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 21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讲评课□ 活动课□ 其他□
时间 课时安排
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涵盖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统治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教材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遭受挫折后,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创新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是基于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反映了不同阶级力量的消长。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明确这一时期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时间节点和阶段特征,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了解国内外形势对两者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差异。
史料实证:通过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回忆录等,证实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新道路的探索过程。运用具体史料来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细节,增强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理解。
历史解释:深入解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及其统治特点。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开辟革命新道路,以及新道路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家国情怀: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努力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党的忠诚。感受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下的坚定信念和英勇奋斗精神,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四、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整体认知,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本课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特点和中国共产党开辟新道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教材的能力,但对复杂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有待加强。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讨论,但在讨论中深入阐述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需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有一定的把握,但在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方面还存在困难。
兴趣点: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感兴趣。好奇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环境下如何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关注红军长征等英勇事迹。
认知特点:思维逐渐活跃,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缺乏深入的思考。能够理解一些直观的历史描述,但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成熟。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生活经验:可能通过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等方式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关注,能够与历史中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对比和联系。对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精神有一定的感受,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探索。
五、教学重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措施。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历程和意义。
六、教学难点
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性质和局限性。
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创新性和艰难性。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重要的历史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何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等。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南京国民政府旧址;右图是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与中国历史上哪个政府有关?该政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当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宁汉合流”的含义?南京国民政府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自主学习 (1)“宁汉合流”:1927 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统一全国:1928 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1928 年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民族工业是如何在夹缝中发展的? 自主学习 (1)民族工业的发展: 条件:a、国民政府建立,兴办实业热情提高; b、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僚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南昌起义是如何发生的?其意义如何? 自主学习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决定武装起义。 (2)经过及意义:1927 年8 月1 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城。随后,撤出南昌,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起义军一部分,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八七会议是如何召开的?其内容如何? 1、召开: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秋收起义是如何发生的?其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 年9 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建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成果如何? 自主学习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建立:1927年10 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 年,朱德率队伍和毛泽东会师。 b、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革命政权的建立:到1930 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11 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合作探究】如何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基本依据 (1)必要性: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等。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修改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2、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①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③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意义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红军长征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红军长征的背景如何?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如何召开的?长征胜利的意义又如何? 自主学习 1、背景:1930 年10 月,蒋介石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到1933 年3 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初期的形势: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立即改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挺进。 3、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 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1)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越草地,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意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小结 回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措施及其影响。总结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历程,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强调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如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知识梳理系统: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两条线索的发展脉络。
案例运用恰当:在讲解过程中,引入了丰富的具体案例,如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实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置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效果好:运用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观点时,没有能够迅速、准确地给予反馈和评价,可能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不足: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
课堂互动形式较单一:主要以提问和讨论为主,互动形式不够多样化,没有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中,没有充分挖掘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改进措施
提高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被重视。
加强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历史解读。
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增加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历史故事分享等互动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寻找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理解历史。
四、未来教学展望
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的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历史资源,开展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