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船队所到之处“预中华正朔,宜敷文牧,俾天子生
高一历史考试
灵旁达于无外”,一些国家因郑和船队的到访产生了对中国的向幕之心,纷纷前来中国朝贡,
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改变了亚非地区的政治格局
B.推动了华夷一体观念发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C.开启了中国与西方交往历程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注意事项:
7.图1所示为1723年雍正皇帝颁赐七世达赖喇嘛的金印,印文为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汉、,藏、满、蒙古4种文字,刻有“西天大普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通瓦赤拉咀喇达赖喇嘛之印”字样。这可用于印正
A.清廷对西薮行使管拙权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B.藏传佛教在清朝成为国教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C.清朝实施平等民族政策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D.西藏地区文化政策的开放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20课,
8.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有余,则
百货无所乏”。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一、远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A.自然经济趋于解体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城乡经济联系紧密D.市场体系臻于完著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禁
9.南怀仁是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土,在清朝宫廷担任钦天监监正。他依据欧洲观测资料第制(康
1某梅物馆中的镇馆之宝为一件陶器,这件陶器的介绍语中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
熙永年历法》,设计并制造了六件天文仪器。南怀仁的贡献获康熙帝高度认可,被赐子谥号
瓷”的表述。该陶器最可能出土于
“勤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仰密文化遗址
B.红山文化遗址
A闭关自守政策出现松动
B西方科技在华得到传播
C龙山文化遗址
D.良诸文化遗址
C.传教士笋控了宫廷事务
D.传统天文历法弊端严重
长
2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0.1842年7月26日,道光皇帝给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交涉的者英、伊里布发去密旨,要求他们
材料
结论
“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有应行便宜行事之处,即着从权办理朕亦不为遥制”。据此可
推知,当时清政府
A
“杀斑克尧,禹避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
君者也”
王位世袭制出现瓦解迹象
A中央集权遭到一定削弱
B力图主导中英谈判
B
大再治水动员了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实行统一领导
早期社会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C.国家主权面临严峻挑战
D.积极探索外交转型
11.广东名儒梁廷相于1846年所著的海国四说对西方物质描写不多,侧重对英美政治制度的
夏朝建立后,再“会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分封制度已经出现
介绍,福建巡抚徐继金1848年所著的(瀛环志路)则更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
D
商代设置有专门登管奴隶买卖的官吏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并对美国政治制度大为赞赏。这说明二者
3.史载,自唐玄亲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短短5年之间,国家控制的
A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开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先河
课户减少了约360万,课口减少了约520万.这一现象的出现
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推崇西方国家自由民主观念
A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后果
B是黄巢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12.有学者指出:“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也。此一自
C说明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成为两税法出台的主要诱因
强运动,实始于成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
4北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也称作政事堂。中书门下长官为正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之总结也。”这一自强运动失败的根源是
主管全国行政事务。在宰相之下,赵匡胤增设参知政事这一职位作为副宰相,参知政事亦被
A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领导阶级的软弱
称为“执政”。由此可知,北宋时期
C.清朝经济基础的薄弱
D.封建制度的腐朽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13.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响应,成为“强学会”会
C,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D.中枢机构职责分明
员,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动提出捐款2000两银元并提出人会申请,但康有为以其签订了《马
5,讲史话本作为元代话本之一,又称平话,通常以平常口语讲述历史故事,如《三国志平话以武
关条约》为由拒绝他的人会申请。这反映出当时
王伐纣书)等。这些作品大多依据正史创作,但细节多采用民间流传故事,多反映统治阶级的
A,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昏庸残暴和矛盾斗争。元代讲史话本的出现
C.改良主张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维新变法形响范围广泛
A是对传统史书写作方式的苹新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14,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鄂逐挞虏"“异种乱华”。1912年,孙中山重新解释
C,主要目的是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D.折射出当时阶级矛盾的加剧
了民族主义,并提出汉族,满族、隙古族、回族、疑族“五族共和”。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
【高一历史第?页(共4页】高一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这件“黑如漆、明如镜、薄如
纸、硬如瓷”的陶器最有可能出土于龙山文化遗址,故选C项:仰韶文化主要以彩陶为代表,
故排除A项;红山文化和良褚文化以玉器为代表,故排除B、D两项。
2.B【解析】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能够动员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并且实行统一领导,这一情况充
分展现了早期社会在面对治水这类大型公共事务时,已具备有效组织和调配各方资源的能
力,这说明早期社会具备一定组织能力,故选B项;尧舜时期还没有出现王位世袭制,故排除
A项;夏朝建立后,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指的是部族首领们的一种集会、会盟的
场景,仅根据此事件不能得出夏朝分封制度已经出现的结论,故排除C项:商代设置专门掌
管奴隶买卖的官吏,表明当时存在奴隶买卖这一经济活动,但并不能凭借这种单一的现象就
推断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排除D项。
3.D【解析】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年)至乾元三年(760年),国家控制的课户和课口大幅减少,
这一状况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而两税法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种人口
和课户的变化情况成为两税法的重要诱因,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始于755年的安
史之乱直接导致了唐朝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人口流亡,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排除B项;国家课户和课口减少并不是国家主动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的结果,而是安史之乱
等因素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亡,故排除C项。
4.A【解析北宋在中书门下长官(正宰相)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基础上,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宰相,这一举措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权力,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相权
的分割,没有提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排除B项;北宋时期宰相制度仍然存在,只是权力被分
割,并非名存实亡,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了中书门下长官和参知政事的职责,不能据此
判断整个中枢机构职责分工的情况,故排除D项。
5.B【解析】元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消费群体。讲史话本用平
常口语讲述历史故事,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适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讲史话本作为一种通
俗文化形式应运而生,故选B项;讲史话本不属于传统史书范畴,故排除A项;讲史话本主要
是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的方面,不能说是
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讲史话本的出现主要是基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的,不能折射出当
时阶级矛盾加剧,故排除D项。
6.D【解析】郑和下西洋过程中“颁中华正朔,宣覆文教”,让许多国家更加了解中国,他们产生
向慕之心并纷纷前来朝贡,这表明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提升,故选D
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进行文化交流等,没有对当地政治格局进行实质性的改变,
故排除A项;华夷一体观念主要强调华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外国对中国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