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9课《土地的誓言》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9课《土地的誓言》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22: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土地的誓言》学案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 污秽(huì) 丰饶(ráo) 辘辘(lù)
白桦林(huà) 镐头(gǎo) 泛滥(làn)
(2)解词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垄: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 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东北作家群”的文学派别。“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相继流亡到了关内。他们带着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故土之思的双重情感。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是闪现的思维火花,展现的情感波澜,再现的时光往事。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
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2)中心意思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3)写作特点
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倾诉对象拟人化;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营造文章的画面之美;叙述的方式与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重点句子分析】
(1)解释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超出了常规,是很特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用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义和语境间发现词语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和“飘荡”、“回响”等词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何不同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但它却已被埋葬在了故乡的田垄间。因此,用“埋葬”一词就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深层的理解是,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课文写作特色】
1.真挚感情,独特抒情。
2.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3.意象鲜明,情感激越。
【课本习题提示】
一、1.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2.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想像力,品味语言。
3.这是一道开放题,鼓励发挥质疑精神,对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加以评论。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这是一道语言积累题,意在引导反复朗读文章,通过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例句如下: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课 堂 练 习
一、基础训练
1、本文写于________十周年,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喷涌___ 山涧___ 默契___ 田垄___ 炽痛
污huì___ 泛làn___ 怪dàn___ 斑lán___lán( )语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我走到哪里,____我睡得很沉,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4、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C、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5、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仿写句子
当 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 的时候,或者当 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7、文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者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二)“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作者从那些角度描写故乡春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加点的“窜”字为什么用得好?请作简单分析。
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5.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6.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第9课《土地的誓言》学案
课 堂 练 习
一、基础训练
1、2、3、略 4、B
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6.B 点拨:应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1.①炽痛 ②泛滥 ③斑斓 ④怪诞
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6.略
7、“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带有命令的口气。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二)1、文段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入手,将故乡春天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2、好在窜字写出了柳条长得快,长势好,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情态,从侧面表现了故乡春天万物争荣,吐露生机的特点。
3、“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童年的欢歌笑语被被失去国土的悲伤现实淹没了。“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4.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5.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6.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