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B卷提升训练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B卷提升训练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20: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B卷提升训练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著名作家吴伯箫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众代表积极讨论并认真听取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C.通过《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播出,让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D.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bó)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蒿(gāo),阿发拨后蒿(gāo)。
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pàn),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徒(xǐ)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D.在山麓、沟壑(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pō),垫高了河床。
3.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5.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并没有冬天》等。
B.《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C.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D.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民众析福、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7.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条条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
A.①披彩虹 ②亮又明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B.①亮又明 ②披彩虹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C.①宽又平 ②迎春风 ③亮又明 ④披彩虹
D.①宽又平 ②披彩虹 ③亮又明 ④迎春风
8.下列选项中关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夸张)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拟人)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比喻)
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火花一样,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①是蹦跳的脚步 ②是强健的风姿 ③是急促的鼓点 ④是飞扬的流苏 ⑤是闪射的瞳仁
A.③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⑤ C.③④①⑤② D.④③①②⑤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隔水远望,山石重叠,嶙峋参差,宫殿巍峨,丹碧辉映,珠帘画栋,波光倒影,疑是仙山楼阁,蓬莱胜境。
B.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1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比喻)
C.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借代)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1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立即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二、名句默写(5分)
13.亲人见了亲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三、综合性学习(5分)
17.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把中国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举行一次以“拯救戏曲”为主题的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2分)
2.【认识脸谱】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1分)
3.【戏剧我辩论】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有人尝试将黄梅戏的戏曲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10分)
三门峡歌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18.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3分)
19.“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相对比的句子。(3分)
20.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__________
②昆仑山惊邙山呆。__________
③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__________
④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4分)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顶,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乡音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休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一直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故乡要修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回头凝望,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故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更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曾经生养自己的土地。
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21.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4分)
2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诅咒故乡,后面又写“我”因故乡建水库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却并不矛盾,为什么?(4分)
五、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熟悉和陌生其实是一种感觉。有时,熟悉和陌生会在某一刻转换:对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也许是因为某种事物在悄然变化,漂亮给我们看;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热悉,也许是那里的人和事感动、温暖了我们。世界在变,我们的认知也在变,许多人物是怎样的美,许多事物是怎样的独特,需要我们以自己的行动来触摸世界的陌生与熟悉,升华自己的灵魂与理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生活体验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应该为:著名作家吴伯箫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B.语序颠倒,应把“讨论并听取”给为“听取并讨论”。C.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故选D。
2.答案:D
解析:A.有误,“白蓬”的“蓬”应写作“篷”,“拨”应写作“拔”,“蒿”应写作“篙”;B.有误,“羁绊”的“绊”应读作“bàn”;C.有误,“迁徒”的“徒”应写作“徙”;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从感彩上看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是感彩不当;B.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传诵。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C.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使用正确;D.望文生义: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使用语境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灯笼》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说法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并没有冬天》是近代贺敬之撰新诗集,收二十首。不是刘成章的作品,故选A。
7.答案:D
解析: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8.答案:A
解析:B.比兴。C.夸张。D.拟人。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排序。根据横线前的词语和选项的搭配习惯逐一做出判断即可;由“骤雨”击打地面的特点联想到急促的鼓点;由“旋风”联想到风吹得“流苏”飞扬;由“乱蛙”的特点联想到蹦跳的脚步;“火花”应搭配“闪射”;由“斗虎”可联想到“强健”;故先后填入:③④①⑤②;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滔滔不绝”意思是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不能用来修饰海浪。
11.答案:B
解析:“仿佛”“似的”在这里都不是比喻词,只表示猜测。
12.答案:B
解析:“脑畔上”在本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13.答案: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14.答案: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15.答案: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16.答案: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17.答案:
1.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班会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继而保护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2.答案:小旦;老生
3.答案:(示例1)我赞成这种做法。艺术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示例2)我反对这种做法。传统艺术的诞生往往有特定的时代和地域因素,对其传承与发展应保持理性,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状态,盲目创新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18.答案:答案:1.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新时代对黄河的治理而带来的巨变,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解析:全诗共九节分两个部分。一至四节为第一部分,写黄河的悠久历史和黄河的千古之灾。这是自古以来旧社会的黄河的旧貌。五至九节为第二部分,写黄河的彻底根治和黄河对人类的贡献。这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的新颜。诗人紧承“梳妆台”的设喻,以拟人化的手法,出人意外地以堙没了青春的不幸象征中华民族在旧社会的深重灾难。
19.答案: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被乌云所遮,不能透出光明,梳妆台前的少女为黄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第8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解析:“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两个工整的对句::形象化地点明是黑暗、腐朽、反动的社会制度破坏了黄河,使他不能平如湖、明如镜。不仅不能增添少女的美容,反而使少女象征着青春的“金钗”湮埋进黄水浊流之试想这千年空寂,万载凄怆的梳妆中,有谁能去那里梳妆打扮呢 于是“但见台,辈辈艄工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至此抒情主人心潮起落,回肠九结,低沉之感郁积于胸。然而,一种不可遏抑的悲壮之情又在强烈地鼓荡着激昂之态,使感情的潮水波澜拥迭。致使诗人在第四节以“梳妆来呵,梳妆来!”的强劲呼唤,把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第8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20.答案:排比;拟人;对偶;引用
解析:①句中三个“任你”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②句中“山,惊呆”使用拟人的修辞;③句“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是对偶;④句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
21.答案:内容上:交代了自己“远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渐陌生的情况;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22.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与乡亲们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隔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23.答案: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所以不希望离开。(情感、观念)
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改变故乡、改变自己的机会)
24.答案: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认知与情感也发生了改变。诅咒故乡,是因为故乡的贫瘠,让儿时的“我”备尝艰辛;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依恋的故乡(精神家园),即将被淹没,以后只能梦回乡关。
25.答案:【例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
舟山一考生
据一项统计,我们一生会遇到8263563人,但是,能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多少呢?
——题记
“卖农家鸡蛋咯!五元钱一斤!”
呵,看来卖鸡蛋的老伯又来了。每周五回家的路上,我都会听到这熟悉的叫卖声。
从我搬到这儿来,每周五都会看到这位老伯来这里卖鸡蛋。他常穿着淡蓝色的衬衫和黑色的长裤坐在草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鸡蛋。他看起来六十岁的样子,可眉宇间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我也不知道他在这里卖鸡蛋卖了多少年了,只知道养鸡、卖鸡蛋便是他的生活方式。
老伯待人很友好,做生意也很实诚。他不会刻意地说自己的鸡蛋有多好,作为农家鸡蛋有多么地道,只是每每有人一脸质疑地问:“是不是真的农家鸡蛋啊?才几元钱一斤?”老伯都是一脸的实诚,憨憨地笑笑说:“当然咯,俺自个在村里养着的鸡生的。只是俺觉得这个价钱够生活了便好。人,总应懂得知足啊……”
这一刻,老人那背光的身影竟显得很高大。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老人照常坐在草地上卖鸡蛋。握着手中的钱,虽然不多,却让这位刚刚卖出四斤鸡蛋的老伯嘴角泛起淡淡的笑容。
这时却出现了一位未曾见过的老乞丐。满头银发,一手拄拐杖,另一只手拿着碗,在一身破旧黑衣的包裹下迈着蹒跚的脚步出现了。这位年龄与老伯差不了多少的老乞丐在黄昏的路上孤身走着,每每见到一位路人便上前乞讨——理会他的人却很少。老伯似乎看到了老乞丐眼中的孤独和乞求,攥了攥手中的钱,一咬牙便走向了老乞丐,把钱放入他的碗中。老乞丐一脸的感激。老伯说道:“唉,人还是要自力更生啊。”老乞丐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老乞丐走了,老伯叹了一口气,坐在草地上,继续卖他的鸡蛋……
不知怎的,卖鸡蛋老伯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形象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句交代了写作的关键词:熟悉、陌生。第二句话解释了这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可以转换。熟悉与陌生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所以文章可以围绕“熟悉的地方有陌生”“陌生的地方有熟悉”“陌生和熟悉是可以转换的”来立意写作。
选材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贴近生活,二是贴近主题。在这两点基础上再有一点新颖的材料就更好了。贴近生活,要求我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只有采用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材料,我们才能把作文写好。比如居住的城市,我们平日里行色匆匆,来不及留意,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却发现城市已经变得如此美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街道整洁,高楼林立。为什么会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熟悉?是因为这个陌生的地方有着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情感。比如转学到一个新的学校,环境无疑是陌生的,但走入班级,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老师的关怀,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让人觉得无比熟悉。在熟悉里发现陌生,需要我们以敏感的心灵去体悟生活。在陌生里发现熟悉,需要我们以细腻的情感去感受温情。
写作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所以在写作时采用插叙、倒叙,制造点悬念,会让文章有惊艳之感。另外,书信体、日记体的作文,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写作思路一:两位老人,一位靠自己的劳动有尊严地生存养家;一位靠乞讨毫无尊严地生活。两人相遇,面对乞讨者,自力更生者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并告诉乞讨者做人的道理。不知名不知姓的陌生的老人,在“我”眼里却是那么的熟悉。
写作思路二:邻居家的二婶,能说会道,见面就夸“我”学习勤奋,长得俊俏,是“我”最熟悉的人。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二婶却与二叔大打出手,最终以二叔的妥协换回家庭昔日的宁静。突然间,二婶变成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写作思路三:暑假,回到外婆家。突然发现那个生活过十几个寒暑的地方变得那么熟悉而陌生。昔日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乱草堆变成了小广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不再是拴羊放兔的饲养场,而变成了鲜花、苗木相互交织……新农村建设,让“我”最熟悉的外婆家变得那么陌生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