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许多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的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由材料可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伟大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D.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复兴之路》中曾评论说: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适应了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这里评论的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经济特区的建立
4.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归纳,学会从不同历史事件中提炼共性。以下对“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都纠正了平均主义的做法 D.都实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坚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取得成效
C.我国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6.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7.上海经济发展中有种“5、4、3”的说法,即浦东以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了全市1/3的经济体量,成为全市经济的压舱石、稳定器和动力源。这一经济奇迹的创造主要由于( )
A.对外开放的实施 B.地理位置的优越 C.国企改革的进行 D.人口素质的提高
8.下表为我国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这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 )
年份 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978年 77.6 22.4 0 0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私有制企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C.企业越来越多且集中于西部 D.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全形成
9.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建国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鸡毛换糖”曾被举报“投机倒把”。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1998年国家外经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甚至还诞生了被誉为“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的义乌指数。义乌的发展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 B.所有制结构的持续优化
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11.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走进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很多,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这些变化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B.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C.新中国的外交成果 D.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12.下表为1988—200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经济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 )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88年 15180.4 1378 3821.79
1998年 85195.5 6860 26849.68
2008年 319244.6 24100 179921.47
A.中国国际竞争力为世界第一 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受制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
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3.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直接佐证了( )
A.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C.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D.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
1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万个就业岗位。材料反映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①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 ②扩大了对外开放 ③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 ④增强了世界经济活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197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仅有1.7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92%。到2017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6.4亿人,年均增加16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这体现出改革开放( )
A.迟滞了农业改革发展 B.改变了农民政治地位
C.促进了人口质量提升 D.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16.“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
A.贸易保护逐渐成为世界主流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依存度减弱
17.2021 年“时代楷模”获得者黄文秀,北师大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担任百坭村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0人脱贫,贫困率从22.88%下降至2.71%。据此可知黄文秀投身的事业是有关“四个全面”中的哪项内容(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8.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22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22年的是( )
A.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1大学三个代表
C.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1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召开,会议上再次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指的是( )
A. 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中国
B.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0.2023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3/4以上国家参与,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建立了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关系 B.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解决了当今世界的局部冲突与矛盾 D.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材料论述题(11分)
材料:1978年,小岗生产队是凤阳县梨园公社最穷的一个生产队。十年“内乱”期间,小岗队生产极其落后,群众生活非常穷困,全队人均年口粮只有50—1000公斤,人均年分配收入只有15—20元……尽管如此,还是照批“资本主义”,结果越批越穷。这个队不论是大户小户,不论是“光棍”、姑娘,全都讨过饭。…
1978年冬,万里、王光宇和省农委政研室的周曰礼、张秀岗、鲁受教等5人来到小岗,逐户调查了小岗的情况后,万里说:“像这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只要能让群众吃饱肚子,能增产,不管什么办法都可以搞。”万里这一番话,在小岗农民心中燃起了喜悦的火花,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开始,这20户农家划为4个作业组,但搞不好,又划成8个组,还是搞不好。以后,他们就背着公社、大队,偷偷摸摸地搞起了包干到户。……大家兴奋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
——摘编自《党史纵览》2008年第11期
请回答:
(1)1978年,小岗生产队的“包干到户”发展成后来的哪种制度?(3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22.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15分)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3分)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的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5分)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中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某网站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4分)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3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1978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8.1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里的许多人告别了拥挤的大杂院,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许多农村的情况也有明显好转,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房。在一些富裕农村,还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7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78.7 18872.9 100280.1 832035.9 114366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4 1510.2 6255.7 36396.2 47411.9
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3.6 686.3 2282.1 13432.4 18930.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人们住房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21年中国经济的变化。(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24.【中国式现代化】(16分)
1949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1949—1978年 中国共产党组织编制一五计划并趨额完成计划、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78—1992年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富裕的现代化道路。
1992—2012年 中共14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2—今 中共18大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推进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事件一例并简要说明选取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并且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1950——1952年土地改革推行时期,我国还没有确定社会主义制度。A项不合题意;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党和红军,是红军长征时期的转折点,B项不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答案:A
解析:依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许多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可知材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伟大意义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排除BC项;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干也没有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适应了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可知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土地改革没有纠正平均主义的做法;土地改革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句责任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自从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A项正确;上海浦东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浦东开发区的建立,地理位置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企改革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排除C项;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对外开放的影响之一,并不是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数据。
1978年,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与1978年相比,997年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比重降低,城乡个体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比重增加。
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选A。
9.答案:D
10.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义乌早期集市被定为“投机倒把”发展到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说明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释放了经济活力,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所有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发展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企改革目标是否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展示的是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所造就的,B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与国际地位和外交成果无关,排除AC项;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是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从1978年起,我国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城市和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中国国际竞争力没有位居世界第,A排除;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主体,B排除;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受制约,C排除。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3.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可得出这直接佐证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政治格局无关,排除B项;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从材料中国在世 界贸易中比重的提高,可以得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材料“进口 7500亿美元商品”“创造了140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得出增强了世界经济活力;“加快了经济体制改 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③,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相较于1978年,2017年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这体现出改革开放加速了城镇化进程。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材料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中亚等发展“洼地”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贸易保护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排除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依存度减弱,排除D。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黄文秀,北师大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担任百坭村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0人脱贫,贫困率从22.88%下降至2.71%”可知,黄文秀带来百姓致富,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从严治党,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D
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中国梦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故D符合题意。A.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故排除A;B.1992年,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B;C.2007年,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故排除C。故选:D。
1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所以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中共一大的内容。故选:D。
20.答案:B
解析: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4以上国家参与,形成众多合作项目,拉动大规模投资,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规模巨大,累计双向投资数额可观。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是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关系,排除A项;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是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题干中没有提到解决当今世界的局部冲突与矛盾,排除C项;共建“一带一路”虽然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发展,但不能说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
21.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观点1:农村政策的制定(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论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村开始走上富裕道路。
综上所述,农村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参考观点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观点3:农村政策的制定(改革)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参考论述:可以举两个正面例子来说明,比如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也可以举一正一反的例子加以说明,比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弊端: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巨变:由贫穷落后,交通、生活设施很不方便,由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差到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
原因: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4)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解析:(1)本问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私营企业的经济现象,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本问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转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本问考查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依据口述内容可知,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是由贫穷落后,交通、生活设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差到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根据“随之而来”可知,原因是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4)本问考查改革开放。本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特点: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住房面积增加;住房质量提升;住房规划更加合理。
(2)变化: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3)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的推动;城乡发展政策的实施;国际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后人们住房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都经历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住房面积增加: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城镇和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都有了明显的增加,提供了更为宽敞的居住空间;住房质量提升:在城市,人们逐渐搬离了拥挤的大杂院,住进了规划整齐、设施完备的居民小区,住房质量显著提高。在农村,砖瓦房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土坯房和茅草房,住房结构更加坚固耐用;住房规划更加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住房规划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居民小区的建设注重了环境的宜居性和美观性,在一些富裕的农村地区,还建设起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居住品质。
(2)变化: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以概括出1978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变化如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3669.7亿元,GDP呈现出了持续且快速的增长趋势。
特别是从2000年到2017年,GDP增长尤为显著,显示出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上升至2021年的47411.9元,反映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的增长,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21年的18930.9元,虽然增长速度不及城镇居民,但仍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趋势。
(3)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政府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如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科技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城乡发展政策的实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发展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城乡发展政策,如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等。
24.答案:(1)例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理由: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国家,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学生选取三大改造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或者其他事件给出合理理由也可。
(2)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参与的现代化。
解析:(1)事例:根据材料“1949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事件;理由:结合所学可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回复即可。所以,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国家,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可知领导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参与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中共14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中共18大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推进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中国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