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建成了大型汽车生产基地,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了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新建了武汉和包头大型炼钢厂,建成了洛阳拖拉机厂和哈尔滨轴承厂,还在兰州建成了大型炼油基地。这说明( )
A.东北成为我国工业发展基地 B.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我国钢铁工业已经领先世界 D.我国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2.1957年国庆节,国产的歼-5型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毛泽东同志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开
3.1954年6月,全国有1亿5千多万人民对宪法进行历时近3个月的讨论,提出了1180420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最终被编辑成25大本材料。据此推知,这一宪法的制定( )
A.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B.突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C.体现了人民共同意志 D.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4.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这一年( )
A.农村土地改革完成 B.农村扫盲教育开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5.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下列关于这部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正式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1955年河北省有两个农民群体进入毛泽东的视线,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甚至为报道这两个农民群体的新闻稿撰写按语。这两个农民群体被毛泽东关注的原因应当是他们( )
A.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B.报名参加抗美援朝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这一“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建立农业合作社推动经济发展 B.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C.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D.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到1956年底,96.3%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99%的私营工业户和82.2%的私营商业户参加了公私合营。据此可知( )
A.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全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9.1956年新年伊始,社会主义高潮便在中国大地迅猛发展起来。1月5日北京市长彭真欣然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彭真市长基于怎样的史事判断北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指的是( )
A.民族独立使人民站起来了 B.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11.它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材料中的“它”( )
A.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是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C.开启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D.促进了民主化建设活动
12.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此后,我国开始的历史时期是( )
A.巩固人民政权 B.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C.社会主义改造 D.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3.“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生产上“大呼隆”。陕西农民侯永 在日记里写道:“(村里)形成了‘干活磨洋工,吃饭放卫星’的现象。大多数人出勤不出力,到场算个数,有时连勤也不出。”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遭到了农民的公开反对 D.废除了剥削制度
14.有一位科学家、物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妻子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位科学家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钱学森 D.黄继光
1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这讴歌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16.如图是1964年的第三套贰角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是武汉长江大桥。它的入选体现了( )
A.“大跃进”的需要 B.“一五计划”的成就
C.设计印刷技艺高超 D.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
17.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8.“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影响
C.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D.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1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20.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提出了什么方针?(5分)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某次会议,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今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为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良好开端。
(2)材料二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哪次会议?(2分)
材料三: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之后,习近平左手托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
——《人民日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谁?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各是什么?(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据,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以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县、乡两级,办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医务士,会的几点说明》
材料三:
(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有利条件。(4分)
(3)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基本完成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它开始的时间是哪一年?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6分)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5分)
24.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大国自信”的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6分)
材料一:(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图一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图二 “要与兰考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图三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材料三: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两大优势。(4分)
(2)请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人物相关的历史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内涵。(9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认识。(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建成了大型汽车生产基地,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了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新建了武汉和包头大型炼钢厂,建成了洛阳拖拉机厂和哈尔滨轴承厂,还在兰州建成了大型炼油基地。”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使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B项正确;东北成为我国工业发展基地与洛阳、兰州等不符,排除A项;题干未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得出我国钢铁工业已经领先世界,排除C项;我国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与三大改造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框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1949一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土地改革的开展有关,土地改革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主要在1950年至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在军事和国际政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农民收入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图表中1949年至1952年的时间不对应,排除C项;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是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主要关注的是工业化建设,与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6月,全国有1亿5千多万人民对宪法进行历时近3个月的讨论,提出了1180420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最终被编辑成25大本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广大人民共同意志,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中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政治协商制度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在于强调宪法制定参考意见的广泛性和群众意志,而不是突出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参考广大群众的意见,与科教兴国战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1954年”“选民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幅作品反映的是应该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农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项;农村扫盲教育在新中国建立伊始,1954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C符合题意,C项正确;正式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标志是1949年9月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D错误,排除A、B项;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是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故选择C项,A项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B项与材料无关;D项为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因此排除ABD三项,选择C。
7.答案:B
解析: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这一“改造”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这一“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B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排除A项;建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开放沿海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C项;“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5年,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到1956年底,96.3%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99%的私营工业户和82.2%的私营商业户参加了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A项;“三步走”战略指出,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未彻底实现,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表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6年”“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于1954年,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于1953年,于1957年超额完成,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使民族独立,使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排除B项;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12.答案:B
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排除C项;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民公社化体制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干与不干一样,因此出现大多数人出勤不出力,到场算个数的现象,从而说明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要一起出工干活,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排除B项;从材料日记里写道“干活磨洋工”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没有遭到公开反对,排除C项;人民公社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剥削,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科学家、物理学家”“选择核事业”等信息和所学知识,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他也因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B正确。
15.答案:C
解析:雷锋是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班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两弹元勋”,B项是“铁人”,D项是“党的好战士”。
16.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是杰出成就之一,故武汉长江大桥的入选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B项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与武汉长江大桥无关,排除A项;“设计印刷技艺高超”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于195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影响,恢复发展我国经济,故D项正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遭破坏的经济”指的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A项排除。“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实施于“八字方针”提出之前,B项排除。“文革”时间是1966—1976年,发生于八字方针提出之后,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
18.答案:A
解析: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故选A。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对全国的经济、民主、法制、文化都造成极大破坏,造成了严重后果。ABC和“政治大革命”无关,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0.答案:A
解析: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1966年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科教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停滞不前。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故选:A。
21.答案:(1)状况: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方针:“一五”计划。
(2)会议:中共“八大”
(3)主席:毛泽东。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者“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状况是: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方针:根据材料一“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五”计划。
(2)会议:根据材料二“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某次会议,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今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为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良好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主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毛泽东。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第一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主要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答案:(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条件:《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土地改革的完成;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
(3)事件:三大改造;时间:1956年底。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故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条件:根据材料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据,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以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县、乡两级,办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也已经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有利条件有:《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土地改革的完成;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
(3)事件:根据材料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申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可知,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三大改造。
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答案:(1)一五计划;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建立了集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克拉玛依油田。
(2)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1958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挫折。
解析:(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根据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良好的开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一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4.答案:(1)这一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优势: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的重要保障。
(2)图一:王进喜: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身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图二: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身上体现了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
图三: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他的身上体现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4)认识: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1)根据材料一“(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的两大优势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行使权力);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2)本题考查英模人物及其精神,历史人物及事迹史实正确,与精神内涵一一对应,言之成理即可。如图一人物是王进喜,他是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以顽强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盆端桶提”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使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体现的精神内涵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图二人物是焦裕禄,他抗灾防灾,改变兰考面貌,身患癌症,顽强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图三人物是袁隆平,他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大胆质疑,细心求证,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3)根据材料三“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知,“正确道路”的名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走“正确道路”的原因是这条道路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国富民强,实现中国梦。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认识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