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测试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测试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0 08: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大讨论的实质是( )
A.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B.“两个凡是”的延续
C.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 D.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2.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之后,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联想集团创始人之一曾经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他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5.1982年,审议并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6.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农民积极性提高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经济体制的变革
7.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8.中共十三大被称为“前进的里程碑”。它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据此可知,该会议明确提出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9.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C.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海南岛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1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的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2.“1978年,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材料表明( )
A.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方面 D.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
13.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原因是( )
A.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兴办4个经济特区
14.同类史实对比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下面材料反映时期的共同之处是(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
A.以俄国为师,走俄国的道路 B.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5.2020年,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这一切都离不开2001年年底的那一声槌响。“那一声槌响”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设立经济特区
16.2021年9月8日,《乡镇企业导报·乡村振兴月刊》云南省专题部在云南绿色食品(昆明)总部揭牌成立。乡镇企业最初兴起及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经济体制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中国人对中国梦的艰苦求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一系列梦想变为现实。当今,中国梦的基本含义不包括( )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国家霸权
18.201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4位,到2022年迅速上升到第11位。这反映了我国( )
A.落实全球治理观 B.冲破外国技术封锁
C.践行新发展理念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某书按不同历史时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名言名句。下列名言名句,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篇章的是( )
A.特区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 )
A.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开展“脱贫攻坚”行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气象”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气象”产生的原因。(7分)
22.国家相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1)材料一所述会议召开的背景。(5分)
材料二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位农民在小岗村实行的秘密举动。(5分)
材料三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时,生活必需品凭票证定量供应,光拿钱是买不到东西的。粮票、油票、布票、鸡蛋票、肥皂票、火柴票……每户人家几乎都有几十种票证。……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有人说,什么是市场?就是买东西不用票了。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5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从1956年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材料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980年 中央政府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6年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这一时期“精神面貌”的内涵。(8分)
(2)请提取材料二中三个相关联的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主题。(7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国梦,富强梦;中国梦,振兴梦;中国梦,幸福梦……睡狮猛醒巨龙飞腾,中国道路坎坷踏平,万里长城巍巍昆仑,中国精神如日东升。
——京歌《中国梦》节选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2日讲话:……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材料三:总书记最近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发出“全面从严治党”动员令,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2015年1月14日《新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考试结束后,课下查找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的思想解放是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性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C项正确;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主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进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所述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利于解放人的思想,突破“两个凡是”,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而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3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D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找到的正确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选项D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ABC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A.材料未涉及土地信息,排除;B.农业合作化未涉及,排除;C.材料中指出“人民日报刊登信息的变化”,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正确;D.经济体制的描述,范围过大,无法从材料中推出,排除。故选:C。
5.答案:B
6.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晚期为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80年代初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属于经济体制的变革。故选D。
7.答案:A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A项正确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排除C项;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共十三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南方谈话史实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因此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B项正确;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是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底,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A项正确;海南不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不在内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A.毛泽东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七大写入党章。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2003年提出,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B。
12.答案:B
解析: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题干描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表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改革不断深化。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第一次是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第二次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次是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因此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原因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1984年开放沿海城市,排除C项;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两者都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C项正确;以俄国为师,走俄国的道路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历史,排除A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不是共同之处,排除B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不是共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选,1978年安做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多个省份,发表了南方谈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
16.答案:C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正确;AD破坏了生产力,排除;B与“乡镇企业壮大”无关。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1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4位,到2022年迅速上升到第11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上升体现了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C项正确;落实全球治理观与题干强调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不符,排除A项;我国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方面冲破了外国技术封锁,但是与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快速上升关系不大,排除B项;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与全球创新指数上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B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A项正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均是国内发展,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
21.答案:(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分户经营等均可。意思相近符合题意即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有了改善;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方面: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根据材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和结合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有了改善;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方面:根据材料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分析可知分别反映了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此外,再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共同促进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22.答案:(1)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被迫停止。
(2)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
解析:(1)根据材料“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及所学可知,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2)根据材料“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及所学可知,18位农民在小岗村实行的秘密举动是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有人说,什么是市场?就是买东西不用票了。”及所学可知,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
23.答案:(1)成就: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以火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核科技取得重大成就。内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2)示例一:信息:1978年、1982年、1997年。主题: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历程。示例二:信息:1980年、1984年、1990年主题: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历程。
解析:(1)根据材料“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情的成就有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以火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核科技取得重大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等一系列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他们都具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内容,结合问题要求,可以选取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作答,对内方面可以选取1978年、1982年、1997年,主题是农村城市的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对外方面可以选取1980年、1984年、1990年,主题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历程。
24.答案:(1)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根据材料二“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国家在坚持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因此想要实现中国梦,取得更大的成绩,还需要继续坚持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据此回答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