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周口店有一处中国首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大禹竭尽全力治水
2. 1992 年,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国江西的稻作起源问题。美方专家于1996 年、1998 年两次发表研究报告,证实长江中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摇篮。该研究可印证我国( )
A.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早期国家的形成
C. 贫富分化的出现 D. 社会阶级的产生
3. 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纣王,成功建立了周朝。分封制是西周最具特色和影响的政治制度,其“□□□□,□□□□”的政治理念对西周的统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内容是 ( )
A. 血缘唯一,论功行赏 B.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C. 同姓同源,别无其他 D. 重视北方,立足河南
4. 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 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字 B. 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C. 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
5. 下面是某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这部分目录的主题应该是 ( )
A. 西周社会 B. 春秋争霸
C. 三家分晋 D. 秦灭六国
齐鲁长勺之战…………… 秦晋韩原之战…………… 秦晋崤之战……………… 勾践灭吴…………………
6.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A.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建立
B.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
C. 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
7. 老子有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的手法是一样的,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这反映了老子( )
A. 以德治民的思想 B. 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 休养生息的思想 D. 反对社会变革和兼并战争
8. 这部中医理论著作问世于战国时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齐民要术》 D. 《春秋》
9. 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中央政府汇报一年的治理状况,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 国土疆域狭小
B. 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C.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 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咏史怀古诗对秦朝的暴政进行了抨击。下面这首诗批判了秦朝统治者( )
杞梁①墓 [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②,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注释】①杞梁:孟姜女的丈夫。②一叫长城万仞摧:指孟姜女哭长
城的典故。
A. 穷兵黩武 B. 赋税沉重
C. 滥用民力 D. 法律严苛
11.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的实施( )
A. 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 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C. 解除了封国的威胁 D. 强化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12.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
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 蒙恬北击匈奴 B. 丝绸之路贸易
C. 甘英出使大秦 D. 西域都护府设置
13. 某同学在进行“两汉时期的中外交往”专题学习时做了一份研究报告,以下是研究报告的目录。其中,为“打破隔阂”作出直接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从长安到西域——打破隔阂 从东方到西方——扩大交流 从陆地到海洋——开辟新路
张骞 B. 董仲舒 C. 班固 D. 卫青
14. “坐堂医生”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他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15.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这部历史巨著是( )
A. 《汉书》 B. 《后汉书》
C. 《黄帝内经》 D. 《史记》
16.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优先发展商业 D.休养生息
17.《史记,平准书》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材料反映出( )
A.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 B.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腐败
C.汉初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D.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18.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东汉百姓的劳动生活 B.东汉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东汉南方地区的开发 D.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
19.《二十四史》列传中能查到5700多位历史名人,按省份和朝代进行统计,河南人东汉时期占比最高,其主要历史背景是( )
籍贯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
A.对外开放 B.政治经济中心 C.北方战乱 D.大量人口南迁
20.在历代君主都以严刑重典治天下的中国古代,他独辟蹊径,倡导“柔治天下”,推行释放奴婢,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政策,最终开创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第一个 “方伯”是谁?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 “强并弱”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的关系。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熠熠生辉”局面的名称。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何意义?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 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黏谷)、粟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南朝)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二十斛(石)”。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东晋南朝对北方流民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农民垦荒,给予若干年的赋税优待。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中江南地区在西汉时的发展状况,列举西汉统治者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获得了哪些新发展。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
23.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
【史书记史】
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 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作用?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图中的A、B两处填写完整。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今人论史】
材料三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开幕式上的演讲
(3) 根据材料三,分别列举中国古代向外传播和从外国传入的文明成果。概括古丝绸之路的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答案
1-5AABAB 6-10CCADC 11-15ABABD 16-20DCABB
21、(1)第一个“方伯”:齐桓公。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被灭掉,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这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各地的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2)内容: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关系: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名称:百家争鸣。意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1)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注重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提倡节俭;等等。
(2)粮食作物品种增多;粮食产量增加。
(3)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23. (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A:长安。B:大秦。机构:西域都护府。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中国向外传播: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等。(1 分)从外国传入: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促进各国互学互鉴,带动沿线地区的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言之有理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