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菁高中、常州一中、南京二十九中等五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性是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来的。俄国学者罗曼·雅各布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了文学性这个术语,它指的是文学的特性。他说:“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雅各布森对当时各种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政治学的、哲学的文学研究表示不满,认为这些研究就像一个警察,把凡是来过这个房间里的人,甚至是经过街边的人都捉起来,而不看他是不是“文学”本身。他的意思是,要把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要揭示文学的特性,然后再把文学的特性即文学性作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文学性在哪里?对于雅各布森和其他俄国形式主义者来说,文学性只存在于文学的语言层面里。因此,他们热心于“诗的语言”与“实际语言”的区别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就是作家在对日常语言加以变形、强化甚至扭曲中,“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
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对于文学性最著名的解释,来自什克洛夫斯基的《艺术作为手法》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了文学语言陌生化原则,他认为,陌生化是和自动化相对的。自动化就是指我们感觉自动化。例如你第一次开汽车上马路的情境,尽管已经过去多年,可你还是记得自己第一次开汽车上大街时那种战战兢兢的、唯恐发生意外的心情;但现在你已经开了多年的车,十分熟练,甚至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前面那种让你永远不会忘记的情境属于陌生化,后面的情境则属于自动化了。陌生化让我们的感觉敏锐起来,这正是文学所需要的。例如诗歌中有很多特别让人感到陌生的句子,这些特别的诗句的确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文本的文学性。
但是我们能不能仅仅从语言的层面去理解文学性呢?这是不能的。文学是发展的,文学观念也是发展的,文学性也因此是变化发展的。有多少种文学观念,就会有多少种对文学性的理解。我们今天应如何理解文学性呢?80年代初掀起的“美学热”的滚滚浪潮,使大家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文学的特性是审美的共识。这就是说,审美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
进一步的问题是,作为文学性的审美性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作家在以情感去评价周围事物的时候,获得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如果作家把这种审美体验转化为语言文本,文学性也就产生了。那么文学性体现在语言文本的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气息”“氛围”“情调”“韵律”和“色泽”
就是文学性在作品中的具体的有力的表现。
气息是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力。审美的主体是人,审美评价的主体也是人。具体到语言文本中,文学性的第一因素就是人的气息。古人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人是如此,作品也是如此。作品中有气息,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审美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文学性的首要条件。氛围指语言文本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关系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性气氛。文学作品总是在写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相互关系中推进,如果作家真正用情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描写生活、评价生活,那么就一定会使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关系透露出一种气氛来。情调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感情的各种格调,如乐观的格调、哀愁的格调、明朗的格调、忧郁的格调等。在文学创作的审美活动中,情感对于作品主题的塑造是造成情调的主要原因。作家写的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事件,但却是用自己的特定的不平凡的情感灌注的,那么这被描写的普通事件也可以表现出不平凡的主题,从而呈现出特别的情调来。作家也可以写一个奇特的事件,但他可以赋予作品主题以平凡的情感,从而改变原来素材的情调。韵律指语言文本中的节奏、声韵的和谐程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节奏和声韵是文学的音乐美的主要表现。色泽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色彩的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不能像绘画那样着色,不能像要求绘画那样要求色彩丰富,但是在一些优秀的作品中,诗人、作家仍然讲究色彩的明暗和冷暖。
对于文学性来说,气息是情感的灵魂,情调是情感的基调美,氛围是情感的气氛美,韵律是情感的音乐美,色泽是情感的绘画美,这一个“灵魂”四种美几乎囊括了文学性的全部。
(摘编自童庆炳《谈谈文学性》)
材料二:
阅读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在我将近七十二岁之时,我日益感到自己一生主要的成长经验始于七岁那年,当时我说服了我的两个姐姐带我去布朗克斯公共图书馆,实际上是每天都去。我记得那里的书借期是两周,并可续借一次。我最喜爱的诗人有:哈特·克莱恩、华莱士·斯蒂文斯、威廉·巴雷特·叶芝、威廉·布莱克以及雪莱和济慈等人。
现今世界上的大学里文学教学已经被政治化了。文学批评如今已被“文化批评”取代:这是一种由伪马克思主义、伪女性主义以及各种法国式或海德格尔式的时髦东西所组成的奇观。西方经典已被各种诸如此类的十字军运动所代替,如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族裔研究。如果我是出生在1970年而不是1930年的话,我就不会以文学批评家和大学老师为职业,即使是我的英雄偶像萨缪尔·约翰逊博士,在如今大学的道德王国里也难以找到一席之地。
我对布朗克斯公共图书馆记忆犹新的是,那些藏书中的核心部分都是基于审美和认知的考虑而遴选的,如果我不是在1938年而是在1998年怯生生地在那里跌跌绊绊走动的话,那我会发现有什么东西可用来陶冶自己呢?
(摘编自[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初出现社会学等学科取代文学的趋势,雅各布森对此不满,提出文学性。
B.作家用情感评价周围事物时获得的审美体验是产生文学性的重要前提。
C.气息、氛围等仍然是文学性在语言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文学性只能从语言层面理解。
D.文学是语言艺术,艺术门类的天然限制决定其无法像绘画一样呈现丰富的色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善于运用设问句,一方面启发读者思考,另一方面在自问自答中推进论证。
B.材料一围绕文学性这一话题纵向展开论述,在层层递进中详细阐明作者对文学性的理解。
C.材料二分析了大学文学教学政治化的根源,指出真正的文学应该基于审美和认知的考虑。
D.材料二紧扣作者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让专业性较强的文学理论问题更加贴近普通读者。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陌生化”的一项是( )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俄国形式主义者与布鲁姆关于文学的观点有何相通之处。
5.如欲从“气息”“氛围”两方面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一篇文学短评,请结合材料写出评论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豺狗和阿拉伯人
卡夫卡
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
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a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
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
b“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
“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
“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c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
“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
“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
“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
“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
“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
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
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
“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
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
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摊摊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
“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d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豺狗们自知弱小,会恳求每一个见到的欧洲人,倾诉它们对阿拉伯人的厌恶,希望欧洲人把它们从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来。
B.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锈迹斑斑的剪刀,是他们各自的斗争武器,也是他们力量强弱的象征,暗含斗争的结果。
C.小说很多细节具有讽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它们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寻味。
D.“我”是线索人物,也是豺狗与阿拉伯人争斗的见证者,“我”对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怜悯,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
7.下列对画线处语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处以豺狗们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营造了魔幻氛围,也为后文进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笔。
B.b处豺狗说自己是“最年迈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亲”,目的是通过营造神秘感,来取得“我”对它们的信任。
C.c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缘由。弱肉强食在它们之间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们的“宿怨”。
D.d处阿拉伯人认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们承受锐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韧性触动,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骆驼的尸体。
8.“我”在小说中是豺狗和阿拉伯人斗争的见证者,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描写了一场豺狗与阿拉伯人由来已久的斗争,过程中阿拉伯首领发出了一次“快活”(文中加粗点处)的笑声,请简析他“快活”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见汝阴侯滕公,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
(摘编自《史记·季布传》)
材料二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臣无功A窃宠B待罪C河东D陛下无E故召F臣G此人必有以H臣欺陛下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置,安置,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的“置”意思相同。
B.意,料想、猜测,与《促织》“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C.如,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会同”的“如”意思不同。
D.而,连词,表转折,与《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是楚人,为人行侠仗义,在当地很有名气,在项羽手下为将时曾多次让刘邦受困。项羽败亡后,刘邦重金悬赏捉拿他,并下令胆敢窝藏者灭其三族。
B.季布躲在濮阳周氏家中,周氏要求他听从安排,否则就先杀了他。季布答应后,周氏将他进行伪装,放在广柳车中,混在家僮里,卖给鲁地大侠朱家。
C.朱家对汝阴侯滕公说,季布替项羽效力是其职责,不能把他逼急了,否则他会逃往异国成为敌人,以致历史悲剧重演,并希望滕公找个机会劝说刘邦。
D.王夫之认为,汉文帝即使因为召、遣季布而被人看出深浅也没有关系,君主的赏罚大权本应让人知晓;汉文帝的过失在于轻易地召见而不是遣归季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2)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14.对待季布的态度,司马迁和王夫之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时节,韦应物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是年冬天,长安发生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李儋,字元锡(一说李儋与元锡为两个人),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即景忆昔,联想到去年与友人相聚又匆匆离别的场景,勾起了别后思念之情。
B.首联中的“又”字用得巧妙,不仅显出时光流逝迅疾,也暗含着与友人相聚的强烈渴望。
C.颔联中对仗工整,叠词“茫茫”“黯黯”写出了世事之艰难、诗人内心惆怅悲苦之深。
D.尾联写诗人听说友人要来询问自己对国事的看法,一次次地登上西楼远眺,等候友人。
16.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谈到《诗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赞扬《离骚》中和含蓄的文风。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冶铁史方面,新发现仿佛井喷一样,使人A_________,传统的老看法几乎被全面刷新了。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发掘单位把这件钺送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去分析,检验结果说铁刃所用的材料是古代的熟铁。《考古》1973年第5期发表的简报中,不仅肯定了这一结果,而且还把它和郭沫若《班簋的再发现》一文中推测“周初已有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的说法相联系,认为:“台西铁刃铜钺的发现证明了郭沫若同志的论断是正确的。”既有实物,又有鉴定结果,又有郭老的高见,一时间似乎成为B_________了。可是也就在发表上述简报的那期《考古》上,有一篇夏鼐先生的《读后记》,认为其铁刃所用的材料有可能是陨铁。这下差点闹出大乱子,有人说夏先生是在贬低古代劳动人民在冶铁方面的伟大成就。幸亏随后钢铁学院柯俊教授的指导,重新对这件钺作了检验分析,证明铁刃中所含的镍达6%左右,而且出现了分层的高镍偏聚。这种现象只有在冷却极为缓慢(每百万年冷却1℃-10℃)的天体中才能发生,从而肯定了铜钺的刃用的是陨铁。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约瑟的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特有的问题,应该说,是西方人碰到中国文化之后,从西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这个潜台词很重要,就是说,①__________;这恰恰是“李约瑟之问”暗含的一个预设,实际上也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观念——都认为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它代表着人类精神和文明的高级阶段,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境况。李约瑟有一个关于人类科学文明的图景,叫作“百川纳海”:“海”是现代科学,②__________,最终这些文明都要汇入科学的大海。
在这个图景中,中国这样高级的文明为什么没有汇入大海就成了一个问题。然而,今天来看,“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③__________,它很自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概括上面这段文字对“李约瑟之问”的基本判断,要求能体现主要观点及前提,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2.这段文字运用“百川纳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六、材料作文
23.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B
解析:
4.答案: ①都对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过度交融的现象感到不满。
②都将敏锐、有活力的心灵视为文学阅读者的重要品质。
解析:
5.答案: 气息:词中可见词人鲜活的生命气息。苏轼对周瑜“雄姿英发”的赞颂、对自己“早生华发”生出的“人生如梦”感慨,皆以人生起落的心血写出。
氛围:在抒情主人公与赤壁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象、自己壮志未酬与周瑜所创功业的关系中,词人创造出豪迈超旷又有些许感伤的情感性氛围。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错误。文中“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这句已经明确表达出“我”没有能力评断,而且后边说用鲜血结束是用“也许”,“我”只是一个见证者,虽然听到了豺狗的诉求,但并没有明确表现出“我”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
故选D。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是被豺狗们承受锐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韧性触动,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骆驼的尸体”错误。那位首领举起鞭子时“我拦住了他的胳膊”,然后阿拉伯人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可见阿拉伯人留下骆驼的尸体是因为“我”拦住了他挥鞭子的胳膊,并且他也觉得可以把臭肉留给豺狗去处理,与认为豺狗了不起并无直接因果关系。阿拉伯人称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并非出于对豺狗受鞭打的韧性的触动,而是对豺狗持有的一种矛盾的态度:既厌恶其弱小和无奈,又觉得它们在处理腐肉上的作用值得利用。因此,他并不是因为豺狗忍受鞭打的韧性而快活,而是因为豺狗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只是一些可操作的“狗”,其无奈的反抗让阿拉伯人感到好笑。
故选D。
8.答案: ①惊奇、意外。“我”在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时,一群豺狗拥挤在“我”的周围,并且对“我”提出的请求让“我”感到惊奇、意外。
②疑惑、厌恶。听完豺狗的诉说,“我”对豺狗的目的感到疑惑,追问它们“想要什么呢”“想要干什么”,“我”对豺狗的嘴巴里泛出的恶臭非常排斥,并且试图站起身来。
③同情、怜悯。当阿拉伯商队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我”对不顾一切去吃骆驼尸体的豺狗产生了同情,并劝阻阿拉伯商队首领对豺狗的鞭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当“我”在露营时,一群豺狗靠近了“我”,并对“我”提出了请求,从“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可知,此时感到惊奇、意外。
②当豺狗向“我”讲述它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仇恨以及对“我”的期望,从“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可知,“我”对豺狗的目的感到疑惑;从“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可知,“我”对豺狗的嘴巴里泛出的恶臭非常排斥,并且试图站起身来。
③从“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可知,当阿拉伯商队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我”对不顾一切去吃骆驼尸体的豺狗产生了同情怜悯,并劝阻阿拉伯商队首领对豺狗的鞭打。
9.答案: ①阿拉伯人看到豺狗对“我”的亲近诱惑后表现出的对豺狗的轻蔑,当看到豺狗们期望欧洲人用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剪刀来对付阿拉伯人,当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慑下逃窜又聚集,他觉得豺狗们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偶,他觉得豺狗的行为和想法是可笑的,这种优越感促使他发出快活的笑声。
②当他看到欧洲人面对豺狗的请求时的那种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当他看到“我”被豺狗纠缠,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对豺狗的了解以及他们在与豺狗的关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带有一种调侃欧洲人的意味,这也让他产生了快活的情绪。
③阿拉伯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捕杀动物作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与豺狗形成鲜明对比。他在面对豺狗的挑衅和诉求时,能够凭借大鞭子轻易地让豺狗们逃窜,并且能够主宰动物尸体如骆驼的处置权,这种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对豺狗的闹剧时发出快活的笑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对豺狗的轻蔑与掌控感。“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句是阿拉伯人在看到豺狗对“我”的亲近诱惑后说的话,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可能还是很多次,但最终豺狗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对豺狗的轻蔑。后文“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句更是赤裸裸的讽刺和蔑视。文章中“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豺狗们期望欧洲人用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剪刀来对付阿拉伯人,这种想法在阿拉伯人眼中是幼稚且不切实际的。他对豺狗们有着一种掌控感,知道豺狗们虽然对他们心怀仇恨,但实际上并不能对他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当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慑下逃窜又聚集,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他觉得豺狗们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偶。他觉得豺狗的行为和想法是可笑的,他们对豺狗们贪婪地扑向腐肉的丑态感到好笑,这种优越感促使他发出快活的笑声。
②对欧洲人态度的调侃。“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处的语言描写和他知道“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在他看来,欧洲人面对豺狗的请求时的那种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当他看到“我”被豺狗纠缠,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对豺狗的了解以及他们在与豺狗的关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带有一种调侃欧洲人的意味,这也让他产生了快活的情绪。
③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这是个常识”句的肯定的语气,“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句阿拉伯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捕杀动物作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与豺狗形成鲜明对比。他在面对豺狗的挑衅和诉求时,能够凭借大鞭子轻易地让豺狗们逃窜,并且能够主宰动物尸体如骆驼的处置权,这种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对豺狗的闹剧时发出快活的笑声。
10.答案: BDG
解析: 句意: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
“臣”是“窃宠”的主语,且“无功窃宠”和“待罪河东”是并列的四字短语,故在B处断开;
“河东”为“待罪”的后置状语,此处省略“于”,为状语后置句,“陛下”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D处断开“陛下”为“召”的主语,“臣”为宾语,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且“此”代指前文季布“无功待宠”“陛下召臣”这件事,故应在“此”前断开,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
11.答案: A
解析: A.“意思相同”错误。安置、放置;/放弃、丢下。句意: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
B.正确。料想、猜测。句意: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C.正确。按照;/或者。句意: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
D.正确。表转折;/表承接。句意:而季布却能凭勇敢在楚地扬名。/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故选A。
12.答案: B
解析: B.“否则就先杀了他”错误。原文为“即不能,原先自刭”,即周氏认为如果季布不听他的建议,他“情愿先自杀”,而不是“先杀了他”。
故选B。
13.答案: (1)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因为自己的私仇搜捕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天下人看着自己这样狭隘呢!
(2)皇上默不作声,心中惭愧,很久才说:“河东是我最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罢了!”季布辞别皇上回到官任上。
解析: (1)“独”,仅仅;“求”,搜捕;“何”,为什么;“不广”,狭隘。
(2)“良”,很;“股肱”,重要的;“之”,去往。
14.答案: ①司马迁持肯定态度:季布在楚时以勇扬名,灭敌夺旗,堪称“壮士”;至汉后为实现抱负,遭受刑罚,为奴不死,忍辱负重,终成“名将”。
②王夫之持否定态度:季布因被遣回河东而悻悻不乐,诘责君王而逞一时之快,不适合当御史大夫;好酒使性、难以接近,事实明显,无法掩饰。
解析:
15.答案: D
解析: D.“尾联写诗人听说友人要来询问自己对国事的看法”错误。“闻道欲来相问讯”中“问讯”的意思是探望,是指听闻朋友将要来探望、问候自己,而不是询问国事。
故选D。
16.答案: 相同点:①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
②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
不同点:①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②韦诗表达了作者有志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想到自己辖区内还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问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之。
解析:
17.答案: (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解析:
18.答案: A.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B.不刊之论/不易之论
解析:
19.答案: 示例一:幸亏随后在钢铁学院柯俊教授的指导下,重新对这件钺作了检验分析,证明铁刃中所含的镍达6%,而且出现了分层的高镍偏聚。
示例二:幸亏随后钢铁学院柯俊教授进行指导,重新对这件钺作了检验分析,证明铁刃中所含的镍在6%左右,而且出现了分层的高镍偏聚。
解析:
20.答案: ①文化高级就应该有科学;
②“百川”是不同的文明;
③但在当时来看
解析: 第一处,由前文“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可知,李约瑟推断的前提是高级文化应该有科学,再根据“潜台词”的提示,可知应填写“文化高级就应该有科学”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由“最终这些文明都要汇入科学的大海”“‘海’是现代科学”可知,“百川”指的是不同的文明,因此填写“‘百川’是不同的文明”。
第三处,由“然而,今天来看”可知句子是转折关系,今天“‘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在当时就是没问题,因此填写“但在当时来看”一类的句子。
21.答案: “李约瑟之问”是以西方视角看待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它的前提是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这个前提在今天看来是有问题的。
解析: 由“是西方人碰到中国文化之后,从西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可知,李约瑟是以西方视角看待问题的;由“实际上也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观念——都认为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可知“李约瑟之问”的前提是“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由“今天来看,‘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可知,“李约瑟之问”本身就存在问题。结合上述分析作答即可,注意体现其观点和前提。
22.答案: 运用比喻,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人类文明终将发展到科学文明阶段的观点,呼应上句中的“图景”。
解析: “百川纳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现代科学”比作“海”,将“不同文明”比作“百川”,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人类文明终将发展到科学文明阶段的观点,呼应上句中的“李约瑟有一个关于人类科学文明的图景”。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了一种现象:我们一些青年,或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不想做”,说明这些事情,不是自己的爱好、兴趣所在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不得不做”,说明这些事情,是基础性工作,或者是必然要面对难题,或者是无从躲避的责任。然后由此引发疑问:这个现象是我们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也就是说,面对这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那么容易能轻易避开的事,我们应当思考,是否可以选择逃避,是必须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还是可以选择避开使其不成为我们不得不做的事。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见仁见智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逃避,我们必须选择迎难而上,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不容逃避。我们也可以强调个人的自由,说明我们不该为俗世规则所束缚,要勇敢选择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或许由此我们会动力十足,反而会比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写作时,可以先确定“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指的是哪类事情,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这些时期,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记住大量的枯燥的公式对某些上班族来说,是日常的一系列机械的日常性报表。然后再表明自己对于材料所问问题的态度比如,若选择我们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就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先指出我们无法逃避,然后说明既然不得不做,虽然不想做,也要克服厌倦情绪去有效面对;接下来指出,此种情况下应该重视效率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巧妙的心思应付生活中的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
立意:
1.既然不可逃避,何不积极面对。
2.化无奈为兴趣,完成必须承担的任务。
3.切莫敷衍了事,勇于负重前行。
4.人生有限莫蹉跎,志趣为先弃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