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A卷基础训练
【满分:120分 】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加粗字的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惬意(qiè) 不屑(xiè) 诞生(dàn) 佳肴(yáo)
B.聆听(líng) 瞅着(chǒu) 泥泞(nìng) 亢奋(kàng)
C.蜕变(tuì) 邋遢(lā) 栖息(xī) 篾视(miè)
D.翱翔(áo) 骊山(lì) 兵谏(jiàn) 墙颓(tuí)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立夏有三候,初候___________;二候___________;三候___________。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
②王瓜生
③蝼蝈鸣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3.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亭亭玉立的荷花,配上蓝天、白云、阳光,俨然一幅完美的夏日荷花图,让人心旷神怡。
B.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了养活残障的儿子,依然四处奔波。
C.近日,云南元阳梯田如镜,云雾缭绕其间,气象万千。
D.每当找到美味佳肴时,这些赤嘴潜鸭便会急切迫不及待地吞食下去,显得十分满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B.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
C.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D.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深入实践、苦干实干的结果。
B.“自媒体”因为互动强、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用户。
C.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并非偶然。其爆火的原因,是淄博多年耕耘与积淀的结果,是久久为功的厚积薄发。
D.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7.在语段横线处填入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它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宋人有诗所谓“雁字一行书绛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此有“雁阵”之称。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8.下面句中加粗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B.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C.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加冠”指男子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三十岁、六十岁。
B.古诗词中常常可以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D.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等。
10.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 )(3分)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11.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3分)
A.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1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二、填空(2分)
13.填空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介绍有关恐龙知识的__________(文体),选自__________。作者阿西莫夫是__________(国)著名的__________。
2.《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为__________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阅读(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8分)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14.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铯原子钟
15.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4分)
18.结合全文,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4分)
小羊羔
鲍尔吉·原野
在伊胡塔草原那边,今年也发了水。水退了,仍在地面盈留寸余。远望过去,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绿草尖就从镜子里伸出头来。马呢,三两成群地散布其间。马真是艺术家,白马红马或铁青马仿佛知道自己的颜色,穿插组合;又通点缀的道理,衬着绿草蓝天,构图饱满而和谐。
这里也有湖泊,即“淖尔”。黑天鹅曲颈而游,突然加速,伸长脖子起飞,翅膀扑棱扑棱,很费力,水迹涟涟的脚蹼将离湖面。我想,飞啥?这么麻烦,慢慢游不是挺好吗?
湖里鱼多,牧民的孩子挽着裤脚,用破筐头一捞就上来几条。他们没有网和鱼竿。我姐笑话他们,说这方法多笨。我暗喜,感谢老天爷仍然让蒙古人这么笨,用筐和脸盆捞鱼。我非鱼,亦知鱼之乐。
这些是我女儿鲍尔金娜从老家回来告诉我的。
在我大伯家,有一只刚出生七天的小羊羔。它走路尚不利索,偏喜欢跳高。走着走着,“崩”地来个空中动作,前腿跪着,歪头,然后摔倒了。小羊羔身上洁白干净,嘴巴粉红,眼神天真温驯。有趣的事在于,它每天追随鲍尔金娜身后。她坐在矮墙上,它则站在旁边。她往远处看,它也往远处看。鲍尔金娜珍怜它,又觉得它很可笑。
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站在矮墙上“咩咩”地叫。它的母亲随羊群从很远的草地上就要牧归了。天越晚,小羊羔叫得越急切。
这时,火烧云在西天逶迤奔走,草地上的镜子金光陆离。地平线终于出现白茫茫的蠕动的羊群,它们一只挨一只低着头努力往家里走。那个高高的骑在马上的剪影,是吾堂兄朝格巴特尔。
羊群快到家的时候,母羊从九十九只羊的群中蹿出,小羊羔几乎同时向母羊跑去。
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
母子见面的情景,那种高兴的样子,使人感动。可惜它们不会拥抱,不然会紧紧抱在一起。
小羊羔长出像葡萄似的两只小角。那天,它在组合柜的落地镜里看到自己,以为是敌人,后退几步,冲上去抵镜子。大镜子哗啦碎了,小羊羔吓得没影儿了。这组合柜是吾侄保命为秋天结婚准备的。保命对此似不经意,他家很穷,拼命劳作仅糊口而已。但镜子乃小羊羔无知抵碎的,他们都不言语。
我嫂子灯笼对小羊羔和鲍尔金娜的默契,夸张其事地表示惊讶。在牧区,这种惊讶往往暗含着某种佛教的因缘的揣度。譬如说,小羊羔和鲍尔金娜前生曾是姐妹或战友。
(选自鲍尔吉·原野《原野上的原野》,有删改)
[注]文中的保命、灯笼都是人名。
19.关于牧民孩子捞鱼的方法,为什么“我”姐笑话他们笨,而“我”却暗喜他们笨?请简要回答。(4分)
20.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请根据上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21.细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情感。(3分)
22.阅读下面的对话和链接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
甲:《小羊羔》的语言太有意思了!你看开头写雨后草原的那句,写得真是细腻、活泼。草原和草尖像极了顽皮的孩子:一个身藏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一个在镜子里探头探脑。
乙:是的。还有“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一句,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咀嚼,又很特别。老师常说,说话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这样才稳妥严谨。这话说得有道理,一般情况下,我们也确实习惯用稳妥的写法来表达。但这里写小羊羔,就是要绝对化,就是要说“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才好。如果是“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看上去严谨稳妥,但读上去没那个劲道。
甲:嗯嗯。如果要严谨稳妥,那“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也得改成“一千面左右的小镜子”。难道作者数过,小镜子不多不少正好一千面?显然不可能,他是有意这么写的。
……
[链接材料]
写文章是把每个字拍一拍,拍醒,让它们站起来,让它们活过来。我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让语言活过来。比如,在叙述或描写中,前一辈的写作者说“草生长着”,说完之后,他就把这句话给说死了。你得重新说,说“草不躺着,它们站立在宽厚的泥土上”,这就活过来了。
作家需要警惕语言被固化,思维被固化。一个作家如果喜欢用习惯的、他人的写法写作,实际是拉着一车僵尸,而不是生灵。这就很难让语言变得优美、细腻、准确、生动。
(鲍尔吉·原野语,摘编自《草原覆盖着语言的光芒》)
问题:读了上面的材料,关于“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的表达效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熟悉和陌生其实是一种感觉。有时,熟悉和陌生会在某一刻转换:对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也许是因为某种事物在悄然变化,漂亮给我们看;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热悉,也许是那里的人和事感动、温暖了我们。世界在变,我们的认知也在变,许多人物是怎样的美,许多事物是怎样的独特,需要我们以自己的行动来触摸世界的陌生与熟悉,升华自己的灵魂与理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生活体验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涎→诞。C.栖qī,篾→蔑。D.骊lí。
2.答案:B
解析:根据前后照应关系,由后句“青蛙……聒噪……,蚯蚓……翻松泥土,……野菜……攀长”可知,这三个空应依次填③①②。故选B。
3.答案:D
解析: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与句中的“急切”在词义上有重复。
4.答案:C
解析:本题运用【病句判断法】。A项语序不当,应为“追梦、筑梦、圆梦”;B项“通过”和“使”不能连用,删去一个;D项缺少中心语,可在“灵活”之后加“的优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B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使”。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源于……的结果”杂糅,可删去“的结果”或将“源于”改为“是”。B项,“因为……的原因”杂糅,可删去“的原因”。C项,“的原因……,是……的结果”杂糅,可删去“的结果”。
7.答案:A
解析:根据句意,紧承上文的句子是④,写雁飞行时的情形;②紧承④中的“雁阵”进一步阐述;①③在上文的基础上,来写“雁字”,根据句意,①先写“雁字”的由来,③写与“雁字”有关的诗句。据此分析,正确的排序是④②①③。
8.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词语的学习要注意“意义”的掌握,从字面理解,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本题而言“不可估量”的意思是难以估计的意思,应该改为“不可预期”。故选D。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0.答案:C
解析: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原始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是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成原始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故选C。
11.答案:D
解析:A.列举“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B.由“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可判断,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850℃、30分钟”运用准确的数字,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D.没有运用说明方法。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使用错误,“生长”一词后面的省略号应改为分号。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比如问号的运用要注意是不是表示疑问语气,如果有疑问词,但不表示疑问语句,就不是疑问句。
13.答案:1.说明文; 《新疆域》; 美国;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大陆漂移假说
14.答案: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
解析:本题考查信处的筛选。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按行文顺序即可筛选出答案。文章在第二段先介绍最早的计时工具“圭、沙斗、漏壶”等;然后第三段介绍机械钟表;第四段介绍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最后第五段介绍“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
15.答案:吸引读者,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出下文。本文亦是如此,开篇引用名言,一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计时工具的介绍。
16.答案:作比较、作引用。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阅读句子,作者引用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名,是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并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与古代进行比较,又有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此突出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时间观念越来越强。
17.答案: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根据第四段中的“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一句即可提炼出答案。
18.答案: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文章在第五段段首提出了题干中所问的问题,接着便给出了答案:“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19.答案:“我”姐关注的是孩子捞鱼的数量,孩子们工具落后,捞鱼有限,故而笑话他们“笨”;“我”从保护鱼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捞得越少越好,故而暗喜他们方法“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间为第三段。然后结合语境,围绕牧民孩子捞鱼的相关内容,从“我”和“我”姐的视角分别分析。
20.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联系鲍尔金娜所见情景和她当时的处境展开描写。
示例:快跑,小羊!羊妈妈,给小羊一个拥抱吧,她快一天没见你了。我呢?我的妈妈呢?我也要回家,我要赖在妈妈怀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第八到十段描写了鲍尔金娜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场景。联系上文可知,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就会停止玩耍,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由此可以推断,鲍尔金娜看到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时候,可能会在心里给小羊羔加油,为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团聚而感动、欣慰。根据“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可知,当时的鲍尔金娜是孤独的,小羊羔和妈妈的团聚很可能会让她想起自己的妈妈。本题开放性较强,考生联系鲍尔金娜所见情景和她当时的处境,以鲍尔金娜(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叙述即可。
21.答案:对小羊羔的喜爱;对世间真情的赞美;对牧民宽厚、淳朴、善良品性的赞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许。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考生立足全文简要概括作答。文章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记叙了鲍尔金娜和小羊羔的美好相处,其中重点描写了鲍尔金娜观看小羊羔和羊妈妈团聚的场景。由此可见,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许,对小羊羔的喜爱和对世间真情的赞美。而结合牧民孩子用破筐头捞鱼、贫穷的保命对小羊羔宽容等情节可知,作者还在文中赞美了牧民宽厚、淳朴、善良的品性。
22.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内容表达、语言特点、语言创新”等方面作答。
示例:“每天下午四点钟……”,从一心玩耍到专心等待的准时切换,细腻、生动地表现了小羊羔对母亲归来的期盼以及它认真、可爱、独特的形象特点。这有意不求稳妥的精确,也是表达上的夸张,给文章带来了调皮、幽默的色彩,能让读者领略语言被“拍醒”后的丰富表现力。
解析:本题借对话和链接材料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赏析。根据对话可知,其意在表明文章的内容表达不必刻意追求严谨稳妥,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绝对化。根据链接材料可知,作者提倡把文字“拍醒”(即语言的创新),让语言活过来;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不要让语言和思维固化,这样语言才能优美、细腻、准确、生动。考生可根据这些观点,从内容表达、语言特点、语言创新等角度对“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这句话进行品析。
23.答案:【例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
舟山一考生
据一项统计,我们一生会遇到8263563人,但是,能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多少呢?
——题记
“卖农家鸡蛋咯!五元钱一斤!”
呵,看来卖鸡蛋的老伯又来了。每周五回家的路上,我都会听到这熟悉的叫卖声。
从我搬到这儿来,每周五都会看到这位老伯来这里卖鸡蛋。他常穿着淡蓝色的衬衫和黑色的长裤坐在草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鸡蛋。他看起来六十岁的样子,可眉宇间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我也不知道他在这里卖鸡蛋卖了多少年了,只知道养鸡、卖鸡蛋便是他的生活方式。
老伯待人很友好,做生意也很实诚。他不会刻意地说自己的鸡蛋有多好,作为农家鸡蛋有多么地道,只是每每有人一脸质疑地问:“是不是真的农家鸡蛋啊?才几元钱一斤?”老伯都是一脸的实诚,憨憨地笑笑说:“当然咯,俺自个在村里养着的鸡生的。只是俺觉得这个价钱够生活了便好。人,总应懂得知足啊……”
这一刻,老人那背光的身影竟显得很高大。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老人照常坐在草地上卖鸡蛋。握着手中的钱,虽然不多,却让这位刚刚卖出四斤鸡蛋的老伯嘴角泛起淡淡的笑容。
这时却出现了一位未曾见过的老乞丐。满头银发,一手拄拐杖,另一只手拿着碗,在一身破旧黑衣的包裹下迈着蹒跚的脚步出现了。这位年龄与老伯差不了多少的老乞丐在黄昏的路上孤身走着,每每见到一位路人便上前乞讨——理会他的人却很少。老伯似乎看到了老乞丐眼中的孤独和乞求,攥了攥手中的钱,一咬牙便走向了老乞丐,把钱放入他的碗中。老乞丐一脸的感激。老伯说道:“唉,人还是要自力更生啊。”老乞丐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老乞丐走了,老伯叹了一口气,坐在草地上,继续卖他的鸡蛋……
不知怎的,卖鸡蛋老伯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形象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句交代了写作的关键词:熟悉、陌生。第二句话解释了这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可以转换。熟悉与陌生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所以文章可以围绕“熟悉的地方有陌生”“陌生的地方有熟悉”“陌生和熟悉是可以转换的”来立意写作。
选材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贴近生活,二是贴近主题。在这两点基础上再有一点新颖的材料就更好了。贴近生活,要求我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只有采用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材料,我们才能把作文写好。比如居住的城市,我们平日里行色匆匆,来不及留意,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却发现城市已经变得如此美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街道整洁,高楼林立。为什么会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熟悉?是因为这个陌生的地方有着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情感。比如转学到一个新的学校,环境无疑是陌生的,但走入班级,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老师的关怀,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让人觉得无比熟悉。在熟悉里发现陌生,需要我们以敏感的心灵去体悟生活。在陌生里发现熟悉,需要我们以细腻的情感去感受温情。
写作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所以在写作时采用插叙、倒叙,制造点悬念,会让文章有惊艳之感。另外,书信体、日记体的作文,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写作思路一:两位老人,一位靠自己的劳动有尊严地生存养家;一位靠乞讨毫无尊严地生活。两人相遇,面对乞讨者,自力更生者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并告诉乞讨者做人的道理。不知名不知姓的陌生的老人,在“我”眼里却是那么的熟悉。
写作思路二:邻居家的二婶,能说会道,见面就夸“我”学习勤奋,长得俊俏,是“我”最熟悉的人。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二婶却与二叔大打出手,最终以二叔的妥协换回家庭昔日的宁静。突然间,二婶变成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写作思路三:暑假,回到外婆家。突然发现那个生活过十几个寒暑的地方变得那么熟悉而陌生。昔日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乱草堆变成了小广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不再是拴羊放兔的饲养场,而变成了鲜花、苗木相互交织……新农村建设,让“我”最熟悉的外婆家变得那么陌生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