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窦娥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怎一个“冤”字了得
——《窦娥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窦娥冤》是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属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当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除了完成文学阅读中对艺术形象和语言表达的鉴赏之外,还要求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
2.学情分析:
在统编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剧本(《屈原》历史剧)这种文学体裁,并且基本理解了戏剧围绕冲突展开这一体裁特征。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三则戏剧均为现代戏剧,尚未接触中国传统的剧本形式。
因此将《窦娥冤》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剧作者及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元杂剧的基本知识,介绍写作背景,梳理《窦娥冤》节选部分的情节。
第二课时围绕一个“冤”字,深挖窦娥之冤, 总结窦娥形象, 理解经典悲剧的丰富内蕴, 体会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从而体会本单元的主题“悲悯”、“良知”。
【教学思想】
1.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教师是课堂的答疑者、引导者,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以立学课堂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为操作策略。
【教学目标】
1.把握戏剧情节,探究窦娥冤屈,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2.理解戏剧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重点诵读,理解窦娥之“冤”;
4.合作探究,理解悲剧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窦娥冤屈,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2.理解戏剧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理解悲剧的丰富内蕴,体悟剧作家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悲剧总能引起人的怜悯与共鸣,并激发人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深层思考。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窦娥冤》,透过“冤”字看窦娥。
【温故·习新】
戏剧是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梳理你学到的中国古代戏剧常识,完成下表,并展示。
元杂剧 结构 内容 角色
预设答案:
元杂剧 结构 内容 角色
四折一楔子。(所谓折,相当于现在的目,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者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分曲词、宾白、科介。(曲词,即主人公的唱词,分旦本、末本。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说明。) 分“行当”,末、旦、净、杂。(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zhī)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等。)
【研讨·拓展】
【研讨活动一】:品读文本,深挖窦娥之冤
1.请有感情地朗读【滚绣球】,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①窦娥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②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指斥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要通过感动天地来显示冤情,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学习支架】
  A.元朝由奴隶制下的蒙古族建立,统治者普遍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不高,治理能力低下,知识分子被边缘化。
  B.元朝统治者把统治区人民划分了四个等级,而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被划分到了最后一等,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C.元朝统治下,原来的中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践踏,民族间文化冲突十分严重。
明确:
其实,除了这一悲剧矛盾外,还有:前文中窦娥死不认罪,后面却甘愿受冤。前文中窦娥宁愿去见官(相信官府),后面却指责“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前文中窦娥含冤而死,后面却托梦伸冤等矛盾。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矛盾,来探讨造成窦娥冤的深层原因。
  ①窦娥不愿意认罪,是因为贞节观;窦娥愿意认罪,是因为孝道观;窦娥含冤而死,说明:贞节不保,孝道难尽。这说明:在元朝统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尽毁。
  ②窦娥指斥天地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观,窦娥对天地埋怨怒骂,其实是对君王、对官吏、对这个社会的埋怨怒骂;怨天诅天,正是相信有天,相信有天理、有天道,相信可以“回天”,窦娥指斥天地,正是为了唤醒上天。这说明:在元朝统治之下,礼崩乐坏,乾坤混乱。
  ③窦娥相信清官是因为中国人的“清官情结”,有“明君圣主”就会有“志士仁人”,善良的中国人对于官僚系统的信任传统。相信清官的善良窦娥死于官员之手,作恶的继续逍遥天地之间。这说明:在元朝统治之下,吏治腐朽,官僚体系崩塌。
  ④窦娥生时含冤而死,死后冤情昭雪:中国人相信佛教中的“轮回观”,善良的人在生时受难,死后可以投胎到一个好人家,重新做人;窦娥在生时含冤死,而恶人却只能在窦娥死后才受到惩罚。这说明:在元朝统治下,人性沉沦,道德丧尽。
作为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关汉卿通过《窦娥冤》首先传达的是,对在元朝的统治下,作为中国传统支柱的文化道德体系沉沦、官僚体系崩塌的悲叹。窦娥之冤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悲,窦娥之冤,是封建官僚体系之悲。
所以窦娥之冤,感天动地。无论如何申诉冤情,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局限。窦娥之冤,怎一个“冤”字了得!
2.请分角色朗读【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四支曲子,然后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完成表格)
②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①明确:
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自身)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感天)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 亢旱三年(感天动地)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②明确:
顺序 内容 时间 地点 监斩官态度 目的影响
第一桩 血溅白练 瞬间 法场 答应(依你)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 ——冤情不浅
第二桩 六月飞雪 一段时间 荒野 不信(可不胡说) “免着我尸骸现” ——清白一身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三年 山阳县 呵斥(打嘴,那有这等说话)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怨气冲天,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不可颠倒。
这是窦娥在为自己申冤,体现了她性格的坚强刚烈,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关汉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一方面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有力地突出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与社会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
剧作家关心民间疾苦,同情百姓遭遇,具有悲悯情怀,却不能认识到百姓的力量,而隐隐将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通过天人感应来昭示窦娥的冤屈,这确实也是作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这也说明窦娥之冤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窦娥之冤,怎一个冤字了得!
【研讨活动二】:品味细节,总结窦娥形象
1.【倘秀才】一曲中,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窦娥已走在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此处细节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深刻。
2.【快活三】【鲍老儿】中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并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应如何理解?
明确: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悲痛心情,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孝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念。
总结:如此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被冤而死。骨子里坚强刚烈的她努力抗争,也只能是在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希望借助“上天”为自己洗刷冤屈。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所以,窦娥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的善良、坚强,而且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这就是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拓展探究】深度感知,领悟经典力量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符合了很多人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小组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关汉卿原本的结尾设计更好,因为更具悲剧意味,可以带给读者或观众更强烈的内心震撼,引发更多的反思。
或:叶宪祖改编之后的结尾更好,这样“大团圆”的结尾更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言之成理即可)
关于悲剧,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如是说。王国维也在《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到“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或许,保留悲剧结局,更有其艺术魅力。
【反馈·提炼】
改写剧本:将剧本改写为现代话剧。
改写要求:
(1)忠于原作的主题;
(2)忠于原作的人物形象;
(3)尽可能保留原来的语言;
(4)用今天的语言替换,要尽可能忠于原意;
(5)自由组合,分工完成。
(改写之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组织演出,进行班级汇演。)
拓展阅读:
选文一: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地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残民以逞,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怪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也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剧本的第四折写窦娥三桩誓愿相断应验。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窦天章当然不属贪官墨吏,可是,窦娥的冤魂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书案前“弄灯”、“翻文卷”,好不容易才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一细节表明,即便是奉命“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窦天章,要不是窦娥鬼魂的再三警示,他也会糊里糊涂地将一份冤狱案卷,“压在底下”,不予追究。最后,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处理,固然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但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因此,《窦娥冤》的结局,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窦娥冤》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但剧本反映的时代生活与人物遭遇,却以元代冤狱繁多的社会现实为依据。至于关汉卿的其他悲剧作品,也和《窦娥冤》一样,取材于前代的故事传说,而在飘荡着的历史烟尘中,融汇了剧作家对当代现实与人生的痛切感受,均具批判社会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度。
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哭存孝》,写的是阴险小人轻而易举地害死一位盖世英雄的悲剧。五代的李存孝品性纯良,战功显赫;而李存信与康君立却嫉贤妒能,恶意陷害,欲置李存孝于死地。主帅李克用偏信谗言,不辩好歹,助长了李存信等人的嚣张气焰。身经百战、磊落光明的李存孝,无法逃脱小人设下的重重圈套和陷阱,惨死于自己人的手下。在作品中,关汉卿入木三分地刻划了李存信等人阴狠毒辣的性格,说明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欺压良善、滥杀无辜的凶邪力量往往得逞。作者以此警醒世人,对小人的所作所为不可掉以轻心。此外,《蝴蝶梦》、《鲁斋郎》、《五侯宴》等剧,也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权豪势要与乡间劣绅有恃无恐、伤天害理的罪行,反映出普通民众性命难保的处境。
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这固然是善恶各得其报观念的体现。但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他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是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可以说,关汉卿是元代最善于以抗争激情感染大众的戏剧家。
选文二: 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世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在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经常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他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相关链接】
材料①: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了杭州、扬州等地。他的散曲《杭州景》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的交往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材料②: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18 种,如《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等。
【探究任务】:
1.请结合课文《窦娥冤(节选)》的学习,参考《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选文,简要分析窦娥这一形象的典型性,思考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同情女性的作家,他们在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塑造了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请搜集文学史上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并和同学分享。
参考答案:
典型性: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一个善良的女子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从全剧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让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得就越清楚,反抗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直到发下“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的,被赖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文学史上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即便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要勇于抗争。②《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敢于违背父母之命,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抗争的对象不仅是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甚至是封建的理想生活和人生道路。④《黄绣球》(汤颐琐著)中的黄绣球,反抗的出发点不是个人的婚姻,而是为了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实现自我价值。
2.请结合课文《窦娥冤(节选)》和《杂剧之父关汉卿》简要分析关汉卿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色。
参考答案 :
①关汉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关注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深受人民群众欢迎。②关汉卿作品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无情地揭露官场的黑暗,强烈地控诉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③关汉卿作品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歌颂下层人物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的英勇行为,赞美她们的强烈反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