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08: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素养水平联研试题
七年级语文
2025.0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
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育才中学七年级一班将举行“读书正当时”学习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任
务。下面是小语同学针对本次活动写的发言稿: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论述:
“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①。”可见,A学生能否顺利成长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B目前,青少年读者中确实存在很多“读死书②、死读书”的问题。这样读书是
非常狭隘的,会导致无法正确领会书中的意义,同时效果也会与“读中思,思中读”
的读书方式大相径庭。
如何读书呢③?首先,要善于选书。书的质量杂乱无章,我们应该以好书为友。
其次,要方法得当。根据个人兴趣或读书目的不同,可以采用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既不能不求甚解,但也不能字字刨根问底。另外,要精神专注。想读懂书,内心要
纯cuì,不能见异思迁。最后,要学以致用。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书本
知识。读书不仅是为了汲取知识④:还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杨绛先生曾经提到: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
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
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少年读书正当时,开卷有益有栋Iiág!让我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做
幸福的读书人吧!
1.写发言稿时,小语同学遇到几个不会写的字和拿不准的字音,请你帮他选出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zàiài粹梁
B.ziyi萃粱
C.ziai萃梁
D.zǎiyi粹粱
七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2.文段中画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相径庭
B.杂乱无章
C.刨根问底
D.见异思迁
3.文段中标序号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7分)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
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1)选文出自被称作“神魔小说”的《①
》,作者是明代的

小说借师徒四人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
主题,其中“③
”的故事最能体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3分)
(2)在七年级举办的《西游记》读书交流会中,同学们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产生了两
种不同的看法,为此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请你结合小说中的具体事
件,针对反方辩词,说说反驳的理由。(4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三调芭蕉扇中,他意志不坚定,
借不到扇子就嚷嚷着要散伙。在三打白骨精等事件中他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
爱占小便宜,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6.沂蒙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己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根据要求完成
以下任务。(5分)
(1)任务一:根据下面的材料,至少从三个方面分条概括剪纸的特点。(3分)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人民
喜爱。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无所不包。剪
纸的种类划分繁多,其中主要有窗花、刺绣花样子、喜花、吊钱等四大类,各自具有独
特的风格。剪纸的文化内涵丰富,比如乐陵剪纸大多是借喜闻乐见的形象表达人们主衣
足食、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的美好寓意。
(2)任务二: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号召同学们用双手创造
自己的生活。(2分)
雄心巧手可创能绘
千秋业万代春
上联:
(1分)下联:
(1分)
7.诗词是中国人一直根植在灵魂和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面对思乡之情,王湾在《次北
固山下》中写下“乡书何处达?①
”,借“大雁”传书达意;面对离
别之愁,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
七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