且
24.叠词不只是词语的简单重复,它在形成节奏感之余,还会产生特别的韵味,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情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 )
A.指点→指指点点 B.仔细→仔仔细细
C.来往→来来往往 D.原本→原原本本
2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意大利安全专家斯卡拉梅的病症__________其受到钋辐射。
②2008年奥运会推出的《李小龙传奇》投资商__________成龙演李小龙的师父。
③__________在变迁,而院士邹承鲁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的秉性却一直没有变。
A.反映 题名 时势
B.反映 提名 时世
C.反应 提名 时世
D.反应 题名 时势
2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梅兰芳这个名字对许多中国人都很熟悉。
B.大量事实证明,放射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癌症的好方法。
C.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D.这里是地震多发区,当地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地震发生。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今年以来,全厂职工干劲倍增,生产热情高涨,使产量提高了20%。
B.这个炼钢车间,由10天开一炉变为5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C.我市每千户人家的手机拥有量,从5年前的50台到今年的200台,增加了4倍。
D.通过技术改造,每件产品的成本减少到原来的80%,即由100元减少为20元。
28.下列句子中,正确的一句是( )
A.国民经济发展了,国家不但富了,人民也富了。
B.校党支部研究了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工作。
C.是否有远大的抱负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D.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
29.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的是( )
A.绿茵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
B.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排比)
C.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
D.秋天的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拟人)
3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的一项是( )
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了一切郁闷和烦恼。
B.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C.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D.一个个红石榴像小姑娘绽放出的可爱的笑脸,缀满树枝间。
31.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32.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培训会上,主持人说:“刚才专家的发言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B.在阅览室,弘毅同学说:“老师,您可以帮我找《老人与海》这本书吗 谢谢!”
C.公园里,舒然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 ”
D.案件胜诉后,子达赞叹道:“梁律师反应机敏,真是见风使舵,让人佩服啊!”
3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3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 曹丕 曹植
B.班彪 班固 班超
C.杜甫 杜牧 杜荀鹤
D.苏洵 苏轼 苏辙
3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豆蔻、束发、弱冠、不惑、知命。
B.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C.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D.古者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花甲;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36.在艺术上达到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
A.《诗经》 B.《古诗十九首》
C.《春江花月夜》 D.《归园田居》
37.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节)
B.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
C.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重阳节)
D.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元宵节)
38.下列语句加粗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1)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4)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李清照 李白 苏轼 欧阳修
B.白居易 曹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李清照 曹植 苏轼 司马迁
3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纪传体通史——司马迁
B.《战国策》——国别体——刘向(编订)
C.《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范晔
D.《春秋》——编年体——孔子
4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蒲松龄,清朝著名小说作家,著有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名。
B.《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C.文学史上的“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源头。
D.《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主要论述了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品性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等成语均出自《荀子·劝学》。
4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其作者是北宋的施耐庵。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作者不详。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白居易,字乐天,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与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D.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维的《滕王阁序》。
42.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其中“玉箸”是指( )。
A.筷子 B.眼泪 C.武器 D.首饰
43.( )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A.《望天门山》 B.《梦游天姥吟留别》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望庐山瀑布》
44.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五音:宫、商、角、微、羽
B.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C.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D.五经:《诗》《书》《礼》《易》《论语》
45.下列诗句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②靖康耻,犹未雪
③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46.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下列不属于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
B.《江城子·密州出猎》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雨霖铃·寒蝉凄切》
47.《西游记》中的西天是指( )。
A.埃及 B.印度 C.西藏 D.新疆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2.答案: B
解析:
3.答案: C
解析:
4.答案: D
解析:
5.答案: B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7.答案: B
解析:
8.答案: C
解析:
9.答案: D
解析:
10.答案: B
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12.答案: D
解析:
13.答案: C
解析:
14.答案: B
解析: 处理;着落;碑帖。
15.答案: D
解析: 纤维;拓片;狙击
焚膏继晷(焚:点燃;膏:灯油或蜡烛;继:接续;晷:日影、日光)的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16.答案: C
解析:
17.答案: C
解析: 通牒目不暇接披星戴月,良辰美景眼花缭乱,沉湎辨别忠贞不渝。
18.答案: C
解析: 安详因材施教爱不释手,孑然一身诸侯,诡秘贪赃枉法。
19.答案: A
解析: 出神入化美轮美奂,慰藉气概,凋敝察言观色。
20.答案: C
解析: 安步当车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该成语的意思是指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苦生活;
哀兵必胜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哀兵必胜的意思是指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爱屋及乌,是一个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他屋上的乌鸦都一起爱,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21.答案: A
解析:
22.答案: B
解析: “也”表示并列,“更”表示递进。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本句中要突出方永刚是“行者”,可知此句是表递进的关系,排除A、D两项。
躬身:自身,亲自;躬行:亲自实行。本句中显然要用动词,所以用“躬行”。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本句中“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属于“能力表现出来”,所以选“发挥”。故选B。
23.答案: B
解析: 驱动:驱使,推动。驱逐:用强力赶走。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决定另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约束:加以限制、管束。而且,表示递进。反而,与“不仅不(没有)”呼应,表示相反递进。
24.答案: A
解析:
25.答案: B
解析: 反应: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③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热核反应。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这部小说反映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把情况反映到县里ㄧ他反映的意见值得重视。③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应该用“反映”。
提名: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或事物名称。题名:指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应该用“提名”。
时世:时代,世道。
时势:指时代的趋势;当时的形势;即指某一段时间的情势。应该用“时世”。
26.答案: B
解析:
27.答案: A
解析:
28.答案: C
解析:
29.答案: A
解析:
30.答案: D
解析:
31.答案: B
解析:
32.答案: B
解析:
33.答案: B
解析:
34.答案: D
解析:
35.答案: C
解析:
36.答案: B
解析:
37.答案: C
解析:
38.答案: B
解析:
39.答案: C
解析:
40.答案: C
解析:
41.答案: C
解析:
42.答案: A
解析:
43.答案: C
解析:
44.答案: D
解析:
45.答案: B
解析:
46.答案: D
解析:
47.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